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哲
(湘潭大學,湖南湘潭411105)
試論經濟法責任之獨立
□譚志哲
(湘潭大學,湖南湘潭411105)
為了彌補傳統部門法解決社會問題的無力,作為經濟法邏輯內容的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是必不可少的。法學界對于經濟法責任的獨立并沒有達成共識,但歷史的選擇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證成了經濟法責任的獨立。現行經濟法規范中散落有許多不同于傳統民法、行政法、刑法等法律責任的責任形式,對認識經濟法責任的獨立造成了紛擾。對經濟法責任進行狹義界定,限定確立原則,同時嚴格的限制經濟法責任是一種法定責任,無疑是解決目前經濟法責任天馬行空而又根基不牢問題,確立其獨立性的嘗試性路徑。
經濟法;法律責任;獨立
如果沒有完整的法規邏輯,那么,作為部門法的經濟法無法擁有邏輯自洽性。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是經濟法作為部門法之前提。同時,經濟法責任的獨立對于經濟法規范的實現是必不可少的。作為彌補傳統部門法之缺陷的經濟法,其責任必然和傳統的法律責任相區別,在借鑒傳統部門法責任的同時,有其自身的特點。但是,目前法學界對于這一命題并沒有完全達成共識。關于經濟法責任的研究成果很多,甚至有很多學者從民事責任角度切入研究本屬于經濟法范疇的責任形式。這些分歧和爭論應該得到辨別。
(一)關于經濟法責任獨立與否的學說
目前,關于經濟法責任是否獨立沒有統一的說法,根據目前關于這一主題豐富的文獻資料,有的學者總結認為是三類,如王全興教授回顧了經濟法責任研究中的思路,指出有三種認識狀態:一是經濟法責任否定論。認為經濟法沒有自身的責任形式,經濟法上的責任是傳統責任形式的簡單相加,這是傳統法學界的主流觀點;二是獨立并行的思路。主張經濟法有自己獨特的法律責任,經濟法責任與傳統的三大責任并行存在。但是,這種觀點目前還缺乏足夠的論證;三是綜合而獨特的思路。[1]應當說這三類本質上是屬于兩類。第一種類型的觀點是主張沒有獨立的經濟法責任。持這類觀點的學者有的贊同經濟法是個獨立的部門法,有的不顧經濟法是個獨立的部門法的客觀現實而從內心否認經濟法是個獨立部門法。如彭冰博士主張經濟法是否是獨立的法律部門與經濟責任是否是獨立的責任種類之間沒有必然的對應關系,經濟法責任的獨立與否與經濟法的實現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可以綜合運用其他責任形式來實現經濟法。[2]這種學說總的觀點認為,經濟法沒有獨立的責任體系。我們目前討論的經濟法責任要么是民事責任形式,要么是行政責任形式,要么是刑事責任形式,在有的情況下,即可能是他們的綜合或是類似數學中元素組合變化而已。這種學說對經濟法責任的界定又可以細分為兩種:一種為綜合責任說,一種為各民事刑事、行政責任重復說。綜合責任說認為經濟法責任是在綜合傳統法律責任的基礎上,具有自身新的特點的新型法律責任,這是大多數經濟法學者所堅持的觀點。綜合責任說雖然強調經濟法責任和民事責任等不同,但是,此學說并不能使經濟法責任獨立于以前存在的部門法律責任。他們中有些人不同意經濟法是個獨立的部門法,持此觀點的有很多是民法行政法學家,也有一些是具有綜述性質的碩博論文作者,如周麗娜。[3]重復說的觀點是認為經濟法沒有自己的責任體系,經濟法里規定的責任要么是民事責任,要么是行政責任,有的只是刑事責任的重復而已。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利明老師。其理由是,經濟法只有行為模式和假定,沒有獨立的后果設置,只是民事等責任的簡單重復而已。王利明老師還指出法律體系的獨立不等于責任的獨立。經濟法要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但是所采取的責任形式仍然是傳統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三種方式。經濟法責任體系完全可以通過重復民事和行政、刑事的法律責任而達到法律設立的初衷。
第二種觀點是認為經濟法有其獨立的責任形式,對于經濟法責任的名稱已經取得共識。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很多,他們為經濟法責任獨立付出很多心血。其中著書立說中比較有影響的是張守文老師。其《經濟法責任理論之拓補》一文,在對傳統的法律責任的分類進行批判的前提下,對經濟法責任存在的正當性和特色作了較充分的解釋。是目前對經濟法責任體系研究的較深入的代表。其他的一些研究成果要么是在說理上不太嚴密,要么是在此基礎上反復論證,或是在此基礎上運用同樣的機理對經濟法責任形式進行對比分析。
(二)對各種學說的評論
對于第一類的觀點,即認為經濟法沒有自己的責任體系,其形成于對現行的經濟法責任形式的不完全歸納。從目前我國已經立法的經濟法規范性文件看,很多的經濟法責任都表現為民事、行政或者是刑事責任。而且其歸責原則和責任的認定和實現也是完全從屬于民法中關于法律責任的相關規定。所以導致這種觀點看起來有一定的合理性,并在學術界具有一定的認同度。但是,這種觀點的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這種觀點忽視了經濟法作為新興的部門法為了達到其行為規制的目的,必須具有其獨特的威脅制裁手段。作為彌補傳統部門法不足的法律部門,其借用傳統的部門法責任來實現法律的目的,是經濟法責任的應有之義。所以,在經濟法規范性文件中規定傳統法律部門的責任并不能說明經濟法責任的缺失。導致這類錯誤觀點的根源還在于不能正視經濟法獨立的歷史客觀性和現實需要性。持有這種觀點者寄希望傳統部門法能解決現代市場經濟帶來的一切問題,這種危害已經被很多學者論述,在此不需要再去辯論。
對于第二類觀點,其正確之處即是承認經濟法的獨立,由此帶來經濟法責任的獨立。但其內部并沒有完全的統一認識。其內在的分歧主要在于經濟法責任的內涵和外延沒有形成共識。所以持有此類觀點的學者在經濟法責任的含義和形式上各抒己見,互相爭論,真理在爭論中越辯越明。雖然到現在還未在其內涵和外延上達成一致,但慢慢的已經形成了一些共識,例如認為經濟法作為一種社會法,出于協調個體盈利性和社會公益性的需要,必定采取一些在民事領域和行政領域都無法適用的懲罰方式來保證經濟法條文的實施。
(一)歷史演進結果
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根源于經濟法的獨立。經濟法作為部門法獨立出來有其主觀客觀的條件。從歷史學的角度來說,經濟法產生是歷史的產物。事實上這點已經得到很多學者的認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展到市場經濟階段的產物,是為了彌補民商法、行政法無法解決市場經濟難題的缺陷而產生的。甚至有學者在描述法律部門的分類時追溯至古羅馬法,認為最早的關于法的部門的劃分和分類應該在古羅馬時期,當時羅馬法將其國家類的法劃分為兩類,一類為公法,一類為私法。雖然到現在它已更多地成為一種理念,人們對公法和私法又以“法域”即“法的領域”相稱。[4](p33)通過這種劃分法,在公法和私法中適用不同的原則,通過技術設置來區別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以求更好的保護市民權利。在后來西方的文藝復興中,這一點得到強調,并在西方法制發展進程中得到發揚,以致公私法劃分成為大陸法系之重大特點。崇向“夜警”政府的自由主義在法律中體現得比較明顯。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全球幾次大的經濟危機的發生,人們的觀念發生變化,昔日的嚴苛的公私域的劃分界限慢慢模糊。公私法域的融合成為一種歷史趨勢。適應這種趨勢的發展,具有公私法兼容性質的經濟法應運而生。只有這種兼具公私法性質的新部門法才能解決由于過分自由的市場經濟帶來的一系列壟斷等問題。試圖采取在原有的民法和行政法的框架內突破將使民法行政法的實施變得無所適從。
經濟法責任的發展也經歷了歷史的過程。新生事物必定會有一個不太完美的成長過程,經濟法責任也是如此。經濟法責任的名稱從經濟法律責任到經濟責任再到經濟法責任,這個新生事物的名稱終于在科學性和認同性上稍微取得成果。從完全的套用傳統部門法的法律責任,到綜合適用傳統的部門法責任,再到自己獨特的責任形式,經濟法責任在形式上也慢慢地成熟起來。由于目前我國的經濟法執法機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行政機關來擔任,所以導致經濟法規范性文件中規定的法律責任都表現為行政法責任形式,但這些并不影響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而且由于經濟法的公私法兼容性,其也必定要采取一些私法的手段去解決經濟和社會中的問題。所以,規范性經濟法文件中包含有民事、行政的法律責任也是經濟法必然具有的特色。但是這種特色不會影響經濟法責任的獨立。作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責任形式,如資格減等等,其實這在一般民事法律關系中不能出現,也不能為行政法律關系所包容。獨特的經濟法責任還有很多,在后面的論述中我們還將進行探討。
(二)社會客觀需要
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需要獨立的經濟法責任。經濟法作為市場經濟的必須法律,他的基本宗旨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所以對于經濟法責任的設定,在許多方面都是基于社會公共利益的考慮,其獨特性也正來源于經濟法的社會性。因而有些學者也提出經濟法責任的的社會性是經濟法責任的一大特點,我們在探討經濟法責任時,必須要著重注意這個特點。正是因為這個特點,使得經濟法責任具有了民事責任、行政責任所不能具有的高度。縱觀現有的有限的經濟法責任形式,其社會高度性確實要超出一般部門法。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并不是直接以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障為基礎的,刑事責任雖然考慮到了社會利益與國家利益,但它與經濟法所規定的一般違法的法律責任,在性質、范圍、構成要件、法域等方面又畢竟是不同的。[5]經濟法的立法目的是解決個體營利性與社會公益性的矛盾,兼顧效率與公平,促進經濟與社會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維護社會公共利益。[6](p58)而經濟違法行為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具有極大社會危害性的行為,是對整個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因此,在經濟法中對法律責任的設定,在許多方面考慮了社會公共利益的因素,經濟法責任具有的社會性責任性質注定其在保障經濟法發揮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平衡,維持不同團體、階層、集團之間利益的協調,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維持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之作用時是必不可少的。
經濟法責任體系是經濟法發揮其規范作用的必備要素。從法理學的角度出發來考察經濟法責任,其獨立是經濟法內在的要求。法理學家認為,法之所以區別于其他的行為規范,區別于宗教、道德、輿論等社會行為規范,主要在于其具有權威性,由權威性而導致的制裁性,作為法,要真正的具有法的實質,他必然由一定要素組成,法理學家認為,一般的法律的邏輯結構就是從假定到行為模式再到法律后果,經濟法作為規范性的部門法,其也必須遵循法律發展的一般規律。因此,有的學者認為經濟法具有責權利懲相結合的特點,這是經濟法責任的獨有特點是法律制度的新發展。[7](p162)這其實也反映了經濟法責任作為經濟法的重要組成部門,其必須具有的制裁性,同時,由于經濟法的獨特性,橫跨公私法兩領域,其制裁性,否定性的法律后果必然同時涉及到公私兩領域的核心問題,必然體現為責權利懲的相結合性。
因為公私法責任兼容的性質,所以,很多人認為經濟法不像行政法、民法和刑法等部門法那樣,只分別地采取單純的行政的、民事的或者刑事的責任方式,而是采取三者兼而有之的責任方式。對這三種責任方式有時單獨適用,有時一并適用。對于這種現象,有的學者將其解釋為是行政法、民法和刑法的責任在經濟法領域中的綜合適用.有的解釋為經濟法特有的綜合責任形式。[8](p122)這些認識都沒有真正地深入分析經濟法責任形式。實際上經濟法責任有其獨特的形式,除了在實質上具有張守文老師《經濟法責任理論之拓補》中說到的經濟法責任由國家賠償之實但又突破了國家賠償中的行政賠償的本質外,[9]經濟法責任有其不同傳統部門法的形式。在市場規制法和宏觀調控法中均有不同的表現。
(一)市場規制法中的經濟法責任
資格減等是經濟法的一個首要的責任形式,其區別于民法通則規定的幾種責任形式。有學者認為資格減等來源于民法基本原理,但是,實際上這種責任形式已經突破了民法原理。例如:根據《德國民法典》權利能力是成為民事權利主體的資格,這種概念的界定便容易使我們將人格與權利能力等同起來,不采用人格只是基于立法技術或社會政策方面的考慮。自德國民法典以來,資格平等向來被認為是民法人格平等的表現,資格減等在民事領域是不可思議的規則。在《蘇俄民法典》上更是突出的表現了這種立場,他規定權利能力除了具有民事權利主體的資格這一層含義外,還表示著主體享有具體民事權利、承擔具體民事義務的資格,這后一種含義只涉及自然人享受權利的范圍,而與權利主體的法律地位無關。而經濟法規定資格減等這種責任形式,無疑在作為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不再是嚴格界限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是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利器。
對壟斷企業的拆分可以視為另一種經濟法上的責任。由私法自治和競爭自由帶來的天生的負產品——壟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有規模效應,但是,對于社會整體來說,其弊端大于其好處。所以,拆分即是限制壟斷和維護自由競爭的次優選擇。在美國,憑借專利技術發展起來的AT&T公司曾經多次因違反反托拉斯法受到司法部的指控。最終法院于1982年判決解散貝爾系統。1984年1月1日,貝爾系統正式宣布解體。AT&T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分離了市話和長話,長話領域的競爭得以展開。1996年美國制定的《電信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減少規制、鼓勵競爭,放開電信所有領域(尤其是市話)的競爭。在我國,2002年的電力改革實現了拆分國家電力公司的目標,改變了長期壟斷性質使電力形成“皇帝的姑娘不愁嫁”,“門難進,臉難看”,近幾年,由于買方市場顯而易見,打破電力行業的壟斷不但對社會和百姓有利,對電力行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也是有利的。這種拆分只在經濟法領域為維護社會整體利益時才能尋找到正當性。
懲罰性賠償的經濟法屬性在現實中還存有爭議。很多的民法學者認為懲罰性賠償是民事責任。但從民法的最基本原則出發,不管是近代民法的契約自由,財產私有,人格平等到過失責任,還是經過歷史的演化改進了的現代民法原則,其本質都與懲罰性的賠償相沖突。這種正式確立于英美普通法體系的制度,正是通過突破公私法的界限,在私法領域加入公的因素,以抑制一些可能危及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懲罰性賠償通過對一些行為賦予超過其實際損害數額的賠償,從而克服市場經濟社會中涉及公共利益的外部性負面影響。
產品召回這種責任形式同民法中規定的保修包換不同。產品召回為“缺陷產品召回”,依據我國相關的立法界定,是指已進入流通領域的某一批次、型號或者類別的產品,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危及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的缺陷時,由生產者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通過警示、補充或者修正消費說明、撤回、更換、修理、銷毀等補救措施和無害化處理的方式,以有效預防、控制和阻斷危險、消除或減少危害的活動。缺陷產品召回制度旨在維護社會公益。[10](p40)召回制度自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確立,美國《國家交通與機動車完全法》首先確立了這一制度。該法律規定汽車制造商有發布汽車召回信息的義務,對缺陷汽車要進行免費維修。1972年,美國制定了《消費品安全法》授權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召回制度的立法層次和法律效力。我國《食品安全法》把產品召回制度明確寫入該法,由此提升了我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立法位階,[11]也把其帶來的極大的威懾力強加給了企業,使其成為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方式。產品召回范圍比保修包換廣,甚至潛在的與缺陷產品相關聯的批次產品也在回收之列。
(二)宏觀調控法中的經濟法責任
“問責制”是一種超越“違法責任”的責任機制,代表著現代社會經濟條件下“責任”作為一種系統性的制度結構所具有的整合和調節功能。“問責制”的要義在于每一個扮演一定角色的社會成員都承擔相應的義務和權責,并加以常規化的督促,若有違背或落空則必當追究,不允許“脫法”。有學者認為“問責制”是《法國民法典》確立的過失責任的高級發展,并經由社會契約和公共選擇理論的發展。[12]《法國民法典》確立了三大法律原則:財產權神圣、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二百余年來,這三大原則在世界各地獲得廣泛推崇,上升為法治的基本原則。由《法國民法典》1382條集中表達的過失責任——“任何行為使他人受損時,因自己的過失而致使行為發生之人對該他人負賠償的責任”[13](p189)——似乎被國人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從客觀上說,正在走出熟人、鄉土社會的中國,社會成員普遍還不習慣于在個體自主、自立、自強,以及契約、承諾(信用)、明辨是非曲直基礎上的擔當,責任意識淡薄。從主觀上說,在市場經濟的大潮洶涌而來,在無數人的矛盾沖突、博弈形成信用的過程中,對每一個理性的個體而言,敢為敢當在短期內并不能為其帶來利益,有過失就承擔責任反而會減損其既得利益,于是人人都隨時會萌發損人利己、損人不利己,或者為官等閑“、胡來”或貪腐的沖動,而在信用、監管、法治不彰的條件下,有過失通常也不必承擔責任,把后果推給他人和社會了之。從這種淵源來看“問責制”確實有從民法原則演進之可能,但“問責制”在適用對象方面已完全突破了私的領域,又與公領域中的違法為前提不同,只能算做經濟法責任形式。
抽象行為的責難性是經濟法責任的又一承擔方式。民法上的懲罰性違約金、行政法上的罰款、刑法上的罰金在“成因上具有可分性”,而就“經濟實質”而言則不易區分。中國是一個高度組織化的國家,政府幾乎掌握著全部的政治權力和經濟資源,是社會政治生活與經濟生活的首要組織者。由此不難看出我國政府的特殊地位。具體說來,在我國市場經濟發育的啟動力量來自于國家,因而政府行為在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也使得“政府面臨著雙重壓力:一方面要肩負起培育市場主體,建立市場體系的重任。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存在的嚴重缺陷又使政府調控必不可少。在這雙重壓力之下,形式確立下來,可以較為有效的緩解市場經濟中大量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因為經濟法中政府執法大部分采取抽象立法的形式,所以經濟法責任涵蓋抽象行為將使我國的經濟法體系得到較為徹底的完善并使得經濟法的可訴性和可操作性大為提高,這就可以使經濟法主體有法可循。有利于國家經濟管理機關在經濟管理中,根據經濟違法行為的不同性質、不同過錯程度和不同損害后果等,準確劃分與其他法律責任的界線,做到公開、公平、公正的執法,更好地體現經濟法制的優越性。[14]
經濟違法行為的多樣性會帶來經濟法責任的綜合性,由于經濟違法行為的多種多樣,其社會危害性的程度及性質也各不相同,法律規定的程序也不一樣,因此,在經濟法中,實際上對違反經濟法的行為也規定了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但是,經濟法責任必須要注意其外在和內在的界限。這樣的外在界限和內在界限都取決于社會關系的自身性質,因為,社會本身能更內在地體現著對它進行社會調整的種種限度。社會調整方式的選擇要體現社會關系的自身要求,責任設定的根據在此,法律責任的合理性也根源于此,[15](p204)博登海默說過,過多的不確定性雖然能增加法律的專制,但是也會損害到法律的權威性與適用。經濟法的責任也要注意克服這樣的趨勢。在內涵和外延不是太明確的條件下來討論經濟法責任,既有值得興奮的地方,也應該注意其間布滿了陷阱。
(一)經濟法責任寬泛之克服
經濟法責任適合采取狹義主義。采取狹義主義可以避免經濟法責任失去獨立性。根據邏輯學的定義方法,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屬性(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對概念所下的定義就是“揭示事物的特有屬性(本質屬性)的邏輯方法”。一般而言。我們對具有種屬關系的概念下定義時,用的多是“屬加種差”方法。主要的是要揭示概念應有的外延。目前,我國經濟法責任內涵過于豐富,其根源在于未能準確地抽象并界定存在于各具體部門法立法司法實踐中法律責任的共同本質屬性,這是其概念內涵界定在方法論上的又一不足之處。基此,經濟法責任應該是狹義上除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外的,為了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一些手段。
經濟法責任的確立要遵行一定的原則。能夠保護社會公共利益,這是確定經濟法責任的第一原則。按照設定責任的一般原則的要求,責任應當與行為損害的具體度量相適應,對不同的違法行為應按其性質和程度分別設定不同的責任措施,即行為的差序格局與其相應的差別責任安排應當是合比例的。在對公益進行度量的前提下,用經濟分析方法去衡量其責任設置的科學程度。第二原則是有利于執行。適當的借鑒傳統部門法中的責任規則是增加其操作性的必由之路。在借鑒傳統的基礎上作出原理和方法的創新。一方面,有責主體對其違法行為必須向社會或國家付出代價,另一方面,法律責任中必須包含著矯正違法行為以及為其他適法者提供警戒示范的功用。[16](p192)
(二)經濟法責任文本規范化
經濟法責任的外延要通過法律來界定。經濟法責任文本不規范,造成體系性不強。就經濟法責任來說,沒有通則之類的規范是經濟法責任文本缺乏的原因。為了增強經濟法責任的適用性,讓其具有“法定性”是一可行路徑。在法律中規定各種法律事實、法律規范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從而法律責任的構成、發生和實施、適用也會以較普遍的或非普遍的、個別的形式存在。基此,梁慧星先生曾指出:“民事責任何以能使民事權利擁有法律上之力,何以能夠發揮保護民事權利的功能,蓋因民事權利伴有訴權,使民事責任成為連接民事權利與國家公權力之中介。從而,國家公權力的活動形式,如訴訟、裁判、破產、強制執行等,必以民事責任為發動之根據通過法律規定使用。”通過法定性增加權利的實現,經濟法責任要體現出對各項經濟權利之保護,也必須通過法律的規定,借助于公權力定分止爭。
經濟法責任形式的發展還要靠“法律發現”。將責任、法律責任限定于違法責任,在深層次上反映了一種靜態、狹隘的法律觀。這種法律觀將法律理解為一種外在于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外生變量”,僅代表國家公權力的意志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戒和制裁。這種法律觀反映了“公私對峙”時代的傳統法律生態,當國家僅作為“守夜人”提供“警察”和司法服務時,這種法律觀的形成是必然的,至于經濟和社會實踐,有時則與法律責任沒有必然關系。法律只是記載了經濟生活的要求而已,很多法律責任并不是立法者創造出來的,而是在社會生活中發現的。經濟法責任形式除了法律文本的規定外,更需要隨時發現。
[1][2]井濤.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問題探討——第四屆經濟法前沿理論研討會綜述[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4,(1):109.
[3]周麗娜.經濟法責任研究[D].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06,中國知網碩博論文.
[4]金澤良雄.經濟法概論[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5]呂忠梅.經濟法律責任論[J].法商研究,1998,(04):21.
[6]呂忠梅,劉大洪.經濟法的法學和經濟學分析[M].法律出版社,1998.
[7]劉瑞復.經濟法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8]李昌麒.經濟法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9]張守文.經濟法責任理論之拓補[J].中國法學,2003,(04):16.
[10]梁慧星.民法學說判例與立法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
[11]陶麗琴.論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法律屬性—以《食品安全法》為視角[J].行政與法,2009,(08):52.
[12]史際春,馮輝.“問責制”研究—兼論問責制在中國經濟法中的地位[J].政治與法律,2009,(01):2.
[13]拿破侖法典[M].李浩培,吳傳頤,孫鳴崗譯.商務印書館,1979.
[14]張駿.從經濟法的本土性看經濟法責任[J].安康師專學報.2005,(12):18.
[15]程寶山.經濟法基本理論研究[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
[16](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華夏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張雅光)
On Independence of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Economic Law
Tan Zhizhe
To make up for the traditional sectors Act inability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as the logic contents of economic law,independence of economic law responsibility is essential.Jurisprudence did not reach consensus on the independent of the economic law responsibility,But historical sele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ocial and public interests have proved the independent of the Economic Law responsibility.There are many scattered specification responsibility forms differing from traditional civil law,administrative law,criminal law in the existing economic laws,causing turbulence to understand the independent of the economic law responsibility.To narrowly define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Economic Law and establish the principle of limited and strict provid that the economic law responsibility is a statutory duty are some ways to resolve the issues that the foundation is not strong in economic law and attempts to establish its the economical law responsibility independence of the path.
economical law;responsibility of law;independence
D922.29
A
1007-8207(2010)07-0106-05
2010-04-23
譚志哲(1977—),女,湖南邵陽人,湘潭大學法學院講師,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經濟法、財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