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 然
大學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部分
■木 然
中國的大學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部分,政治體制改革不推進,大學的改革無論說得如何花哨,都是新瓶裝舊酒或者換湯不換藥。政治體制的一些頑疾在大學一個都不少,某些方面甚至更嚴重,只不過表現的形式不同。權力集中在校長、書記且權力不受制約,大學城、教學名師的評審、國家重大課題的帶頭人哪一個不是大學的行政官員權力在起作用。這里僅以去行政化為例說明這一問題。
去行政化導致鳩占鵲巢。這表現在位置和精神兩個方面。人浮于事、機構臃腫是政治體制的弊端,也是大學的弊端。大學里有兩個部門,一個部門是黨委部門,另一個是行政部門,籠統地說都可以稱之為行政部門。大學去行政化就要減少冗員。在政治體制不改的前提下,去行政化的措施之一就是行政人員大批轉崗,行政人員變成教授、副教授、講師,有的地方大學教授名額和副教授名額已經非常緊張,行政人員擠進來評教授和副教授,使本來緊張的名額更加緊張,并且行政人員又沒有在一線教學的經驗,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直接傷害了教師的心,打擊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傷害了大學的精髓。受職業習慣的影響,行政人員的教學會自覺不自覺地把行政的價值觀念滲透到教學之中,行政價值的價值觀念更多的是官本位的價值觀念。客觀一點講,行政官員的長處是善于與人打交道,這個長處用在社會關系上是長處,用在教學上長處就成了短處。有一廳級官員,他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從來都是講他的學生當了什么官,二十年了,也沒聽他自豪地說過一個他的學生搞學問如何,此人還是管教育的官員博導,且每年都以高校的名義拿重大的國家課題,也沒見到出什么真正的科研成果。這樣的輿論導向和價值觀點顯然有悖大學的教育理念。
去行政化會形成捍衛既得利益集團的新場所。現在的領導都是行政和教學雙肩挑,用鄧小平的話來說就是兩手抓,一手抓教學,一手抓行政,以抓行政為主。不但人的經歷有限,而且教學與行政是兩股道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既荒費了教學與科研,也影響了行政的發展。最后兩手抓的人員都選擇了用行政取代教學與科研,或者用行政換取教學與科研。具體的做法是先當官,后當教授,當上官了教授無論條件如何不合格,都會以為學校做出重大貢獻這一條評上教授。況且,官當大了,論文就有人給寫了,發表論文自然不成問題。河北某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涉嫌學術腐敗連冰山一角都談不上,這樣的體制本來就是鼓勵造假的體制。至于教學工作量,本科生的教學沒有或很少,但通過帶上兩三個碩士、博士研究生教學工作量不但能完成,而且能超額完成。一旦當上處級以上的領導,下面巴結的人自然會有,領導想不完成工作量都不可能。舉例來說,普通教師的工作量是實的,半年三十六課時一節都不能少,領導的課時量是虛的,同樣的課時量在領導那里兩節課就等于三十六節課。官越大,上課的時數越少,上課的課時量越大,課時量也成了下級行政官員(主要是院)巴結校級領導的一個重要方式,是大學腐敗的重要渠道。行政官員尤其是年齡較大的行政官員的意識形態色彩相對于教師而言更為濃厚,在學術自由與意識形態的選擇上,他們選擇放棄學術自由。他們對于學術觀點往往更容易本能地揮舞意識形態大棒。行政官員已經成為學校的強勢既得利益集團,他們給學生上課的場所變成了捍衛既得利益集團的場所。
去行政化使黨委書記的地位不倫不類,很顯然,從嚴格的意義上說,去行政化不是去黨委化,即使去行政化完成了,黨委書記還是一個行政級別,其行政地位沒變。并且大黨委書記是由上級任命的,本著誰舉薦向誰負責的原則,黨委書記是上級組織部舉薦的,黨委書記必須向上級組織部負責,黨委書記向學校負責就是一個例外,如果學校與上級組織部發生矛盾的話。黨委書記與大學校長還存在著一個博弈,書記強,校長弱,書記說了算,去行政化沒去書記化,去行政化就成了空頭支票。書記弱,校長強,校長說了算,書記就成了傀儡。書記強、校長強,大學就成了雙頭政治。后兩種結果可能是去行政化落實了,意識形態落空了,至少在大學書記的象征意義是意識形態的。政治體制的黨政不分在大學里就是黨委書記和校長的權力不分,二者之間博弈就成了大學的特色,從這個意義上說,博弈的過程也是大學左右搖擺的過程,是大學精神不斷喪失的過程。
去行政化的結果更可能是強行政化。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從來都是意識形態先行,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沒有意識形態的支持政治體制改革就會障礙重重、步履維艱,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難就難在意識形態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其改革難以有所突破和實質修為,這方面對大學的影響更為直接。
在微觀上,官本位已經成了潛規則,成了大學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對知識的權威、對知識的尊重、對學問的追求只有依附于官本位才顯示出價值和意義,否則無意義無價值。學術上每取得的成就都被視之為領導成就的一部分,就是開個會、搞個活動,如果領導不參加,這個會、這個活動就沒有了意義。某個學校的學生畢業了,搞個學位授予儀式,參加儀式由校長、院領導、教師、學生四部分組成,有關人員在宣布授予學生學位儀式名單時,教師的名字一個都不提,好像課都是領導上的,學生都是領導培養的,沒教師什么事兒!學位授予儀式變成領導單方面授予的行為。學生作答謝感言時也只提校領導、院領導的名字,當感謝教師時就變成了一個抽象的沒有實際意義的群體。大學的四年教育往往使學生們知道了真正的老師是領導、權力和利益,而不是教師和學問。學生帶著官本位思想進入了社會,他們獻給社會的將仍然是官本位觀。
由此可見,去行政化并不能保障大學成為真正的大學,政治體制改革不推進,大學的改革最終會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