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京報》
壹基金的危機凸顯中國式慈善困境
自《新京報》
壹基金的困境,也是中國式慈善的困局。一直以來,民間慈善組織都必須找到官方背景的掛靠單位才能注冊,比如說壹基金,就必須附身中國紅十字會才能存在,并且沒有獨立賬號。
如果說正在進行中的人口普查為超生的“黑孩子”提供了有條件正名的機會,現有的體制也應給壹基金這樣的民間慈善組織相應的名分。當今的中國慈善,已絕非計劃經濟時代所能比。當年的慈善完全姓“公”,但30多年的市場經濟改革,不僅令慈善體現出越來越清晰的民間屬性,更讓人們逐漸認識到慈善的中國式瓶頸——民間慈善組織的注冊和運行,都無法脫離政府部門獨立進行。
在慈善事業發達的國家,民間慈善是主力軍,各種慈善組織遍地開花,相比之下,我國的慈善組織幾乎都有官方色彩,民間慈善組織難以發育。四川汶川、青海玉樹、甘肅舟曲等幾次自然災害中的慈善活動告訴我們,官方慈善組織已經無法完全勝任整個社會的慈善活動。四川紅十字會曾經這樣形容他們的工作——17名工作人員,20億善款,10多萬張銀行單據;每天上千噸的救災物資要處理……
打開紅基會的官網,掛靠在它名下的“專屬基金計劃”一共有40個之多。而這些“計劃”中的絕大多數其實功能又等同于“公募基金”,只是他們募集來的錢都應該由紅基會來統一管理。想要取得一個看似“合法”的身份,也就意味著你必須要接受官方機構的領導,對募集而來的錢也就喪失了部分甚至全部的支配權。
官方慈善組織工作超負荷且經常遭遇透明度質疑,民間慈善組織蓄勢待發且透明度高,卻難以獲得法定身份……這樣強烈的反差,因為壹基金的困境愈加凸顯,它能夠成為中國民間慈善正名的契機嗎?
中國新時代 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