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壯漢民族和諧共生的歷程與現代啟示

2010-12-26 23:17:21覃德清
廣西民族研究 2010年4期
關鍵詞:文化

覃德清

壯漢民族和諧共生的歷程與現代啟示

覃德清

壯漢民族聚居的祖國南部邊疆,族群構成復雜,經歷了數千年的族群沖突與交融過程。當今壯漢民族和諧相處,是用血與火的代價換取而來的。南部邊疆民族經歷的族群融匯歷程植根于壯漢民族文化的沃土,具有獨特的歷史時空背景,對理解和構建不同民族和諧相處之道提供一些啟示。

南疆經驗;壯漢民族;和諧共生

廣西被譽為“民族團結的模范、維護統一的模范、維護穩定的模范,是我國民族關系‘三個離不開’的模范,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生動體現。”①形成了穩固而協調的文化認同、中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筆者在此將中國第一大民族漢族和第二大民族壯族之間和諧共生的族群關系稱為“南部邊疆經驗”,其核心意涵是指:在祖國南方邊疆以廣西為中心的壯漢民族聚居區,漢族和壯族相互間發生了密切的互動關系,千百年來經歷了由對立沖突到和諧共生的復雜演化歷程,形成了多重的文化認同和共贏的族群匯融的獨特模式。②

當今時勢,天下紛爭四起,國內外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日趨激化,分裂活動暗流涌動,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離心力相互制衡。而在祖國南疆,社會總體穩定,經濟迅速崛起,漢壯民族和睦相處,共謀發展,有道是:“風景這邊獨好!”值得人們深入思考的問題是:壯族和漢族之間,是不是歷來就是和諧共生?何時實現了和諧共生?和諧共生的內在機制是什么?壯漢民族和諧共生的歷程和現狀,是否有可能成為一種可以借鑒和推廣的經驗?壯族地區諸族群和諧共生的表象之后,還有什么隱憂?應采取哪些措施來維護壯族地區的和諧穩定,實現南方邊疆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

一、壯漢族群互動與交融歷程的反思

考古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中原人來到嶺南之前,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創造了自成一體的區域族群文化,形成了從古國到方國的文明演化序列。壯族先民是漢人南遷之前開拓嶺南和開創珠江流域文明的主體民族。秦王朝統一嶺南之后,壯族先民聚居區納入中央封建王朝統一管轄的版圖,中原漢人隨之不斷遷移嶺南地區,漢壯民族各自為了生存和發展,從沖突對立到和諧共生,譜寫了嶺南文化歷史的畫卷,其間經歷了無數的戰爭和對抗,付出了血與火的代價,才逐漸進入和諧共生的境界。

回顧漢壯民族交融的歷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一)倉吾、甌駱時代壯漢民族先民從各自發展到劇烈沖突

“倉吾”,或稱“蒼梧”、“倉梧”,既是族稱,也是國名,年代大體相對于中原地區的堯舜時期。先秦時期的壯族先民從荒蠻的歲月,逐步進化到文明時代,創造了作為壯族文化象征的銅鼓和花山崖壁畫,出現了“王”、“侯”、“將”等角色,組成了較為完備的社會組織,并從氏族、部落發展到部落聯盟階段。壯族先民和周邊的楚、濮、西南夷等民族有一定的交往,但鮮有大規模的沖突,直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兵平定閩越和揚越之后,即調集50萬大軍,兵分5路,向嶺南進發,遭到了西甌人的頑強抵抗,揭開了嶺南土著同中原漢族的沖突與融合的歷史序幕。

(二)烏滸、俚僚時代壯族先民的抗爭與綿延不斷的起義

東漢至唐宋時期,生活在嶺南的壯族先民,掀起了此起彼伏的反抗封建統治壓迫的斗爭,漢壯民族的征服與反征服的民族較量,貫穿在這一時期的歷史長河中。其中尤以唐代的西原蠻起義和宋代的儂智高起義影響尤其深遠。唐朝中后期,封建政府橫征暴斂,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急劇惡化。公元756年,黃乾曜聯合西原蠻各部20萬人,設置“中越王”、“桂南王”、“拓南王”、“南越王”,建立政權,所占地區“方圓數千里,控帶十八州”。公元794年,西原首領黃少卿重舉義旗,一度占領廣東西部、廣西南部18州,義軍活動地區北至湖南,西及云貴,南抵交趾,東達廣東,前后連綿上百年,嶺南震動。宋代儂智高三度要求歸附宋王朝,皆遭拒絕,無奈之下,起兵反宋,攻克邕州,建立大南國政權,自封為仁惠皇帝。而后東征西伐,開倉濟貧,攻城奪寨,所向披靡,深得民眾擁護。

(三)俍僮時代壯漢民族的對峙與融合

明清時期,嶺南地區災害頻繁,民生維艱。封建王朝強化以夷制夷的政策,廣西社會矛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錯綜復雜。明王朝賦稅沉重,徭役苛嚴,武裝占領瑤壯農民開墾的田地,逼迫農民四處逃亡。明代社會矛盾尖銳化還同自然災害頻發密切相關。史書云:“桂林、柳州大饑,容州尤甚。民饑死者盈道,戶口損耗”③。正德、嘉靖年間,廣西“村落之間,人皆菜色。有夫賣妻者,有父母鬻子女者,有饑困而自縊者,有菜食既久,困憊無力,荷鋤田間因仆而死者”。“赤地二三千里,亦數十年來所無,而柳慶二府被災尤重,斗米直銀半兩,人至相食”④加上明王朝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殘暴無道,致使民族起義此起彼伏,不曾間斷。其中大藤峽起義、八寨起義、府江起義、古田起義、馬平起義等規模較大而影響深遠。這些農民起義的共同特點是為獲得田地和食鹽而斗爭;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相交織;起義持續時間長,波及面較廣。⑤有清一代,會黨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的實質是漢壯民族以及其他族群組成了統一戰線,掀起了抗清的巨浪。

(四)布儂、布僮與僮族時代漢壯民族的交流與合作

在辛亥革命之后,以陸榮廷為首的桂系勢力在中國政治舞臺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以陸榮廷為首的桂系,其實是中國社會急劇轉型時期的政治派系,兼容壯漢諸民族成員在其中運籌帷幄,政治斗爭更多地遮蔽了民族矛盾,一直到李宗仁時代,廣西社會并不安寧,但壯民族卻更深地融入漢壯民族交融的政治派系中,共同與外省其他政治派系抗衡。相對于北洋政府和蔣介石政權來說,桂系力強勢大,與當時的所謂“中央政府”貌合神離,勾心斗角,但卻成就驚天動地的偉業。正是陸榮廷宣布廣西獨立,敲響了袁世凱稱帝的喪鐘,也是新桂系力量的崛起,李宗仁登上代總統的寶座,推動了國民政權的輪替。

(五)新中國成立后漢族與壯族的共生同處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壯族作為一個民族,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正式承認,成為法律意義上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正式成員。新中國的民族識別和民族確認政策,根源于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社會斗爭實踐尤其是在長征過程中經過民族地區的切身經歷,根源于千百年來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欺壓、歧視、鎮壓、屠殺的歷史反省,更重要的是根源于人類良知發現、社會正義的堅持和政治智慧的自覺。因此,源于西方的民族認同的“原生論”、“建構論”,皆不足以解釋中國的民族互動和交融的歷史。在這一時期,壯族實現民族自治,實現當家作主的政治愿望,在民族祖先甌駱故地行使原住民族的行政權力,奠定了漢壯族群和諧共生的政治基礎。然而,自治之后的壯族人民與漢族保持團結的態勢,民族團結而社會不穩定,共同生活卻悲欣交織。大躍進后的饑荒使民眾生活困苦,文革十年的動亂也使壯族地區陷入是非顛倒的歲月。在政治高壓的態勢下,正常的民族意識被誣為“地方民族主義”。無數正直的壯族知識分子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慘遭迫害。邊疆穩定則是用無數人的鮮血換取來的。壯族人民在抗美援越、自衛反擊戰中首當其沖,為保衛祖國邊疆付出無數的生命代價,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當其他地區率先脫貧致富之時,壯族邊疆地區還布滿地雷,壯族民眾正常的生產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綜觀兩千多年以來漢壯民族互動交融的歷史,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基本的認識:

首先,漢壯民族先民歷史上曾經歷了急劇的沖突,漢壯民族不是自古以來就是和平相處的。按照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動物也不容許外來者侵占自身棲居的領地,人類任何族群的本性無不堅守自身賴以生存的家園,當外來勢力來犯之時,人類族群出于本能也會奮不顧身地堅決抵抗,維護自身的生存。眾所周知,中原民族跨過南嶺山脈之前,華南——珠江流域就有遠古人類在這里生息繁衍,從五萬年前的“柳江人”、兩萬年前的“麒麟山人”、一萬年前的“甑皮巖人”,到歷史記載的“倉吾”、“西甌”、“駱越”等先秦時期的原住民族,華南地區具有自成一體的族群演化序列,從大石鏟文化、花山崖壁畫和銅鼓等文化遺存看,華南土著民族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組織業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和一定的實力。當秦兵南下,無疑會遭受原住民族的頑強抵抗,其結果雖然是以西甌軍被鎮壓而告終,但是,甌駱遺民退居叢林,烏滸、俚、僚等民族相繼活躍在珠江流域,在這一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中原王朝從不放棄對南方資源的控制和爭奪,也不容許嶺南土著民族脫離中央王朝的版圖。當資源的霸占與反霸占、政治的擴張與反擴張的矛盾不能調和之時,必然帶來軍事上的征服與反征服。民族認同的“建構論”者認為,維護族群邊界為的是資源的爭奪,實際上,資源的爭奪更多的來自處于強勢地位的大民族,而不是位居弱勢的少數民族,弱勢民族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后盾,在資源競爭的過程中,必然處于劣勢而備受盤剝。尤其是南方壯侗民族先民更多的是向中原王朝進貢珍稀物產,本土資源不可自保,妄論向中原地區展開資源的競爭。

其次,壯族先民歷次反抗斗爭都以失敗而告終,為之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中國民族關系的歷史自古以來充塞著殘酷的鎮壓和屠殺,中國封建社會漫延了兩千多年,建立了世界上最突出、最完備、最典型的封建王朝政治體制。這種政治體制是一種超穩定結構,歷代王朝都經歷了推翻舊王朝——建立新王朝——清廉而興盛——腐敗而衰亡的周期性發展過程,而其政權的本質特征是:以君主為中心,以君主的家屬體系為網絡,以滿足統治階級的欲望為宗旨。各級官吏唯上是從,只對王朝負責,對主宰自己升遷的權勢人物負責,而不對下層人民負責。這種社會運行機制發展到統治者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有某些契合的時候,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的穩定,但是,人類貪婪本性必將導致封建統治階層和既得利益者的腐化。當封建王朝日薄西山之時,封建王朝體系中的官僚必然暴戾無道,橫征暴斂,魚肉百姓,導致民不聊生,民怨沸騰,當怨憤積累到一定程度,人們的怒火就匯集成排山倒海的力量,將腐敗的舊王朝推翻,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這其實是封建王朝自掘墳墓而被覺醒的勞苦大眾所埋葬。在這種歷史關頭,漢族地區的民眾為了生存會揭竿而起,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也會劫富濟貧,推翻貪官污吏,由此將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相交織一體,政治斗爭和民族斗爭相激蕩。

明代嘉靖七年(1528年),王守仁平定八寨之亂,以瑤族和壯族為主體的義軍被殺三千余人,無辜百姓被殺無數。《嘹歌》記載了這段血淋淋的歷史:

砍人像砍芭蕉樹,戳人像戳芭蕉蔸,血流猛過大洪水,人頭擺像石砂洲。

天蒙蒙,喊殺又喊沖;帽子飛上天,鞋子滾下沖。天蒙蒙,相殺在田中;蒺藜刺進肉,慘叫震九重。天灰灰,人頭成山堆;人頭還比豬頭賤,誰見眼淚不紛飛?⑥

或許,正是由于兩千多年來的爭取民族自主的民族意志遭受暴力鎮壓,民族血統中獅吼長空的氣勢已如強弩之末,虎嘯群山的威猛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羔羊般的溫順退縮、忍氣吞聲與渾渾噩噩。志存高遠的民族精英血統已經斷裂,仰天俯地思考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具有雄才大略的偉人已經銷聲匿跡,越來越多的人沉溺于虛假的繁榮,滿足于空洞標簽式的民族符號的懸空漂浮,為了一己之私而忘卻民族大義,空嘆位卑勢弱,文化淪落,前途渺茫。

再次,漢族文化傳播到壯族地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深層次的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維系南方邊疆的社會穩定。壯民族先民有過割據稱王的歷史和實踐,倉吾、句町等古國或方國盛興一時,儂智高建立的“大歷國”“南天國”,不是企圖獨立于中原王朝的政治勢力之外,而是在歸附無望,又面臨外敵入侵的特殊歷史背景下,通過建立政權以統合力量,以利抵御外侮,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到明清時期,壯族人民的反抗斗爭風起云涌,波瀾壯闊。只是所有這些斗爭的終極目標是為了生存,是連連不斷的天災人禍,導致失去生存希望的民眾不得不鋌而走險,沒有自覺地建立民族國家的政治訴求。明清時期壯族,漢壯文化的深層互動與交融,深入到壯族民眾的心靈深處,逐步建立了對漢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國家歸屬感,形成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匯入多元一體的中華國家認同之中,為南方邊疆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漢壯族群交融與和諧共生的內在機制

揭示漢壯民族文化交融與國家認同的內在轉化和制約機制,有利于促進各族群和睦相處,減緩民族沖突,消除歷史形成的文化隔閡,強化少數民族對中華文化的歸屬心理,以堅定的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構筑民族之間的一種平等、團結、互助的多元一體的新型民族關系,構筑族群和諧共生與國家認同的深厚文化基礎,維護民族地區的穩定和國家的統一,避免國外敵對勢力利用文化認同問題挑動民族矛盾,制造事端。

漢壯族群交融的內在機制主要有:

(一)以“漢壯民族相互同化”推進族群的相互融合

在嶺南—珠江流域,歷史上出現了大批南遷中原漢族被當地百越民族同化的現象。南越王趙佗帶頭尊重越人習俗,自稱為“蠻夷大長老”,鼓勵漢越民族通婚,南越王朝的上層人物紛紛娶越女為妻,下層官兵婚娶越女則更為普遍,自此開啟北方漢人與嶺南原住民族通婚之歷史大趨勢。及至明清時期,大批的漢族中的湖廣人、客家人、廣府人、閩南人等族群,因為戰亂、人地矛盾、經商、貶謫等原因,無法在原居地謀生,進入壯族領地開拓山林,在更大的范圍內與壯族通婚,越來越多的漢族人在壯族地區安居創業,繁衍后代,融入壯族文化海洋,有相當一部分漢族人習得壯語,遵從壯族民俗,其子孫后代轉變了民族身份,同化于壯族;另一方面,又有越來越多的壯族人接受漢族文化教育,習得漢語、漢文,化蠻為漢,形成“漢族壯化”和“壯族漢化”兩條民族交融與同化的脈絡。根據《二十四史》、《廣西通志》和廣西各地府志的記載,唐宋時,廣西地區是“民三蠻七”,元明時,漢人所占比例上升,變成為“民四蠻六”,至清代,少數民族所占人口比例下降,變成“民七蠻三”。究其根源,是由于壯族地區接納了越來越多的漢人,還有是越來越多的“蠻”同化于“民”。

(二)恩威并用,文武兼顧,攻城略地不忘感化人心

漢族遷徙到壯族地區之所以能夠安居樂業,沒有遭受原住民族的排斥、驅趕、擠壓,從根本上說,漢族是強勢民族,漢文化是強勢文化,漢族對待壯族等少數民族采用了恩威并用、文武兼施、剛柔并濟的政治、軍事和文化策略。施恩以籠絡人心,俘獲上層壯族精英中的既得利益者,施威以鎮壓民族意識強烈而圖謀抵制漢族外來勢力的地方精英,借助漢壯民族上層社會精英階層之間的文化交流,傳播漢族文化,推動壯族文化與中原主流文化的整合。歷代在壯族地區任職者歷來重視人文教化的事業。唐代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間,先后修復孔廟、大云寺,利用儒、佛思想,開啟民智,創辦府學,教授生徒,開啟桂中一代文風。《馬平縣志》云:“自柳侯守是邦,建學宮,崇圣教,稍稍誘以經術,悟以文章,而喬野樸陋之風一變”。王陽明鎮壓大藤峽起義之后,意識到“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不滿足于軍事上的征服,更著力于心靈上、文化上、意志上的感化。由此,明代廣西教育事業有了更大的發展,明代廣西州縣學為69所,其中柳州府13所,潯州府4所,南寧府7所,太平府4所,思恩府2所,思明土府1所。清代,廣西境內的府、廳、州、縣學共計84所。左右江、紅水河流域的各州縣也興辦了縣學,桂中、桂南地區由于受到漢儒文化的熏沐既久,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者日漸增多,壯族地區的文人學士歸附漢文化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三)以多重社會關系彌合族群邊界,以共生共贏推進族群和諧

漢壯文化和諧共生的歷程,體現了族群互動之間的互補互利原則和文化多重認同的原則,體現了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一體化密切相關的運行機制。漢壯民族共同作為農耕民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并非橫亙著難以逾越的溝壑。壯族人從社會組織到民族心理,全面與漢民族相協調。現實生活當中,壯族的純樸、勤勉、寬容,與漢文化中的仁厚精神相契合,構成壯漢族群的共生共贏的文化根基。儒家倡導的仁厚精神,或多或少能夠撫平異族受傷的心靈,徜徉林泉之間,富有浪漫精神和詩性智慧的壯民族,也能夠以博大兼容的文化心理,接受漢族文化的傳播。漢壯民族之間,沒有宗教信仰上的分派與對立;沒有生存需要方向的你死我活的競爭;沒有文化傳統上的對立與排斥。由此織成錯綜復雜的婚姻網、血緣網、親屬網,將壯漢民族血肉相融地聯系在一起,建立了休戚相關,榮辱與共,唇齒相依,風雨同舟的漢壯民族關系。

三、南疆經驗形成的獨特時空語境

各民族的歷史淵源和矛盾起因各不相同,漢壯文化認同機制蘊藏在漢族和壯族的文化碰撞、交融、整合的歷程之中。漢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累的和諧共處的文化智慧,無疑是人類文明演進歷史上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漢壯兩大民族之間共生共贏的族群交融模式形成于特定的歷史過程和文化空間背景中,既有典型性,也有獨特性。因此,壯民族對漢文化的認同機制以及壯族的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演進歷程,可以為建立中華民族國家認同提供事實和理論依據。

新中國成立之后,漢壯民族親密無間的共生共融共贏,可稱為人類族群互動歷程中的楷模。漢壯民族和睦相處,共同謀生創業,這種文化認同與族群和諧發展機制,一方面可在學術領域對之予以深入的研究,提升出基于南疆民族社會歷史的族群理論,另一方很有必要將之轉化成一種精神財富和智慧潛源,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所共享,成為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族群和諧共生的巨大精神力量。但是,還必須清醒意識到,漢壯民族互動歷程植根于秦漢以來兩千多年的社會文化歷史,植根于南中國這一片遼闊的大地之上,植根于漢壯民族特有的生態環境、社會結構、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和民族親和心理習性。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正是南方邊疆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族群歷史衍生出南疆民族和諧共生的經驗,具有歷史的獨特性與惟一性,不可輕言借鑒,也不見得有推廣的價值。在國內而言,漢族與蒙古族、滿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以及其他民族,都有不同的歷史文化淵源以及族群互動的模式,相互之間具有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傳統,形成了迥然各異的族群歷史記憶。蒙古族歷史上建立了元朝,現階段居住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境內。滿族建立清王朝入主中原后,本民族文化廣泛融入漢族文化中。回族的伊斯蘭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強大的力量。藏族具有自成一體的藏傳佛教信仰體系,因為達賴集團的分裂活動,牽扯國內外的政治神經。新疆2009年“7·5事件”之后,更說明新疆維吾爾族地區的社會穩定與民族團結受到國內外多重勢力的制衡。所有這些民族在地理位置、歷史淵源、社會結構、政治背景、文化傳統等方面,皆是迥然不同。所以,漢壯民族“和諧共生”的民族互動經驗,在空間上無法向外移植和拓展,并不適應壯族以外的地區和民族。在時間上,也不具有普遍性。往上追溯,漢壯民族不是歷來就是如此相安無事,而是經歷了漫長的征服與反征服的歷程,經過數千年的磨合才找到共處的機制,達至和諧共生境界。

四、壯漢民族關系的隱憂與南疆長治久安的對策

能夠居安思危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廣西有“四個模范”的美譽,不宜成為盲目樂觀的借口,不可不辨名實地自我陶醉,不能滿足于表象的歌舞升平而像掩耳盜鈴般自欺欺人。我們還必須正視壯族地區諸族群和諧共生的表象的隱憂,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維護壯族地區的和諧穩定,實現南方邊疆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

(一)自然生態環境惡化與自然資源爭奪的隱憂

地球的自然資源總體上說是有限的,而人類的貪婪心理其實是無限的。著名物理學界史蒂芬·霍金近日接受美國記者采訪時指出:人類已經步入越來越危險的時期,人類基因中攜帶的“自私”、“貪婪”的遺傳密碼,致使人類對于地球的掠奪日盛,資源正在一點點耗盡。壯族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在開發過程中,業已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也在不同程度上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如果是對大自然過度索取,或早或遲會導致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壯族地區森林的過度砍伐使生態失去了平衡,許多郁郁蔥蔥的山嶺變成不毛之地,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與江河淤塞。有些礦區資源枯竭,有些在開發過程中伴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廢渣,危及人們的身體健康。這些將會給壯族文化在未來的發展投下陰影。人與自然的和諧依托于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滿足,依托于一定的財富積累以及和諧的生態環境系統的運作。只有建立起科學的人地關系以及合理的生計模式,人與自然才能建立起和諧共生的關系。

(二)經濟利益的調配不公與生存需要的危機

王明珂認為:華夏邊緣確立后,歷代華夏政權并不依賴剝削邊緣人群來維持。一般而言,傳統華夏統治階層最擅長的是剝削華夏農民。相反的,華夏邊緣必須順服、安定,以造成太平盛世的意象。為達此目的,除了武力威脅外,多數時候華夏政權對于邊緣人群是誘之以利,將他們維系在華夏四周。⑦

然而,這些論述只適合傳統的自給自足的中國農業社會社會,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華夏邊緣地區的自然資源不斷被發現,工業文明需要的原料依托西部地區的供應,對西部地區的開發成為歷史的必然。資源爭奪的博弈在強權與市場經濟的博弈中全面展開。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與中央集權相交織的直接結果是以盡量少的投入換取盡量多的回報,對民族地區既得利益集團誘之以利,同時也營造太平盛世的社會輿論導向,讓民眾安分守己。這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維護了社會的正常運轉。關鍵是不能因為分配不公而引起公憤,如果“哭鬧的孩子多吃奶”成為一種不成文的慣例,原來不哭不鬧的孩子也會哭鬧起來。特別是資源壟斷之后倘若造成人的生存需要不能滿足,安全需要受到威脅,更加不能奢望滿足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那么,個人、民族和國家之間就會陷入一種對立。

(三)文化的失落引發的文化焦慮和民族心理迷茫

在全球一體化的過程中,主流文化與邊緣文化頻繁互動,世界上各區域文化的多樣性生存逐步消解,傳統風俗習慣不斷被現代文明所遮蔽和吞噬,多姿多彩的民間表演藝術失去觀眾以及存在的文化沃土,大批民間藝術瑰寶走向消亡或遭到嚴重破壞,人類文化的普同性逐漸取代文化的多樣性。這終究不是人類社會演進的理想結局。

民族文化的繁榮意味著民族命運的興盛,民族文化的衰微意味著民族命運的暗淡。一個民族之所以作為民族而存在,就在于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民族文化凝聚著民族的歷史,傳承著生活的智慧,集中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思想感情和精神風貌。民族文化既是溝通民族全體成員的心靈的紐帶,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更是一個民族走向強盛的精神資源。民族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正是這個民族生命力旺盛、凝聚力強盛的具體表現。

壯族文化的邊緣化的根源,不僅僅是外來文化的滲透,而是自我弱化引發民族文化的離心力,損耗人們的自信心,消蝕文化傳承主體的自豪感和幸福感,阻礙民族文化的健康持續發展,乃至造成永難磨滅的心靈創傷,造成揮之不去的民族文化焦慮。文化焦慮體現在一部分民族精英充分意識到本民族民眾雖然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卻喪失了基本的民族認同和文化心理,切身感悟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失落甚至喪失,作為一個“民族”的存在,如果只留下空洞的“標簽”,而且政治軟弱,經濟蕭條,文化斷裂,就會留下永難磨滅的心靈創傷和永恒的精神痛苦,這種蒼涼悲愴、深入神髓、銘心刻骨的地老天荒般的痛苦,始終嚙噬著民族的心靈。

(四)外來文化的滲透消解民族的凝聚力

在全球一體化時代,經濟貿易、宗教傳播、旅游活動不斷瓦解國家之間的壁壘。民族謀求發展,需要借鑒人類一切先進的文明成果,但是,不同的政治勢力往往利用宗教和文化交流,喚醒民族深層記憶,激發民族自主的意識,挑起民族分裂的事端,使得不同的種族、宗教、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的微妙與錯綜復雜。一些敵對勢力甚至通過宗教傳播和文化滲透,分化多元一體的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消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國家認同心理。當前,中國民眾中普遍出現了信仰的真空,一些宗教組織趁虛而入,壯族地區也廣泛存在宗教復興的現象。正信的宗教引人向善,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但是,需要提防不法分子假借宗教之名,行文化侵略、擾亂人心和圖謀分裂之實。

(五)實現祖國南方邊疆地區長治久安的對策

民族問題的背后隱含著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民族沖突往往起因于政治的利益,民族矛盾的實質也往往是經濟資源的爭奪。所以,民族關系和社會關系緊密相連,國家統一和政治穩定息息相關,民族穩定以經濟利益的合理分配為前提。實現南疆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采取的基本對策應包括:

首先,發展生態文明以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當前,南方邊疆民族聚居區生態環境呈現明顯的惡化趨勢,許多地方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原始森林被破壞,水源枯竭、山區石漠化、土地貧瘠化,“一方水土不能養一方人”。歷史反復證明,和諧的生態系統的斷裂造成的頻繁的自然災害,導致民眾陷入生存危機,是社會動亂的根源。

人類成為地球的主人之后,創造了其他物種難以比擬的文明成果,同時,人類也比其他任何物種過多地索取地球的資源,向藍天排泄廢氣,向大地傾倒垃圾,砍伐森林,破壞生物鏈。南方民族聚居區生態環境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盲目都市化的浪潮導致千百年來保留下來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毀敗殆盡。因此,必須遏制人類盲目自大的胡作非為,避免對自然的粗暴踐踏,營建人類與自然和諧相依的美好情境,讓民眾能夠呼吸清新的空氣,飲用安全的水源,保證基本的衣食住行生存需要,社會的穩定才有基本的生態保障。

其次,推進社會公平、民主、正義,維系社會的和諧運作。現代社會危機根源之一,在于缺乏維護社會公平和民主的完善的法制體系,社會正義得不到伸張,加上舊的倫理準則已經或者趨于瓦解,新的道德規范尚未建立,導致社會不公現象屢見不鮮,違背民主、正義的事件屢禁不止。人性中的和諧與沖突、文明與野蠻、貪婪與知足、盲目與理性、破壞與建設、卑劣與高尚、邪惡與正義,民族尊重與民族歧視,交互雜存。基于種族主義的“民族優越論”時有抬頭,歧視少數民族的言論時有發生,質疑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暗流不時涌動,照搬以“文化族群”代替“政治民族”的西方民族政策模式的論點,暴露了部分文人企圖推行民族同化政策,讓少數民族虛有其表、名存實亡、自生自滅的圖謀。由此可見,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依然任重而道遠。

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的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滋生蔓延。貧富分化愈演愈烈,社會的不公平引發心態的不平衡,迷茫、困惑、苦惱、仇恨、嫉妒的情緒縈繞心間,無法排遣,埋下社會不穩定的心理根源。人心不安,社會不安;人心不穩,社會不穩。經濟貧困、社會不公、教育失敗種種社會問題縱橫交織,致使道德沉淪,傳統倫理道德失去了部分效力。因此,在多元化的社會結構中,要建構多元化的道德體系和法律制度,以此規范人的行為,為實現民族地區的社會安寧,奠定法律基礎和社會基礎。

千百年來的中國歷史表明,作為中國社會主體的華夏中心政權的穩定是中國邊疆社會穩定的基礎。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當中原內亂之時,邊疆的分裂勢力必將蠢蠢欲動。當中央政策出現偏差之時,必將危及邊疆地區的社會穩定。中央制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邊疆民族地區的治與亂,如果中央政策深得人心,代表了社會公平和人類正義,就能夠從根本上強化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遏制民族離心力的增長,分裂主義圖謀必然不得人心。相反,如果主流社會暗無天日,經濟崩潰,腐敗蔓延,邪惡橫行,正義得不到伸張,民主沒有保障,民生惟艱,民眾離心離德,人生希望渺茫,前途黯淡,就必然動搖邊疆穩定的社會基礎。

第三,促進民族文化繁榮,維系民族心靈世界的寧靜與和諧。在世俗化時代,人類心靈深處的神圣體驗歷經滌蕩,膚淺的娛樂搞笑刺激人們的神經,快餐式娛樂過后是茫然無措,心靈空虛,沒有精神寄托和歸屬。許多人借酗酒麻醉神經,始終安頓不了飄浮不定的心靈。人們意識到現代性文化造成原有文化傳統的喪失和殘缺,意識到西方當代價值規范并不能提供有效的補救措施,而原可作為思想和行動資源的本土文化傳統也早已畸變、扭曲、乃至喪失殆盡。因此,有必要深度激揚本土文化的深層意涵,共同構筑更為完善、更為清淳、更為怡人心志的更高層次的“天人和諧境界”。

只有實現了心靈和諧,才能體驗人與自然的和諧,若民族內部心志迷茫,矛盾重重,或遲或早會引發社會的混亂。可以借助現代新文化建設,填補心靈空虛,提升全民族的精神世界。南方邊疆民族素有以歌代言的詩性智慧和文化傳統,世居南方邊疆的壯侗語族、苗瑤語族等民族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和信仰體系,壯族的布洛陀、侗族的薩歲,成為相當一部分壯侗民族的精神寄托所在,也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信仰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將在維系壯侗民族精神世界的寧靜與和諧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四,強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認同,增強邊疆民族文化免疫力和自主更新的能力。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中外信仰文化交融越來越密切,西方宗教在南方邊疆地區的影響日益增大,傳播范圍日益廣泛,對南方邊疆民族的文化認同和信仰傳統造成了沖擊。

南方邊疆地區的穩定,還有賴于強化基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的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這就要承認56個民族都是具有獨特文化的“一元”,彼此相互尊重,沒有歧視,同時,要充分意識到56個民族同屬“中華民族”整體之中,相互之間和諧共生,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在此基礎上,才能抵御對外來文化的滲透,維護民族文化的自主更新。

歷史經驗反復證明:實現邊疆地區的長治久安,維護民族地區的安定團結,自然環境是依托,經濟發展是基礎,民生有保障是關鍵,文化和諧是靈魂,民族復興是目標。歸根結底還是要營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關心民眾生存境況的改善,抑制貪婪索取心理的膨脹,解民之所憂,濟民之所困,維護社會公平,堅守社會正義,讓人民安居樂業,實現生命的價值。

五、結論

壯族是華南——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后裔,世世代代壯族子孫用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無形的長城,維護中國南方邊疆地區的穩定和國家的統一,用血與火的代價構建了壯漢民族和諧的格局,其間深含著多重文化認同與雙向的“漢壯互化”的民族共生機制。只是漢壯民族和睦相處的“南疆經驗”,植根于壯漢民族文化的沃土,具有獨特性歷史語境和時空背景,不能簡單移植,也不能盲目樂觀而對隱含在南方邊疆地區的社會文化隱憂熟視無睹。真正實現南方邊疆的長期和諧穩定,還需要強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尊重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建構富有生機活力的文化系統和人文世界,維護中華民族文化整體的自主性延續,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諧,從根本上實現南方邊疆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

注釋:

①周永康.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南寧2008年12月11日電.

②覃德清.多重的認同,共贏的匯融——壯漢族群互動模式及其對消解民族矛盾的啟示[J].廣西民族研究,1999,(4).

③謝啟昆.廣西通志.卷一九二、一九三.

④蔣冕.與兩廣提督蕭都憲三書.粵西文載.卷五四.

⑤鐘文典主編.廣西通史(第一卷)[M],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357-362.

⑥藍承恩.廣西八寨壯族農民起義概述[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7,(2).

⑦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50.

〔責任編輯:覃彩鑾〕

Experience of the Southern Frontier:Historical Process and M odern Enlightenment of the Zhuang and Han Ethn ic GroupsL iving Together in Harmony

Qin Deqing

China’s southern frontier,where the Zhuang and Han ethnic groups live together,has a complex population and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thousand years’ethnic conflict and blending process.Today’s ethnic har mony between the Zhuang and Han people is gained at the price of blood and fire.As the blending process of ethnic groups in China’s southern frontier is rooted in the fertile soil of the Zhuang and Han cultures,embracing a unique background of history,ti me,and space,its experience is unable to be lightly drawn and popularized;however,itwould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way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live together in harmony.

experience of China’s southern frontier;Zhuang and Han;harmony

C95

A

1004-454X(2010)04-0011-008

【作 者】覃德清,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人類學博士。桂林,541004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国产91视频观看| 亚洲视频二| 婷婷六月综合网| www.国产福利| 久久77777|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另类专区亚洲| 午夜视频日本|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狠狠亚洲五月天|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h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亚洲无码不卡网|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亚洲人成网址| 色综合日本|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四虎永久在线|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二区|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成人小视频网| 午夜视频www|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欧美久久网|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www.亚洲色图.com|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欧美在线三级|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亚洲|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理论片一区| 亚洲区一区| 成人亚洲国产|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夜夜拍夜夜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