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毅
(吉林省委黨校,吉林長春130012)
政務信息資源管理與開放式信息服務初探
□楊 毅
(吉林省委黨校,吉林長春130012)
在信息社會傳遞的各類信息中,政務信息無疑是與社會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的重要信息源。政務信息資源管理要以開放式信息服務為目標,在加快政府政務信息化管理方式改革的同時,努力實現政務信息共享渠道的暢通。
政務信息;政務信息資源管理;信息公開;政務信息服務
當今世界,知識經濟初見端倪,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傳統的工業文明越來越被現代的信息文明所取代,信息資源作為知識經濟社會的重要戰略資源,其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政府作為社會中最大的信息生產者、收集者、消費者和傳播者,對信息資源的管理能力直接決定著其工作效率及威信,而政務信息資源的開放式服務則對政務信息資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為契機,各個政府機構之間內部信息流動障礙將被打破,使政府的信息資源得以充分地開發與利用,社會各界能夠有效地監督政府工作,規范政務信息資源管理。
⒈政務信息。政務信息是相對于政府以外的其他社會組織(如工商企業、社會團體、學校、圖書館等)的信息資源而言的,是一切產生于政府內部的或雖然產生于政府外部但對政府活動有影響的信息資源的統稱。它有著深刻的內涵和廣泛的外延,包括信息內容資源以及相關的收集、處理、傳輸、發布、使用、儲存信息內容的技術、設備、網絡、資金和人等資源。1985年底,美國聯邦政府管理與預算局發布了A130號通報,即《聯邦信息資源管理》。該通報首次從政府的角度將信息資源管理定義為“與政府信息相關的規劃、預算、組織、指揮、培訓和控制”。
⒉政務信息資源管理。一般來說,政務信息資源管理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類,一是為履行公共管理職能而對社會公共信息資源的有效管理,二是為履行職能而對產生于政府內部的行政事務性信息資源所進行的管理。無論是哪一類的管理,其根本目標都是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微觀管理,統一的政策規劃與職能管理,實現社會信息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快社會信息化進程,促進政府信息資源的充分共享,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社會民主化程度。
我國十分重視政府信息化。“九五”期間政府信息化的重點是政府上網。1999年,我國政府上網工程正式啟動。同年5月,開通了專為政府網站導航服務的“政府上網工程”主站點,在此推動下,各級政府機關結合本部門工作實際,以政府啟動上網工程為契機,進一步加大了政府信息資源開發建設的力度。“十五”期間國家更加重視規范政府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管理,提高決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實現主要業務網絡化、信息交換規范化和信息公開制度化。尤其是近些年來社會對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呼聲日益高漲。
⒈片面強調信息“自我服務”而忽視“外向服務”。受傳統體制影響,政府歷來都是高高在上的管理機構,主要強調政務信息的“自我服務”,把采集社會信息只作為行政決策的參考資料和確保政府體系的公務信息傳遞渠道暢通,落腳點在政府部門內部。作為一種新的行政管理范式,上世紀末興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以公民為中心進行政府治理,政府的治理過程就是為公民提供服務的過程。從政務信息的角度理解,整個政府信息處理流程的本質是以公眾為中心的信息服務。顯然,這種信息服務具有外向性。
⒉未建立起完善的政務信息服務體系。由于政務信息的公共物品性質,以及獲取和傳播過程中需要投入一定成本,再加上在獲取和組織政務信息上的先天性劣勢,非政府機構很難提供政務信息服務。許多學者都認為政務信息的服務職責必然由政府來承擔。但是著名信息經濟學家馬費成認為“將信息商品和服務看作公共物品并不意味著政府資助是支付該商品的最有效方式”。政務信息所具有的公共物品屬性決定了需要根據公眾需求確定提供信息服務的對象和任務,而且政務信息本身來源的多樣和廣泛也使其它社會主體加入服務成為必然。當前我國還未建立起完善的政務信息服務體系,對服務主體的組成結構和服務范圍、職責缺乏具體的實施辦法。
⒊政務信息服務的方式單一。信息服務內容往往拘泥于孤立事件和固定模式,以采集的簡單事實信息為主,對公眾服務限于法規文件、辦事規章等淺層信息的發布,而調查研究、分析報告等針對用戶需要再加工的深層信息稀少。對信息的組織方式單一,遠落后于信息組織手段和技術的發展。對于信息用戶的動態需求過程視而不見,缺乏用戶調查,無法整體和預見性地把握用戶信息需求。
信息時代,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到了燦爛輝煌的新境界。信息時代的到來與成熟是與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多元文化、尖端科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民主政治推動了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同時,時代的進一步也發展需要民主政治提供保障,更呼喚民主政治的進一步完善和與時俱進。
⒈政務信息資源開放式服務是政府民主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政務信息資源開放式服務是信息社會對社會治理方式的必然要求,是世界行政管理革命的大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在全力動員各國政府“努力使任何人都有權使用”四類公眾信息,其中第一類就是政務信息。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也把推進發展中國家政府信息公開化作為工作的重點。政府信息公開有助于公共利益的實現,公共選擇理論表明,保守信息秘密往往是為了滿足政府官員以及特定利益集團的某種隱秘目的和不可告人的訴求。只有信息公開才能使公眾有對政府行為做出評判的前提條件,公開的信息越多,公眾對政府行為進行評判的依據越充分,其監督才能越準確到位,實事求是。透明政府不僅可以使國家為人民提供質量與效率更高的服務,同時也有助于激發人民參與政治生活、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熱忱和勇氣,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打造出透明高效的陽光政府,形成更為和諧美好的社會政治氛圍。
⒉政務信息資源開放式服務具有贏得公眾支持和參與的核心價值。信息公開的第一原動力就是政府要誠實,要確保發布信息的質量和真實性。因而要進行全面系統的制度建構,以減少政府任意拒絕或延遲發布信息的可能。從制度層面考察更多信息公開的正當性,公開可以減少權力濫用的可能性,透明度的提高是良好治理的核心環節。同時,如果政府機構很少直接對公眾負責,那么其行為的公開透明就變得更為重要。政府機構越是獨立,越少承擔直接的政治責任,對其透明程度的預期就越高。公開是防止公共信托權力濫用的最為重要的制約機制之一。
⒊政務信息資源開放式服務是推進政務信息化的重要制度保障。從國際社會的比較來看,美國著名的布萊斯沃特·浩斯會計事務所在2000年3月的瑞士會議上發表了數值化的“不透明指數”,在被統計的34個國家和地區中,透明度最高的是新加坡,其次是美國,中國排在最后一位。這說明,政務信息公開不夠是我國政務信息化建設的制約因素之一。如今,這一課題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方面,來自行政學、法學、信息學界的許多學者圍繞政府信息公開立法、其他國家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等問題展開了理論研究。另一方面,在實踐上,我國各級政府及其機構也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政務信息公開化改革,如村務公開、警務公開、檢務公開、校務公開等。2002年11月,廣州市政府通過了《廣州市政府信息公開的規定》,這是我國地方政府制定的第一部全面、系統規范政府信息公開行為的規章。2007年4月24日,新華社受權發布由溫家寶總理簽署的第492號國務院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2008年5月1日起實施。《條例》的實施不僅對我國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將進一步規范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帶來政府信息管理方式的轉變。
⒈樹立全新的信息公開理念和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意識。政府信息資源的管理水平高低,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取決于意識領域。因此,政府在信息資源管理中首先要強化信息公開的意識,通過至上而下的關注與重視,在政府中樹立信息資源是政府工作命脈的理念,尊重群眾的知情權與參與權,徹底實現政務公開從政府權力型向民眾權利型轉變。其次,要樹立服務的信息資源管理理念。信息資源管理就是為公眾服務,只有從滿足群眾的各方面需求出發,貫徹為社會公眾服務的思想,才能避免信息不對稱的出現,實現政府信息資源的有效管理。
⒉加強信息素質培養,改進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方式。政府信息資源類型多樣,分布領域廣,內容層次不一,要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首先,要提高政府和信息機構人員與社會公眾的信息素質。信息素質的高低制約著政府信息服務和管理的水平。通過系統的培養,一方面使政府機構的工作人員掌握相關的管理技術,提高服務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行為,樹立為社會公眾服務的信息意識。公眾信息素質的提高可以增強公眾的信息需求意識,明確能夠從政府信息資源中獲取相關資料,并通過掌握獲取信息的技能拓寬公眾獲取政府信息資源的渠道,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和價值。
其次,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和工具,加快信息資源采集、加工、傳遞與服務的效率。互聯網為政府各個部門和機構建立與整合信息資源進行信息服務搭建了網絡平臺,實現了信息的互聯互通,為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手段。政府應通過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城市及社區的信息化建設,把它們作為信息資源交流的終結和傳播窗口,使社會公眾有機會接觸政府信息資源。此外,應加強社會各個領域的政府信息資源建設,以資源應用為主體體整合政府信息資源,形成信息資源目錄系統,提供面向公眾的信息資源導航、檢索與服務。
⒊建立健全信息公開監督評議制度,構筑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約束機制。信息公開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和行政管理方式,其目的是通過信息公開,使更多的群眾知情,更多地參與到社會事務的建設中來。從某種意義上說,政府信息公開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在這種制度的實施進程中,政府的推動和自我約束雖然不可或缺,但更需要賦予公眾一定權利去推動這項制度的有效運行。因此,信息公開制度的推行,僅靠政府內部監督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依靠外力來推動,只有公眾對政府實施有效監督,信息公開制度的落實才不會懈怠。
對政府信息公開的效果進行評議,首先要形成事中監督和事后評議相結合的制約機制,保證公開的徹底性,讓公開的信息為公眾所利用和掌握。對信息公開制度進行評議,分為內部評議與外部評議兩種形式:內部評議主要是政府內部的工作總結,針對信息公開的標準和所要達到的目標,逐項核對和監測,要成立專門的評議小組和評估機構,盡量減少主觀因素的影響,讓評價客觀公正。外部評議則指公民群眾的評議與反應,使接受政府信息公開的相對方對公開的過程和結果發表意見并進行評價,政府通過外部的反饋,聽到人民群眾的心聲,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以此為切入點去推動政務信息公開的進一步發展。另外,政府要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社會團體的領導人等社會精英人士參與到信息公開的評議中,為政務公開的規范發展出謀劃策。
[1]周建東.“公共性”視野下的政府信息公開研究[D].山東大學:2007.
[2]鞏婧.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08.
[3]吳冰.論行政信息公開制度[D].西南政法大學,2007.
[4]劉克勤.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中的政府信息公開研究[D].河南大學,2009.
[5]宋霞.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價值取向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6]孫慶祥.試論政府信息公開[D].中國政法大學,2004.
[7]袁輝.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研究[D].重慶大學,2008.
[8]路瑤.試論中國政府信息公開[D].首都師范大學,2007.
[9]孫麗杰.中國電子政務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4.
[10]張云雁.政府信息公開要走出幾個誤區[J].紅旗文稿,2003,(12).
(責任編輯:黃小育)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Open Information Services
Yang Yi
Transmitted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government information is undoubtedly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formation.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rvices to the open goal of accelerating the Government Chie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reforms,efforts to achieve the smooth flow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haring channels.
government information;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information disclosure;administrative Information Services
D630.1
A
1007-8207(2010)08-0080-03
2010-05-20
楊毅(1960—),女,江蘇漣水人,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情報學、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