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陽,王秀艷
(⒈南京農業大學,江蘇南京210095;⒉吉林省委黨校,吉林長春130012)
淺析農業支持與保護之農業科技推廣
——以黑龍江省農科院為例談“院縣農業科技合作共建模式”
□范 陽,王秀艷
(⒈南京農業大學,江蘇南京210095;⒉吉林省委黨校,吉林長春130012)
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實現農業支持與保護目標的必然要求。盡管目前我國在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但也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黑龍江省農科院開展的“院縣農業科技合作共建”方式探索出了一條科技興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模式,為科技服務、科技推廣、科技幫扶開辟了新思路。
農業支持與保護;農業科技;院縣合作共建
農業支持與保護,是世界大多數國家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實施宏觀調控,確保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政策措施。確切地說,農業支持與保護是“指政府為使農業有效支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收入穩定提高,保障社會穩定和生態環境良性循環,通過增加農業投入,加強和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價格及市場貿易、科技推廣等環節實行支持與保護:以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保護農民利益為出發點而采取的一系列支持與保護農業的政策、措施的總稱。”[1]它主要由兩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組成:一是為保護本國農業免受國際市場的沖擊而采取的一系列的保護性政策和措施;二是為促進農業與其他產業協調發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直接和間接支持農業的政策和措施。
農業支持與保護的目標是農業支持與保護運行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我國農業無論是與國內其他產業相比,還是與發達國家的農業相比,整體發展水平都不高。入世后我國農業面臨國外發達農業的沖擊和挑戰,面臨一系列靠自身難以解決的矛盾,因此,實施農業支持與保護更具必要性和緊迫性。多年來,我國一直在WTO框架下為實現農業支持與保護的目標而努力,尤其在對農業科技的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科技推廣過程中,還存在經費短缺、科技推廣培訓體系不健全、科技推廣人員素質不高、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造成應用科技難以普及等問題,對此,我們應予以思考。
有資料表明,目前我國每年約有6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但近2/3沒能應用到生產領域,不能轉化為生產力,這與基層農業科技推廣力量薄弱有關。[2]因此,如何抓好基層培訓,普及農業科學知識與技術,促進農業科技成果有效轉化,是當前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發展需要認真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一)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⒈農業科技推廣培訓體系不健全,影響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農業科技推廣是圍繞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通過宣傳、教育、培訓、示范等方式,把科學知識、先進理念傳播給農民,將先進科技成果應用于生產領域,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環節,是科技興農的重要措施。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是有效進行科技推廣工作的組織保證,是實現推廣任務的基礎。近年來,我國在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較大成就,但在一些地區,地、縣、鄉、村四級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網絡存在著“線斷、網破、人散”的現象,有些鄉鎮農業科技推廣組織處于癱瘓、半癱瘓狀態,使農業科技培訓推廣工作在鄉鎮一級失去了同農村、農民之間的聯系,農業科技新成果的推廣到了鄉鎮便出現斷層,難以推廣到農民家中,出現了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⒉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不足,制約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經費投入是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培訓的前提,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培訓經費不足是不爭的事實。一些地區除了給職工開支,幾乎沒有更多的經費用于農業科技推廣;一些農業科技推廣人員需要從事副業或第二職業以補充收入的不足;一些鄉鎮農技推廣站辦公條件、推廣設施不足,有的地方甚至連最簡單的儀器設備都沒有,防治重大人畜共患病時還在使用原始的背負式噴霧器消毒;有限的經費被截留或挪用的情況普遍存在,大大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培訓工作的正常開展。資料顯示,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推廣經費一般占到農業總產值的0.5%~1.0%,發展中國家也在0.5%左右,而我國則不足O.2%。[3]農業科技推廣經費嚴重不足,成為制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轉化的重要因素。
⒊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素質不高,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現階段還在從事農技推廣的一線人員,多數是上世紀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被招聘進入農技站的,還有一些人員是當時從農民中選拔招聘的,加之從事基層農業技術培訓服務工作條件差、工資待遇低、人員流失嚴重,導致現有人員年齡偏大、專業知識缺乏、總體素質偏低;尤其是受編制限制或部分大學生不愿到農村就業等原因的影響,一些基層農技培訓機構無法吸收到農業院校的畢業生,隊伍得不到及時補充和更新,人才出現“斷層”。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初步估測,中國農業科技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總體差距為15~20年。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產已進入高科技時代,遙感技術、生物工程等被廣泛利用,而我國大多數農民還在從事傳統的艱辛勞作。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技術成果的推廣率只有30%—40%,而英、法、德等國的農技推廣率達50%—60%,美國更是高達80%—85%。同時,我國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為40%,只有發達國家的一半左右。[4]從中我們可以發現,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素質不高,將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將制約我國農業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因此,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整體素質,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已迫在眉睫。
⒋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農業科技難以普及。發達國家的農民基本上都是知識型的勞動者。美國的農場主大多是各州立大學農學院的畢業生,而西歐國家的農民除需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外,還要經過專業培訓并考試及格領到“綠色證書”后,才能正式從事農業生產。但我國廣大農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農村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數仍為2.19億人,占世界8億文盲和半文盲總數的25%。[5]特別是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農業勞動者的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一些地區有文化、有知識的農業勞動者大多轉移到了非農產業或外出務工,留守人員大部分是老、弱、婦女,文化程度較低,消化吸收農業科技知識的能力較差,對實用新技術、優良新品種、高效新農藥、肥料的推廣應用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即使有水平的專家、教授,面對這樣的弱勢群體,開展農技推廣工作也顯得力不從心,使得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進程緩慢,農業科技難以普及。因此,技術推廣與農民素質提高并重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也是當前農村科技推廣服務的發展趨勢。
(二)促進農業科技推廣的對策
⒈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組織。目前,我國已初步建成了配套較完整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要充分發揮這條主渠道的作用,就必須解決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不足、素質較低、推廣經費匱乏等問題,搭建好農業科技推廣與農村、農民的橋梁,努力實現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力爭三年內在全國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等公共服務機構的目標。與此同時,要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的科技服務需要和服務主體多元化的趨勢,加快推進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組織多元化發展。應積極支持農業科研單位、教育機構、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技術團體等,開展技術承包、技術轉讓、技術培訓、技術信息咨詢等服務,在產前、產中和產后各個環節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取得實效。鼓勵農村合作組織、農民專業技術協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組織發揮作用,逐步建立起高效、精干、多元化的農技推廣培訓組織體系,加快新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
⒉通過多種渠道增加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農業科技推廣經費的投入是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必要條件,也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為此,應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渠道農業科技推廣培訓投融資體系。一是要強化國家、各級政府撥款的主渠道,增加農業科技推廣投資總量。如,寧夏回族自治區決定,從2009年后的5年中,自治區財政每年拿出1500萬元、市縣財政配套3500萬元用于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6]這無疑是為農業科技的推廣、為農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二是要鼓勵民間、私人投資到科技推廣事業,使之逐漸成為繼政府撥款之后的重要資金來源。三是要鼓勵金融部門加大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積極支持農業技術培訓項目。四是在保證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下,鼓勵農業科技推廣培訓部門興辦經濟實體,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更好地完成農業科技推廣任務。
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高素質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是發展我國現代農業的關鍵。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即在職業道德素質方面要有獻身農業、奮發進取的精神;嚴謹認真、科學求實的態度;密切聯系群眾、吃苦耐勞的作風。在業務素質方面要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和實踐動手能力。因此,不斷學習、緊跟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是對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必然要求。建立高素質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一是要建立經常性的培訓制度,支持現有農技人員帶薪學習培訓,通過脫產、函授等多種培訓形式,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知識水平,以適應農業科技不斷發展的需求。二是要求農業高等院校緊密結合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調整專業結構和知識內容,同時制定特殊政策,努力使培養的人才能夠流向農村,以充實基層農技培訓推廣隊伍。三是要建立農技人員資格準入制度,嚴把進人關,提高農技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
⒋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科技素質和能力。“發展農村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7]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目標。因此,農業技術推廣應將全面提升農民素質作為首要任務,充分發揮農、科、教部門聯合優勢,從單純技術推廣向科技普及、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能力方向發展。一是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種形式開展培訓。如通過廣播電視、信息網絡、遠程教育、技術講座、專業培訓、函授和農民夜校等形式,把農業科學知識和實用生產技術送到千家萬戶,培養有文化、有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高素質現代農民隊伍。二是對增產潛力大、效益高、適用面積廣的農業技術項目,要有目的、有重點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戶,為農民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習樣板,用事實教育和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經營方式,實現科技致富。三是激發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提高廣大農民對農業科技投入的主動性。要改變以往行政命令式的農技推廣模式,通過科技示范、區域推廣、簽訂技術承包合同等方法,將農民和農技部門的責、權、利結合起來,形成雙方自愿、利益同享、風險共擔的約束機制,提高農民采納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建議和實施相關技術措施的積極性。
總之,建立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強農業教育和農民技術培訓,是我國加入WTO之后農業支持與保護的重要目標之一。為這一目標的實現,一些地方已經探索出了一條科技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專家干部與農民相結合、試驗示范與科技推廣相結合的院縣合作共建之路。這一模式的推廣有利于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一直徘徊在30%~40%左右,且呈逐年下降趨勢。[8]這與農業科研單位習慣于按照國家指令計劃項目從事科研活動而忽視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推廣環節有關。因此,加強科技創新,創建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示范窗口,積極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已成當務之急,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意。
從2003年8月起,黑龍江省農科院對10個弱縣進行科技幫扶,3年的時間使10個弱縣普遍取得了農業標準化水平、農業產出水平、農民收入、農民科技素質“四個提高”的顯著成效,新品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農業標準化水平達到78%,增產糧食16.7億公斤。截至目前,農業科技合作共建已普及到黑龍江省所有縣(市),農科院率先提出的“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的工作理念已被寫入國家規范性文件。
(一)合作共建促進農業科技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農科院是農業研發基地,黑龍江省農科院擁有分布在全省不同農業生態區域的29個研究所和2800多名科研人員,建有10個國家級中心(分中心)和1個博士后工作站。僅“八五”以來就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311項,占全省農業類重大獎項的85%以上,育成推廣大豆、玉米、小麥、水稻、馬鈴薯及經濟作物等品種300多個,成果應用面積占全省農作物種植面積的70%以上,引領推動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5—6次,每年為全省農民多創造效益70多億元,在農民心目中具有較高地位,為地方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也為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院縣合作共建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動力。近3年,依托省農科院的人才和技術優勢,結合各市縣實際,通過院縣共建這個平臺,僅在穆棱市就推廣農業技術45項,培訓農民6萬人次;協助穆棱市先后建成了國家級綠色食品肉牛、玉米、大豆基地各1處,創建了全國首個綠色食品肉牛生產基地和黑龍江省首個有機食品鄉;穆棱的曬煙成為了國家地理標志。推動農業逐步實現了由單純的“靠投入、靠政策、靠老天”的粗放型經營向靠科技增收的節約型、效益型經營的轉變。為農業增產增收,為新農村建設做出了應有的努力和貢獻。
(二)專家與農民溝通“零距離”,有效解決了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院縣合作使農業科技人員不再高高在上,閉門搞研究,而是實現了專家與農民溝通的“零距離”。如,通過設立專家大院現場回答農民咨詢、接待農民查閱圖書資料、解答農民咨詢電話、發放各種科技資料,給農民真正帶來了實惠;通過深入農戶家中和田間地頭,與農民進行廣泛溝通和交流,根據市場需要和各市縣實際確立新技術推廣項目,把科技成果直接送到農民手中,實現了技術成果供需雙方直接交流,提高了成果轉化效率,實現了專家與農民溝通“零距離”,有效地解決了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難題。特別是省農科院專家在為農民提供科研成果的同時,還按農時季節為農民提供科技信息,解答農民提出的疑難問題。2010年3月23日,農科院與齊齊哈爾市農委共同承辦了由齊齊哈爾市政府主辦的第十五屆“農科杯”農民科技節。組織了30多名專家現場解答農民的疑難問題,而且針對當年農業生產特點,向農民發放了《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知名專家最新成果簡介》、《2010年科技備春耕生產建議》、《2010年農業生產氣象分析》及《種植業五大作物主推高產攻關技術》等資料。同時還發放了科學種田作物生產技術掛圖、農民務工手冊和用肥用藥知識宣傳單等資料,得到了參觀農民的廣泛稱贊。
(三)發揮示范園區的科技推廣作用,激發農民的科技意識
科技示范園區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既種植業示范田或養殖業示范戶。“耳聽是虛,眼見為實”,就目前大部分農民的文化素質而言,這八個字是很實際的。黑龍江省農科院在全省各縣建設了34處標準化核心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在鄉村建設了469處科技示范園,把指導農民科學種田的“綠色課堂”辦到農民家門口。每年到各科技園區參觀的農民達100多萬人次,接受當地生產實踐和農民的親自檢驗,農科院和縣里的專家現場手把手地向農民傳授農業新技術,使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用得上,農業科技園區真正成了農民學習農業科技的田間課堂。
院縣共建有利于農民快速向新型農民的轉變,農民的科技意識明顯增強。農科院一直堅持對農民進行普及性培訓,并針對農民所需,開展“點菜式”指導服務。實現了技術專家到村、技術培訓到戶、技術指導到田、技術要領到人。幾年來,共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1.2萬多次,培訓農民和鄉村干部400多萬人次。還組織編寫了《2009年黑龍江農業科技日歷》,免費向農民發放。通過科技示范、培訓、讓農民看到了農業科技在增產增收上的巨大作用,嘗到了甜頭,激發了廣大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從“要我用科技”轉變到了“我要用科技”。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僅與農科院共建的穆棱綠色食品網的農民點擊率就超過2萬次,真正實現了“服務三農,促農增收,安全食品,崇尚健康”的辦網站宗旨,并被授予“2008年度中國農業網站最具成長單位”和“2009年度中國農業信息化領先地區”的榮譽稱號。
總之,院縣共建不僅僅是農業科技推廣的一種卓有成效的新模式,更是院縣雙方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一種雙贏的聯合形式。農科院以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研發為主要工作,其研發工作成果須到下游轉化為促進農業發展的現實生產力,而這種研發成果正是農民渴盼的科技,是農業發展的源頭活水。因此,院縣共建搭建起了科研與生產之間的直通車,加速了農業成果的轉化速度,促進了科研機構的發展。同時,農科院加盟縣級推廣隊伍,為縣鄉培訓農技人員,提高了推廣隊伍的整體科技文化素質,激發了農技中心的活力,項目區農戶也因為科技的注入實現了增產增收。2008年,時任農業部部長孫政才在實地調研后批示:黑龍江省農科院強化體制、機制創新,緊緊圍繞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在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技術轉化推廣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一些做法操作性和實效性突出,建議深入研究推廣。正如孫政才部長所說,黑龍江省農科院的院縣合作共建之路具有推廣意義,因為它探索出了一條科技興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模式。為科技服務、科技推廣、科技幫扶開辟了新思路、新途徑,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對培養新型農民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1]徐逢賢等.中國農業扶持與保護——實踐·理論·對策[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9.
[2]殷立平等.基層農業科技推廣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02).
[3][6]楊瑞珍.西部地區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0,(05).
[4]徐冬青.新的農業科技革命——21世紀中國農業必然選擇[J].調研世界:32-33.
[5]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小組.生存與發展[M].科學出版社,1996.18.
[7]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2008年10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8]宿華堂.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9,(05).
(責任編輯:高靜)
A Brief analysis in Supporting and Protecting Popularization of Agro——Technology
Fan Yang,Wang Xiuyan
After China joins the WTO,the inevitable demand of achieving the goal to support and protect the agriculture is to establish advanced agriculture extension service system and to strengthe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training for peasants.Although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out country comes across some problems while extending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we get beneficial experience from them.The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stitut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establishes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corporation between the academy and the local county,an effective model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rough promoting agriculture by apply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opening up a new clue for technology service,technology extension and technology uphold.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problem and strategy;corporation between the academy and the county
F306.3
A
1007-8207(2010)09-0038-04
2010-07-06
范陽,女,遼寧朝陽人,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王秀艷(1962—),女,吉林長春人,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