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守艷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4)
理性、情感與社會規范
——村民投票行為的三維解釋
□ 程守艷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4)
村民的投票行為是理性、情感與社會規范共同支配和控制的結果。村民是否參與投票,最終是根據成本收益的比較分析做出的決策;沒有情感的推動,村民不會去參與投票;基于農村宗族、社會關系、道德等因素形成的社會規范也影響著村民的投票行為。因此,從理性、情感和社會規范三方面客觀分析村民的投票行為并做出相應的制度規范,將有利于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有效運行。
理性;情感;社會規范;村民投票行為
人的行為受理性、情感和社會規范的影響。埃爾斯特(Elster)在1994年發表的“理性、情感與社會規范”的文章中,曾建構性地區分梳理出理性、情感與社會規范三者的關系及其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根據埃爾斯特的分析理路,從理性、情感和社會規范三個維度來分析村民選舉中的投票行為,筆者認為:村民投票行為是理性、情感和社會規范三個因素通過不同的個人進行綜合作用的結果。
⒈理性。一般認為,人是理性行動者,是理性的“經濟人”。“理性選擇理論”所講的“理性”是:人們總是傾向于目標最優化或效用最大化,即通過理性思考來計算各種選擇的代價,對成本——效益進行分析,估量代價的大小和利益的多少。理性行動者在對得失進行權衡和分析的基礎上趨向于采取最優策略,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收益。理性反映的是個人有目的的行動與其所可能達到的結果之間的關系,個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即你要達到Y,就要做X。理性行動者在做決策時,很少受其它因素的影響,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優勢與劣勢在何處。理性更多的是強調個人行動的動機,很少考慮到社會結構因素對行動選擇的影響。行動者決定采取的任何行動都必須使他所認識到的收益最大化,否則行動者就會做出其他選擇。
⒉情感。根據埃爾斯特的觀點,情感是一種不鎮定的狀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一種“喚起”,“喚起”的程度或水平可以很低但不能是零。情感是需要表達的并帶有目標指向性,它可以是積極的情感也有可能是消極的情感。情感是在與理性對立中顯示出來的,它具有批評道德中的功利化傾向,堅持價值選擇的個人自由,是所有道德價值得以維持的根據。實際上,利益在人們的價值態度上并不起決定性作用,他總是或必定要超越利益內容而趨向自由、自律的判斷。尤其當對立的價值立場發生沖突時,我們經常找不到利益(哪怕隱蔽的、深遠的利益)在起什么作用:雙方維護價值的態度都帶有很強的情感色彩,各自都是在表達某種贊揚或厭惡情緒,站在哪一方幾乎是一個情感問題,并無確定性線索可尋。可見,情感有一種對行為“說不清楚”的影響力支配著人的行為選擇。
⒊社會規范。社會規范是人們在特定共同體中大家相互認可并具有約束力,能夠自我維系的一種社會規則和行為準則,是一種社會控制的重要手段。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矩和社會活動準則,社會規范則告訴人們:你應該做X,或者不應該做X。你要做或者應該做X是因為共同體中大家都在做X,所以你最好也做X。你不要做或者不應該做X是因為在這一群體中大家都不做X,因而你最好也不要做X。一種違反或打破社會規范的行為,不僅要遭到直接受害者的不滿,而且也會受到第三方(即雖然未受侵害但遵從此社會規范的人)的排斥。西方學者Akerlof(1976)和Axelord(1986)甚至發現,在一個社群或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惟恐被排斥而不敢破壞規范。排斥別人的人之所以要這么做,是因為他們害怕如果他們不排斥那些破壞社會規范的人,他們自己就會被排斥或者受到社會的指責”(Basu,etal,1987,p.10)。社會規范規定了群體活動中的關系(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準則以及利益分配方式,是屬于非強制性的行為規范,違背者將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社會互動的壓力。成文民間社會規范是指以文字記載下來的行為規則,如家法族規、鄉規民約、行幫行規等。不成文社會規范為一定地區民眾習慣性遵循的地方性行為規則,如地方習慣、風俗、道德、法律、宗教等。
可見,人的行為常常受到理性、情感和社會規范因素的影響和作用,單純從某一方面難以解釋人們為什么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理性、情感和社會規范分別從不同角度對人的行為做出不同解釋,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人完整的心理結構和內心世界,調整人們各個方面的社會行為,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使社會活動納入一定的軌道。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基層民主選舉過程中的村民投票行為一直備受關注。我們常常看到,在村民選舉中有的村民有時間有精力卻不愿意參與投票,有的村民對選舉很反感對候選人不滿但還積極去參與投票,有的村民對選舉知識一無所知但卻興趣盎然。對此,從理性、情感和社會規范三個角度來分析村民的投票行為,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當前基層民主選舉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做出相應的制度應對,這樣可以不斷完善基層民主選舉制度,最終推動村民自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⒈理性:成本收益的比較分析。在農村選舉中,村民是否參與投票、怎樣投票以及投誰的票,最終是對投票的成本收益進行比較分析的結果。一方面,作為理性行動者的村民,參與村委會投票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投入,這是他們的參與成本。當村委會的事務與村民自身的利益有著密切關系,而且村委會班子的好壞將影響到他們的切身利益時,他們會積極參與投票。同時,每張選票對選舉結果的影響大小也會影響村民的投票行為。如果村民政治效能感很低,認為自己的選票對選舉結果無多大影響,通過投票帶來的價值低于成本,他就不會積極地參與投票。另一方面,作為理性的政治人和社會人,村民還會考慮到在投票中投入的人際關系信任感、宗族認同感等社會資源,并努力尋求回報的最大化。總之,村民在投票選擇之前都要經過成本——收益的理性計算來最終決定是否參與投票。
⒉情感:投票行為的內在動力。村民的投票行為除了理性計算之外,還必須要有情感的內在驅動。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情感的推動,村民會去參與投票。在農村,村民的行為受費孝通先生所稱的“差序格局”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投票時往往表現出的是沒有既定目標,對自己的行為不加思考的情感行為,投票很茫然。在投票行為中,這種情感主要體現為一種“政治權利感”。所以,當村民認為投票選舉是一件關乎自己切身利益的政治事件并強烈地意識到這是自己的一項基本政治權利時,他就有一種內在驅動力,促使他會積極主動地參與投票;反之,他就會對投票行為很淡漠甚至是排斥。此外,在村民投票過程中人們所表現出的一些如暴躁、憎惡、冷漠等情感,以及在選舉中形成的從眾心態、屈從心態、企求心態和逆反心態等不良心態都會影響和制約村民自身的投票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村民的投票行為就不是理性思考的結果了。
⒊社會規范:投票行為的“軟”規則。它是人類為了社會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會互動過程中衍生出來,約定俗成,或者由人們共同制定并明確施行的一些規定,其本質是對社會關系的反映,也是社會關系的具體化。在農村,基于宗族、社會關系、道德等因素形成的鄉村社會規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村民的投票行為。一是宗族社會規范。在村民的投票過程中,村民大多是以血緣關系的遠近即看候選人是否是與自己同姓同族這一標準決定是否投票的。許多村民把本族人能當上村干部看作是宗族的榮耀,把參與投票看成是一種宗族“規矩”和“面子”,認為選舉“要求每個人都去”、“別人都去自己也跟著去”,甚至覺得不投族人的票 “理虧”等。二是經由一些非正式組織而形成的社會關系規范。在這種社會關系中,互惠規范起了很大作用。一些村民投票的理由是 “我投他的票,若他當選后也會關照我的”。“這次我投他的票,下次如果我去競選他也會投我的票”。三是農村既有的一些道德規范(如朋友之間應互相幫助)。農村是一個基于地緣、業緣、親緣的熟人社會,許多村民積極參與投票是因為他們與候選人之間可能是親戚、朋友或鄰居關系。他們常常認為如果不去參與投票的話,“都是鄉里鄉親的,面子上過不去”,“抬頭不見低頭見,被人知道了,多難為情,人家以后就不把我當朋友或親戚了”。
⒈降低制度實施成本,提高村民投票收益。目前,從村民投票行為來看,對成本收益的分析是影響村民投票行為的一個主要因素。在我國廣大農村,基于《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村委會選舉制度能否繼續得以有效實施并取得良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村委會選舉制度實施的成本與效益的對比,即它給村民帶來的預期收益應大于該制度實施的成本。特別是村民作為一個理性的行動者,對其行為有成本與收益的分析,降低參與的成本就可以相對提高收益。村民參與投票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只有當他們認為投票帶來的收益比投入的成本高時,他們才會積極地參與投票。因此,政府要采取相應的辦法來提高投票的收益或降低投票成本,這是吸引村民積極參與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目前,為了不耽誤村民工時或做其他事的時間,很多地方采取用流動票箱挨家挨戶填寫選票 (即選舉的組織者通過流動票箱把選票送到選民家里填寫)和委托投票(即一家人的選票由一人代投)的辦法來降低投票成本,提高村民的投票率。村委會是對農村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組織,其運行結果直接關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應不斷提高村委會的管理能力,完善村委會的各項制度。在村務工作中,要做到村務公開,使選舉程序內容公正透明,讓村民充分地享有知情權、議事權、監督權,加強農村干部接受監督的自覺性。只有讓村民從自己投票選舉產生的村委會的良好運作中不斷得到實惠,他們才會在一屆又一屆的村委會選舉中積極地、理性地參與投票。
⒉增強村民自我效能感,塑造理性投票者。理性與情感不是對立的,村民在投票過程中,除了理性的一面,還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特別是面對選舉不公時,雖然有些村民會理性地選擇 “向上級部門反映情況”,但多數人會沖動地選擇“罵人、指責選舉不公正”、“不承認選舉結果”、“選誰就是誰,沒有辦法”等等,甚至有時為了賭一時之氣投票,為了發泄對某個候選人的不滿而故意投其他候選人的票,盡管對方毫無能力可言。因此,一方面,政府要通過各種宣傳教育活動提高村民的民主素質。例如,提高村民投票行為的效能感,讓他們覺得自己的一票也許會改變選舉結果甚至會改變全村人的命運。特別是鄉鎮政府可以通過發展市場經濟,加強法制建設,培育他們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和平等觀念,讓村民知道選舉投票是憲法賦予,加強公民的應有的、神圣的政治權利,他們是自主管理自己的主人,投票是為了選出“當家人”,為大家謀福利。另一方面,通過民主選舉實踐,積累民主經驗,提高村民的參與能力,使之最終成為一名理性的、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現代公民。
⒊規范投票行為,培育村民政治文化新理念。農村是個多元化的秩序空間,各種規范力量相互作用,這就決定了政府管理是一個涉及到文化傳統、現實矛盾、道德政策等諸問題的互動過程。目前,雖然村委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農村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但村民在選舉投票行為方面所受的傳統農村宗族、社會關系等傳統社會規范的影響表明國家力量在農村不可缺失。因此,政府要在村民選舉中起到把握方向、提供規范、督促實施的作用,大力加強對村民選舉的引導和管理,從制度、環境方面對村民選舉進行宏觀指導。具體來說,對于村民選舉過程中那些非法的宗族性政治參與,特別是通過宗族規范來約束村民投票行為的“族規”,不能姑息放任,以提高村民參與投票的自主性。而對于那些傳統農村基于互惠、社會關系、道德等因素形成的社會規范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可以在聽取民意、尊重村民利益的基礎上加強引導和矯正,把這些傳統的社會規范與國家法律法規結合起來,制定出既有鄉村文化傳統特色又融合現代法治思想和民主思想的參與規則。此外,政府要通過各種宣傳教育活動,優化村民的政治心理,引導村民摒除落后的思想觀念,以破除村民政治參與存在的文化心理障礙,并逐步形成新的政治文化理念。在現實條件下,我們唯一可取的態度是如何在既有社會規范的框架內構建政府管理的新方案以盡可能利用現有社會規范所提供的動力機制,減少政府管理活動的阻力。只有充分調動各種規范力量的積極因素,才能構建起和諧的調整機制,從而為廣大農村地區的穩定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⒋尋求平衡與協調機制,營造良好文化氛圍。在廣大農村地區,以往我們的觀念、意識乃至職業角色都是相對單一的,同質性非常強。但是,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帶來的社會利益格局的巨大調整和變化,使相應的觀念、意識無不呈多元化態勢,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及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特別是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農村社會成員逐漸分化,社會階層和角色的多元帶來了利益多元的問題,這自然造成多元的觀念、意識和價值尺度,從而增加了農村社會的異質性。因此,基層政府應調整以往單一的管理思路和辦法,盡可能代表多元社會群體的根本利益和先進文化,特別是在考慮治理策略時,應充分考慮在不同利益主體、不同價值觀的群體中尋求平衡與協調,為村民選舉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使村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農村基層自治組織中真正實現當家作主的權利,最終推進我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順利進行。
誠然,理性、情感、社會規范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人的心理結構和內心世界。對村民投票行為來說,選舉行為是理性的,村民是否參與投票,最終是根據成本收益的比較分析所做出的決策,但如果沒有情感的推動,村民不會去參與投票,而村民的選舉行為無不受農村宗族因素、社會關系和道德規范等社會規范的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在村委會選舉中,村民的投票行為是理性、情感和社會規范共同支配和控制的結果。從理性、情感和社會規范三方面客觀地分析村民的投票行為并做出相應的制度應對,將有利于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有效運行。
[1]Jon Elster,1994,Rationality, Emotions, and Social Norms,Symposium in Honor of Alastair Hannay and Dagfinn.Synthese,Vol.98,No.1.
[2]周楓.情感主義及其當代意義[J].哲學研究,2007,(1).
[3]羅天瑩,雷洪.基層選舉中農村居民投票意愿的影響因素探析[J].甘肅社會科學,2007,(5).
[4]林少敏,吉青.鄉村社會對村民選舉的回應--對影響村民參與選舉的因素的考量[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5]胡榮.理性行動者的行動抉擇與村民委員會選舉制度的實施[J].社會學研究,2002,(2).
[6]鄧瑋.村民選舉:理性行為與非理性結果[J].求實,2002,(1).
(責任編輯:王秀艷)
Rationality,Emotion and social norm——the three-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villagers'voting behavior
Cheng Shouyan
Villagers'voting behavior is the common results of rationality,emotion,and social norm.The decision whether the villagers vote or not is 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st-benefit;Without the emotional driving force,the villagers are not going to vote;Some social norms such as rural-based clan,social relations,ethical factors also affect villagers'voting behavior.We objectively explain villagers'voting behavior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rationality,emotion,and social norms and make a corresponding system response,all of these will facilitate the building of grassroots democracy in rural areas effectively.
rationality;emotion;social norm;villagers'voting behavior
D621.4
A
1007-8207(2010)03-0051-03
2009-12-29
程守艷 (1980—),女,貴州安順人,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講師,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