□ 夏 芹 胡靖平
在現(xiàn)代體育教學中,尤其是小學的體育教學中,普遍地把體育游戲作為體育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們利用體育游戲這種手段,引導(dǎo)學生參加各種身體活動,提高學生身體的基本活動能力,增強他們的體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品德等等。
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針對某一教材內(nèi)容的學習和練習,適時地采用游戲法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有利于提高學生掌握和運用體育知識、技術(shù)和技能,對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紀律性、集體主義精神以及堅強勇敢等意志品質(zhì)都有顯著作用。
小學低段的學生存在運動基礎(chǔ)差、注意力極易分散且貪玩,但模仿能力強,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且能保持較高的興趣,同時也存在注意力容易轉(zhuǎn)移;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有較強的依賴性;喜歡集體活動,不分男女界限等特點。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常選擇游戲教學法,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喜歡上體育課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體育游戲都受學生的喜愛,有時在做某種體育游戲時經(jīng)常會聽到學生喊“老師,我都沒有玩過”的叫聲。所謂“我沒有玩過”不只是自始至終他都沒有參與游戲,或者他從來沒有玩過這個游戲,而是他參與了游戲,但是在游戲過程中他只擔任了“配角”。也就是在游戲過程中,玩的時間很少,大部分時間是在為“游戲主角”和整個游戲做貢獻,沒有他們,游戲就根本無法繼續(xù)。比如:“貼膏藥”游戲當中圍成圈等著被貼的小朋友,“丟手絹”游戲中蹲在地上等著別人將手絹扔到他后面的小朋友等等。
部分傳統(tǒng)游戲的設(shè)計或許本來就不適合低段的孩子,比如:丟手絹、貼膏藥等游戲,學生的“參與率”不高,換而言之,就是游戲當中需要當“配角”的學生太多了。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轉(zhuǎn)移很快,而且漫長的等待都沒有結(jié)果很容易就讓他失去耐心和興趣,抱怨也情有可原。
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固執(zhí)、任性、專橫;在同學中也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聽別人的意見,不尊重他人。在體育游戲中就能很好的體現(xiàn),總覺得當“配角”的不應(yīng)該是自己,不尊重他人的選擇而在邊上大呼小叫;不顧別人還在游戲而兀自走開,只因為人家都不請你。獨生子女在家里養(yǎng)尊處優(yōu)慣了,在四二一的家庭模式下習慣了被重視以及家人的順從,所以不能忍受被同學忽視,當然不會甘心當游戲的“配角”,自然也就不能在“配角”中體驗體育游戲的快樂。
游戲本身的問題還是得通過改編游戲來得到解決,通過改編的游戲不僅提升了其本身的趣味性,“參與率”大大提高,效果也明顯好轉(zhuǎn)。
案例:《老鷹捉小雞》游戲改編
平時在進行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時,通常是將學生分為四組,每組分配三個角色,分別是“老鷹”、“母雞”和“小雞”。學生一般都比較喜歡“老鷹”,其次是“母雞”,再是“小雞”。游戲開始后,排尾的“小雞”往往是第一個被抓的,而且他們會被安排到一個“關(guān)小雞”的地方,無所事事直到所有“小雞”被抓完,再進行游戲時他們可能還是當“小雞”,又重復(fù)剛才的命運。到最后,“老鷹”和“母雞”的運動量是最大的,而“小雞”的運動量還很少,由于受課堂游戲時間的限制,大多數(shù)學生得不到角色上的輪換,學生受到了運動的“不公平待遇”。再加上小組人數(shù)多,后面的“小雞”很容易被甩出去,存在安全隱患。針對這一情況,對其進行改造:一是改變小組游戲的人數(shù),一般設(shè)4~5人一組;二是進行角色的轉(zhuǎn)換,老鷹”抓住了“小雞”改做“母雞”,“母雞”換做“小雞”,抓住的“小雞”做“老鷹”,依次輪流,這樣學生對三個角色都有體驗,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三是啟發(fā)學生怎樣做好自己的角色,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得生存和履行自己的職責。四是讓學生在淺顯好玩的游戲活動中明白一些道理。經(jīng)過如上改造,游戲中“母雞”會努力保護好“小雞”,“小雞”在“母雞”的保護下,靈活躲閃,團結(jié)協(xié)作,齊心協(xié)力,決不掉隊,想盡辦法不讓“老鷹”捉到,一起共同戰(zhàn)勝“老鷹”的進攻。而“老鷹”為了生存,也會想盡辦法要去捉“小雞”。
在一些不得不出現(xiàn)游戲“配角”的游戲里,要盡量少用,或盡量減少大部分學生空閑的時間。因為空閑時間太久是產(chǎn)生學生轉(zhuǎn)移注意力,感覺被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
案例:游戲《小鳥與鳥籠》
游戲的方法:選八至十人手拉手圍成“鳥籠”,其他人飾“小鳥”,飾“鳥籠”的小朋友要團結(jié)、聽口令,當聽到老師喊“開”,則所有人將手相互牽著并舉起,等“小鳥”進“鳥籠”了;聽到口令“放”,所有人最快速度蹲下,將“小鳥”關(guān)在“鳥籠”里。飾“小鳥”的小朋友要靈活,盡量避免被關(guān)在“鳥籠”里。被關(guān)的“小鳥”則加入“鳥籠”行列,壯大“鳥籠”。
游戲規(guī)則:1.在“鳥籠”沒有打開之前“小鳥”不能擠進“鳥籠”;2.“小鳥”被“鳥籠”壓在手下也算被抓,不得掙扎逃脫;3.飾“鳥籠”的小朋友不得伸腳去絆“小鳥”。
在教學實踐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小鳥”怕被“鳥籠”抓住而遲遲不敢進入“鳥籠”,只在“鳥籠”外面跑來跑去,久而久之,飾“鳥籠”的同學就覺得沒有他們什么事,游戲興趣就慢慢下降了。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對游戲的規(guī)則可作如下修改:若出現(xiàn)繞“鳥籠”跑的情況,則飾“鳥籠”的同學倒數(shù)五個數(shù),在五秒內(nèi),“小鳥”必須飛到“鳥籠”中,否則算“小鳥”被捉。這樣修改后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游戲中來了,都能體驗到游戲帶給他們的快樂。同時也可以請一小朋友飾“小貓”,專“吃”“小鳥”,將“小鳥”趕進“鳥籠”。這樣效果會更好。
除了游戲本身的一些缺陷,學生自身也存在了一些問題。大部分學生在家里都是“絕對主角”甚至是“唯一主角”,他們自然將這種優(yōu)越感帶到游戲中來。他們還不能體會游戲“配角”給“主角”以及整個游戲做貢獻的樂趣。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形成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性格,這與新課標的要求也是相違背的。因此,做好“游戲配角”的教育引導(dǎo)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
案例:《主角與配角》
上課前,先看由陳佩斯與朱時茂共同演繹的小品《主角與配角》,同學們看的津津有味,看到搞笑處還不忘發(fā)出爽朗的笑聲。
看完后,師:看完了,你們能告訴老師他們倆都想演哪個角色嗎?
生1:八路軍
生2:主角
師:恩,他們?yōu)槭裁炊枷胙葜鹘悄兀?/p>
生1:因為主角臺詞多。
生2:因為主角是八路軍,配角是叛徒。
生3:因為主角重要一點,配角不重要一點。
師:是這樣的嗎?我們再來看一段。
播放由郭德綱及其搭檔表演的精彩相聲。
師:看完了相聲,老師要問了,他們在這個舞臺上誰重要一點?
生:郭德綱。
師:為什么?
生1:因為好像一直都是郭德綱在說。
生2:他的搭檔只是在配合他的。
師:這位同學說的好,他的搭檔是在配合他的,那你們覺得誰是主角誰是配角?
生(齊):郭德綱是主角。
師:那我們想想看,如果這個時候舞臺上只有主角沒有配角他還能表演下去嗎?
生:不能,因為那樣就只有一個人了。
師:對,很好。那配角重要嗎?
生:重要。
師:沒錯,主角和配角是同樣重要的。那我們再來看一組圖片。(出示上課拍下的大家在玩“貼膏藥”游戲時候的照片,照片中玩的人很開心,旁邊圍成圈的小朋友有人在做自己的事情,有人一臉的不開心,注釋:“老師,我沒有玩過”。)
師:看這張照片,是我們在游戲時候老師拍下來的,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游戲里,只有兩個小朋友在玩,其他小朋友都在按照游戲的要求圍成圈,那我們把在玩的小朋友當成“主角”,其他是“配角”。有的小朋友就覺得自己不重要了,好久都沒有玩了或者根本沒有玩,只是干站著。那我們想想看,配角重要嗎?如果配角沒有了,舞臺上只有主角,他們還怎么玩呢?(出示PS過的照片,“配角”漸漸少去,最后只剩“主角”在操場上)
生沉默。
師:在游戲當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是配角,我們之所以會因為我們是配角而不開心是我們一直都覺得配角是很不重要的,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游戲配角”也是非常重要的,“主角”有時候還得感謝我們呢,沒有我們你們還玩不了游戲呢!是不是?
生恍然大悟:是的。
師:還有,不管是“游戲主角”還是“游戲配角”都是游戲里的角色,那你們都有沒有在玩呢?
生:有
師:恩,所以以后老師不想聽到一句話“老師,我都沒玩過”
生總結(jié):原來我們都是很重要的,而且我們一直在玩。
這堂課上完之后,雖然沒有我期待中的良好效果出現(xiàn),但是進步是非常大的,大家都為自己與“主角”同樣重要而感到開心,游戲興趣自然就提高了,大家都全身心投入到游戲中去。
小學生在心理上、身體上、技能上具有較大的可塑性,自尊心強,喜歡受教師表揚。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注意每個學生的特點,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對于學生的每一個進步要及時地肯定鼓勵,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團結(jié)合作取得的成功是令大家敬仰和尊重的,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學生在學習中就會逐步提高團結(jié)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在接受教師的贊賞同時,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的身心在激勵中良好地發(fā)展。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很多傳統(tǒng)游戲需要改編才能適合現(xiàn)在的孩子。同樣,現(xiàn)在的孩子也需要教育才能在傳統(tǒng)游戲當中獲得樂趣。新時代新背景下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滿足學生的需求。
[1]于振峰等.體育游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董玉泉.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案例專題研究 [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8.
[3]胡靖平,張啟平,陳碧清.小學體育教材教法 [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3.
[4]鮑長虹.培養(yǎng)合作能力,享受快樂體育 [J].體育教學與研究,2008.
[5]謝孟開.談小學體育教學中游戲法的運用 [J].職業(yè)園,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