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 整理 · 本刊記者 陳婧
近年來,中國市場日益成為跨國公司獲利的重要基地。從1979年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投資環境最明顯的改變就在于硬件。比如基礎設施高速鐵路,5年前,美國媒體上曾報道過我國的鐵路狀況,著重描寫了春運時期,成百上千人爬窗戶進火車的情景。沒想到幾年后,我國的高速鐵路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甚至比美國還要先進。除此之外,我國的公路、港口、飛機、場館,還有包括我們的居住環境,以及電信、電話都有了大幅度改善。1980年,我國每百人平均擁有電話不到半部,僅是非洲電話普及率的1/3,曾被外商稱為“幾乎沒有電話的國家”。而在改革開放后的30年后,我國電話用戶總數已經超過4億部,手機可能已經超過7.5億部,一躍成為世界電話數量最多的國家,中國的電訊發展不僅速度快,而且潛力也十分巨大。
這30年里,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為外商投資提供了適宜的生產經營環境。過去我們沒有期貨市場,也沒有證券市場,從最早的引資到現在資本市場的建立,你可以想象這是一個多么重要的制度環境的改變。豐富的廉價勞動力,所產生的成本優勢為投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外國投資者提供了巨大的機遇。事實上,中國一半以上的外商投資都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我國還擁有相當數量受過良好培訓和教育的熟練勞動力,能夠滿足高新技術產業外商投資的需求,企業管理、法律服務、財會等領域專業人才的缺乏狀況也有了良性轉變。
一個地方的環境究竟是好還是不好,非常重要的指標是實際外資的數量。2009年全球受金融危機影響,跨國投資下降了40%,而中國基本保持了2008年的水平,只下降了2.6%,這就是一個實際的說明。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報告,去年全球的跨國投資在發展中國家連續6年增長以后下跌了35%,其中巴西下降了50%,阿根廷下降了41%,印度下降了19%;而發達國家的外資,英國下降了93%,美國下降了57%,日本下降了53%。我想這可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在全球范圍內,中國投資環境的吸引力還是比較突出的。
就當下的環境而言,以往用“市場換技術”而給予外企的所謂“超國民待遇”也應該不復存在。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外資企業投資難度較大,會產生一些附加的制度性成本,故而中國在那個歷史階段不得不為其提供“超國民待遇”的優惠政策和商業環境。而實際上,我們將市場白送給別人,其實也并沒有換來什么核心技術。
給予外企國民待遇,并不意味過去對它們好而現在對它們不好,我覺得應該是經過改革后能更好地滿足外資企業的合理愿望及特殊需求,更好地促進其健康發展。這次谷歌退出中國大陸市場就反映出我們國家在處理這種問題方面是有缺陷的,理應改進。但是走了一家谷歌問題并不大,不會影響中國的投資環境,也不會改變大多數外資企業在中國經營良好并獲取盈利的事實,就事件本身而言,谷歌的要求確實有些過分。
在引進外資初期,當個別跨國企業實體越過我國“入門型”政策規范,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步,就是投資建廠,尋找市場規模。以技術和品牌優勢直接瞄準市場來獲取收益。當時的外企猶如“孤島”般地存在于不同的產業部門,還不能給整體的國民經濟帶來實質性的影響。21世紀之后,跨國企業的數量開始不斷增多,逐漸形成以跨國企業集團為龍頭,在產業鏈條一個個環節上不斷整合,現在的外企,已經具備了影響國民經濟增長的能力。而跨國經濟快速成長的秘密就在于, 初期進入的企業生產總成品的比例不高。由于2/ 3 以上的跨國企業來源于發達國家, 具有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營銷四位一體的優勢,由此外商充分享受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從中獲得了大大高于世界其他市場的投資收益。
和1979年相比,外企在華經營策略的第二次成長就是實現本土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使產品更偏向中國消費者的特點。比如KFC,我發現,KFC的生意在美國并不好,但是在中國幾乎每家都要排隊等位,原因就是相對于美國,中國同類型競爭的店明顯少很多,另外KFC為了適應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推出了很多本土化的食品,例如粥、餅。很多企業經過多年的磨練后,依舊活躍于市場的最大原因,就是會主動地迎合消費者,尋找適應當地消費者的產品,改變自己的營銷策略,而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外企在華經營上發生的最大變化。2000年以前,很多外企都忽略了地方化,單是要求消費者適應它們的口味,顯然這種想法發生了戰略性的錯誤。
但同時,外企在進入中國實行本土化的過程中,除了要注意文化方面的差距外,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力也不容小覷。寶潔是世界知名的日化企業,但我國本土民族品牌生產的產品很多都能和寶潔相抗衡。外資企業現在進入中國市場,一定要知道,如今中國的企業在市場營銷、品牌的影響力方面已經所差不多了。例如制造業的全面崛起,例如高速鐵路,過去都是我們上百億購買國外的技術,而現在是國外買我們的技術,因為我們的生產經濟活動量比他們大得多,自然熟能生巧。
中國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法律制度,中國人也有自己的消費習慣和認知方式,外企只有尊重并據此調整好市場戰略和行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中國,本土化成功的外企數不勝數,失敗者也屢見不鮮,西方的企業已經不能像過去單靠技術“一招鮮”就能吃遍市場,比如在互聯網領域,在全球攻城略地的谷歌在中國被百度所阻擊;同樣以搜索見長的雅虎中國因水土不服而被中國企業收購;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企業eBay被淘寶網擊敗;風頭正勁的社區網站Facebook在中國也將被開心網等所取代。
2008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市場在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中被眾多跨國企業視為“避風港”,其在華業務的逆市上揚與歐美市場的疲弱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目前中國已扭轉利用外資持續下降的局面,去年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達900億美元。
外企在華業務的突出表現得益于中國經濟的率先企穩向好,更得益于在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中獲得了與內資企業同等的商業機會。中國商務部表示,2009年中國12000多項機電產品的國際招標采購中,外商投資企業參與的比例達71%,中標率達55.4%。
過去我們所說的吸引外資,其實主要是吸引資金、技術,而我國想要繼續改善投資環境,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除了要繼續進行資本市場改革外,更重要的應該是吸引人力資本。
在投資環境中人力資本是最重要的,美國的鼎盛時期企業里,有1/5是美國人,1/5是南美人、歐洲人、亞洲人,這樣的企業才稱得上是世界的企業、做世界的生意,但是在我們國家,企業管理層里幾乎見不到這么大比重的外國人。我們國家的留學生去美國能在美國政府里找到工作,但是在中國,政策是不允許的。由此可見,中國在吸引外資人力資源方面實在太單一,缺乏世界的智慧。而同時,作為吸引世界資金的軟件——人力資源環境的投資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人,文化上的差距就很難磨平或者縮減。
在中國,本土化成功的外企數不勝數,失敗者也屢見不鮮,西方的企業已經不能像過去單靠技術“一招鮮”就能吃遍市場,比如在互聯網領域
中國新時代 201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