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恒順
人大前沿話題
在累積創新中提升人大監督實效
□ 朱恒順
2010年8月27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召開聯組會議,對國務院關于國家糧食安全工作情況的報告進行審議并開展專題詢問。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以聯組會議的方式開展專題詢問,也是其加強監督工作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事規則,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有三種組織形式:全體會議、分組會議和聯組會議。在過去30多年里,每次常委會基本上都采取全體會議和分組會議的形式。但實踐證明,聯組會議給常委會委員提供一個更大范圍內交鋒的機會,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可以對一些難點、熱點和分歧較大的問題進行爭鳴,可以使審議更加深入,也更有利于議案的充分討論。本次探索無疑為加強人大監督工作積累了新的經驗。
監督權是憲法和法律賦予人大的重要職權。細心的人會發現,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創新監督方式方法上進行了大量探索。比如,對中央政府公共投資計劃實施情況進行專題調研,在開展執法檢查后進行追蹤檢查監督,將每次常委會審議意見送“一府兩院”研究處理,組織開展專題詢問,圍繞編制“十二五”規劃開展專題調研,把推動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作為人大監督工作的重中之重,聽取政府專項報告后作出決議,公開常委會的審議意見,等等。通過這些探索,逐步推進監督工作規范化、程序化、常態化。監督的成效則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一府兩院”。僅以兩次專題詢問為例,不僅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態度誠懇,實事求是回答委員們的關切,其更深層次的成效,則是提高了“一府兩院”接受監督的自覺性,促使有關部門的工作方式發生重大轉變。我們完全可以說,在累積創新的細節中,全國人大的監督工作在不斷改進和強化。
當然,與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人大監督還有待于向更廣闊的領域拓展,監督形式、方法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創新。從全國人大的角度來說,今后一段時間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完善和拓展監督工作公開的形式和渠道,采取電視直播、網絡直播或者邀請公民旁聽等方式向社會公開監督工作;二是,在適當的時機,激活質詢、特定問題調查、撤職等法律規定的監督方式;三是,加強法規、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對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司法解釋等,依法予以審查和撤銷;四是,在監督工作中廣泛采用辯論、聽證等方式,以使各種意見得以充分交流和博弈。
(作者單位: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