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巍
20國集團(G20)近年來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世界經濟復蘇中表現突出,其地位和作用明顯增強,已從全球治理的邊緣走向中心,成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平臺。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09—2015年,G20占世界經濟比重將由2009年的87.8%增加到2015年的90.3%,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將達到96.4%。作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博弈的重要平臺,G20影響是世界性的,也是決定性的。中國參與G20可因勢利導,在以下方面形成與G20的良性互動:
一、促進G20機制化建設,確保G20在促進國際經濟合作和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核心作用
要求議題設定必須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參與,將發展議題作為G20的首要關切和核心議題,推動平衡發展和綠色發展。世界經濟已經到了必須加快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發達國家才能實現經濟全面復蘇,并從根本上解決全球經濟失衡的階段。中國應積極推動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平衡發展和綠色發展,推動G20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由刺激經濟恢復轉向發展低碳經濟;在低碳經濟發展上,要求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提供資金,并敦促國際金融機構支持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G20當中新興經濟體已經占多數,而且在經濟發展領域的諸多問題上和我國有共同的利益。通過積極參與G20并將其機制化,有利于我方團結新興大國,爭取到符合我國家利益的結果。從長遠看,如果G20可以實現機制化,隨著我國國力的上升,再團結其它新興經濟體,我們就可以逐步引導議題、修改規則,掌握G20的主導權。
二、推動貿易自由化進程,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
在后金融危機時期,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有所抬頭,在這種時候,更需要G20發揮領導作用,推動貿易自由化進程,抵御當前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奧巴馬執政后貿易保護主義的新動向是將勞工標準和技術標準納入到新的雙邊協定中,我們應該做G20的工作,防止勞工標準和技術標準在多邊貿易體制框架下被濫用,制約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和出口擴大。
三、積極推動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加強金融監管,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
在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融機構改革方面,一是完善國際貨幣體系,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合理化;二是繼續加強對金融機構、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場的監管;三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在國際金融機構改革方面,2010年10月在韓國慶州召開的二十國集團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上,成員國同意“克制貨幣競爭性貶值”,發展“更多由市場決定、反映經濟基本面的匯率體系”;各國就IMF的份額改革達成共識,歐洲同意放棄兩個席位和將6%投票權轉讓給新興經濟體國家,“金磚四國”將晉升該組織十大股東行列,而中國所占份額將從第六位升至第三位。根據新方案,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在該組織的一些重大貸款事項和國際經濟問題上的投票權將會大大增加,表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權力正在發生東移,特別是在向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偏移,意味著它們的經濟發展和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此次改革向打破歐美長期壟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發言權邁出了一大步,提高了發展中國家在該組織的代表性和發言權,進一步增強了該組織治理結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與金融事務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有利于構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
在這輪改革中,中國在該組織份額有所提高,不僅意味著中國出資額的增加和話語權的提高,更意味著要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它有利于中國進一步加強與該組織的合作,更好地發揮建設性作用,從而提高中國的地位和影響力;同時可以利用該組織為平臺,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此次份額調整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基本框架和實力對比,美國份額沒有變,仍然具有一票否決權,美國主導該組織的秩序繼續延續,在未來的改革中,該組織除了要最終實現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平等享受投票權外,還應該制定公平合理的總裁任職資格和選拔程序、制定科學的份額計算辦法和動態調整機制、改革投票規則,避免任何國家有一票否決權等,以使它的治理和決策機制更加符合世界經濟多極化快速發展的要求。
四、團結發展中國家,爭取發達國家
一是在G20平臺內,與G8對應,與其它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協調談判立場,反映共同訴求,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二是在G20平臺外,在“金磚四國”峰會等其它對話機制加強與其它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溝通;三是反對任何強加于發展中國家的額外負擔和無端指責,防止G20成為發達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市場、剝奪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成果的舞臺。美國力圖將發展中國家納入美國設計的全球經濟軌道,約束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國要團結發展中國家,爭取發達國家,堅持把G20限定為國際經濟和金融協調平臺,區別不同情況,戰略性運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大國的不同身份應對各種挑戰。
五、巧妙周旋,為我所用
G20是美國重振全球領導力、實行全球經濟治理的新平臺;美國的全球戰略一直是將緊隨其后的“第二”作為主要戰略對手;美國利用G20平臺,通過讓歐洲國家讓渡部分權力,增加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組織的話語權,降低歐盟在全球經濟中與美國抗衡的能力;美國為維護美元的霸主地位,將金融危機期間暴露的國際貨幣體系問題轉移到全球可持續均衡增長、金融監管等問題上。中國要在宏觀政策協調、承擔大國責任的過程中,積極而穩妥地維護國家利益,保持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選擇的相對獨立性;針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設置議題,深化全球金融監管和有效治理。
六、推動建立履行承諾的評估機制,加強G20峰會的執行力度
20國集團本質上仍然只是一個論壇性質的組織,沒有常設機構,沒有理事會、秘書處,更沒有執行、監督權力,所以實際執行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諸多承諾口惠而實不至,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改變,勢必影響20國集團的聲譽,進而阻礙其發展。
七、全面積極地參與國際性、地區性的經濟合作組織,為構建國際經濟新秩序而努力
由于目前G20不能全面反映發展中國家的訴求,發達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仍處主導地位,中國在G20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應利用G20以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平臺,包括聯合國、地區經濟組織等,為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