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標 陳冠宇 徐 賽 汪敏達
發達國家與我國城市科技服務業的比較和啟示
◎ 李建標 陳冠宇 徐 賽 汪敏達
本文首先從發展的歷程和環境、產業形態與整體實力以及產業政策三個方面,對發達國家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的現狀和動因作簡要的總結;之后從發展現狀、產業形態、地區分布等幾個方面簡述我國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概況;最后分析我國城市科技服務業存在的問題以及發達國家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對我國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啟示.
科技服務業 產業形態 發達國家 發展對策
城市科技服務業是專門為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商業化運作提供各種服務的一類行業,主要包括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等.城市科技服務業已經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上科技與經濟相結合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城市科技服務業屬于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我國城市科技服務業與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整體規模小、競爭能力弱,通過分析比較發達國家和我國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狀態,總結發達國家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經驗來輔助我國發展城市科技服務業是至關重要的.
發達國家(主要包括美國、歐洲的主要發達國家如英國和德國以及日本)城市科技服務業起步于19世紀,至今已有近200年的發展歷史.發達國家城市科技服務業由于發展的歷史悠久、且整體經濟力量強大,因而擁有較強的實力.發達國家發展城市科技服務業的措施各有不同,英美有自由主義的傳統,強調自由放任,但對公益性的科技服務事業以及創業型的城市科技服務業企業也有一定的優惠政策,德國和日本有政府指導經濟發展的傳統,因而對城市科技服務業的規劃和扶持也更多一些.發達國家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動因特別是政策動因值得我們思考.
1.發達國家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歷程和環境
發達國家最早的城市科技服務業起源于19世紀初期,當時主要的城市科技服務業是咨詢行業,英國、美國都在這個時期誕生了自己的城市科技服務業.日本的城市科技服務業起步比較晚,大約起步于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但是,發達國家的城市科技服務業取得較高速的發展,也是在二戰以后,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城市科技服務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增長.順便指出的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科技服務業起步更晚,韓國,中國臺灣、香港,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城市科技服務業都是在20世紀60年代起步的,印度、中國大陸則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才誕生城市科技服務業,但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科技服務業增長速度驚人,香港、新加坡等地區和國家的城市科技服務業無論是影響力還是服務質量,都已經達到了和發達國家相似的水平.
發達國家城市科技服務業的發展有著和發展中國家截然不同的環境,發達國家城市科技服務業的發展環境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的.首先,發達國家的城市科技服務業歷史悠久.在長達200年的時間里,發達國家的城市科技服務業經歷了三次產業革命,城市科技服務業依托的產業形態在不斷更新升級,各種產業對城市科技服務業的業務要求越來越專業化和復雜化,規模也越來越大.發達國際城市科技服務業在長期的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在長期的市場競爭和國家扶持之下,依托強大的技術實力和整體經濟,可以提供的服務種類和服務質量都穩固地占據了全球的產業制高點.其次,發達國家的城市科技服務業擁有強大的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市場保證和技術支持.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擁有全球最強大的科技力量,有著最發達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和自有品牌資源.這些科技企業需要的咨詢、設計、研發、專門專業等服務自然非常豐富,城市科技服務業因而擁有廣闊的市場.高度發達的經濟也給城市科技服務業的業務發展提出了高層次的需求,促進了城市科技服務業的質量提升.高度發達的科研、教育體系、高新技術產業和其他產業一道,為城市科技服務業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和技術,這使得發達國家城市科技服務業能借助最先進的技術,其從業人員也有最好的專業素養.再次,發達國家城市科技服務業的資金支持非常充足.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擁有發達的金融系統,這些國家擁有面向中小企業和個人投資者的銀行,擁有發達的風險投資基金,擁有良好的證券市場進行融資和退出.因此,創業者相對而言更容易接近信貸體系,更容易獲得投資,城市科技服務業企業大部分都是創業型的中小企業,發達的金融體系使得城市科技服務業企業的創立更加容易.最后,發達國家雖然不太干預經濟,但良好的法治環境,有效地保障了企業的產權和契約執行,這種宏觀環境對城市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功不可沒.而且,發達國家也有不少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和科技中介、科學成果轉化的優惠政策,這些都有效地促進了城市科技服務業的發展.
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科技服務業首先就受到國內經濟條件的制約,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主導產業都是農業和傳統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遲緩,城市科技服務業沒有太大的國內市場,造成產業發展落后,服務水平低下,因而在服務貿易中也沒有競爭力,難以通過服務外包方式獲得發展.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環境大部分不容樂觀,政府沒有有力的支持,這使得創辦科技服務企業舉步維艱,制約了城市科技服務業的發展.
2.發達國家城市科技服務業的產業形態
目前,發達國家城市科技服務業的主導產業形態按企業性質劃分,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公益性的城市科技服務業,第二類是半公益性質的城市科技服務業,第三類則是盈利性的城市科技服務業.按企業的規模和所有權來分,可以劃分為三類:一類是屬于國家的、全國性質和地區性質的公益性科技服務機構,一類是屬于大型制造業企業的事業部或子公司,最后一類是獨立經營的專業的科技服務企業,包括大量的中小企業和較有實力的咨詢智庫公司.
公益性城市科技服務業在歐美國家的城市科技服務業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它們一般是國家投資興辦的組織,負責聯系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將科技成果產業化.這種科技服務組織一般規模較大,是全國性質的,服務的內容集中,但業務量龐大.這些組織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國家撥款,它們僅收取服務所要求的費用,但不以盈利為目的,旨在貫徹國家的產業政策.這類組織的典型包括:美國設在各大學的生產力促進中心、美國國家技術轉讓中心、聯邦實驗室技術轉讓聯合體、德國技術中心等,英國的皇家學會等科研團體也有科技咨詢服務的內容,在英國的很多高校也都有技術轉讓中心.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國家的公益性城市科技服務業組織雖然不以盈利為目的,但卻嚴格按照市場機制行事,要考慮盈虧等經濟效益,很多也有董事會等類似公司的完善治理機制,所以雖然是官方機構但官方色彩淡薄,這對我國的官方城市科技服務業機構是一個良好的借鑒.
半公益性的科技服務機構主要是民間創辦的非盈利性城市科技服務業,包括行業協會、慈善機構、學會、非盈利性技術推廣和咨詢團體等.這類機構一般為一個專門的行業提供服務,其資金來源于某些基金或企業的支持,具有社會公益性質.但這些組織同樣要按照市場機制來運行,同樣要考慮成本收益,也有完善的治理機制,這類組織典型的有美國的政府、學界和企業組成的科技成果推廣聯盟,這些組織幫助政府進行評估,推廣科技成果,尋找和完成相關項目.
發達國家最龐大的城市科技服務業部門是私營的企業部門,這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大型制造業集團創辦的子公司或事業部,一類則是獨立經營的專門的城市科技服務業企業.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高端服務業取代了傳統制造業,成為最有發展潛力的利潤增長點之一.許多實力強大的跨國企業逐漸外包分離其制造部門,而保留營銷、設計研發、資本運作等核心部門,同時投資興辦服務業部門,將業務增長點從制造出售產品轉向提供服務.大型公司的服務業部門不僅向本公司提供內部服務,也向外部市場提供服務.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IBM,IBM目前70%的利潤來源于增值服務部門,這些服務涵蓋了用戶體驗、產品維護、技術升級等各個部門,此外IBM一如既往地在研發設計方面投入巨資,IBM越來越類似于城市科技服務業企業而不是計算機制造商.
發達國家城市科技服務業中占主導地位的還是大量獨立的服務業企業,這些服務業企業大多是中小企業,有的僅有1~2人,有的則有十多人.但是,這些企業數量龐大,服務種類齊全,服務質量也較高,所以企業個體實力雖然較弱,但作為一個整體仍然有最高的市場占有率、就業人數和利潤額.獨立的服務業企業中也有規模和實力都非常強大的大型服務業公司,這些公司甚至是跨國公司,能對本國或東道國的高層產生影響.這方面典型的例子有埃森哲咨詢公司和蘭德公司,前者是全球領先的管理咨詢公司,為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的企業提供咨詢,后者則是美國重要的智庫,為美國高層決策提供參考意見.
3.發達國家對科技服務業企業的政策支持
發達國家對城市科技服務業一般不進行干預,特別是英美兩國,崇尚自由主義傳統,對城市科技服務業沒有多少政府支持.日本具有政府指導經濟發展的傳統,但和城市科技服務業相關的產業政策相對于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來講也不太多.但是,發達國家仍然有一些旨在支持科技成果傳播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政策,以及鼓勵中小企業的政策,支持了城市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另外各國關于服務業發展的規劃也影響了城市科技服務業.
發達國家支持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的第一種政策措施是科技轉讓方面的立法.近20年來,發達國家紛紛制定法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美國通過了《史蒂文森-威法勒技術創新法》、《聯邦技術轉讓法》、《貝爾-多爾法案》等多項法律,修訂了《國家技術轉讓和商業化法》等法案,目的都在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可商業運用的產品,而科技成果商業化正是科技服務的重要內容.日本近年來也制定了很多法律促進科技中介服務的發展, 如1995年頒布的《科學技術基本法》,強調國家與地方政府以及民間機構均要加大對科技中介機構的資金投入. 1998年又制定《促進大學等的技術成果向民間事業轉移法》,旨在促進大學以及國立研究機構將技術成果向企業轉移.這些立法都推動了科技中介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的發展,現在發達國家大學中廣泛存在的校級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和政府、民間投資的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器、創業園區等都是這些立法推動的結果.
發達國家支持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另一種政策措施是政府采購.政府采購是發達國家比較特殊的城市科技服務業支持措施,它最初并不是一項產業政策,而是政府決策科學化的要求,現在發達國家有明確的規定,政府在決策之前必須由獨立機構進行論證.政府向服務業購買咨詢、論證、研究等服務活動,并向服務業企業投入資金,許多前政府高官和與政府關系密切的學者都進入這些服務業企業工作,財務、智力和社會資本方面的支持使得向政府提供服務的城市科技服務業企業成為實力雄厚、享譽全球的大型企業.蘭德公司就是這方面的翹楚.
發達國家支持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另一項措施是資金投入和稅收減免.資金投入主要是補貼的方式,德國對全國十家城市科技服務業機構提供50%的經費補助,美國對蘭德公司、斯坦福國際研究所等機構都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經費.發達國家制定了廣泛的中小企業支持法律,如日本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制定了《中小企業法》,70年代又制定了《綜合研究開發機構法》,這些舉措都是為了促進城市科技服務業中的中小企業和科技轉化機構的發展.英國政府對中小企業提供了非常優惠的貸款擔保政策和稅收減免措施.政府出面為小企業最多85%的貸款提供擔保,企業獲得的貸款期限最長可以為10年,最高金額達到25萬英鎊,如果企業無力歸還貸款,則由政府還貸,但企業在貸款期間要繳納一定數量的保費.此外,英國年利潤額在1~5萬英鎊的小企業,其公司稅率不到20%,年利潤額在1萬英鎊以下的企業稅率僅為10%.另外,非盈利性的城市科技服務業組織都有稅收豁免和政府投入等資金優惠.
除上述措施外,發達國家還很重視城市科技服務業的行業自律,鼓勵和協助相關行業建立行業協會,行業協會沒有政府色彩,能真正為會員和行業的利益而活動.發達國家對科技服務人才有嚴格的認證機制,美國就要求城市科技服務業從業人員接受資格審查和登記備案.但是,發達國家對科技服務人才也有優惠政策,例如英國對小型科技企業的員工持股就有稅收方面的很多優惠.
總體上看,發達國家通過政府投入、稅收優惠、人才認證、產業規劃等多種手段促進城市科技服務業的發展,但這些政策都強調受支持的組織的自主經營,最終借助市場機制非行政手段促進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發達國家并沒有非常直接的城市科技服務業促進措施,提升服務業的政策措施也是一種基于市場機制的方向指導和政策便利,但發達國家良好的法治環境、充分的創新精神、發達的金融市場和強大的科技實力,為城市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奠定了發展中國家難以企及的深厚基礎.
中國城市科技服務業,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一些科技工作者離開原來的院所,自主創業,開創了中國的第一批城市科技服務業.這些城市科技服務業企業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主要從事咨詢業務.當時,政府對城市科技服務業還沒有太多的認識,也沒有明確的政策導向.城市科技服務業自主發展一段時間后,到90年代,黨和政府對服務業的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深入,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服務業和科技事業發展策略,其中就涉及城市科技服務業的內容.進入21世紀以來,城市科技服務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高端服務業的一部分,受到越來越多的省市重視,北京、上海和深圳等東部發達城市紛紛制定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政策,扶持和推動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
1.中國城市科技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中國城市科技服務業整體上看,規模不斷增大,質量不斷增高,競爭力和業務深度也不斷上升.但發展歷程中,也存在一些年度的曲折起伏.其他服務業的主體是城市科技服務業,由于數據可得性,我們使用其他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的數據作為城市科技服務業的代表.2008年,中國其他服務業的國民生產總值為49355.78億元,占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5.08%.到2008年底,中國其他服務業的增加值占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的37.0%,表明城市科技服務業已經成為第三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全國的國民經濟中也占據重要地位.從2005年到2007年,科技服務業(即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的增加值從9731億元增加到12697.1億元,增加值的逐年替增說明了城市科技服務業價值創造能力的不斷提升.在吸納就業方面,2008年底科技服務業的從業人數達1539萬人.科技服務業的勞動報酬在2008年底達到2911.1億元,居于全國各行業的第四位,占全國勞動總報酬的8.24%.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科技服務業在全國各行業是相對高收入的行業,其細分行業中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人均工資在2008年底達56642元/年,同期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人均工資46003元/年,僅次于金融業而分別居于全國各行業第二、三位.良好的工資收入說明該行業是一個有較好發展前景的有吸引力的行業.科技服務業在2008年的營業收入總額為42759.1億元,利潤總額為8554.4億元,分別占整個第三產業的35.1%和45.9%,僅次于金融業.近年來,對城市科技服務業的投資也逐年增加,2008年底科技服務業獲得固定資產投資4300.5億元,和2003年的2322.億元相比,增長了近一倍.2008年科技服務業獲得的投資中,有3414.5億元是自籌資金,利用外資僅有71.6億元,國家投資170.5億元.這反映了城市科技服務業已有較強的整體實力,能依靠自己的積累推動自身的持續發展,但也反映了城市科技服務業對外資的吸引力不足,國家的投入較少,這將對城市科技服務業的產業結構升級有不利影響.
城市科技服務業在其發展歷程中,也存在一些年度的曲折起伏.圖1反映了其他服務業增加值自改革開放以來的逐年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自1979年來,我國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出現了兩個高峰,第一個高峰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但在1986以后,進入了長達7年的低谷,1993年前后達到了第一個谷底,隨后慢慢增加,到2005年左右到達第二個發展高峰,近年來則又有所下降.第一個高峰的出現,和改革開放之初高速發展的經濟需求和創業潮、改革潮密切相關.而隨后國民經濟增長中的波動和經濟改革、經濟發展的重點集中于城市工業,市場需求和創業熱情相對下降.到90年代末,在政府發展服務業的政策和第二產業對專業服務的高度需求的雙重推動下,城市科技服務業再次出現了增長高峰,創業者也更多集中于這個行業.隨著市場的飽和,市場調整已經到來,城市科技服務業的增加速度減緩.
整體上看,城市科技服務業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的一段發展,已經具備較大的產值和就業規模,創造了大量的社會價值,獲得了政府的一定重視,盈利能力和服務質量也有很大的提升.在第三產業中,科技服務業在規模上占據主導地位,對其他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科技服務業也有較為重要的地位,是國民生產總值和就業渠道的一個重要部分.而科技服務業絕大部分是城市科技服務業.

圖1 1979~2008年其他服務業增加值
2.中國城市科技服務業的產業形態和地區分布
中國城市科技服務業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政府組織主導的公益性服務業機構或服務業企業,第二類是民間力量發起興辦的公益性服務機構,第三類則是民間投資興辦的城市科技服務業企業.在由政府投資的城市科技服務業組織中,大部分都是公益性、政策性的中介機構,這些機構是為了貫徹政府的高新技術產業政策而建立的,旨在推動科技知識傳播、促進科技成果向商業運作轉化、做大做強技術交易市場、并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這類機構的主要形式有孵化器、產業園區、技術交易市場等.這類機構數量不多,但是有政府資金和政策支持,實力強大,在科技成果轉移、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具有較大的影響力.第二類城市科技服務業機構目前發達程度還不高,民間投資設立的產業園區、孵化器和科技轉移機構還較為少見.這也是中國城市科技服務業可以發展的一個方向.第三類機構構成目前城市科技服務業的主體,在這類中絕大部分是中小企業,是原有的產業從業人員或科研人員自主創立的企業.這些企業規模小、數量多、服務質量和盈利能力參差不齊.城市科技服務業企業從事的業務內容廣泛,主要包括管理咨詢、專業咨詢、研發設計、專利認證、培訓等業務,咨詢業務最為發達.我國較有實力、規模和影響較大的城市科技服務業企業大多集中于咨詢和設計行業,數量較少但業務質量和盈利能力較強.
我國城市科技服務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并且以民營企業為主,行政事業單位數量較少.由于數據的可得性,我們再次使用科技服務業的數據作為城市科技服務業的代表.表1列示了2008年底我國科技服務業的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人數,從表中可以看出,企業是科技服務業的主體結構,其吸納的就業人數要比行政事業單位多出5倍左右.

表1 科技服務業法人單位和從業人員數量(2008年)

圖2 分地區其他服務業生產總值(2008)

圖3 各省市城市科技服務業職工人數(2008)
城市科技服務業在地區間的分布是高度不均勻的,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城市科技服務業有較大的規模,而在中西部地區,城市科技服務業規模很小,甚至完全沒有.圖2顯示了其他服務業生產總值在各省市的分布,圖3則顯示了科技服務業職工人數在各省市的分布.從兩圖可以看出,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和山東擁有全國大部分城市科技服務業的生產總值和就業人數,北京在城市科技服務業職工人數方面的優勢尤其明顯.而寧夏、西藏、新疆等西部省份,城市科技服務業的產值和職工人數都非常低.城市科技服務業高度集中于東部沿海發達省份的事實,說明了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和整體經濟環境以及整體市場化水平的密切關系.東部省市擁有全國最發達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科研水平也居于全國前列,對科技服務的需求非常集中.同時,東部省市擁有較高的市場化水平,創新創業的政策、法律、金融等條件良好,這給以創業企業和創意服務為主導的城市科技服務業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1.中國城市科技服務業的主要問題
通過國際比較和概況總結,我們可以總結中國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
中國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時間遠晚于歐美發達國家,比起新加坡、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來說也屬于后起.較短的發展歷史決定了我國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層次和深度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目前,西方國家城市科技服務業已經能提供高度個性化的服務,其服務的規模、技術要求、業務深度和廣度以及相關的技能水平都遠遠高于中國.中國城市科技服務業結構分散,企業實力弱小,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大部分都在從事低技術含量的簡單服務工作,咨詢、設計、創意等業務還較為基礎簡單,沒有達到國外同類城市科技服務業的水準.
中國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的策略也存在一些問題.中國城市科技服務業的市場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大量的科技服務功能是由政府建立的單位承擔的,這些單位行政色彩濃厚,政策導向明顯.在城市科技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為初級的階段,依靠國家力量建立科技服務部門是理所應當的,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過于行政性的科技服務部門終將因效率問題而與市場化運作背道而馳,嚴重的行政性壟斷將不利于產業發展.我國城市科技服務業企業良莠不齊,市場松散混亂,行業自律和行業監管是一個較嚴重的問題.中國城市科技服務業技術水平的差距直接來源于從業人員素質的差異,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低,高素質專業人士缺乏,已經成為城市科技服務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瓶頸.另外,政府對城市科技服務業的資金支持仍然較少,政府的科技服務采購也集中于科研院所和行政單位,較少惠及企業.
中國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另一重要問題是較大的地區差距.固然,不同地區有不同的主導產業,并非所有的地區都要有發達的城市科技服務業.但是,即使在東部發達地區,也存在城市科技服務業較為落后的省市,這說明該地區的科技服務需求尚未得到及時滿足,科技服務的缺乏,將阻礙該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
2.啟示
針對我國城市科技服務業中存在的問題,參考發達國家發展城市科技服務業的經驗,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啟示:
(1)城市科技服務業必須植根于發達的經濟環境中,要想發展城市科技服務業,必須保證制造業特別是高新技術制造業的發展,這樣城市科技服務業才會有廣闊的本地市場.開放程度較高的地區,還可以積極開發國外市場,通過引進、合作、合資、FDI等方式,引入國外先進的城市科技服務業,瞄準國際服務外包市場,開拓服務貿易,走針對外國市場的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之路.
(2)城市科技服務業必須依托強大的科技實力,我們在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時,還要健全法律法規,促進科研成果商業化.要努力促進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機構的科研成果轉化,在轉化過程中培養壯大城市科技服務業.目前,我國廣泛設立了孵化器、創業園區等,正是為了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3)要堅持市場化道路,淡化政府行政職能,強化政府服務、指導和宏觀調控的智能.要鼓勵民間組織投資于公益性的科技服務事業,要鼓勵企業涉足城市科技服務業,或投資于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中介組織等.對于行業協會、公益性的科技服務機構,要逐步由行政控制轉向市場機制,發揮這些組織的盈利能力,逐步完善這些組織的企業化治理機構建設,使他們成為按市場機制運作的主體.政府的產業規劃要更多地推動企業的投資和發展,而不過于依賴政府的投資拉動.
(4)要對城市科技服務業組織進一步擴大稅收優惠,對人才的引進、培養、認證要建立完善的管理辦法和優惠政策.要強化行業協會的自主治理作用,淡化行業協會的行政色彩,真正建立行業自律、為行業利益服務的協會.可以嘗試政府購買科技服務的方法,向科技服務機構特別是國內的咨詢機構購買決策支持服務.
我們相信,結合發達國家的經驗,借助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形勢,我國的城市科技服務業一定會后來居上,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
[1]李建標,汪敏達,任廣乾.深圳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研究--基于產業協同演進和制度諧振的視角.城市觀察,2010,3:163-172.
[2]陶幸光,季春.加快我國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對策研究.江蘇科技信息,2009,2:20-23.
[3]格雷夫.大裂變--中世紀貿易制度比較和西方的興起,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4]陳憲,黃建鋒.分工、互動與融合:服務業與制造業關系演進的實證研究.中國軟科學,2004,10:65-76.
[5]陳德權,婁成武,張韜.國外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與啟迪.科技管理研究,2003,4:101-103.
[6]陳國玉.國外科技中介服務政策的措施與啟示.法制與社會,2007,12:920.
[7]婁成武,陳德權.國內外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比較與啟示.中國軟科學,2003,5:105-109.
[8]史孝強.美英科技中介機構的建設以及對中國的啟示.甘肅農業,2006,9:138.
[9]張曉芬.美國構建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的經驗與啟示.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34(2):139-142.
[10]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年鑒2007-2009,北京,2009.
[11]國家統計局.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北京,200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rban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Li Jianbiao, Chen Guanyu, Xu Sai, Wang Minda
The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environment and policy of the urban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and briefly summarizes its status-quo and causes. It then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technology service in China, and proposes enlightenment and experience from abroad.
urban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ndustrial form; developed countri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719
天津市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計劃項目:國內若干重點城市科技服務業比較研究(項目編號:09ZLZLZT02400)成果.
李建標,經濟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后,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制度與企業組織、實驗經濟學與公司治理.陳冠宇、徐賽、汪敏達,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商學院,研究生.
(責任編輯:盧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