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國
幸福是人的主觀內心感受。幸福就是干自己喜歡的事,事情的結果又得到了大家認同、社會認同。一個人喜歡什么工作,不僅是在天賦方面對這項工作比較敏感,也是內心深處的一種需要。喜歡是什么?喜歡本身就是持久的動力,就意味著自覺的投入,并預示著事業的成功。有人把人生的追求分為從低到高的五個層面,從生存、社會、愛、尊嚴到人生價值。如果本職工作是真心喜歡的工作,通過辛勤勞動得到社會認同,這叫幸福。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事業,但職業不等于事業。職業僅僅是謀生的手段。什么叫事業?有兩個標準。第一,要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對工作本身有強烈的興趣,而不是因為利益,沒有利益也愿做,就因為喜歡。第二,由于從事了這項事業,讓人生價值得到實現。人有兩種精神,一種是職業精神,敬業愛崗。還有一種精神,比職業精神更高一個層次的是志業精神,立志終身從事這項事業,始終有一種自我成就感、自我滿足感、自我實現感。職業精神還是一種外在的崗位要求,但志業精神是一種內在的自覺要求。教師需要職業精神,更需要志業精神。
為了謀生而從事教師職業,是低層次的。一個人對一件事有了興趣,再去做這件事的時候就帶有了一種情感,有了情感以后做起這些事情來,奉獻和享受已經分不開了,奉獻的時候就是享受,享受的時候就是奉獻,這才是人類生存的高境界。
過去我們談師德,一般說得比較多的是自律、奉獻、人格,很少談教師的發展提高,很少談教師需求。實際上,教師在奉獻的同時也造就了自我,在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同時也照亮了自己。教師也是一個有生活感、生命感、價值感的人,而不只是一個掌握知識、傳播知識的機器。每當教師節,我們都在讀兩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好像教師除了吐絲流淚、蠟炬成灰便無所作為,成為一種“悲苦性”的職業。
有位教師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我不想做‘成灰淚始干的蠟燭,我是一個燈泡,給我電就可以發出光芒,比蠟燭明亮,比蠟燭快樂,比蠟燭長壽。”
教師最偉大、無私的品格在于教師從不嫉妒學生的成功,而是希望學生個個成功,他總是把最好的東西教給學生。教師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作為自己的價值觀,從不擔心學生超過自己。相反,學生成功越早,名氣越大,水平越高,超越自己越多,教師就越高興。如果教師像太陽,源源不斷發光發熱,讓學生都沐浴在其光芒和溫暖中,是一件很光榮的事;如果教師能使學生都變成太陽,人人發光發熱,交相輝映,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教師的真正使命是遵從“生命優先”法則,激發學生生命活力,提升學生生命質量,促進學生人生幸福,這是教師的終極目標。學校教育的過程不僅是教師引導學生求真、向善、愛美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體驗幸福的生命歷程。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學校應當成為一個道德豐富的熾熱地燃燒著的策源地,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在某個活動領域中獲得幸福和歡樂,這個活動是道德的美和道德的完善,從充滿著高度道德意義的高尚活動中得到了體驗自己的人格尊嚴感的幸福。”教師是一種幸福、快樂的職業。只有幸福、快樂的教師才能教出幸福、快樂的學生。學生的幸福感是一種成功的體驗,教師的幸福感是一種高峰體驗。我們只有不斷提升教師的職業生涯幸福感,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才會充滿深情、飽含熱情、揮灑激情,才會充滿智慧的火花。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強大力量,會在有形與無形中影響學生。
最近有項調查足以引起我們的深思。有人問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認為當教師光榮的請舉手,臺下的人都齊刷刷地舉起了手;第二個問題是認為當教師幸福的請舉手,舉手的人開始變得遲疑,眼里閃現著困惑;第三個問題是認為當教師快樂的請站起來,臺下一片寂靜,沒有人站起來。這讓我們思考一個什么問題呢?那就是怎樣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建設教師隊伍。我們在繼續加強教師自律、人格、奉獻教育的同時,尊重人、理解人、發展人、提高人、溫暖人、體貼人,也是師德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源于教師職業的自覺,更需要優秀文化的熏陶,需要教育平臺的搭建,需要營造幸福的教育場,需要解決切身利益問題,這樣的幸福感是高尚而彌久的。教師利益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總體利益,另一方面是教師的現實利益、直接利益、具體利益。前者是出發點,后者是切入點,就是要通過解決前者去謀求后者。比如,青年教師的發展就面臨著很大的競爭壓力。大學有種現象: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向有老資格的教師傾斜、堆積,可以這樣講,有些教師的科研經費一輩子也用不完、科研項目一輩子也做不完。有人戲稱,這叫“學術老板”“學術包工頭”。而青年教師在科研經費的爭取上則面臨著很大的競爭壓力。如何為青年教師搭建一個公平、公正的事業發展平臺和脫穎而出的舞臺,確實是一個大問題。
責編:趙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