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中 介曉磊


平臺建設是農業高職院校加強自身內涵建設的重要環節。一所學校的發展平臺既是該校長期發展所形成的深厚積淀,更是學校今后發展的新起點,在學校改革、建設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鄭州牧專”)是一所具有53年辦學歷史的農業高職高專院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面對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不同條件的辦學形勢和任務,全校師生知難而上,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在促進學校事業不斷發展的同時積淀了厚重的辦學精髓和底蘊,包括發展理念、文化精神、價值追求、辦學道路、核心能力、辦學特色、牧專品牌等,成為今天學校發展賴以支撐的文化平臺。新時期新形勢下高職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鄭州牧專審時度勢、乘勢揚優,加大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力度,調動和整合校內外資源,吸收有關高職高專院校、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科研院所等單位參與,組建了專業建設與發展指導委員會、鄭州牧專合作發展聯盟、河南牧業高職教育集團等系、校、省三級合作發展組織,構筑了以學校為主體,校企、校政、校研、校校、企企之間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組織平臺。“文化”和“組織”雙平臺的形成和建設是鄭州牧專承前啟后、實施“高平臺起步、高水平發展、高境界追求”戰略、實現科學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雙平臺”的具體內涵及其在學校事業發展中的推動作用
(一)文化平臺的內涵及其在學校事業發展中的推動作用
1.依據“立足省情辦學校,圍繞行業辦專業”的指導思想,確立了“立足農業教育、面向農村建設、服務農民致富”的辦學宗旨。多年來,學校共為農牧業生產、加工、經營等一線崗位培養、輸送各類高等應用型專門人才3萬余名,開展技術下鄉服務千余次,直接受益農民數以萬戶,為河南實現由農業大省轉為農業強省、由“國家糧倉”轉變為“國人廚房”和“世人餐桌”作出了積極貢獻。
2.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設置新專業,追蹤農業產業鏈條的延伸,細分、組合、升級改造老專業,走出了一條“建設專業、發展企業、服務行業、促進就業”“產學研緊密結合、校企生良性互動”的辦學道路。學校專業結構不斷優化,由12個專業類群45個專業類別集合而成的專業集群效應逐步產生;學校服務企業的能力和范圍大大增強和拓展,基本滿足畜牧、飼料、獸藥、食品加工、生物制劑、物流等類型的企業對人才及技術的需求,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和就業對口率連年都在90%以上,學校辦學呈現“出口暢,進口旺”的良好局面。
3.練就了一支“教育觀念新、改革意識強、師德高尚、業務精良、能教會做、影響廣泛、行業知名”的教師隊伍。目前學校擁有730名教職工,其中專任教師507名,教授31名、副教授167名,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教師263名;7人分別被評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模范教師、國家優秀教師及河南省優秀專家;13人分別被評為省級教學名師、省級優秀教師、省級骨干教師、省級或廳級“555”人才;7人分別獲河南省杰出青年創新基金、省杰出青年基金、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創新工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工程、高校新世紀創新人才工程等基金項目資助。學校創新培養機制,促進青年教師下企業實崗鍛煉,“雙師型”專業課教師比例在80%以上,建設了“專兼結合、雙師素質”的教學團隊,教師隊伍整體規模、結構、素質、水平不斷優化。學校不僅造就了一批以陰天榜教授為代表的國內高教界知名專家,還有20余名專業教師作為省級科技下鄉專家團成員常年活躍在農村養殖農戶或生產企業第一線,深得農民和企業的信賴及追捧,成為我省養殖、飼料、獸醫藥及食品行業眾口皆碑、影響廣泛的技術服務和推廣專家。2009年學校被科技部評為“全國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集體”。
4.形成了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教改領先、校產知名、學生管用”的牧專品牌。學校堅持走“研究先行,改革推動,以我為主,實踐為本”的教改路線,以研究為先導,積極推動教改實踐,形成了長達20年的良好傳統,畜牧、養禽等專業的教學改革研究和實踐在國內首開先河,效果顯著。學校先后5屆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勵,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學校本著“建設專業,發展企業,服務行業,推動就業”的辦學思路,發揮專業和人才優勢,大力發展校辦產業——河南海潤實業總公司(海潤集團),積極吸收、轉化技術研發成果,緊緊瞄準市場走勢,全力服務養殖基地和農戶,連續多年取得顯著的經營業績,連續6年年產值保持在2億元以上,在全國高校校辦產業中排名第35位,在河南省高校校辦產業中排名第1位。依靠先進的教改理念和改革成果、堅實的校辦企業和聯盟企業作基地,學校在人才培養上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技能培養為中心,圍繞“精技術、善管理、懂經營、能創業”的培養目標,加強實踐環節教學,在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安排上很好地體現和保證學生“就業能稱職,創業有能力,繼續學習有基礎”,使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鄭州牧專學生‘畢業能上崗,上崗就管用‘進城能就業,回鄉能致富”一時成為教育主管部門、用人單位和學生家長傳頌的佳話。
(二)組織平臺的內涵及其在學校事業發展中的推動作用
2007年和2009年,學校在充實完善“專業建設與發展指導委員會”等校企合作平臺的基礎上,聯合全省涉農高職高專院校、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科研院所等,先后成立了鄭州牧專合作發展聯盟和河南牧業工程高職教育集團,力求通過大平臺促進大合作、實現大發展。三級合作組織形成“矩陣連接、網狀合作、資源共享、利益多元、動態發展”的組織架構,構筑了校企、校政、校研、校校、企企等多維度合作渠道,建立了“項目帶動、共建共享、全程參與、標準管理”的運行機制,制定實施了統一的合作規范和工作質量標準,開發了校企共建示范實習基地、企企聯辦“訂單班”、校校共建共享實訓基地等14種合作形式,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1.建立了校企雙方人才供求直接反應機制,合作企業全程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2008年,校企結合共同對全校45個專業(或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方案逐一進行修訂,而且企業跟蹤參與專業培養方案的實施,使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更加符合牧業企業的要求,學校育人與企業用人在第一時間實現了溝通。
2.校企共建31個標準統一、相對固定、多專業共享的校外實習基地,用制度改變了以往“訂單”培養中“訂單不準、培養不力”的敷衍狀況,強化了過程管理和針對性,提高了就業率和就業對口率。首屆“華蘭班”“眾品班”學生經過在企業實習已全部被企業留下對口就業。2008年和2009年連續兩年成員企業為學校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超過2000個。
3.解決了專業教師缺乏穩定實踐鍛煉場所及渠道問題,教師的實踐能力得到較大提高。食品系教師以思念、眾品等企業為藍本,參與冷藏工國家職業資格技能鑒定考試題庫的開發,目前已有1套題庫和3本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試指導手冊出版并被應用,促進了學生學歷教育與職業資質培訓教育“雙證書”的深度耦合。
4.促進國家、省、校三級教學質量體系建設,催生了一批“國字號”成果。學校現有的2個國家級教改試點專業、2名國家級教學名師、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門國家級精品課程、21部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和國家精品教材、2個國家級實訓基地,都是校企合作、共同建設的成果。
5.校企共建經營性研發中心和會計實賬工作室。上海雙劍食品公司與學校共建食品研發中心,教師直接參與科學研究、產品開發、配方設計等,變被動消耗性實驗實習為主動生產性實驗實訓,該中心新近研發的乳品凝固劑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河南百業會計公司在校內建實賬工作室,由師生直接參與其代理的26家企業賬目的相關工作,校、企、生三方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