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衛紅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國內各行業人才需求也大大增加。然而,大學生就業依然是個難題。是單純的人才過剩,還是大學生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事實上,在大學生四處尋找“伯樂”和崗位的時候,眾多用人單位也正為找不到合適的人才而苦惱。一邊是“就業難”,一邊是“用工荒”,如何讓就業者與用工者“聯上姻”“牽起手”呢?河南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推出的“定制培訓”培養模式,為大學生與企業“聯姻”架起了一座橋梁,或可成為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的有效途徑。
就業難催生大學生培養新模式
“收獲挺大的,書上講的與實際還是有很大不同,雖然找實習單位不太順利。”沒有考研計劃的大二學生小王坦言,就業壓力在大一下學期就感受到了。小王認為,暑假一個多月的打工實習積累的工作經驗,使自己將來更容易受到招聘單位的青睞。
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大學生就業難就已成為一大社會問題,大學生“雙選會”上人滿為患、水泄不通的場面每年都會見諸報端。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10萬,2010年應屆畢業生人數超過630萬,有關部門預計2011年將達到643萬、2013年為667萬、2015年為691萬,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
而據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中國人才報告》預計,“十一五”期間我國專業技術人才供應總量為4000萬人,而需求總量為6000萬人。農業科技方面,人才缺口達218萬人;工業機械方面,人才缺口達1220萬人;服務業方面,人才缺口325萬人。這說明,在我國勞動力總體富余的同時,專業技術人才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一方面是大學生就業“尋尋覓覓”,一方面是用人單位“望眼欲穿”。大學生就業難,到底難在哪里?真的是大學生數量不斷增多造成的嗎?
著名勞動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在一份研究報告中直言:“大學畢業生數量增多僅僅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程度,就業難的深層次原因是數量背后的就業能力不足。”也就是說,大學生就業困局更多彰顯的不是單純的人才過剩,而是大學生自身就業能力不足。
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既表現在畢業生自我期望值過高、求職技巧缺乏等方面,還表現在高校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人才培養方向與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的脫節。要解決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問題,就要求社會要提供較好的環境、完善招聘單位用人制度,高校也要進行深層次的變革,做好學生的就業教育,盡量縮短大學生“供給”與社會用人“需求”之間的差距,暢通就業渠道。
“現在不少學生希望能到與自己所學專業相近的企業實習,為將來就業打基礎。‘定制培訓培養模式就是源于大學生對就業的需求而推出的,我們希望能通過這種形式,搭起大學生與企業之間的橋梁。”河南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高宏偉說。
“定制培訓”成為大學生就業新模式
“定制培訓”就是培訓機構針對企業的不同需求制定切合實際的培訓內容,使之更有利于企業參訓學員整體素質和業務能力的提高。針對性、專業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使培訓課程更加貼近實際需要,真正做到“量體裁衣”和“對癥下藥”,進而鞏固和提高學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
企業與培訓機構相互合作為企業培養目標人才的“定制培訓”模式,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眾多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下,一些高校已經開始嘗試把此模式引入畢業生教育中。高校有計劃地與地方企業合作,以期達到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的“雙贏”:大學生畢業后能夠順利就業,用人單位能夠順利選擇到如意的人才。
為實現高校育才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河南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決定借鑒企業“定制培訓”模式,對大學生就業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以期破解大學生就業的難題。高校與培訓機構的運行模式不同,培養學生要根據學校的運行規律進行。依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制定的“定制培訓”方案主要分為三步走:一是從大三第二學期開始,讓學生選擇就業方向、就業培訓方式;二是學院配合實訓機構和用人單位選定預培訓學生,同實訓機構和用人單位簽訂實訓就業協議書;三是從大四開始進入培訓程序,經培訓考核合格后簽訂就業協議書,學校辦理學生檔案移交手續。
實訓機構就是對員工和學生進行實習培訓的專門機構。實訓的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最終達到“學生滿意就業、企業滿意用人”的目的。源自于IT業的管理實踐和技術實踐目前被引入“營銷管理”和“商務管理”專業,又由于大學生就業難而再次被引入高校大學生就業教育。
一般來講,企業“定制培訓”是企業與實訓機構、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但對河南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來說,實訓機構和企業都是“定制培訓”合作的對象,由此創立了“高校+企業”和“高校+實訓機構”兩種模式。這樣一來,合作渠道就寬得多了,就可以更好地為學生就業服務了。2009年,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開始與無錫NIIT外包學院等實訓機構合作,今年有7名學生通過在實訓機構的“定制培訓”順利進入中軟國際、浪潮世科、海輝等業內知名企業。
那么,如何與企業對接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首先把目光投向了許繼集團。作為國家重點生產繼電保護控制和自動化成套裝置的大型一級企業,許繼集團自1997年實施人才工程以來,已有1000余名全國各高校的畢業生加盟,其中不乏河南科技大學畢業生的身影。
2009年,當許繼集團“求才知心,用才同心,留才關心”的訴求與河南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關心學生、服務學生”的目標相遇時,“一見鐘情”碰出的火花發出耀眼的光芒。一個供給人才,一個需求人才,校企牽手達成共識,以“建立校企聯合就業培訓基地”為試點,在我省率先引入并推出“定制培訓”的人才培養模式。
然而,并非所有學生都能進入培訓基地,有意愿將來到許繼集團工作的學生要自愿報名;符合“思想品德端正、身體健康無任何違規違紀等不良行為記錄,各科學習成績良好,英語達到國家四級水平,取得國家高等院校本科畢業證、學位證”等條件的才能進入培訓名單,學生黨員、學生干部或省(市)級比賽(競賽)相關榮譽獲得者將被優先考慮。而能否在畢業時與許繼集團簽訂就業協議并參加工作,還需要企業的考核認定以及學生自己對企業的最終選擇。
今年暑假,河南科技大學與許繼集團儀表有限公司舉行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大學生創業就業見習基地、研究生培養基地授牌儀式,電子信息工程學院38名大三學生作為首批“定制培訓”學生進入許繼集團儀表有限公司實訓。這是繼今年4月該校與許繼集團儀表有限公司共建教學實習基地后的又一實質性合作,標志著河南科技大學與許繼集團開始實施校企聯動培養人才,正式啟動了大學生“定制培訓”就業新模式。
“定制培訓”改變的不只是一點點
把“定制培訓”引入學院大學生就業工作,是河南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的新嘗試。“定制培訓”猶如鰻魚激活一池清水一樣,引發了一系列探索和變化,這是學生和學院所沒有料到的。
學生思想言行有了新面貌。“‘定制培訓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了對行業、企業的了解,使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就業方向更明確,減少了盲目性。同時,也引起了低年級學生對大學的思考和選擇。他們嚴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更加優秀,希望能夠符合企業需要的條件。”高宏偉認為,該模式的實施對學生的影響已不局限于入選的部分學生,而是學院的許多學生。
學生工作有了新思路。為使大學生更好就業,河南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推行“分專業配置輔導機制”,即按專業配置輔導員,而不是按年級配置輔導員。“對專業的了解和熟悉,有利于輔導員對學生的服務和管理,也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就業。”高宏偉說,希望這個機制能深化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和成長成才層次,適應社會對電子信息類學生的發展需求。
教學科研有了新變化。河南科技大學在許繼集團建立研究生培養基地的做法,促進了學校教學、科研能力的逐步提高。這一基地的建立主要著眼于學校對企業人才知識層次的提升,即許繼集團選送優秀員工到河南科技大學接受輔導,學校在基地對考取研究生的員工進行學習指導。學校與企業共同協商制訂研究生的培養計劃和方案,學員可將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作為課題方向開展研究。如此,不僅解決了企業的實際問題,提高了學員的研究能力,還促進了教師科研工作的開展。
大學生培養模式有了新探索。在推出“定制培訓”的同時,河南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開始探索“3+1”實訓就業培養模式的可行性。所謂“3+1”實訓就業培養模式,就是本科學生前三年在學校學習,最后一年參加企業內訓并到企業實習。學生在大四參加企業內訓或實訓機構培訓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課程學習已在前三完成的基礎之上。
“針對人才供需矛盾,我們準備將‘定制培訓這一模式變成為‘3+1模式。這一模式帶來的不僅僅是時間的變化,而是學院對大學生課程設置、授課內容、人才培養方向和學生管理等的實質性變革。”河南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院長普杰信說。目前,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制定了“在全國有重點地選擇實訓機構和用人單位,在建立牢固的戰略合作關系的同時,設立以該單位冠名的獎學金,激勵學生盡早謀劃,立志投身該單位”的發展策略,選擇更多的實訓機構合作,使更多的學生能夠通過這一渠道進入國內外知名企業。
責編:路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