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窗》2010年第21期
“十二五”:改革再出發
當歷史的大車駛入“十一五”的時候,中國的上一輪改革已經進入尾聲,經濟增長亟須向經濟發展轉變,社會體制改革正待破題,政治體制改革開始熱議,有識之士開始討論如何啟動新一輪改革,尋找中國共識,共謀發展大計。
讓世界都措手不及的金融危機打斷了中國經濟運行的既定軌道,“十一五”規劃中的部分改革因此未能如期實現。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明年中國開始進入“十二五”,同時擔負著“十一五”重任的“十二五”既有著改革開放30年后繼往開來的戰略意義,更可看做60年之后新一個60年啟動的開始,是中國啟動新一輪改革的節點。中國社會由此走到了一個諸多領域的改革都進入深山區、矛盾集中爆發的時期,改革不前進就必然會后退,這也是目前中國面臨的嚴峻問題。“十二五”改革有“三條主線”: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的經濟體制改革,以公共需求變化為主線的社會體制改革,以政府轉型為主線的行政體制改革。這三條主線必須同時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單兵突進已經變得不可能,很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問題和矛盾都集中在政府轉型上,很多醞釀已久的改革都到了必須推進的時候。
“十二五”面臨的是一場更加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將撬動一場深刻的利益關系調整,是中國改
革的再次出發。“十二五”,是中國改革的大考。
《人民論壇》2010年第22期
中國戰略知識分子
一個偉大時代的興盛,需要這樣一些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引領者,具有遠大抱負、遠見卓識,學貫中西,能深刻洞察時勢變遷;一個文明大國的雄起,同樣需要這樣一些人:他們是國家公民的優秀代表,具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人民利益為旨歸、以國家興盛為己任、以國家振興為關懷。我們把他們稱為戰略知識分子。他們是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是精英中的精英。真理往往掌握在他們手中。他們人數甚少,但作用甚大。
當前,中國正處在大變革、大發展、大轉折的歷史時期,也處在實現中華崛起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戰略問題異常突出和重要。我們更加需要一批胸懷寬廣、志趣高遠、有著雄才偉略的大專家、大學者,為國家民族興旺付出大智慧。
《南風窗》2010年第20期
教育改革何處去?
當一個國家的民眾對于后代的教育前景產生深刻動搖的時候,無疑是可怕和危險的。如果說公平正義比太陽還有光輝,那么最耀眼的光輝來自教育。一個在教育領域不能實現公平公正的國家,其實也就稱不上一個公平公正的國家。一旦教育領域不公平不公正的裂痕不能得到彌合,一個國家那些最美好的價值觀念的口號也將變得漏洞百出。
實現公平是恢復信心最好的藥劑。中國教育能否突圍成功、教育公平能否實現也是塊試金石。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說的那樣,要進一步消除制約教育發展和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如此,教育的優先發展地位才不會僅僅是嘴上說說,教育的“戰略地位”也才不會變成“略占地位”,公正也才不會變成“對一部分人的公正是對其他人的不公正”。
《決策》2010年第9期
“金魚缸”政治
對于中國基層治理來說,圍繞公權力運行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說到底就是一個去除“神秘化”的過程。
從邯鄲公布“市長權力清單”,到成安推動“通透式辦公”,到成都武侯為“一把手”權力進行“確權勘界”,再到江蘇睢寧以嚴管干部為起點的系統化改革……我們發現,基層公權力的“祛魅”進程已經悄然從行政權力的自我革命走向了黨委權力的自律自省。
從“行政權力”到“黨委權力”,僅僅兩字之差,卻標志著權力改革開始觸及核心領域。
以限權為起點,以公開為手段,以事項透明、流程透明、責任透明為“分解動作”,睢寧、成安、武侯的“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試點,將公權力導入一個四壁通透的“金魚缸”內,讓公權力運行的軌跡一覽無余。
《瞭望東方周刊》2010年第40期
我們的形象
雖然充滿期待,可備受關注的《國家形象宣傳片》還是無法在“十一”前播出——由于意義重大,影片在制作完成后還得開始一系列的審片過程。審慎和嚴謹的原因無須多言。在中國經歷了歷史上變革最為巨大的30年后,中國和中國人的形象需要一次徹底的改變。
事實上,即使在中國最為偏僻的鄉村,人們也能感受到1978年以來生活和社會的變化。但是,為何世界、特別是西方世界對中國人的印象有些還停留在19世紀、20世紀上半葉的落后、愚昧?
100多年來,中國人對于如何認識國外人對自己的評價也幾經變化:從天朝上國到失落自卑,從自信的革命國家到虛心的學習心態。然而,直到今天,什么人能夠代表中國人,外國人到底如何看待中國人,仍然存在不同的解讀乃至誤判。
責編:一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