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東北財經大學,大連 116025)
遼寧縣域經濟發展阻滯因素及對策選擇*
王曉玲
(東北財經大學,大連 116025)
縣域經濟一直是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掣肘著遼寧整體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促進遼寧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已經引起遼寧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圍繞發展縣域經濟所實施的具體措施也初見成效。但是,與山東、浙江、江蘇等發達地區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本文通過調查研究的方法,分析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的阻滯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縣域經濟 阻滯因素 對策選擇
近年來,遼寧實施了縣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使遼寧縣域經濟的短板有所拉長。但是,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遼寧還存在明顯差距。2009年發布的“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顯示,遼寧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的縣域數量依然是5個,占全省縣域總數的11.4%,而浙江、山東、江蘇進入全國百強縣的數量為26、26、27個,分別占其縣域總數的44.8%、28.6%、51.9%。顯然,縣域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影響全省整體經濟實力水平提高的短板。
1.尚未形成專業化生產格局。為推進遼寧縣域經濟的發展,遼寧省政府提出要在縣域形成“一縣一品”、“一縣一業”的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的思路,旨在以特色產品為核心形成農產品種植—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的產業鏈條,同時要培育主導產業,并以主導產業為內核吸引配套產業和服務產業向縣域聚集,形成產業關聯度較高的工業集群,這是在遼寧縣域形成農業產業化、工業集群化發展格局最為有效的措施。但是從調查情況來看,被調查者認為本縣(市)已經形成專業化生產格局的只占20.3%,(如表1所示),說明全省大多數縣(市)還沒有形成“一縣一品”、“一縣一業”,農業產業化、工業集約化程度仍然較低。


2.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政府投入有限。在農業產業化生產鏈條的形成過程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至關重要,它是組織農戶進行專業化生產的有效平臺,是縣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初始動力。在本次調查中,有67%的被調查者認為拉長農業產業鏈條的關鍵是龍頭企業的帶動,還有14.4%的被調查者認為拉長農業產業鏈條的關鍵是政府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如表2所示)。因此,遼寧縣域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的主要原因是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不強,其根源又有兩個方面:一是龍頭企業的發育緩慢,規模有限,所能帶動的農戶數量有限;二是沒有培育起適合本地農產品特色的龍頭企業,農業依然以種植業為主,產業鏈條還沒有向加工、銷售延伸,沒有完成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龍頭企業尚未形成對農戶的有效帶動。另外,在遼寧縣域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雖然政府近年來在基礎設施方面投入不斷加大,但因遼寧縣域公共設施基礎較差,欠賬較多,有些縣域特別是一些貧困縣域的公共設施供給仍然無法滿足當地農民和企業的實際需求,導致龍頭企業發展較為緩慢。
3.市場信息缺乏。調查問卷數據顯示,遼寧縣域在推進以“一縣一品”為中心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思路時,有35.0%的被調查者認為遇到的困難是缺乏市場信息,另有25.2%的被調查者認為遇到的困難是沒有特色品種和特色資源(如表3所示)。農業產業化使農產品必須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市場規律進行經營,市場信息在農產品產業鏈條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市場信息為導向進行農產品的加工,并適當調整種植結構才會使農產品取得較好的收益,從而推動農業產業化不斷發展。市場信息缺乏,使農產品的加工、銷售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市場風險也相應增加,無法很好地保障農民收入的增加。因此,遼寧縣域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必須破解市場信息缺乏這一制約因素。

1.缺乏大項目的支撐與牽動。針對遼寧縣域工業化進程相對緩慢的現狀,我們對遼寧縣域在推進“一縣一業”、實施工業集群化發展中遇到的困難進行了專門調查,問卷數據顯示有59.8%的被調查者認為遇到的困難是缺乏大項目(如表4所示),這也成為制約縣域工業化進程的主要因素。
由于遼寧不少縣域缺乏大項目,致使縣域工業的集群式發展缺乏骨干企業產生的牽動力和支撐作用,縣域工業集群式發展受到較大制約。同時,遼寧有的縣域仍然沿襲項目聚集的工業發展思路和模式,沒有按照縣域工業園區的產業規劃開展招商引資活動,也沒有將大項目的引進作為招商的重中之重。另外,還有一些縣域由于自身區位條件較差,對大資金和大項目的吸引力不足,也遇到在推進工業集群化發展過程中缺乏大項目牽引的難題。
2.園區建設有待加快,招商力度應加強。遼寧縣域工業化進程緩慢,還有若干外部因素和條件。調查中,有58.6%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打造工業發展平臺,另有24.2%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工業項目(如表5所示)。


縣域經濟發展需要政府職能部門的推動,特別是要充分考慮遼寧區域化發展的大背景將為縣域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將縣域的發展納入區域發展的整體戰略之中,對縣域經濟的發展進行長遠規劃。但實際上,有45.7%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職能部門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缺乏長遠規劃,20%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職能部門未將縣域發展納入區域整體發展戰略之中,20%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職能部門在推進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中缺位和越位同時存在,還有14.3%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職能部門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中沒有創新意識(如表6所示)。

1.根據縣域綜合經濟實力,實施分類管理。目前,遼寧縣域經濟整體實力雖然不是很強,但部分縣(市)的經濟實力卻很強,特別是沿海經濟帶內大連市所轄的4縣(市)有3個已經進入全國百強縣,瓦房店市還是東北十強縣之首,未進入全國百強縣的長海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居全國之首。同時,遼寧縣域經濟在三大區域框架下的非均衡發展依然存在,落后縣域的經濟基礎仍然脆弱,決定了遼寧縣域發展所采取的措施應有所差別,力爭使強縣更強,并促進遼寧產生更多的經濟強縣,同時對經濟實力較弱的縣域實施多元幫扶。可以借助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將全省44個縣分為強縣、中等縣、欠發達縣三類,加大對經濟強縣和發展速度較快縣的獎勵力度,同時可借鑒山東推進縣域經濟大力發展的經驗,由省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對三類縣制定不同的政策:賦予經濟強縣更大的發展自主權,在安排建設用地使用指標上向經濟強縣傾斜,鼓勵其大力引進外資;力爭將瓦房店、普蘭店、莊河打造成東北第一個全國區域經濟強縣組團;對經濟實力中等的縣要制定促進其發展的政策,主要是培育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發展特色經濟的相關政策;對欠發達縣要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如縣域產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補貼向欠發達縣傾斜,降低欠發達縣貼息貸款門檻,降低欠發達縣招商引資獎勵所要求達到的資金額度等。
2.關注欠發達縣域的發展,建立多層次的幫扶體系。遼寧區域的非均衡發展,在縣域經濟層面表現得同樣突出,使欠發達縣域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對優勢資源的吸引力不強。因此,必須采取措施縮小欠發達縣域與發達縣域的差距,逐步實現同一城市區域內縣域的均衡發展,至少應保持差距不再擴大。為了使欠發達縣域實現跨越式發展,逐步縮小與經濟強縣的差距,應建立多層次的幫扶體系。首先,省級財政應在現有的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各項財政政策的基礎上,加大對欠發達縣的一般轉移支付力度,以及縣域基礎設施建設等專項轉移支付力度,使其獲得更多的發展資金。其次,在三大區域內建立對欠發達縣的幫扶機制,由經濟強縣對欠發達縣進行對口幫扶,加強區域內縣域經濟的合作,在三大區域的一體化發展中制定相關的區域優惠政策,吸引發達縣資本到欠發達縣投資興業,尤其是興辦農產品加工業。最后,建立市級幫扶機制,由市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欠發達縣工業園區和農業基地建設,鼓勵經濟強縣的大型企業對本市欠發達縣的基礎設施和小城鎮建設進行援建。
3.完善農業信息系統,促進縣域農業產業化發展。缺乏市場信息是欠發達縣域和發達縣域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共同難題,阻礙了縣域市場化程度的提升,而市場化是實現縣域農業產業化經營所必須,因此,健全和完善遼寧縣域農業信息系統,就成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要措施。遼寧省于2002年就啟動了“百萬農民上網工程”,并以金農網為平臺建立了遼寧農業信息采集與發布系統,實現了省、市、縣的互聯。但是,各縣的農業信息網內容簡單、更新不及時,不少縣的供求信息還是空白,農業信息系統的利用率較低。應建立從村鎮到縣域的信息采集、發布、更新快速通道,農村經濟委員會信息中心應不斷推進農產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設,實現網上農產品交易、物流配送,通過信息化建設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發展。
4.以大項目招商為中心,促進縣域工業集群化發展。一是加快縣域園區建設,為招商引資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省財政對縣域工業園區建設投資的基礎上,各市政府應考慮對園區建設資金實施配套,以進一步加大縣域工業園區建設力度。二是強化大項目招商。應研究國內外產業發展和轉移的新趨勢,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城市規劃調整、企業外遷的新機遇,以及正在崛起的環渤海城市群產業動態,跟蹤這些區域的企業合資、合作意向,了解國內外500強企業的發展戰略,結合本地園區的產業定位和布局,開發、策劃一批發展前景廣闊、帶動力強、科技含量高的大項目,有針對性地進行項目對接,提高招商效率。另外,還要大力培育招商中介機構,采取各項措施扶持其發展,兌現中介招商獎勵,調動中介的招商積極性,使其在境外大項目招商中發揮更大作用。
5.推進縣域政府職能轉變,建立服務型政府。要將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其關鍵是提高縣域政府主要領導的執政能力。為此,應在全省開展縣域主要領導干部培訓,學習城市經濟、城市管理、城市規劃相關知識,進一步增強縣域主要領導干部的市場經濟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戰略意識、求真務實意識,同時增加縣域主要領導干部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知識儲備,以利于他們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制定可行、有效的發展策略。為提高管理能力,省人事部門應選拔一批縣域主要領導干部到省內經濟強縣以及江蘇、山東、浙江的經濟百強縣掛職鍛煉,開闊視野,學習經濟強縣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踐經驗,以推動自身創新,加速縣域服務型政府的建立。
〔1〕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經濟發展評價報告[R].中國縣域經濟網,2009-7-26.
〔2〕 劉衛東.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新思路[J].北華大學學報,2005(2):73-76.
〔3〕 穆巖.遼寧縣域經濟發展帶動新農村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7(2):27-28.
〔4〕 姚踐,吳淑云.發展縣域經濟的遼寧實踐與探索[J].地方財政研究,2008(7):36-39.
F832.3
A
1672-9544(2010)11-0070-04
東北財經大學2009年應急課題《推進遼寧省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思路》的部分成果。
【責任編輯 張兵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