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0日,上海美國商會(AmCham Shanghai)和管理咨詢公司——博斯公司(Booz & Company)聯合開展的第三次中國制造業競爭力年度調研顯示:跨國企業日益重視獲得不斷增長的中國市場,而僅將中國視為出口基地的企業數量繼續減少。
此次針對202家在華開展業務的外資制造企業所進行的調研顯示,近83%的受訪企業表示,其在華設立制造業務的主要動機是獲得中國市場。這一數字高于兩年前的71%。 同時,主要將中國作為亞洲市場供應基地的受訪企業比例在2009年為50.5%,較2008年下降了4.1個百分點。
為應對不斷上升的成本及來自勞動力可獲得性方面的挑戰,跨國企業將其位于華南及華東等較發達地區的制造業務予以遷移或擴大。調研發現,28%的受訪對象考慮遷移至西南或華中等國內成本更低的地區,這一比例高于2008年的17%。此外,有8%的受訪對象計劃向中國以外的地區遷移或擴張。在這些企業中,半數以上的企業正在考察印度(最受青睞)、越南、印尼和泰國等新興的亞洲國家。
“隨著中國制造業領域的成熟,跨國企業正轉變其中國戰略,”博斯公司合伙人貝思寧女士(Joni Bessler)表示,“面對日益艱巨的勞動力挑戰和不斷攀升的原材料成本,許多企業更注重最佳實踐,而部分企業則在中國境內外尋找成本更低的地點。”
上海美國商會總裁傅絲德女士(Brenda Foster)認為:“不能再僅僅將中國視為低成本的出口中樞。中國不斷增長的本土市場為外資制造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盡管挑戰確實存在,但中國仍是有力的制造伙伴和首選的投資地。”
盡管受訪對象在2009年中的整體平均息稅前利潤率,從一年前的15%跌至8.3%,但61%的受訪對象表示,中國政府在2008年推出的4萬億元(約合5,860億美元)刺激計劃,對農村基礎設施、交通運輸、醫療、教育、環境和工業等與經濟息息相關的領域予以了有力支持,并阻止了經濟的持續惡化。
本次研究的重要發現包括:
以最佳實踐應對挑戰。由于全球經濟衰退導致收入不足和出口銳減,制造企業運用多層次的方法,以應對盈利能力的下降,開始在其中國業務中采用尖端的最佳實踐。近 22%的受訪對象正在改善內部成本控制體系,17 %的企業致力于提高生產率,15.7%的企業采用節能措施以削減成本,14.8%的企業轉為使用其它低成本原材料,超過16%的企業正采用精益制造原則,以減少浪費并提高生產率。
解決勞動力挑戰。為了爭取人才并應對新的勞動法規,許多跨國企業正為中國員工提供更多的福利。絕大多數的受訪對象(79%)表示,他們為員工提供更多的培訓及職業發展方面的協助,而非僅僅依賴薪酬來吸引并挽留員工。
走向綠色。3/4的受訪對象表示,在其中國業務中采用了綠色技術,六成的受訪對象預計可從環保投資中實現運營成本的節省。位于第一位的環保措施是提高能源效率(86%),緊隨其后的是節約或循環使用水資源(83%)。大多數跨國企業(58%)向中國市場出售有益于環境的服務或以環保的方式進行制造和銷售。
通過網上問卷調查和焦點小組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博斯公司和上海美國商會就如何將中國視為銷售市場及其本國銷售和出口的生產中心,對202家在華開展業務的制造企業進行了調查。今年的調研嘗試更深入地了解企業如何采取行動,應對全新且不斷變化的業務環境。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盡管這一趨勢的增長步伐放緩,但仍在不斷擴大。
在調研企業中,85%的企業為外商獨資企業,9%為跨國企業和中國企業組建的合資公司,6%歸為“其它”類別。制造行業包括消費品、工業品、醫療及材料產業。約四成的受訪企業在中國除了建立工廠之外,還設立有其它重要職能機構,如代表處、區域或全球總部、區域或全球采購中心以及區域或全球研發中心。
作為在華美資企業的代言人,上海美國商會是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美國商會。成立于1915年。上海美國商會是第三個在美國境外設立的美國商會,現有4000多名會員。作為一個非贏利、無黨派的商業組織,上海美國商會致力于自由貿易、開放市場、私營企業以及信息自由流通等目標。其使命是努力在中國營造健康良好的商業環境,增進美中商務交往,提供高質量的商務信息和資源,以支持會員的成功。
博斯公司(Booz & Company)專為世界領先的企業、政府及機構提供咨詢協助。通過3300名優秀員工和在全球設立的60家辦事處,與客戶緊密合作,以創造并實現核心優勢。
中國新時代 201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