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英 曹永峰
(湖州師范學院商學院,浙江湖州 313000)
[國際貿易]
我國大豆出口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邱建英 曹永峰
(湖州師范學院商學院,浙江湖州 313000)
我國種植大豆的歷史悠久,總產量和出口量曾占世界市場份額的90%以上,與美國、巴西、阿根廷并列為世界四大大豆生產大國。基于引力模型,選取2008年我國大豆出口截面數據作為因變量,各國和各地區的GDP、人均GDP、我國與各國的的地理距離等數據作為自變量,實證分析了我國大豆出口的影響因素,證實了各進口國和地區的人均GDP與我國大豆出口呈正相關,進口國和地區的GDP和人均消費能力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國大豆的出口增長,而距離與我國大豆出口負相關。為提升我國大豆出口競爭力,應開拓市場,加強對外聯系,增加對大豆的科研投入,減少大豆的生產成本,挖掘我國大豆的綠色能量。
大豆出口;影響因素;引力模型
目前世界大豆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美國、巴西、阿根廷和中國,四國的總種植面積占世界大豆種植面積的84.5%,總產量占世界的89.8%。我國種植大豆的歷史悠久,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豆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1978年我國大豆總產為756萬噸,1985年以后達到1000萬噸,2003年突破2000萬噸。1993年全國大豆畝產首次突破100公斤,2002年達到126公斤。雖然我國大豆總產和單產總體上呈現出逐步增加的趨勢,但與其他重要生產國相比,我國的大豆產業形勢不容樂觀。200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產量分別達到7825萬噸、5600萬噸和3700萬噸,位居世界前3位。而一直號稱“大豆故鄉”、種植大豆歷史長達五千年的中國,自2003年以來大豆種植面積不增反減,產量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見表1)。中華糧網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為1.2億畝,較上年度減少600萬畝,但2010年全國大豆產量為1500萬噸,較2009年略增,主要受2009年大豆單產較低影響。

表1 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單位:萬公頃;萬噸
我國大豆的總產量和出口量曾占世界市場份額的90%以上,是當之無愧的大豆生產大國。從我國大豆出口市場而言,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和朝鮮等我國的鄰國。據海關統計,2008年前10月,我國共出口糧食(包括谷物及谷物粉、豆類、淀粉塊莖及薯類)348.3萬噸,價值19.5億美元,同比下降67.5%和29.2%。11月,我國大豆出口大幅猛增,出口量為 4.5萬噸,同比增長78.6%。2008年我國的大豆出口額為3.5億美元,為歷史最高,而2009年的出口量略有回落。見圖1。2009年4月份我國大豆出口量為5.15萬噸,金額總計超過3000萬美元,平均單價601.23美元/噸,較2008年同比上升18.2%。
日本大豆年進口需求量約為500萬噸,而本國年產大豆只有20萬~25萬噸左右。我國一直向日本出口非轉基因大豆和豆粕,品質可滿足生產豆腐要求,而大部分我國進口大豆的等級則可滿足榨油及生產豆粕需求,市場前景廣闊。

圖1 2000—2009年我國大豆出口額
廖澤芳(2007)指出我國大豆出口有一定的資源和質量優勢,我國適宜種植大豆的土地面積和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而且大豆質量優異,在大豆產量上有一定的潛力優勢,但我國大豆產業的劣勢也隨著競爭的加劇日益明顯,生產成本高是一個主要瓶頸。白海霞(2008)提出我國應充分發揮非轉基因大豆的優勢,目前很多國家都對轉基因產品進行限制,而在世界主要大豆生產國中,我國的非轉基因大豆種植超過生產總量的95%,憑這一優勢,積極宣傳和推廣非轉基因大豆,以促進大豆的出口,為國產大豆爭取更大的市場。其次要依靠科技進步,打破傳統觀念,積極接受新科技,提高大豆單產水平,加強對大豆產業的支持和保護,增強國產大豆的國際競爭力,振興中華民族大豆產業。史朝興(2005)等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表明,在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農業GDP增加后農業的出口增加比例會遠大于農業GDP增加的比例,由此可知我國農業GDP的增加會極大地促進農產品出口。我國蔬菜等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然而大豆的競爭力并不強。王微微(2008)指出國內大豆市場準入條件降低,出口大豆產品難以立足,對國內大豆產業形成巨大的沖擊,導致我國出口大豆在國際市場上難以立足。
目前關于大豆貿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大部分研究局限于我國大豆進口貿易,二是我國大豆的競爭力。研究不足主要表現在:研究的數據較舊,已不能反映近年來的變化,本文擬從實證角度探討影響我國大豆出口貿易的因素。
本文基于引力模型對我國大豆出口進行實證分析。假設以大豆出口金額作為因變量,而進口國和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各國與我國的地理距離為自變量,建立回歸模型,并利用Eviews5.0軟件進行回歸與檢驗,檢驗各進口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是否與我國大豆出口存在正相關關系,我國與各國的地理距離遠近是否與我國的大豆出口量存在負相關關系。
我國大豆出口的引力模型表達式如下:

其中因變量EXij表示我國(用i表示)對j國的大豆出口,C是常數項,關于解釋變量的含義、預期符號及理論說明見表2。

表2 解釋變量的含義、預期符號及理論說明

?
考慮到我國大豆出口的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需要,本文選取了美國、日本、韓國、中國香港、荷蘭、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西班牙、中國臺灣、土耳其、法國、智利、澳大利亞、新西蘭15個與我國有較多大豆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采用2008年我國出口到進口國和地區的大豆具體金額(數據來自《2008年中國海關統計年鑒》),進口國和地區的GDP、人均GDP、各國與我國的地理距離等數據,利用Eiews5.0軟件進行回歸分析。
利用Eviews5.0軟件分析的結果如下所示,見表3

表3 基于引力模型的回歸分析結果
如表3所示,模型1自變量GDPj沒有通過t統計檢驗,故模型2只對人均GDPj和DISTij進行回歸分析。從引力模型結果可看出,模型2中主要解釋變量的系數符號與預期基本相同,且達到了一定的顯著性水平。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可決系數R2為0.6049,表明該模型的擬合度還比較理想,F值為9.1868,可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這些變量的系數均為0的原假設,以下是分析結果:
1.各進口國人均GDP系數為4.0476,顯著性水平較高,說明進口國和地區的人均消費能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每增加10%,我國大豆的出口就增加4.0476萬噸。
2.一般來說,空間距離越大,運輸成本越高,信息成本越高,相互的文化差異也就越大,我國大豆出口貿易引力模型的距離系數為-1.5466,該系數較小,說明我國與進口國的距離每增加10%,出口數量就減少1.5466萬噸,但此項因素的影響較小,說明隨著信息技術的提高,降低了運輸成本,也使在距離方面的影響減弱。但距離在阻礙出口方面的影響不容置疑。
從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引力模型分析結果來看,各進口國和地區的人均GDP(一國的消費水平)與我國大豆出口呈正相關,而距離與我國大豆出口負相關。因此,我國大豆出口的主要市場集中在距離我國相對較近、GDP較大且人均消費較高的國家和地區,而且進口國和地區的GDP和人均消費能力的增長在一定方面上推進我國大豆的出口增長。
1.選擇大豆出口市場。引力模型實驗表明,人均國民收入的多少與我國大豆出口有著密切聯系。數據顯示,當進口國家和地區的人均國民收入每增加10美元,我國大豆出口量就增加了4.0476萬噸,這說明,大豆進口國和地區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越有利于我國大豆的出口貿易。
2.準確市場定位,提高大豆的出口效益。大豆的銷售離不開市場,而市場的需求大小和地理距離還是關鍵。各種產品價格定位很大一部分取決于運輸成本,大豆也不例外。只有物美價廉的大豆才能有好銷路。所以降低大豆的運輸、儲存等成本是大豆是否低價的關鍵。因此我國大豆出口應選在距離較近,且有較多大豆消費需求的國家和地區,較低的競爭價格才能推動大豆出口和本土大豆產業。這些潛在的巨大市場需求一定能讓我國大豆的出口面貌煥然一新。
3.增加對大豆的科研投入,減少大豆的生產成本。我國的大豆成本較高,豆農紛紛改種產量高,銷路好的玉米等農作物,使我國的大豆業愈加蕭條,造成惡性循環。因此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選育更多的優質高產品種,大力推廣新技術,降低生產成本(雇工、農藥、肥料等成本),提高我國大豆的單產能力,抗病蟲害能力,確保大豆的產量。形成全國統一的集大豆生產、流通、期貨及國際大豆產銷的各類信息于一體的大豆信息系統,為大豆生產者和消費企業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降低大豆的銷售風險,提高豆農種植的積極性。
4.挖掘我國大豆的綠色能量。根據產業內貿易理論,我國的非轉基因大豆與外國的轉基因大豆可以看作是不同的出口產品,在產業內進行貿易,互相進口和出口,不在同一市場需求層次上形成競爭。目前,綠色健康的觀念深入人心,應充分運用我國的非轉基因大豆的優勢,打造天然綠色大豆品牌,增加出口,以適應歐盟以及日韓市場對無污染、無公害、優質非轉基因大豆的需求,同主要競爭對手美國、巴西出口的轉基因大豆進行競爭,為我國非轉基因大豆的出口創造充足的市場空間。我國應加快對非轉基因大豆的監管,保護國內非轉基因大豆的發展;另一方面,企業應結合我國大豆蛋白質含量較高的特點,加快大豆蛋白產品的研發步伐,打造專屬我國的知名大豆產品品牌,提高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以高端產品應對大豆產業的國際競爭。
[1]廖澤芳.我國大豆出口貿易的現狀與對策[J].經濟縱橫,2007(12).
[2]白海霞.促進國產大豆出口貿易的戰略研究——基于非轉基因認證角度[J].農業經濟,2008(6).
[3]史朝興,方志權,顧海英.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流研究[J].上海農業學報,2005(21).
[4]王薇薇.我國大豆產業出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08(6).
[5]劉李峰.入世以來中國大豆生產、市場、貿易形勢分析[J].糧食與油脂,2006(3).
With a long history of soybean cultivation,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Brazil,Argentina listas the fourmajor soybean producing countries in theworld.China’s soybean production and exports have accounted for cover 90%of world market.It based on gravity model,selected the specific amount of soybean exports from China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using the each national and regional GDP,each per capita GDP,and the geographical distance data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hina’s soybean export factors,confirmed that per capita GDP of import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our country’s soybean exports,the growth of their GDP and capacity per capita consumption was benefit to conductive to the soybean’s export,while the distance h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oybean exports.To improve China’s soybean exports competitiveness,we should open up new consumptionmarkets,enhance evternal links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soybean research,reduce the cost of production,and mining the green energy of soybeans.
soybean exports,impacted factors,gravitymodel
F752.62
A
1002-2880(2010)12-0022-03
(責任編輯:陳鴻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