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紹崇
論橫山寨馬市與民族文化互動交流
凌紹崇
本文論述了宋代時期橫山馬市的興起及繁榮,橫山馬市與民族文化互動交流的過程和發展 ,橫山馬市對民族文化互動與交流的意義。橫山馬市的興起及繁榮,與民族文化互動交流有著極大的關系。
橫山馬市;民族文化;互動交流
橫山馬市是南宋時期最大的馬市,古稱橫山寨博易場,通稱橫山寨。這是南宋時期的的名鎮,位于今廣西田東縣城平馬鎮郊。橫山馬市的興起及繁榮,與民族文化互動交流有著極大的關系。其所形成的橫山文化,對于宋代以來嶺南和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和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
橫山寨的得名由來以久。它先于唐朝 (公元 622年)設立邕州朗寧郡橫山縣;后來到了宋代,設立了軍事行政單位的橫山寨;再后來,在邕州橫山寨設博易場。于是形成橫山馬市。1129年(宋建炎三年)起,朝廷派人在此采購戰馬,宋代周去非撰的《嶺外代答》卷五《邕州橫山寨博易場》說:橫山寨博易場“蠻馬之來,他貨亦至。蠻之所赍麝香、胡羊、長嗚雞、披氈、云南刀及諸藥物。吾商人所赍,錦繒、豹皮、文書及諸奇巧之物。”①反映了大理國與南宋以馬市為主,開展多種貿易的盛況。時年交易量約 1500匹;到 1157年 (紹興二十七年),購買數量增至 3550匹。橫山寨成為當時嶺南及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重鎮,商貿非常活躍,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茶馬大集,也是茶馬古道南路東端起點站。橫山馬市除了官方的馬匹生意,民間的貿易也是十分興旺。據考證,這一茶馬古道是我國古代西南通往印度、緬甸的一條重要的貿易線路,流通的商品以茶葉、馬匹、鹽巴、瓷器為主,被稱為我國西南的“絲綢之路”。由此,橫山寨成了廣西的貿易中心,商賈云集,興旺繁榮,橫山寨因此而崛起,成為南宋時期最大的馬市。
橫山系今田東境內右江河谷的一座山嶺,延綿數里,氣勢橫亙在河谷平原上,故取名為橫山。清代《方興匯編寫》曰:橫山“在州城東南 10里,山勢蜿蜒橫烈,故名。”橫山寨就坐落在這橫山山嶺的懷抱之中。橫山寨外城應是南北寬 4公里、東西長 5公里的范圍。這方圓 20平方公里的城區,已經是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城市了。橫山寨、橫山寨博易場、橫山馬市從唐代武德五年 (公元622年)設置的橫山縣治到宋代開慶元年 (公元 1259年)的橫山寨被毀,歷經六百多年,均為右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著一定的輝煌的歷史和風雨歷程。
橫山馬市所以能夠興起和繁榮,有著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因素。
1.政治因素
橫山寨原為軍事管理單位,因橫山一帶及其周邊戰略地位顯要而聞名。由于局勢原因,當時南宋已不能從西北的新疆、蒙古征集戰馬了,只能轉而求索于西南。宋朝為了鞏固自己統治地位,加強與番國交趾、大理國之間的聯系,在這里設置了這一管理機構,這是非常必要的。目的是加強中央王朝的統治地位,與番國搞好關系,鞏固國防,安撫邊疆。橫山馬市與橫山寨軍事管理單位有著很大的關系。橫山馬市的形成是在中央王朝與地方政權的貿易發展起來的。中央王朝的需求,促進了地方的貿易發展,同時也促進民間貿易的發展。當時,在廣西設立了三個大的博易場,其中橫山寨的規模是最大的。
從政治上看,橫山寨的設置和橫山馬市興起與繁榮,有利于國家政治的穩定和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增強民族融合,有利于祖國西南邊疆的發展,豐富了中原與面西南邊疆各族的生活,有利于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和有利于邊疆的發展。宋皇佑四年 (1052年)四月,儂智高舉兵反宋失敗后,宋代繼續在西南地區實行羈糜制,這是中央政府間接統治嶺南這一塊由少數民族所組成的政治區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橫山馬市得到了興起與繁榮。
2.經濟因素
橫山寨是宋朝中國西南最大的貿易市場,是宋王朝和西南大理、南詔進行物資交流的重要貿易點。隨著橫山馬市發展一直延續至南宋末年。這期間,橫山寨成了西南經濟集貿中心,商賈往來,馬匹、茶葉、日用商品交易日益增長。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品交換也隨之興旺起來,加上橫山縣治所在、橫山寨駐兵,人口多了起來,橫山寨便形成了大集市,這是經濟貿易發展的結果。
宋代在這里設立馬市,歷史上鼎鼎有名的馬匹交易市場,從這里運走不計其數的馬匹支援北邊的戰事;云南和廣西都是產茶和馬的地方,是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的古茶馬道南路的東起點,當時商賈云集,南來北往的茶葉、鹽鐵、布匹、絲綢等貨物也在此交易,是有名的 “茶馬古道”,可以說當時的橫山寨異常繁榮昌盛。
3.文化因素
經濟是文化的基礎。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總是與文化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文化是經濟的反映,文化是民族融合的催化劑。橫山馬市貿易的發展,自然促進了橫山文化的發展。橫山文化正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橫山文化是壯族文化與漢族文化、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以及西南文化的互動交流的結果。民族經濟的融會,推進了文化的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而文化的交流,語言的溝通,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又促進了橫山寨市場貿易的繁榮。
4.地理因素
橫山馬市交通便利,靠近右江邊,是宋代著名的水陸交通樞紐,是邕州通往云南的通道口,南宋決定設馬市于橫山寨是由其交通地理位置決定的。“運馬臨安山十分方便”。從水路上看,自橫山寨東下可達邕州、梧州,經珠江水系又可從靈渠進入長江水系經湘水、洞庭進入中原,江南的商品,下漓江、郁江進入右江,船運到橫山寨;往西沿右江、西洋江、馱娘江可往云南;往南經右江東下拐彎左江可通往交趾。從陸路上看,從橫山寨沿著茶馬古道這條文化走廊,往今廣西德保、云南富寧源源不絕地傳播到西南各地,大西南各古國,如大理、羅殿、特磨道以及黔西面直至緬甸、印度直到西亞,重新開辟了一條中國大西南的絲綢之路,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茶馬古道。后來橫山寨演變成了茶馬古道東端的起點站,進而成為南宋中國一個頗具特色的馬市大集。這與其地理位置都有很大的關系。
隨著軍事和民間貿易的發展,橫山馬市匯聚了各路人員,中原漢人來到西南的橫山馬市,與當地壯族和西南各民族人民集中在一起,進行了貿易經商,這是一次民族文化互動交流的機會。在民族文化互動與交流的過程中,橫山寨不但成了南宋官方的交易場所,也成了西南各民族人民文化交流的地方。在當時南宋中國,起到了推動和促進的作用,成了壯族與其他民族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共同提高的見證。大量漢人定居橫山寨及其周邊,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影響了當地土著民族。如宋朝時道教沿珠江流域從湘粵向桂傳播,道士足跡遍布壯族地區,道教在壯族地區進入全盛時期;道教等漢族宗教文化的南傳提升了壯族原始宗教文化的層次,促成了麼教這一壯族原生性民族民間宗教的形成。由此可見,橫山寨不僅是壯族古代的經濟繁華之地,也是文化昌盛之都。
橫山寨不僅具有商埠的功能,成為一個茶馬大集外,而且還起到了文化中轉站的重要作用。所謂文化中轉站,就是將先進文化不斷向前推進地方,具有運籌、中介、協調、傳播的功能。據史書記載,“大理馬,為西南蕃之最”②,大理 “每賈人到橫山,多市史記、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本草、王叔和胍訣、千金方等書”,③可見橫山馬市還是一個重要的書市,④漢族文化和壯族文化在這里得到互動與交流,這種互動與交流所產生的創新文化,從橫山寨沿著茶馬古道這條文化走廊,源源不斷地地傳播到西南各地,深刻地影響了西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橫山馬市的交通便利使中原和西南邊疆往來密切,促進了西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橫山文化源遠流長。橫山馬市是南宋最大的馬市,同時也是一個文化昌盛之都,這是民族文化發展的一個標志。橫山文化由此而來。可以看出,橫山文化發展包含著幾個特性:即民族性、兼容性、多元性。
1.民族性。橫山文化產生于桂西壯族地區,成為嶺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壯族文化吸收漢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一種創新文化。融合與交流是橫山文化形成之基石。人們對先進文化的基本要求和期望,是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融合我國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的優長,吸收外來文化的積極部分,并使之適合時代的需要。可以說,橫山文化正是壯族布洛陀文化、銅鼓文化的再生與發展。壯族的古壯字也正是那時候發展起來的。古壯字亦稱土俗字。興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師公唱本和民歌抄本傳世。再如壯族“唐皇調”等音樂曲藝是用壯語演唱的長篇曲藝,唱本有《李旦與鳳嬌》、《梁山伯與祝英臺》等⑤,內容多是內地漢族地區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這些長篇曲藝是怎么傳入呢?那是漢族商人、文化人從外地傳入橫山馬市,然后與壯鄉的山歌相結合,成為有濃郁壯族特色的文藝表演形式,長篇曲藝起于宋而盛于明,它是典型的市民文學。長篇曲藝在今田東能廣泛流傳,說明古代的橫山寨及附近的平馬已形成了一個人數眾多的市民階層,他們的文化需求直接刺激了曲藝藝術的興盛,使橫山一帶成為壯族文學藝術發達的地區。
2.兼容性。橫山文化成為壯漢文化互動交流的表現形式,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橫山文化是一種包容性較強的文化。民族關系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多方面,其中包括的“和親”、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等因素都在橫山文化中表現出來。民族文化互動交流的主要因素是婚姻。在民族文化互動中,婚姻結合的濡染是最長久的和影響是大的。當中央王朝的兵士和中原的商人,由于各種原因,留在邊疆,就會和當地少數民族女子通婚,形成了新的民族關系,促進民族融合。橫山馬市的興起和繁榮,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有力地加強了中華民族一統。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內在統一。在精神文化的創造方面,漢族和少數民族的精神文化絢爛多彩、各具特色。各自的民族語言、文學作品、民族音樂舞蹈等,在這里交匯融會,如產生在橫山一帶的壯族《嘹歌》、《排歌》等鴻篇巨著,就兼容了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的因素。在長期的交往中,壯族和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互相融合,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鑄造了祖國的燦爛輝煌的文化。
3.多元性。橫山文化之所以成為壯漢文化互動交流的典范,是以其有著多元性的特征。橫山文化是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吸收有益外來文化,而成為壯漢文化互動交流比較早的地方文化,促進了民族融合。在集市貿易中,壯族與漢族和西南其他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所形成產生的橫山文化自然帶有多元性的特質。友好的經濟文化交流都是多元性文化的基礎。民族文化互動交流的重要渠道是經濟貿易。橫山馬市正是具有這樣的功能。橫山馬市的經濟文化幅射功能,起到了應有的作用。為了發展生產和解決生活之需,壯族在積極與漢族及周邊的其它民族發生了貿易關系,從而在聚居地與其它地方連接的要道處形成了以橫山馬市為輻射的眾多的墟市,馬市貿易刺激了橫山寨及沿途貿易。⑥
民族文化互動與交流體現出一定的民族關系。民族關系是一個歷史范疇,即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不同民族之間相互接觸、交往的形式及其歷史發展過程的總和。這種關系的影響和作用表現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語言、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橫山馬市對民族文化互動與交流具有一定的意義。
首先,民族經濟發展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動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變遷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變化而引起的,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快或慢地發生變革,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社會關系也將發生劇變,上層建筑又會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對社會發展起推動或阻礙作用。橫山經濟貿易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發展。我們知道,政治經濟關系決定了民族文化發展。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族經濟的融合。⑦這種融合,促進了橫山的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是個基礎,假如經濟發展得好,可以給文化發展提供有利的物質保障;在橫山馬市的貿易發展中,從內地輸入的則有漢文書籍、繒帛、磁器、沉香木、甘草等藥材和手工業品,內地先進的科學文化傳入廣西,對文化、農業、科研、醫藥等方面起了促進作用。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動力。
其次,民族文化發展對民族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民族文化是與民族經濟貿易活動相攜而行的。民族經濟的不斷發展,則推動了民族文化的不斷發展。但民族文化對民族經濟發展是具有帶動作用,民族文化反映的內容是由人類活動的內容所決定的。民族文化表現的形式除取決于活動內容外,還取決于水平,文化發展得好,可以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和推動的作用。所以,這兩者是完全可以協調發展的。民族文化發展對民族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漢民族文化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是具有雙向性的。漢族先進文化進入壯族地區,很快就融合在一起。融合方式是文化互動的。兩者的互動與交流促進了社會變遷。創造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文化與經濟、政治互相交融,不可分割。據《嶺外代答》稱,當時橫山一帶已普遍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改變了原始的耕作狀態,糧食產量有了大幅提高。手工業方面,據王安石《論邕管事宜》記載:田、凍、忠、江四州皆有冶鐵。同書還記載:邕州左右江和宜州的溪峒間,盛產丹砂,當地僚人掘取礦砂,土法煉制,即成水銀,再取水銀提煉加工,即成銀珠。橫山寨遺址及周邊的上法、銀匠等村屯地名,就表明了這一意思。壯語的“上法”即“鐵匠”之意⑧;“銀匠”壯漢語均表其意;與橫山寨遺址相鄰的今平馬鎮,就是當年橫山馬市評馬的場所。平馬,即評馬,評價馬匹的地方,壯漢語相通其意,平馬鎮名由此而來。從地名可看出,民族文化與民族經濟是密不可分的。
再次,民族文化互動交流是促進民族融合的主要因素。一是加強了中華民族一統的觀念。民族文化互動與交流,首要的是思想觀念上的認同。認同中華民族一統的觀念,這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基礎。橫山馬市雖距中央政權中心幾千公里遠,但是中央政令能夠暢通,說明西南邊疆大一統思想根深蒂固。漢族與非漢族、內地與邊疆民族地區發展成為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形成了“華夷一體”的觀念。“華夷一體”促進了民族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使中華整體觀念得到加強。二是加強了中原漢族與西南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系。集市貿易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商業活動。橫山馬市的形成,加強了中原漢族與西南少數民族的聯系,可以說,橫山馬市起到了紐帶作用。壯族在與漢族的長期共處中,越來越多的人將漢語與漢文化融入自身的文化認知體系中,表現出壯族文化寬容、務實,為民族遷徙和雜居,為民族間的接觸、經濟文化的互動交流創造了條件,促進了民族融合。三是各民族人民共同開發和建設了西南邊疆。橫山馬市的形成和繁榮,說明了各民族人民對西南邊疆建設的貢獻,各民族之間的同化、融合更趨加強,民族文化互動交流更趨密切。在桂西,主要世居少數民族之一壯族多居于河谷、平壩、臨澤區域,從事農業生產和家庭副業,生產發展水平和漢族大體相當。經濟貿易的發展,漢族的進入,帶來了內地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對邊疆的開發和社會進步,起著重要的帶動作用。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生活在西南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共同開發建設了邊疆,形成了西南多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這正是民族文化互動交流的內在體現。
注釋:
①(宋)周去非.嶺外代答[M].卷五:邕州橫山寨博易場.
②(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M].
③④謝壽球.橫山寨:沉埋在荒草中的一代繁華 [J],中國民族報 2003年 2月 25日第 8版.
⑤田東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田東縣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
⑥梁庭望.壯族文化概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⑦凌紹崇.思林百年社會變遷——壯漢文化互動與交流[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
⑧田東縣政協編.田東文史(第六輯)[M],2009年內部版.
D iscussion on the HorseMarket in Hengshan and Interactive Commun ication of Ethn ic Culture
L ing Shaocho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ise and prosperity of the horse market in Hengshan in the Song dynasty,describes the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orse market in Hengshan and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of ethnic culture,and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orse market in Hengshan for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of ethnic culture.The rise and prosperity of the horse market in Hengshan is greatly connected to the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of ethnic culture.
HorseMarket in Hengshan;Ethnic Culture;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作 者】凌紹崇,百色學院副院長、研究員。百色,533000
C95;G05
A
1004-454X(2010)04-0144-005
〔責任編輯:陳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