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友

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此次《教育規劃綱要》強調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無疑是為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如何在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中發揮更大作用指明了方向。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地方高校更應轉變教育觀念,準確定位,主動投身社會實踐,突出社會服務職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撐,實現自身與地方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不斷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
一、主動適應,樹立地方高校服務社會的觀念
增強服務社會能力,三大職能協調發展,首先就要樹立主動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地方高校領導要充分認識到:地方高校為地方服務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地方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激發地方高?;盍蛣恿Φ脑慈?。
1.強化服務意識,樹立主動適應社會的服務觀
縱觀高等教育發展,從“象牙塔”到“社會服務站”,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的社會地位和公眾形象不僅取決于自身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水平,而且更多地來源于大學對經濟社會的貢獻力和影響力。高校在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同時,自身的價值也得到充分體現,得到社會的承認、信任和支持,更為自己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因此,地方高校要充分發揮和利用與地方的地緣優勢、情感優勢、智力優勢,以理性的態度把握好高校的辦學定位,形成辦學特色,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走向,變簡單、被動適應為深刻、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科技的強烈需求為高校發揮社會服務功能搭建了宏大的表演舞臺,提供了大好時機。地方高校應抓住機遇,樹立主動適應社會的服務觀,迎接挑戰,主動登上經濟建設的大舞臺。
2.協調三大職能,樹立全方位的服務觀
高校三大職能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了現代高校的功能體系。增強社會服務功能,需要地方高校統籌協調三大職能,樹立全方位的服務觀。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以科研創新為支撐,以科研促進人才培養,增強服務社會能力,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進而構建一個三大職能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高??茖W發展,支撐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進步。在人才培養方面,地方高校要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制定準確可行的人才培養目標,建立以“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人才培養規格為方向的課程和教育體系,使培養規模與地方社會接軌、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接軌、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接軌。在科學研究方面,要瞄準社會需求,堅持面向地方經濟和解決“三農”問題這個主戰場,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堅持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堅持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推廣相結合,因地制宜構建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實現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雙促進,更好地服務社會。
3.增強市場意識,樹立合作共贏的服務觀
擴大和積聚地方高校發展的資源和空間,是地方高校開展社會服務的一個重要目標和落腳點。因此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地方高校要增強市場意識,按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辦事,講成本核算,注意投入和產出,講合作“雙贏”或“多贏”。地方高校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機構,服務社會時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又要遵循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社會服務要在這兩個規律的雙重作用下進行。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地方高校一方面要誠實守信、有序競爭,幫助構建良好的市場經濟軟環境,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科研成果推廣和轉化的科學機制。
二、準確定位,提升地方高校服務社會能力
地方高校應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從學科積淀和專業優勢出發,準確定位,走特色發展之路,不斷提升服務社會能力。近年來,河南科技學院根據“科教興豫、人才強省和自主創新、跨越發展戰略,加快創新型河南建設”的總體要求,實施“科技興?!睉鹇?,確立了以應用研究為主、積極推進應用基礎研究、積極推進應用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的“一主、兩推進”科技工作思路,服務社會能力顯著增強。
1.圍繞“一主”,突出特色,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河南科技學院始終發揮“農科”這一科技優勢特色,凝練優勢學科方向,打造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學校按照“突出學科優勢、優化資源配置”的原則,打造農業生物類科技創新平臺。在5個校級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又建成了教學科研實驗中心,建成了省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6個和省創新型科技團隊、省高??萍紕撔聢F隊4個。
科技創新平臺的形成有力地支撐了學校科技創新能力的顯著提升。5年來,學校承擔科研項目758項,其中國家級項目34項、省部級項目203項,年均增長40.3%。獲科研成果獎27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技術發明二等獎各1項,河南省科技成果獎37項。獲縱向科研經費2400多萬元,年均增長143%。“雞生長與免疫抑制綜合征病毒的分子鑒定及致病機理研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項目資助,“生豬主要違禁藥物殘留免疫試紙快速檢測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作物育種方面,河南科技學院先后培育出以“百農3217”“百農矮抗58”“百棉1號”為代表的小麥、棉花、玉米等作物新品種68個,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為河南農業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另外,學校在大豆、蔬菜育種以及農業昆蟲與病蟲害防治等領域也取得了較大成就。在2009年河南省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大會上,河南科技學院作為全省高校的唯一代表作了典型發言。
2.圍繞“兩推進”,大力推進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
近年來,學校發揮科技優勢和特色,積極探索科研成果轉化推廣新途徑,形成了河南科技學院頗具特色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體系。
根據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既要面向千家萬戶又要面向企業的特點,學校構建了“學科+團隊+基地+公司+農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體系,探索了“訂單育種”新模式,即由企業根據市場發展提出品種性狀目標,學校委托育種專家按需育種,“農民想種啥、企業想賣啥,學校就培育啥”,實現了學校、企業、農民的良性互動,達到了“百姓滿意、企業得利、學校受益”的目標,大大加快了新品種研制和轉化的速度。截至目前,學校已與滑豐種業、聯豐種業等多家公司簽訂了小麥“訂單育種”合同。
2008年以來,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省內不少企業面臨效益嚴重下滑的局面。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學校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的號召,發揮高校的人才和技術優勢,主動為企業提供人才支持和技術服務,積極推進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2009年,學校選派119名業務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的教師作為科技特派員和技術員,到河南中心環保物流、河南中科化工、獲嘉縣樓村實業公司、河北五得利集團新鄉面粉有限公司等119家相關企業掛職服務,積極為企業開展技術攻關、新產品開發、技術咨詢等服務活動,為企業提供技術、人才和智力支持,幫助企業提升研發水平和管理水平。在一年的實踐中,特派員和技術員的工作卓有成效,所在企業的經濟效益不僅沒有下滑,而且還穩步增長,為地方經濟復蘇作出了應有的貢獻。2010年,因科技推廣成績突出,學校獲得“河南省科技推廣十佳示范單位”榮譽稱號。
3.發揮科技優勢,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學校始終堅持“面向農民、面向農村、面向農業”的科技服務宗旨,鞏固學科特色優勢,以“服務‘三農、服務社會”為己任,積極主動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通過校地(企)合作,學校先后與新鄉、鶴壁、許昌、濟源、輝縣、長垣等地政府及當地企業簽訂科技合作協議32項,優先轉讓科技成果,促進地方和企業人才培養,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參與地方及企業經濟發展與生產的論證、規劃和咨詢工作,派出省、市級科技特派員,幫助企業開展技術改造。
學校還充分利用全國職教師資培訓重點建設基地、全國高職高專師資培訓基地、河南省“陽光工程”農民創業培訓基地和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的職業技能培訓優勢,開展培訓工作,為地方留下了一支永不撤退的農業科技隊伍。
學校還通過“省科普及適用技術傳播工程”“科技扶貧”“科普之春”等活動,促進農業增產、企業增效、農民增收。2007年以來,學校共承擔“省科普及適用技術傳播工程”92項,連續12年居全省高校首位;先后派出專家760余人次到田間地頭、養殖廠區傳播先進實用技術,受益群眾7萬多人,涌現了一大批深受農民喜愛的農業專家。
2010年,在由國家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國科協聯合開展的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評選表彰活動中,河南科技學院獲得“河南省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稱號,1人被評為“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7人被評為“河南省科普先進工作者”。
三、引領提升,推動地方高校科學發展
學校依托科技創新,在服務社會能力增強的同時拓寬了學校的發展空間,有力地推動了學校各項事業的科學發展,提高了學校的美譽度和影響力,對學校辦學層次、競爭力的提升產生了明顯的效應。
1.以服務社會為載體,建立教學科研基地,促進人才培養
在長期的實踐與探索中,河南科技學院以服務社會為載體,推動產學研相結合,強化實踐教學,先后建成校外實習基地150個、科研基地39個,建立了生物工程(技術)校企聯合辦學理事會和農學、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等教學指導委員會,吸納合作單位和企業作為理事單位和委員,實施“百家企業計劃”,成立了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和企業家發展聯盟;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實現了校企合作基地合一、教研基地合一、學生理論與實踐基地合一,培養了一大批適應高新技術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知識、強能力、懂經營、能創業”的應用創新型專門人才,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使企業獲得了“心儀”的人才,學校的人才培養能力和質量不斷提高,從而實現了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贏”。近年來,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穩定在95%以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率在95%以上。
2.以服務社會為紐帶,構建校地(企)長期合作機制,拓寬辦學空間
通過構建校地、校企長期合作機制,學校積極參加與地方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項目,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排憂解難,扶持壯大地方支柱產業,幫助地方培育新的發展產業,促進地方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這種合作既滿足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需求,又很好地擴大了河南科技學院人才、技術、科研資源的溢出效果,以服務獲得了地方支持,拓寬了辦學空間。2009年,河南科技學院與輝縣市人民政府開展校地合作,輝縣市政府在兩年內先期投資1.5億元與學校共建高職學院,有力地推動了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經過考察和協商,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擬投入3億元,與學校共建中國雜交小麥研發中心,以推動雜交小麥研究。
3.以服務社會為指南,凝練學科方向,提升學科專業建設水平
河南科技學院以全面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導向,按照“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新興交叉、社會急需”的原則,不斷凝練、調整學科方向,對傳統專業進行改造和調整,結合新興產業進行專業設置,在融入地方中逐漸形成學科特色和優勢,在服務地方中不斷擴大學科資源,在與地方合作中快速提高學科專業建設水平。
在“十一五”建設中,學校建成了作物學一級學科省級重點學科以及預防獸醫學和作物遺傳育種兩個二級學科省級重點學科,實現了省級重點學科的突破;建設了作物學等4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一級學科及作物遺傳育種學等13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二級學科;建設了植物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等35個校級重點學科;農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園藝3個專業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生物工程、市場營銷等9個專業被評為河南省特色專業建設點;新建了作物遺傳育種和動物疫病防控2個省級教學團隊、公共關系學等8門省級精品課程和生物學等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4.以服務社會為目標,提高實踐能力,打造教育科研優秀團隊
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中,學校的科學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檢驗,科學研究隊伍得到鍛煉,學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師和科研人員的視野得到開闊、研究的熱情得到激發。可以說,如火如荼的社會服務打造了一批“實踐能力強、學術技術過硬、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教學科研團隊。近年來,作物遺傳育種和動物疫病控防兩個團隊被評為省級教學團隊,植物學等6個教學團隊被評為校級教學團隊,棉花育種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團隊被評為河南省科技創新團隊,動物病毒致病及免疫機制和作物分子遺傳育種兩個團隊被評為河南省高??萍紕撔聢F隊。
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社會服務功能的增強,極大地提高了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社會美譽度和影響力。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中,河南科技學院位居中國高??萍钾暙I力排行榜第53位、中國高校技術創新貢獻力排行榜第42位,并在“2009中國大學農學專業排行榜”中躋身50強。2009年,學校被評為“河南省最具公信力的十大教育品牌”。
(作者系河南科技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一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