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可祝
(安徽工業大學,安徽 馬鞍山 243002)
公司環境責任概念及存在問題研究
□ 鄧可祝
(安徽工業大學,安徽 馬鞍山 243002)
公司的環境責任在不同的語境下意義不同,一般包括公司的環境道德責任、公司的環境義務責任和公司的環境后果責任幾個方面,不同的責任形式對公司的要求是不同的。我國目前在公司的環境責任的實現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應該從加強公司環境義務體系建設、加強行政執法和環境司法、促進環境道德責任建設等方面加以完善。
公司環境責任;公司環境道德責任;公司環境義務責任;公司環境后果責任
公司作為現代經濟和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力量,它既是產生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也是預防和治理環境問題的重要角色。因此,公司承擔著大量的環境責任,但由于“責任”一詞的意義具有多樣性,公司的環境責任問題也就有著不同的含義。本文將對公司環境責任的概念進行梳理,并對我國公司環境責任存在的問題作一些分析。
⒈責任的不同含義。在現代漢語中,責任有三種基本的含義:⑴份內應做的事,即是一種角色義務。⑵特定的人對特定的事項的發生、發展、變化及其成果負有積極助長的義務。例如“擔保責任”、“舉證責任”。⑶因沒有做好份內的事而應承擔的不利后果或強制性義務。[1](p118)這三種含義其實表達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即:一方面,責任是一種義務,是做自己應做的事或不做自己不應做的事,包括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另一方面,責任是因為沒有履行自己的義務而應承擔的不利后果,這是對未盡義務行為人的否定性評價和制裁。
從產生的原因來看,責任又可分為:法律責任、政治責任和道德責任。法律責任是因為法律的規定而承擔的責任;政治責任是因政治上被追究而承擔的責任;而道德責任是由于一定的社會道德要求而承擔的責任。這三種責任都包括以上兩方面的內容,即義務和不利后果。其中公司的環境責任一般不涉及到政治責任問題,這一種責任可以省略。而公司的環境法律責任和環境道德責任是研究公司環境責任的主要內容。
張文顯教授將法律責任界定為:法律責任是由于侵犯法定權利或違反法定義務而引起的、由專門國家機關認定并歸結于法律關系的有責主體的、帶有強制性的義務,即由違反第一性法定義務而招致的第二性義務。[2](p122)這一意義上法律責任的產生原因是由于對法定義務的違反和對法定權利的侵犯 (不得侵犯他人權利也是一種義務)。因而,法律責任必須解決一個前提問題,即法定義務是什么,法律權利是什么,否則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就無從談起。在環境法中,不同的法律對行為人的義務的設定是不同的,所以,公司環境義務的承擔和明確是公司承擔法律責任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⒉公司環境責任的含義。公司的環境責任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公司的環境義務;二是公司沒有盡到相應義務而承擔的不利后果。而根據公司環境責任產生的原因,公司的環境責任可以分為公司的環境道德責任和公司的環境法律責任。公司的環境道德責任是指在道德意義上公司應承擔的責任,即公司作為一個社會中的生產經營者,應減少自己的行為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關注環境問題,否則應受到社會的譴責。本來公司的環境道德責任也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即公司應承擔的道德義務和未承擔道德義務而受到的不利后果,但由于公司道德責任的后果是社會公眾對公司評價的降低并導致公司的生產經營受到影響,這種后果是相對容易判斷的,所以本文主要從公司的環境道德義務的角度來考慮。而法律意義上的環境責任,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義務意義上的責任,由于一般意義上的法律責任是以違反義務為前提的,因而義務的規定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另一方面,是后果意義上的責任,即當公司違反相應的環境義務或者侵犯他人的環境權利而受到的法律規定的不利后果。本文認為環境法律責任也應以公司應承擔的法律義務為視角來進行分析,否則要追究公司的法律責任將變得十分困難。因而,本文認為應該將公司的環境責任分為公司環境道德責任、公司環境義務責任和公司環境后果責任。
⒊公司承擔環境責任的原因。首先是公司環境道德責任問題。“公司除了積極承擔法律規定了的責任外,還應主動承擔法律以外的一系列環保社會責任”。[3](p33)這一問題的提出是以公司的社會責任問題的提出為背景的。而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公司要承擔環境責任,“公司環境責任被看作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OECD跨國公司行為準則》(2000年修訂版)規定,企業應以謀求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切實關注環境保護,鼓勵競爭,反對壟斷,抑制商業腐敗等等。企業在生產和運營時,應遵循清潔生產的原則,同時承擔對周邊環境的保護責任,主要包括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排放、推進循環經濟三個層面。”[4]從這些行為準則可知,公司在環境方面承擔著重要的道德責任。
其次是公司環境義務責任。這是環境責任原則在公司環境責任中的體現,對環境產生影響的人,應當支付由其活動所造成環境資源損害費用或因治理其造成環境污染與破壞所產生的費用。現代法律對公司環境義務責任的規定數量龐大,如我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第19條和第20條對公司在清潔生產中的義務責任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包括在生產和技術改造過程中的責任和產品設計和包裝過程中的責任。這些規定其實是公司的環境義務責任,而非一般意義上的法律后果責任。
再次是公司環境后果責任的規定。這一意義上的法律責任指的是當公司違反了國家規定的環境義務后,由相關機關或機構認定后可加以實施的對公司的不利后果,即一種制裁。如果公司不遵守相應的規定就要承擔對其不利的后果,否則法律規定的義務就沒有約束力,法律的規定也就成為空文。“如果一部法律沒有相應配套的罰則,或沒有什么實效性,就會被稱之為‘沒有牙齒的’法”。[5]
由于我們是在公司的環境道德責任、公司的環境義務責任和公司的環境后果責任這樣三個層面上界定公司的環境責任的,因此,分析這三種責任的關系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公司的道德責任的內容是最廣泛的。由于公司環境道德責任是社會對公司的一種較高要求,所以其范圍較廣。一般而言,公司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承擔環境道德責任,是一種自愿的行為,不是一種強制性的義務。但并不能因此就認為公司的環境道德責任是可有可無的。因為,一是公司的環境道德責任可以促進公司承擔比法律規定更高的義務,這樣有利于環境問題的解決。同時,公司環境道德責任是一面鏡子,既可以為全社會的環境治理與保護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也可以為各種環境組織、公民自覺地培養環境意識起到較好的作用。劉連煜先生在其著作中列舉的一個案例最能說明公司的道德責任所起的作用:某公司在過去習慣將其所排放的污染物排入旁邊之河流,而現在的環保法律禁止了此種排放行為,公司預估遵守成本約為1000萬元。但該公司經營者發現如不遵守該法令,其被發現處罰的機率并不大,且該公司預估不遵守被處罰所可能產生的費用遠小于遵守法律的費用。[6](p37)如果純粹從不利后果的責任——公司的環境后果責任而言,公司經營者完全可以不遵守新制定的法律。如果從公司的道德責任的角度出發,則公司的經營者就應采取遵守法律的做法。這種遵守法律的做法可以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是公司履行環境道德義務的生動體現。
其次,公司的環境道德責任和公司的環境義務責任是可以轉化的。如公司的環境信息公開問題,當法律沒有強制性規定時,公司公開自己的環境信息,自覺接受社會的監督就是公司自覺承擔道德責任的做法,是依靠公司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全社會對公司的期待而作出的行為,不是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但隨著環境問題的日趨凸顯,各國都加強了環境立法工作,法律對公司的環境信息規定了公開的義務。在此義務下,公司就必須公開相關的數據,從而實現了公眾的環境知情權。這就使公司的環境信息公開從道德責任變成了法律義務責任,而隨著環境法的發展,許多的公司環境道德責任都會變成公司的環境義務責任。
最后,公司的環境義務責任與公司的環境后果責任有著更直接的聯系。如果說,公司環境道德責任與公司環境義務責任之間的關系還相對松散的話,那么公司的環境義務責任與公司的環境法律責任之間的關系就顯得特別緊密。即環境后果責任的承擔往往是以環境義務責任的規定為前提的。只有在違反相應的法律義務的前提下才能追究其法律責任,否則追究其法律責任就是不合法的。這一點在公司行政責任的承擔上甚至刑法責任的承擔上都有相應的要求。如要追究公司環境法上的行政責任——主要是行政處罰,那么就必須以行為人違反了法律規定為前提,即公司存在行政違法的情形。刑事責任更需要有公司違法行為這一要件,而且在環境刑事責任的追究上,還存在著比較特殊的情況,即許多情況下公司違法行為不僅可能是違反了法律明確規定的義務,也可能是違反了行政機關規定的義務。也就是說,對行政機關規定義務的違反本身就可能構成公司環境犯罪行為。如我國刑法要求行為人遵守禁漁期和禁漁區的規定,如果違反就可能構成刑事犯罪而承擔刑事責任。國外也有大量相似的規定,如德國1998年刑法典中關于環境犯罪許多條文(如324條、325條、328條)將“違背行政法義務”作為環境犯罪的構成要件,而根據該法第330條的界定,“行政法義務,是指基于法規、法院判決、可執行的行政行為、可執行的義務、公法上的合同。”[7](p366-372)雖然德國“行政法義務”的范圍非常廣泛,但也說明違反行政機關設定義務是可能構成犯罪的。之所以有這樣的規定,“一是因為違反行政命令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二是因為對懲罰違反行政命令的行為是容易證明的。”[8]無論在美國還是在歐洲,“大部分環境犯罪的立法關注的是懲罰對行政規則和行政命令違反的行為,在大部分立法中并不要求有實際的危害甚至是危害的威脅,之所以有這樣的規定,是保護行政的價值。”[9]從中可見違反義務責任與承擔不利后果責任之間的密切的關系。
如前所述,公司環境責任涉及到多方面的內容,如果公司的環境責任問題能得到較好的處理與解決,那么環境問題就可能得到解決。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在要求公司承擔這幾種環境責任做法上還有很多不足,值得在實踐中加以完善。
⒈公司環境義務責任規定方面的不完善。在環境法剛興起之時,公司的環境義務責任是公司遵守法律的規定和行政機關的決定,符合達標排放、預防為主的要求,排放的廢物不對環境造成危害。這是一種消極義務,即不違反法律和行政機關決定的義務。隨著環境法的演化,環境立法從消極預防朝著積極預防的方向發展,從傳統的消除已經產生的危害,向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公司承擔更多的積極義務。在我國,由于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沖突,在以發展經濟為第一要務的背景下,我國的環境義務責任的規定還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立法中對公司的環境義務規定的較少,還局限于傳統的環境法的階段,甚至連傳統環境法時期規定的一些義務都沒有加以規定。在立法中對公司環境責任的規定存在如下的問題:一是立法滯后于實現。我國立法中對公司環境義務的規定還是以消極預防為主,即要求公司對其產生的排放物要達標排放,實行“三同時制度”,但對于從源頭上進行預防和控制,在立法上進行規定就比較遲緩。如對電子產品的回收制度,國外很早就對其進行了規定,而我國遲至2008年才立法,而且要到2011年實施,這樣給電子產品對環境產生污染留下許多的隱患。二是義務規定本身的不合理。由于環境責任義務對公司來說意味著增加相應的負擔,所以必須考慮到義務的規定對公司的影響和公司的承受能力。我國立法尚欠缺相應的經濟手段來促進企業的環境治理,如排污權交易制度、環境補貼制度。在公司環境義務的規定上,也比較僵化,不能通過適當的權利配置來對公司環境義務的履行起到促進作用。如在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度中,由于生產者要對生產的產品進行回收利用,這就產生了一種另外的成本,而這種成本有一部分是消費者應承擔的,有一部分是整個社會應承擔的。此時就存在成本的分攤問題,即當公司的行為受到法律規定的義務約束的時候,其在經濟上也應享有一定的利益,或者說其不能完全承擔對產品回收利用的額外的成本。[10](p49-62)此時應注意在立法上合理分配公司的積極治理行為及其應享有的權利之間的平衡。三是公司承擔環境責任的監督機制不夠完善。義務的履行不能僅僅依賴于公司的自覺自愿的行為,還必須加強公司外部的監督。加強公司的履行義務的外部力量應包括行政機關和一般社會公眾特別是各種環保組織。就行政機關的權限而言,在環境法律規定的義務中,還應重視行政機關執法的效率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公司履行自己的環境義務。但實際的問題是,由于我國環境執法機制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所以導致了行政機關執法效率不高,不能有效地監督公司承擔環境義務責任。
⒉公司環境后果責任實施不嚴格。如果說立法存在著問題,那么通過良好的行政執法和司法來彌補其缺陷,也能實現立法的目的。因為法律是靜態的,而法律的適用是動態的,通過對法律的適用,可以對法律不明確處加以解釋,從而來強化法律效果,實現立法的目的。但在我國存在的悖論是,一方面是立法對公司環境義務責任規定存在著諸多不足,另一方面更為嚴重的是不僅現有的法律沒有得到良好的執行,而且許多法律在執行過程中也打上了折扣,使公司逃避了責任,導致全社會的環境問題更為嚴重。
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對于正規的公司企業的行為還有一定的約束和管理,而對于一些完全沒有營業執照或者被吊銷和取締的企業行為卻沒有相應的管理,管理上還存在著相當多的漏洞和死角。另外,行政機關對環境違法行為不積極處理,以罰代管、以罰代刑等現象屢見不鮮,嚴重地影響到了法律的實施效果。
另外,公司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也是促進公司承擔義務的一種方式。當公司對環境的侵害達到了犯罪地步的時候,必須追究其刑事責任,只有如此才會震懾環境犯罪行為。但由于我國在環境刑法上的規定不足,特別是對環境法律責任的追究不力,導致許多危害環境已經達到犯罪程度的行為也沒有受到刑事制裁,使刑罰的威懾力大大降低。同時,由于環境問題對相關的民眾也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如果允許民眾對違法的公司進行民事責任的追究也可以從外部來強化公司的環境意識,促進公司承擔環境義務責任。但當民眾向行政機關提出追究其公司環境破壞違法行為的要求時,行政機關更多的是不積極地履行職責;當公民向法院提出環境民事訴訟時,由于訴訟成本高昂,而且也存在著由于人數眾多,產生搭便車的心理,因而通過訴訟解決公司的環境后果責任也很困難。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法律對公司的環境義務加以規定,也不能實現法律的目的。
⒊道德責任實施效果欠佳。由于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不足,我國公司不僅對法律規定的義務沒有積極地履行,在環境道德責任的承擔方面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公司的環境道德責任是與公司的社會責任具有相同背景的問題。在國外,由于社會大眾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社會輿論對侵害環境權益,沒有盡到環境道德責任的公司的壓力是巨大的,所以國外公司為了改善自己的形象,對環境道德責任非常重視。不僅加大投入、積極地履行國家法律規定的義務,而且還投入資金來進行環境治理并積極向社會宣傳自己,努力樹立保護環境、履行環境責任的公司形象。如國際化的大公司每年都要出版專門的環境保護手冊,向社會發放,以證明自己的環境責任。這就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的局面。“根據最近一次對日本和英國公司的研究發現,企業在承擔環保責任上產生由少變多的連續變化,其中的原因有三個;獲得競爭優勢的機會;獲得合法性的需求;以及承擔生態環境責任的道德感。”[11]與此相比,我國公司的環境道德責任意識較低,公司不履行環境道德責任是普遍的現象。
⒈完善公司環境義務體系。由于公司環境責任的承擔是以公司的環境義務為前提的,所以,要公司承擔相應的環境責任主要是要在法律上設置公司的環境義務。而公司的環境義務又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所以在立法上要在這方面有所加強。現代環境法特別重視公司作為一種經濟主體在環境法上的義務。與傳統的環境法不同的是,公司環境義務是全方位的。不僅要承擔生產過程中的環境義務,而且還要使生產后的廢料達標排放。在環境保護上既要重視生產過程前的義務,也要重視生產過程后的義務,即公司的全方位的環境義務。
公司環境義務的立法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因為,對公司環境義務的規定不僅涉及到環境問題的迫切性,而且也涉及到整個社會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平、經濟實力、技術實力,特別是關系到全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和重視。在現階段,我國的環境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全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已經極大地增強,所以我國可以適時加強環境義務的相應規定,對公司的環境義務作出更加嚴格的規定。如前所述,我國在循環經濟的立法上已明顯加快了步伐,這源自于我國環境資源的壓力和環境問題的緊迫性。在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公司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可再生能量利用法》等法律對公司的環境義務作出了較多的規定,如果公司違反了這些義務就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⒉加強行政執法和環境司法工作。正如法諺所言“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法律對公司環境義務的規定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加強環境法規定的公司環境義務的實施工作,當公司對法律規定的法律義務未能嚴格履行的時候,其行為就構成了違法,要承擔“第二性義務”,即違反義務而應受到的相應制裁。行政機關應積極認真地履行環境執法的職責,加大行政執法的力度,發現違法問題應及時地收集證據并給予處理。另外,因為環境義務和環境權利訴訟也可以由與公司處于平等地位的普通民眾或社會組織提起,既可能涉及到一般的訴訟,也可能涉及到環境公益訴訟。所以,作為以司法程序解決爭議的機關,司法機關應發揮重要的作用。
⒊促進環境道德責任的建設。在強調公司的法律義務和法律后果這兩種責任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公司的環境道德責任的建設。我國目前法律對公司的環境要求是比較低的,因為我國的公司大部分處于發展階段,還沒有能力承擔較重的法律義務,法律只能規定比較低水平的義務標準,但這對于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是不利的。因此,需要公司特別是大公司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致力于環境保護。當然這種責任是法律所不能強迫的,法律只能對此加以提倡,促使環境道德責任發揮更大的作用。
根據國外的經驗,當一個公司環境道德責任感較強時,即使沒有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他們也會投入較多的人力和財力從事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自覺地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環境治理。據麥肯錫公司1998年對全球400名企業首席執行官的調查顯示,92%的首席執行官表示,環境問題是其優先考慮的問題之一。以環境和環境資源保護為核心概念的設計過程是企業發展的新思路,“我們不生產垃圾”已經成為企業的新形象。[12](p144)即使公司的行為給公司的利潤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得不到股東的廣泛認可,公司董事也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法院也會支持董事會的決定。這其實就是公司承擔環境道德責任的體現。而且,由于公司的發展承擔了相應的環境責任,會在社會上產生良好的影響,對樹立公司的良好形象是非常有利的,最終也會對公司產生正面的作用。而這種環境道德責任的承擔,只能依賴于全社會強烈的環境意識和公司在這種意識下所受到的自覺或不太自覺的壓力。2008年11月18日,浙江省飯店業協會抵制APP公司的行為就是一個例子。浙江省飯店業協會提出:“鑒于APP公司嚴重的破壞生態、損害環境的行為,協會呼吁全省飯店立即行動起來,堅決抵制金光集團APP紙產品及其附屬產品。我們要求全省會員飯店拒絕采購APP公司生產的所有產品,并以此作為創建和評定綠色飯店的一項要求。”[13]可見,社會公眾的環境意識在公司環境責任的承擔上也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經過這三種責任的設計和運行,公司的在環境方面的行為將更多是正面的,公司會積極地朝著保護環境、改善環境的方面發展。如果作為環境問題主要根源的公司的環境行為是正面的,那么全社會的環境也將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
[1][2]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3]王艷梅.公司社會責任的法理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5.
[4][11]馮小宇.企業環境責任與競爭力[J].經濟導刊,2008,2(21).
[5]林來梵.憲法不能全然沒牙[J].法學,2005,(6).
[6]劉連煜.公司治理結構與公司社會責任[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7]蔣蘭香.環境犯罪基本理論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8][9]Susan F.Mandiberg,“A Graduated Punishment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crimes”,Columbi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2008(9),P2、58.
[10]王蓉.資源循環與共享的立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
[12]王兆華.循環經濟:區域產業共生網絡[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13]黃建華.抵制APP產品引發訴訟,不能讓環保者獨上被告席[N].北京青年報,2005-02-24.
(責任編輯:徐 虹)
The Research for the Conception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Its Problems
Deng Kezhu
Th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has different meanings,in general,it includes the corporate moral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the corporate duty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consequence responsibility.Each responsibilities has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or company.China's current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ies for company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improved,we should perfect the system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strengthen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promo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 and so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The environmental moral responsibility;The environmental obligations responsibility;Th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D922.6
A
1007-8207(2010)02-0105-04
2009-11-06
鄧可祝 (1966—),安徽當涂人,安徽工業大學文法學院法學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行政法學、環境法學。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廳課題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09sk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