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 江蘇科技大學
貿易保護主義的演變之路
吳偉 江蘇科技大學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貿易自由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但通過考察世界市場經濟發展的歷程就不難看出,從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產生時起,關于保護貿易和自由貿易的不同觀點就相伴而生并相互爭論了,各個國家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采取保護本國貿易的措施,出現了一種既承認自由貿易的利益又紛紛推行貿易保護的奇怪現象,全球經濟在兩種力量的博弈中漸進而行。
貿易保護自產生以來,大致經歷了傳統貿易保護主義的發展、新貿易保護主義的變異和后危機時代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等階段,各國學者用不同的理論來試圖解釋這一嬗變過程,溯其根源,究其必要,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存續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15-17世紀,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開始產生,重商主義是歐洲各國普遍采取的經濟政策,其經歷了早期和晚期兩個階段,這也便是貿易保護主義的起點。
1.早期重商主義
又稱重金主義,主張絕對禁止貴重金屬外流。流行于15世紀到16世紀中葉,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威廉·斯塔福(William Stafford,1554-1612)。早期重商主義者認為一切進口都會減少本國貨幣,主張在對外貿易中多賣少買或不買,并用行政手段禁止貨幣輸出,以此積累貨幣和財富。
2.晚期重商主義
又稱貿易差額論。盛行于16世紀至17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托馬斯·孟(TomasMun,1571-1641)。他認為“貨幣產生貿易,貿易增多貨幣”。晚期重商主義者認識到不能將貨幣和商品割裂和對立起來,不能單純地以積累貨幣來增加財富,應將貨幣投入到對外貿易中,獲取貿易順差,換回更多的貨幣。因此,他們主張運用保護關稅政策,增加出口,限制進口,最大限度地實現外貿順差。
1791年,美國獨立后的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1757-1804),向國會提交了一份題為《關于保護制造業》的報告,提出了用關稅保護國內“幼稚產業”的主張。明確提出實行高關稅政策進行貿易保護的主張,扶持本國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反映的是落后國家進行經濟自衛、并通過經濟發展與先進國家進行經濟抗衡的保護貿易學說。
德國經濟學家、保護關稅政策的首創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 · List,1789-1846)深受漢密爾頓的影響并進一步發展了其貿易保護學說,他在1842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系統地闡述了保護幼稚工業理論。他認為幼稚產業保護應保護那些發展尚且幼稚、受到外國強有力競爭,但有發展前途,通過一段時期的保護(一般為30年),能成長壯大的產業。當然對于幼稚工業的保護應該是有限制的,當一個產業能夠自立或長期扶植不起來時,就應當取消保護措施。上述觀點被稱為“保護幼稚工業”理論,該理論的提出,標志著保護貿易理論體系的完全形成,確立了保護貿易理論在國際貿易理論體系中的牢固地位。
歸結起來,幼稚產業保護理論各派的主要觀點均是以規避競爭式的保護為主,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強保護,一方面,往往使企業因缺乏競爭壓力而產生依賴思想,長期享有政府的各種照顧而不思進取。另一方面,由于保護的時間過長,使一些幼稚產業,越保護越落后,成為“老態龍鐘的幼稚產業”,或效率極低的壟斷產業,導致資源的極大浪費。這樣,無論政府如何保護,幼稚產業也無法走向成熟。
19世紀末,資本主義的發展進入了壟斷時期,壟斷代替了自由競爭,這就要求一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更具擴展性和侵略性。該時期內,外貿政策從自由貿易政策和幼稚工業保護政策過渡到了代表壟斷資產階級利益的侵略性保護貿易政策。各國經濟學者提出了各種支持這種超貿易保護政策的理論根據,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nd Keynes,1883-1946)及凱恩斯主義的超貿易保護理論。1936年他出版了代表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奠定了當代宏觀經濟的理論基礎。
凱恩斯在推崇重商主義貿易順差思想的基礎上,把對外貿易與有效需求聯系起來,形成了超貿易保護理論。他強調國家干預對外貿易是擴大有效需求的重要一環,其具體目標就是始終保持本國的貿易順差,以擴大有效需求,根治資本主義經濟的頑癥——嚴重失業問題。為達到這一目標,凱恩斯主張:通過保護,加強對本國和外國市場的壟斷;改變限制進口的保護貿易方式,以積極地、進攻性地擴張方式占領國外市場;強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注意運用宏觀經濟調控手段干預對外貿易,采取出口退稅、“獎出限入”等措施來實現保護貿易目標;利用政府力量組織排他性貿易集團,保護本國壟斷資本的利益。
與前述保護貿易理論不同的是,超貿易保護論不是消極地防御外國商品侵入國內市場而是加緊侵占國外市場;不是落后國家以實施保護貿易政策發展本國經濟,而是發達國家通過保護貿易政策來實現國內充分就業,保持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地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當時經濟危機起到緩解作用,但想從根本上解決危機帶來的失業問題顯然不現實,且勢必導致關稅、非關稅壁壘等盛行,貿易摩擦增多,阻礙整個國際貿易的發展。
學術界一般認為,新貿易保護主義思潮最早出現于 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于80年代全面興起并形成一股浪潮迅速席卷全球。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貿易政策當中皆烙有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印記,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最主要的障礙物和頑疾。
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出現和發展與各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密切相關。首先,上世紀70年代獨霸世界經濟的美國面對日益的歐洲、日本的崛起,勢必尋求新貿易保護政策保持其競爭優勢;其次,面對新興工業化國家及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提高,出口貿易發展迅速,歐美發達國家為緩解貿易逆差和轉移國內壓力,利用其政治經濟強權,加強新的貿易保護措施并對這些出口國進行貿易制裁。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國都力圖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經濟利益,促進本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設法避免或減少經濟全球化對本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當本國產業和勞工群體受到進口沖擊時,來自公眾的呼聲或其他政治壓力必然使政府傾向于對這些領域實行保護,以排斥競爭的威脅。
近年來,以自由貿易協定(FTA)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在全球呈現出蓬勃發展勢頭,特別是在全球多邊貿易談判進展緩慢的國際背景下,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明顯加快。截至2007年7月,向世貿組織申報的各種區域貿易協定(RTA)數量已經達到了380個。至2008年5月,全球累計簽訂的區域貿易協定數量進一步增多,向世貿組織通報并已經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達到205個,其中自由貿易協定數量約占60%。面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世界經濟發展新形勢,新貿易保護主義從國家保護轉變為集體保護。為減少貿易摩擦,增強區域內部經濟實力,成員方在集團內實行統一的規則進行自由貿易,而對非成員方實行共同的貿易壁壘,限制或阻止非成員方進入本區域市場。
WTO在促進貿易自由化的多邊貿易體制建立上作出了巨大貢獻,它明確提出了國際貿易中禁止使用數量限制,要求各成員必須大幅度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等。因此,各成員用于保護國內市場的傳統手段必然受到了限制,為了保護國內產業和市場,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開始尋求新的貿易保護措施和手段。可以說,不斷加強的貿易自由化制度約束成為新貿易保護主義出現并發展的誘發因素之一。
WTO的各項協議是各成員利益相互妥協的產物,其制度設計上并非完全剛性的,包含并反映著各利益方的訴求,這勢必造成制度上的缺陷,也為各成員實施新的貿易保護提供了發展空間。WTO允許成員方利用有關協議保護本國利益、保國內民族產業、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等,可以使用保護與限制進口措施,反擊遭到的不公平待遇。因此,打著公平貿易的旗號,采取與WTO不直接沖突的各種保護措施,已成為經濟全球化中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常態。
1.當代保護貿易理論。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國家經濟出現了“滯脹”現象,供求市場失衡,民族國家經濟的獨立和發展開始改變舊的經濟貿易格局,從而導致了以凱思斯的經濟理論為依據,以保護國內充分就業和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為中心論據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比較有影響的是以高德萊(Wynne Godley)為代表的英國劍橋經濟政策團體(CEPG)的保護貿易理論。其政策目標是通過推行保護主義措施擺脫經濟滯脹的困境,促進經濟繁榮。從一國宏觀角度來看,國際貿易業績對于總需求和就業不僅具有關鍵作用,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中心——外圍”論。二戰后,隨著許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的紛紛獨立,這些國家亟待發展本國經濟,需要保護貿易來改變貿易條件的不利和惡化。此背景下,代表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保護貿易理論出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阿根廷經濟學家普雷維什(Raul Prebisch)提出的“中心——外圍”論。他認為,國際經濟體系在結構上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發達工業國家構成的中心;另一部分是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外圍。在不平等的經濟低位上,中心享有更多的國際經濟利益。其著名的“普雷維什命題”得出外圍國家的貿易條件長期惡化趨勢的結論,提出了外圍發展中國家必須實行工業化的主張。通過限制進口、實行關稅保護、有選擇性地出口補貼的做法,努力發展本國工業,使工業品能夠自給自足并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改變依靠中心國進口的局面。這代表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保護貿易理論引導發展中國家也加入到貿易保護的行列,的確具有積極地時代指導意義。
3.戰略貿易論。戰略性貿易政策是20世紀80年代由布蘭德(J.A.Brander)、斯潘塞(B.J.Spencer)、克魯格曼(P.R.Krugman)等人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貿易政策理論。他們認為現實經濟遠非完全競爭,而是由壟斷與經濟外部性導致的市場扭曲。在市場出現扭曲時,關稅政策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福利,卻不能調整扭曲,最佳政策應是非關稅措施。還通過不同貿易政策工具在各種市場結構下的效果比較,提出了在不完全競爭的模型下,有關最佳貿易政策工具的選擇方式,特別是在國內外市場都處于壟斷時,政府可以實行“戰略性貿易政策”,對某個產業加以保護,直到該產業成本下降到具有在世界市場上的優勢為止。
4.地區經濟保護論。英國學者蒂姆·朗(Tim Lang)和科林·海茲(Colin Hines)在1994年合著的《新貿易保護主義》一書中主張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旨在通過減少國際貿易和對整個經濟的重新定位及使其多樣化,讓它朝著地區或國家內生產的最大化方面發展;然后以周邊地區為依賴對象,并且只把全球貿易作為最后的選擇”。他們認為自由貿易政策存在著自身固有的缺限,要實現經濟、公平和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就必須放棄自由貿易政策,由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所取代,以地區經濟優先發展為核心,實現貿易平衡,強化貿易規則。
此外,美國經濟學家瓦爾德曼(R.J.Waldman)提出“管理貿易論”,主張將本國貿易利益的追求作為貿易管理的基本出發點,因而賦予了一國政府通過本國貿易立法進行對外貿易安排從而將貿易保護合法化的權力;以美國經濟學家庇古(A.C.Pigou,1877-1959)為代表的舊福利經濟學家及之后的新福利經濟學家所提出的“新福利經濟學”,認為通過保護貿易,可以增加“民族利益”,增加國民的福利,從而實現“福利的最優狀態”;以環境保護論為依據所實行的貿易保護政策被稱為“綠色貿易壁壘”,是新貿易保護主義發展的新內容,乃至今日國際貿易中仍屢見不鮮。其表現形式主要有綠色關稅和市場準入、綠色技術標準、綠色環境標志、綠色包裝制度、綠色衛生檢疫制度和綠色補貼等。
各國學者基于不同的利益出發點及深入的角度,提出了諸多新貿易理論及觀點。這些理論的闡述和創新,為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淵源和理論支持,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新貿易保護主義得以產生和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 2007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危機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至新興市場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金融危機是全球經濟結構失衡、金融風險積聚長期積累的結果,對當今國際貿易產生了深刻影響。毋庸置疑,貿易保護在每次金融危機的拯救中總會成為當然的首要方案之一。歷史經驗證明,金融危機必然伴隨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金融危機下,各國工廠倒閉劇增,失業率上升,政治壓力和社會問題接踵而至,為消化過剩產能,拉動本國經濟,提高本國就業率,越來越多國家以“經濟安全”和保護本國虛弱產業為由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阻撓其他國家特別是新興國家企業出口。貿易保護主義也正迎合了備受危機壓力的一些國家的自保心態,在強烈的聲討和抨擊中逐步回歸。在更多的國家正被卷入經濟衰退之中的形勢下,保護主義情緒正在日益高漲,一些國家或實施了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措施,或在經濟刺激計劃中規定了帶有貿易保護色彩的條款,試圖使用貿易保護措施來推動本國經濟復蘇。
對貿易保護主義來說,全球金融危機無疑是一針催化劑。根據世界銀行對貿易和貿易相關措施的監測清單,自金融危機開始以來,各國官員已提出和(或)實行了約78項貿易措施,其中有66項有限制貿易的內容,47項貿易限制措施最終生效。世界銀行研究報告顯示,自2008年11月20國集團簽署承諾避免采取保護主義措施至2009年2月,20國集團中的一些國家已經實行了 47項措施,以犧牲其他國家為代價對貿易進行限制。WTO有關報告指出,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期間,已有23個國家和地區實施了85項貿易保護措施,較1月末首次調查時的19項增加了4倍以上。在WTO的報告說,這些措施雖然其中一些符合貿易自由化的原則,但絕大多數為限制貿易的措施。這些措施主要有:提高進口關稅、禁止或者限制進口數量、對進口產品實行非自動許可、限定進口商品入關口岸、提高標準化和技術規定、擴大出口補貼范圍、采取救濟保障措施(如反傾銷)、在經濟刺激計劃中規定等。2009年3月1日至6月19日期間,列舉的 89個國家和地區在共采取了245項新貿易措施,扣除由甲型H1N1流感引發的貿易保護舉措,全球新出臺的貿易限制措施是貿易自由化措施的兩倍多。
“金融危機將催生新的貿易保護主義”的預測已經在當前的國際貿易實踐中得到印證,中國社科院2010年1月份發布的2009年世界經濟黃皮書和國際形勢黃皮書中預計新一股類似于上世紀30年代的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正在美國乃至全球抬頭。達沃斯論壇及G20峰會也都毫不例外的把關注的目光聚焦在日益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身上,警惕和抵制貿易保護主義已經成為共識。
[1]沈伯明.吳方.保護貿易理論的發展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經濟問題探索,2006(3).
[2]李秀香.開放式保護幼稚產業的理論探討[J].江西社會科學,2003(5).
[3]吳春娜.論析新貿易保護主義原因[J].商業經濟,2009(3).
[4]王佃凱.新貿易保護主義發展的特點、原因與趨勢[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8(4).
[5]張寧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特征演變及其理論依據[J].當代財經 ,2005(1).
10.3969/j.issn.1003-5559.2010.12.011
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9FXC009)、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9SJD82001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