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宇
中心城市發展模式研究:宜居程度和規模經濟
--來自于26個省會城市的面板數據分析
◎ 李文宇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城市的規模日益擴大,但是城市會更適宜居住,更能獲得規模經濟的收益嗎?通過運用中國26個主要省會城市的面板數據進行計量分析后,得到結論:中心城市的發展仍是以宜居程度下降為代價的,而城市規模的擴大也出現了擁擠效應.所以,城市應采取更有力的規劃和設計,使中國城市走向宜居型,并在適宜的規模下進行發展.
中心城市 宜居程度 規模經濟 面板數據 發展模式
中國從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城市得到巨大的發展,2008年的城市年度居民收入比1990年上升了4倍以上,截至2007年底,已經有36個城市的人口規模達到了200萬以上,比1978年增加了26個,2009年全中國的城市化率達到46.6%.在城市規模不斷提高的同時,大型城市的產業結構也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城市環境也不斷改善,隨著外來人口進入城市,政府也會逐漸注重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現今,城市的發展會從封閉型轉向開放型,提供更為高質量的生活,以吸引更多的移民,使城市更協調有序地發展.本文分別從市民和企業的角度出發,選取城市宜居程度和規模經濟指標為依據,研究中心城市的發展方式和進程,從而為未來的城市發展提供必要的參考.
本文的結構如下:第一部分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第二部分對數據來源和處理進行解釋,第三部分進行宜居程度和規模經濟對城市發展的計量分析,最后部分提出一個宜居化和適度規模的城市發展模式.
城市發展是一個多元化主題,對其產生影響的主體有很多,包括政府、企業、農民以及城市居民等,寧越敏(1998)認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城市發展已經走向多元化,替代了以往單一或二元為主的動力.許抄軍等(2007)對城市化的動力機制進行研究,將其分為產業結構、要素推動、制度變遷以及人力資本等方面.本文主要從市民和企業兩個角度出發,一個是城市的宜居程度,包含城市的環境、氣候條件、污染程度等,另一個是規模經濟,城市是主要規模經濟集聚地,城市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規模經濟的影子.
1.城市人居舒適度的研究
城市作為經濟地理在空間上的表現形式,以人口集聚為主要特征,城市首先出現在適宜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區域.在人類走入現代以后,自然條件仍然會對城市的發展產生影響,主要因素是城市發展帶來的環境改善,使市民生活水平提升. Costa和Kahn(2003)檢驗了美國月度氣溫與城市的房價和工資關系,發現這些因素之間存在關聯.Siqi Zheng等(2010)通過對氣溫、降雨量、綠化、空氣質量等指標分析城市生活質量對房價和FDI投入等關系,認為中國城市逐漸走向宜居化的發展.隨著特征價格法(Hedonic模型)在房地產市場中的大量使用,有很多的研究表明城市環境對房價有著明顯的影響(如:赫前進(2007)等).那么,城市的宜居程度應該會對城市發展造成影響,越適宜居住的城市越能得到良性發展,應建立人與環境和諧的增長模式.Glaeser等(2001)認為消費型城市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有更高生活質量的城市更益于發展,所以應注重于提高城市的生活質量,來帶動城市向宜居型發展.從中國城市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國城市在早期發展過程中,不注重城市環境質量的提升,一味通過發展工業來促進經濟增長,而近年來,建設環境友好型的城市已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綜上所述,當城市發展前期,由于側重于工業的發展,城市管理水平不足,擁擠度上升時,宜居程度會下降;當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居民會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城市的宜居程度成為吸引城市居民的主要因素,從而促進城市發展.
2.城市規模經濟的研究
城市是多樣化的經濟集聚體,人類的經濟活動在特定地點集中,就會出現城市,表現為產業的集聚、人口的集聚等.對城市產業分布的研究中,大城市在城市體系中起什么作用,以及對小城市的影響,也可以稱為城市的空間層級理論(李金滟和宋德勇,2008).Henderson (1988)是其主要的代表,認為城市產業是由第一性經濟基礎(first nature economic base)和第二性經濟基礎(second economic base)所決定的,大城市主要擁有規模外部性收益較大的第一性活動和具有多樣化的自由定位活動.Krugman (1991)中提出規模經濟對經濟地理起著重要的作用,并逐步發展出新經濟地理(new economic geography)這一新興的學科,在krugman(1993)中,將城市的發展因素分為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其中城市主要由第二自然起主導作用,其發生的機制是規模經濟帶來的累積因果效應. Fujita等(1998)則強調于產業規模經濟對城市的作用,對不同產業按次序排列后,會導致不同類型的城市層次體系.規模經濟對城市發展所起的作用毋庸質疑,國內也有很多文獻對城市的規模經濟進行研究.金相郁(2006)對全國的城市進行分析,認為城市規模經濟存在不同的范圍和區段,新興城市比傳統城市更有規模效率,而大中小城市對比特大和超大城市也有較明顯的城市規模效率.欒貴勤等(2008)認為城市規模的擴大并不能帶來相應的城市經濟增長速度.從政策操作層面上看,在繼續關注大城市發展的同時,應該更多地支持規模相對較小的城市.劉永亮(2009)從分形模型、分組分析等多種角度對中國城市規模經濟進行動態研究,得出結論:轉軌過程中城市規模經濟作用日益明顯和突出;城市土地規模經濟表現最為突出,資金規模經濟相對較弱,因此應該摒棄限制大城市規模的做法,實施大城市化戰略.可以看到,對我國大城市的規模是否合理有不同的看法.按照新經濟地理的看法,規模經濟在集聚的初期會起到正向作用,但是當規模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出現擁擠效應,從而會抵消規模經濟的作用.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98~2009)以及《中國城市統計年鑒》(1998~2009),選取了主要26個省份的省會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因為直轄市的發展模型與省會城市有明顯的不同,所以沒有選擇,拉薩因為數據缺失,也將其剔除.
對城市宜居程度選擇了3個指標考慮,包括氣候的適宜程度、城市綠化率以及城市污染狀況,對城市規模經濟選擇了消費潛力、勞動力需求以及中心城市經濟集中度,使用城市人口和城市建成區面積公式1,如下:作為被解釋變量,來顯示城市的擴大程度.對數據的來源與處理說明如下:

(1)氣候的適宜程度(temp):美國經濟學家Costa和Kahn(2003)發現氣候對經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這里使用了zheng等(2009)的方法來度量城市的氣候適宜程度(如公式1):temp表示適宜程度指數,用冬季和夏季偏離最惡劣氣溫的差異來表示,較高的指數顯示該城市有更適宜的氣候,更適宜人的生活,居民如果在充分流動的條件下,會選擇更適宜居住的城市生活.
(2)城市綠化率(green):這里直接使用了城市建成區的綠化率來表示,更多的綠地會給居民帶來更大的享受,使城市更適宜居住.
(3)城市污染(poll):使用了各城市SO2排放量來表示城市污染狀況,并用城市面積計算了每平方公里的SO2排放量,只有2003~2008年的數據,2002年的數據缺失,之前的數據統計口徑不同,不具有參考性.
(4)消費潛力(consume):使用各城市居民的人均工資水平來衡量,城市的消費潛力越大,會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該城市,并擴大居民的收入,形成正向的促進結果.
(5)勞動力需求(demand):城市有較高的勞動力需求,會吸引更多的勞動力流入,如果勞動力需求規模過大,會使勞動力成本升高,形成擁擠成本,使城市發展減緩,參考Bartik (1991)以及Blanchard and Katz(1992)創造的本地勞動力需求指數來計算城市年度的勞動力需求:

其中emp是i城市行業j占從業人口的比例,而growth是表示的是全國行業i的勞動力增長比例.
(6)中心城市集中度(center):使用了省會城市占該省的經濟總量(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集中度越高,在該區域內經濟活動越集中于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對整個區域的經濟帶動就越大,使中心城市的增長速度加快.
(7)資源的依賴度(depend):使用了城市中采礦業從業人數與總從業人數的比值來反映城市對資源的依賴程度.中心城市的產業基本出現多樣化的特征,但是資源產業仍在一些城市占據一定地位, 2008年的數據中,鄭州、太原、銀川、蘭州、烏魯木齊5個城市的該指標都超過3%,所以將這一指標仍考慮到我們的分析中.
(8)城市人口(pop)和建成區面積(area):使用這兩個變量來表示城市的發展狀況,因為統計數據中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準確性存在質疑,所以使用了城市總的從業人數來表示城市人口規模,而建成區面積直接使用了歷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的數據.
城市的宜居程度和規模經濟怎樣對城市的發展產生影響,這里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各解釋變量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在城市的不同規模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并且與城市發展是互動的結果.使用26個省會城市的數據,構建以下的線性面板數據模型:

其中develop表示城市的發展程度,使用指標pop和area來表示,X表示的是城市的宜居程度,使用temp、green和poll. Y表示規模經濟程度,使用了指標consume、demand和con,Z表示其他變量,只包括了depend.這里使用了hausman檢驗來確定不同的方程使用固定效應還是隨機效應模型,檢驗結果顯示應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這里也對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進行檢驗,以獲得更多的信息.
1.對城市人口的回歸檢驗
表1顯示了不同回歸對城市人口變化的解釋情況.在回歸(1)中除了green指標沒有顯示顯著性外,其他5個指標都有較高的顯著度,但是green指標在分區域的回歸中卻有良好的表現,我們對各變量的解釋如下:
宜居程度:從全國范圍來看,氣候的適宜程度與城市人口是反向關聯的,考慮分區域的檢驗結果,除了東部地區是呈負值,中部和西部地區都是正值,說明這一結果是由東部地區所決定的,在東部地區,北方的這一指數得分較低,其中沈陽是最低的.雖然我們假設氣候越宜居的地方發展越快,但這里顯示其是在一定范圍內有效,隨著經濟水平的上升,氣候的適宜程度不會對城市發展產生正向影響,甚至會出現反面的結果.而在綠化率方面,東部和中部地區都出現了反向的結果,說明東部和中部的城市發展會降低城市的綠化水平,進一步降低宜居水平.在污染水平的檢驗結果中,污染的排放仍會對城市發展發生正向影響,這與Zheng等(2010)的結論不同,中國的城市還未走向健康的發展模式,城市發展仍需要進行大量的污染排放.總體來說,中國中心城市的宜居程度與城市的發展不是正向的結果,甚至城市的發展會使其宜居程度降低,這是一個失望的結果,說明中國中心城市的發展模式依舊依靠對城市環境的降低來達成的.

表1 對城市人口的計量檢驗結果
規模經濟:從消費水平來看,東部地區的居民收入提高會對城市發展產生更大的影響,而西部地區則表現不明顯,說明東部地區的中心已經轉向以消費型為主導的城市,而西部地區則仍依靠產業的發展來支撐.在勞動力需求方面,全國和東部地區都出現了反向的結果,說明中心城市的勞動力已經出現擁擠現象,更大的勞動力需求不能帶來城市的發展,這一結果也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逐步下降的.而中心城市相對于區域的經濟集中度都對城市發展帶來了正面的效果,說明我國的大部分省份都依賴于中心城市的發展,中心城市的重點發展會使中心城市進一步擴大.所以,我國中心城市在規模經濟的發展模型下,東部城市已走向消費型城市,但是城市的擴大會帶來一定的擁擠效應,并且我國的大部分區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中心城市帶動模式的特點.
其他:東部和中部城市已經不存在資源依賴,而西部地區仍表現了一定的資源依賴性,并且資源依賴并不會促進城市發展,對于西部地區來說,擺脫資源依賴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
2.對城市面積的回歸分析
表2顯示了城市面積變化的回歸結果,很多方面與表1的結果近似,在宜居程度方面,城市的發展與宜居指標仍然是負面的效果,城市發展會帶來綠化水平的降低,污染的上升.而在規模經濟方面,消費潛力也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上升而擴大,在東部,勞動力需求的擴大會因為擁擠效應削弱城市發展.對于資源依賴,西部地區仍表現了明顯的資源依賴性.

表2 對城市面積的計量檢驗結果
在分析了中心城市的宜居程度和規模經濟之后,我們發現中國中心城市的發展仍會導致宜居程度的下降,說明過去的發展模式沒有發生轉變,中國城市的發展路程仍會非常艱辛,逐步擺脫城市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建設宜居型城市將是很長的過程.政府在城市發展規劃中應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到很多城市已經向建設宜居型城市邁出了步伐,比如成都就提出了建設"田園城市"的概念,這會是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隨著中國戶籍制度變革,人口的流動性會逐步加強,更宜居的城市會獲得更多的人的青睞,會在未來的城市競爭中占據有利的位置.未來的城市發展中,不斷提升城市的規模經濟,應使城市逐步走向消費型、多元化的發展,同時應合理規劃城市發展,使城市有序發展,減弱城市因為擁擠帶來的負面效應.所以,城市在將來的發展中,應逐步走向更適宜居住,更具有發展潛力的方向.
成都是中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區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成都市的發展主要特點包括趨圓性和中心性,成都位于成都平原,具有典型的城鄉圈層結構,一般將其分為三個圈層①;成都市的中心區域人口密度相當高,城郊地區人口分布又非常分散,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高于其他區域2~3倍以上.針對成都的發展現狀和實際情況,提出以下的宜居化和合理規模的城市發展模式:
1.環境保護和資源承載
成都應以自然資源和地理特征為基礎,實施生態建設措施,形成多層次、多功能、立體化、網絡式的生態結構,建設"環城綠地"以構建成都的區域生態屏障,保護現有的綠地資源,結合成都的歷史文化脈絡,同時以交通干線綠化,風景名勝區、花木生產地等形式構建點面線一體的立體綠化方式.成都是水資源相當豐富的平原地區,年降水量為1300毫米,地表水量約為89億立方米,但是由于城市污染和污水處理不充分,很多水資源不能有效利用,所以應改善污水處理能力和農村地區的水質,改善城區的水資源系統,進一步改造通過城市的多條河道,引導產業向生態和諧的方向發展.針對不同圈層的發展特點,以容積率、投資強度和產出強度等控制用地效率,集約化利用土地.
2.產業布局和城鎮體系
城市發展應走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成都要選擇低碳的產業發展路徑,逐步淘汰和改造高排放企業,因為城市用地的限制,還要關注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同時以城市帶動農村,引導農業轉型,發展特色農業以及與農業互動的觀光產業.對于中心發展過于密集的特點,加強城市副中心的建設,通過組團化的形式構建環中心區域的二級城市體系,以公共交通為依托發展成為商業、居住一體的特色產業帶動、適宜人居的新型小城鎮.
3.以人為本的管治理論和模式設計
城市的管理主體是政府,但是也應充分利用市場配置資源,采用政府和市場雙方并舉的模式.建立垂直和水平雙向的管治體系,從垂直來看,加強以中心政府和下級政府的分工和協調,中心政府管理超出下級政府范圍的公共服務,下級政府負責區域內的日常政府服務職能.從水平來看,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有效表達機制,通過自律使其行為合法合規;完善市民參與城市管治的意識,通過媒體、網絡、聽證會等形式充分與市民互動.
注釋:
①成都一圈層指5城區(錦江、青羊、成華、武侯、金牛)以及高新區;二圈層包括近中郊的6區縣,為雙流、溫江、新都、青白江、龍泉驛、陴縣;三圈層為遠郊區8市縣,分別為大邑、邛崍、蒲江、崇州、都江堰、金堂、彭州、新津.
[1]赫前進.特征價格法與上海住宅價格決定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7
[2]金相郁.中國城市規模效率的實證分析--1990-2001年[J].財貿經濟,2006(6).78-82
[3]李金滟,宋德勇.新經濟地理視角中的城市集聚理論評述[J].經濟學動態,2008(11).89-94
[4]劉永亮.中國城市規模經濟的動態分析[J].經濟學動態,2009(7).69-73
[5]寧越敏.新城市化進程--90年代中國城市化動力機制和特點探討[J].地理學報,1998(5):470- 477
[6]欒貴勤,田芳,孟仁振.集聚經濟條件下的中國城市規模選擇[J].經濟問題,2008(11):44-47
[7]許抄軍,羅能生,王家清.我國城市化動力機制研究進展[J].城市問題,2007(8):20-25
[8]Blanchard, Olivier, Katz, Lawrence, 1992. Regional evolutions[Z].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I.
[9]Bartik, Timothy, 1991. Who benefits from state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Z].W.E. 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 Kalamazoo
[10]Costa, Dora L; Kahn, Matthew E, The Rising Price of Nonmarket Good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2), 227-232
[11]Edward L. Glaeser; Jed Kolko; Albert Saiz, Consumer city[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1 (1),27-50
[12]Fujita, M. ,P. Krugman, T. Mori, On the evolution of hierarchical urban system[J].Eur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2), 209-251
[13]Kru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3), 483-499
[14]Kruman P., First nature, second nature, 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3(2), 129-144
[15]Henderson, Urban Development: Theory, Fact, Illus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6]Siqi Zheng; Matthew E. Kahn; Hongyu Liu, Towards a system of open cities in China: Home prices, FDI flows and air quality in 35 major citie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10(1), 1-10
[17]Zheng, Siqi, Fu, Yuming, Liu, Hongyu, 2009. Demand for urban quality of living in China: evolution in compensating land-rent and wage-rate differentials[J].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3), 194-213
Development Modes of Central Cities: Analyzing the Livable Level and the Scale Economy from Panel Data of 26 Provincial Capitals
Li Wenyu
The scales of Chinese cities expand increasingly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However, are these cities more livable and easier to benefit from the scale economy? Through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26 provincial capitals in China,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cities are developing at the expense of the livable level, and the expansion of city size leads to the crowded effect. Therefore, cities shall adopt more effective planning and design to make it suitable for living and develop under the appropriate scale.
central cities; livable level; scale economy; panel data; development mode
F299.2
李文宇,男,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空間經濟與城市發展.
(責任編輯:李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