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金麗 張臣義
(廣西工學院,廣西柳州 545006)
[產業經濟 ]
雙重結構視角下的廣西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馮金麗 張臣義
(廣西工學院,廣西柳州 545006)
基于雙重結構視角,通過構建反映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產業結構協調度的指標,計算 1990—2008年廣西的結構能源系數,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該系數雖有提高但卻一直處于不協調的狀態,其原因在于能源消費中煤炭比重較高及工業結構趨向重型化。應積極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努力開發利用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建立健全節能型能源消費機制來提高廣西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消費;能源利用效率;雙重結構;產業結構升級
從 20世紀 90年代開始,廣西經濟進入快速增長期,實現了從 1990—2008年平均年增長率 10.8%(以 1990年的不變價格計算)。而與此同時,能源消費量也從1990年的 1308.21萬噸標煤增加到 2008年的 6647.78萬噸標煤,年均增長 9.5%。經濟的快速增長帶動能源消費總量不斷攀升,也帶來了越來越嚴重的能源短缺問題。由于資源稟賦的匱乏,一直以來廣西能源的生產量都滿足不了自身的消費需求,依靠能源區外進口來維持。特別是進入 21世紀以來,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把廣西經濟帶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廣西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2000—2008年年均增長率達到 13.5%。而能源消費量在這一時期也以 12.1%的速度增長,能源缺口由 1836.06萬噸標煤增加到 4700.86萬噸標煤,能源短缺問題日益嚴峻。與此同時,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每噸能源消費實現的地區生產總值在總體增長的情況下卻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波動,未能有效緩解能源短缺問題。因此,如何提高廣西能源利用效率,以突破能源瓶頸,是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
目前,學術界關于能源利用效率的研究較多,但主要是從影響能源強度或常規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方面來研究的。常規能源利用效率是經濟總量與能源消費總量的比值,僅體現了總量的變化。也有學者提出結構能源利用效率,將產業結構比例、產業結構能耗、能源消費結構比例、能源各類別對經濟產出量的貢獻率等指標作為因子,計算國家或地區的結構能源利用效率,不僅考慮了總量,更重要的是把經濟產業結構與能源消費結構統籌考慮,可以顯示雙重結構—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產業結構的協調程度,以及能源與經濟的互動能力,能更好地反映經濟發展過程中影響能源利用效率的經濟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方面的深層次原因。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郭小哲等 (2006)開創性地提出了結構能源利用效率的概念,通過常規能源利用效率與結構能源利用效率的計算對比表明,我國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產業結構并沒有達到充分的良性互動作用,主要調整因素應立足于能源消費結構中的煤炭和經濟產業結構中的第二產業;陳英姿等 (2008)利用結構能源利用效率指標,對我國東北地區經濟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的協調程度進行分析。在廣西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方面,段艷平(2008)考慮了產業結構的因素,定量考察了廣西三次產業產值及其比重對能源消耗量與能源消耗強度的影響;馮金麗等(2010)則運用灰色關聯法,定量分析了廣西能源消費結構對經濟增長影響的變化趨勢,主要結論是廣西經濟增長對能源特別是煤炭的依賴程度日益增強。可見,目前的研究中還沒有將廣西能源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結合起來,從經濟與能源互動的角度來分析廣西能源利用效率的專門研究。
本文運用結構能源利用效率指標,并結合常規能源利用效率,計算出廣西 1990—2008年的結構能源系數,揭示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的協調程度及變化趨勢,并進一步分析影響廣西經濟與能源良性互動的主要因素,試圖在此基礎上找出廣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徑,緩解當前日益嚴峻的能源短缺問題。
雙重結構協調是指通過優化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產業結構,使兩者協調發展,以實現能源消費不出現全面緊缺的條件下,以較少的能源消耗來支撐經濟的快速增長。因此,在進行能源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優化前必須研究兩者協調程度如何。本文利用郭小哲等(2006)提出的結構能源利用效率,并結合常規能源利用效率計算出結構能源系數來衡量能源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程度。
測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能源利用效率有兩種模式:常規能源利用效率和結構能源利用效率。常規能源利用效率一般采用 kg標準煤的經濟產出量來衡量,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Ec為國內生產總值(億元);En為能源消費總量(萬噸標煤)。雖然在本質上能源效率是由技術和管理水平等決定的,但從該公式可以看出,作為統計指標的常規能源利用效率卻是由經濟產出量和能源投入量決定的。
結構能源利用效率則是包括產業結構比例、產業結構能耗、能源消費結構比例、各種能源對GDP貢獻率等因素的綜合指標。設Sj為各產業結構的百分比,以各產業生產總值占當年 GDP的比例表示;Pj為各產業能源消費百分比,以各產業能源消費量占當年總能源消費量的比例表示;Ti為能源消費結構的百分比,表示各種能源消費量(折算成標準煤)占當年總消費量的比例;ηi為各種能源燃燒時的熱效率,采用郭小哲等(2006)整理的數據:煤炭、石油、電力的能源利用效率分別為 0.646、0.75、0.9。結構能源利用效率計算公式為:


由公式(2)可看出其分子是考慮不同能源對經濟貢獻率的能源利用效率,分母是各產業平均單位增加值的能耗,其倒數即是考慮產業結構的能源利用效率。因此,結構能源利用效率實質上是這兩種能源利用效率的幾何平均,其反映的也是單位標準煤的產值,與常規能源利用效率的含義相同。同時結合公式(1),對公式(2)進行變換可得:

K即為結構能源系數,若K>1,結構能源經濟效率比常規能源經濟效率要大,則說明能源消費結構和經濟產業結構協調較好;若K<1,結構能源經濟效率比常規能源經濟效率要小,則說明能源消費結構和經濟產業結構間協調程度較低。而且K的值越大說明能源和經濟互動越好,當K=1時結構能源經濟效率與常規能源經濟效率相等,這是能源和經濟協調及良性互動應保持的最低水平。
根據《2009年廣西統計年鑒》,選取 1990—2008年廣西 GDP、能源消費總量以及煤炭、石油、水電的消費量、各產業的生產總值和能源消費量作為原始數據,計算出各產業結構的百分比Sj、各產業能源消費百分比Pj、能源消費結構的百分比Ti、各種能源利用效率βi、各產業能源密度αj,其中βi和αj均剔出了通貨膨脹影響。
運用公式(1)、(2)和(3)可求出廣西 1990—2008年常規能源利用效率、結構能源利用效率和結構能源系數(如表 1)。

表 1 1990—2008年廣西常規能源利用效率和結構能源利用效率對比
由表 1看出,廣西 1990—2008年K值雖處于整體增大趨勢,但K值仍小于 1,說明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產業結構協調性較差,能源與經濟不是良性互動,而是互相阻礙。造成這種情況有兩方面原因。
1.能源消費結構方面。長期以來,廣西能源消費一直以煤炭為主,這一方面是由于生產技術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廣西“多煤、少氣、缺油”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過低的能源資源特點,也決定了以煤炭為主的一次能源供應格局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不會根本改變。而從煤炭、石油、水電能源熱效率來看,是依次增加的。從公式(3)來看,隨著煤炭消費比例T1的增加,分子將會減小,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將導致K值下降。從廣西的能源消費情況看,由于一直以來以煤炭消費為主,1990—2008年煤炭消費比例T1均在 47%以上,年平均值達到了 55%,熱效率低的煤炭比例過高擠占了權重較大的石油和水電的比例,從而使K值較小。
2.產業結構方面。由于在三個產業中,第二產業單位產值的耗能量最高,1990—2008年間廣西第二產業的平均能源密度是第三產業的 4.29倍,比第一產業高 28.19倍;同時,從 1990年以來,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費百分比P2都在 70%以上,因此從公式(3)中可以看出,(P2/S2)P2是分母中的主要成分,第二產業的結構百分比和能源消耗百分比對分母的影響作用最大。雖然在第二產業結構百分比從 1990年的 26.4%上升到 2008年的 42.3%,同時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費百分比小幅下降的共同作用下,(P2/S2)從 2.9下降到了 1.73,從而使K值在 1990—2008年有一定增長,但增長幅度不大,K值還未能超過 1。
這反映出廣西產業結構變遷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即在近年來第二產業比重明顯提高的同時,工業結構卻趨向重型化,對能源利用效率產生了負面影響。2000年全區重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 52.1%,2008年已達到 60%左右。而重工業的能耗水平是遠高于輕工業的,這是抑制廣西能源利用效率增長的重要原因。同時,廣西一些重點工業行業的能源利用效率也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如農副食品加工業 2008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 2.18噸標煤,而全國平均水平為 0.41噸標煤,能耗比全國平均水平高 1.77噸標煤;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2008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 4.96噸標煤,全國平均水平為4.12噸標煤,能耗比全國平均水平高 0.84噸標煤。
由實證分析可知,近年來廣西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產業結構協調度較低,未能形成很好的良性互動,其主要影響因素在于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比例過高和產業結構尤其是工業結構趨向重型化。為克服能源瓶頸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能源消費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良性互動,確保廣西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改革開放以來,支持廣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資本和勞動力投入的增加,技術進步尤其是產業結構升級的貢獻度較低。進入“十一五”時期,尤其是從 2008年 1月國務院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以來,廣西的重化工業又進入了新一輪高速增長周期,如北部灣經濟區以鋼鐵、石化、火電、重型機械、林漿造紙工業為主,右江河谷工業區以鋁工業為主等。這種發展工業的思路依然是靠上大工程、大項目來加速提升工業的產值比重,追求產業結構的重型化,走的是傳統工業化道路。但是,這些重化工業投資大、資源依賴性強、能源消耗高、還容易造成環境污染,處理不當甚至會影響廣西產業發展的安全。
為此,積極轉變廣西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將是解決廣西能源瓶頸的根本途徑。廣西應改變單純依靠增加投入、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增長方式,走科技含量高、低資源消耗、少污染和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節能降耗減排可持續發展道路。一方面,利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的加工工業進行改造,顯著降低能耗;突出抓好冶金、有色、建材、化工、造紙、電力、制糖、紡織八大傳統行業的節能降耗,堅決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和工藝,關閉能耗大的小企業。另一方面,積極發展科教事業,培養和積累人力資源,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努力引進和培育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穩步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在廣西工業中的比重。還應積極發展金融、物流、信息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使其逐步成為廣西經濟發展中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從而從根本上減少能源消耗,走上和諧的科學發展與新型工業化之路。
廣西還應努力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實現能源供給和消費的多元化,以應對能源消費缺口日益擴大的問題。可以根據廣西自身優勢,加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不斷提高其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一方面,利用北部灣經濟區加速發展的有利時機,重點發展濱海能源。通過建設好中石油廣西石化千萬噸煉油等項目及配套產業鏈,力爭顯著緩解廣西能源緊張的形勢;利用好港口優勢與越南等煤炭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建立廣泛聯系,進口優質煤炭資源;考慮利用潮汐能發展潮汛電力技術,積極參與到南海油氣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另一方面,利用廣西的地理特點與優勢,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
(三)建立健全節能型能源消費機制
節約能源、提高效率、保護環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廣西經濟與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為此,需要建立健全長效的節能型能源消費機制。一是將強化節能戰略貫穿于能源開發利用的全過程,提高終端設備用能能效標準,確保持續高效利用能源。二是加大公共財政對節能與環保技術的資金投入和開發力度。三是注重優化消費結構,在消費領域全面推廣和普及節約技術,合理引導消費方式,鼓勵消費能源資源節約型產品,逐步形成節約型的消費方式。四是推動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循環利用。五是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進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的財稅、投資、價格和外貿政策,促進能源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同時,在招商引資中,對消耗能源大,污染環境重的項目,要嚴格把關,防止污染轉移。
[1]郭小哲,葛家理.基于雙重結構的能源利用效率新指標分析 [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6(6):999-1002.
[2]陳英姿,段海燕.我國東北地區能源利用效率分析[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8(2):24-26.
[3]段艷平.廣西能源消耗的產業結構分析[J].當代經濟,2008(8月下):108-109.
[4]馮金麗,詹浩勇,華喜波.廣西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0(2):53-54.
[5]馮金麗.科技進步、產業結構升級與廣西經濟增長[J].商場現代化,2007(35):223-225.
F206
B
1002-2880(2010)09-0032-03
馮金麗 (1978-),女,湖北鄂州人,廣西工學院財政經濟系講師,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數量經濟學、能源經濟學;張臣義 (1987-),男,廣西南寧人,廣西工學院財政經濟系經濟學 2006級學生,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
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廣西能源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200911LX148)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張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