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 整理 · 本刊記者 陳婧
有人說力拓、谷歌事件會損害中國的投資環境,事實上,指責中國商務環境越來越惡化的理由言過其實,中國的商務環境這幾年來確實在發生快速而復雜的變化,但這不是針對外企而變,而是因為產業調整、政策規范、消費者維權意識提升、競爭加劇等因素所致。回顧過去30年中國取得的很多成就,無論是在經濟方面、民生方面,還是一些政策創新方面,都讓我們看到了很多可喜的變化,也給外資企業進入中國提供了便利。
從硬件來講,改革開放初期的基礎設施建設很差,經歷過90年代的瓶頸狀態,現在已經基本滿足需要。高速公路、飛機、港口的建設,使企業的物流成本有大幅度改善。尤其是鐵路,可以說是全世界發展速度最快的。除此之外通訊、水電、天然氣供應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備,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供應能力和質量明顯提高,為外商投資生產經營提供了良好外部條件。 不過總體看我國的基礎設施,價格上、成本上,各個地區差距較大,東部和沿海地區的發展明顯要快于中西部,吸收外資的規模也更占優勢。
從軟環境來說,我國的政治穩定性一直都很高。從法律的角度看,現在國有企業自由度明顯比80年代、90年代有所提升,針對現在國有企業擁有的諸多特權,90年代顯然是國有企業市場比較困難的時期。而民營企業在改革開放初期實質上就是個體工商戶,直至90年代中期,法律環境、運營成本等才開始大大下降,隨著審批制度改革,政府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對民營企業法律環境、政策環境才有了很大改善。
80年代中國的外資企業多數都以港商、日資為主。日資企業是最后一批撤出中國,同時也是第一批返回中國市場的外企,直到90年代,歐美的外企才開始陸續進入中國市場,而近10年,金融服務的數量、質量,以及市場經濟體系初步建立,法律法規逐漸完善,為外商投資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2002年4月,政府發布了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鼓勵外商投資更多地流向目標行業和產業,例如農業、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出口和高新技術產業。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承諾,產業開放度大幅度擴大。如電信服務業從禁止類成為限制類,金融、保險、商業、外貿等行業的地域和業務領域也進一步擴大。中國投資環境的穩步好轉是毋庸置疑的,但就此次谷歌事件而言,退出大陸市場一事具有標志性的意義,只能說谷歌不太適應中國的立法。拋卻政治因素不談,在法律環境中,外企進入中國市場需要一個法律的確定性,而這也恰恰是我們與發達國家相比稍有欠缺的地方。1996年我國開始依法治國到2005年,10年期間進步飛快。但在2006年時有些回潮,開始更多的借助行政力量。這點可能使很多外資企業很難適應,對中國法律的復雜性,外企在法律文化方面的沖突開始慢慢體現出來。相對來講,中國法律還不是很健全,有些問題不是通過司法途徑,而是通過政治途徑來解決。30年來我國的投資環境,一方面政治環境越來越好,但我國的法律跟政策相比還是很落后的。
在外企剛開始進入中國時,我們給予其很多的優惠政策,通過政策來模糊、降低其法律或行政管理方面的成本。而在當時很多外企實際上都是和領導人掛鉤的,以領導人的權威和力量來確保我們一些相對發達國家略顯過時的法律對其不構成損害。但當企業越來越多的時候,光靠領導人的力量已很難保證,因此很多外企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覺得很難適應。另外,過去很多外企是通過香港的跳板進入中國的,相對來說更具靈活性,但現在是直接投資,有些外資企業進入中國時,對國內的法律框架各方面有很大的沖突,既有法律沖突,也有文化方面的沖突,包括核心人物的語言問題、生活問題,不過市場乃至政府行為相對不規范才是外資企業在實現本土化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事實上,民企也一樣,相對于歐美市場的嚴謹和缺乏靈活性,我國本土資本在進入歐美市場時也曾遭遇這種不同文化背景的沖突。
外企進入中國30年最大的變化是中國市場的廣度深度大大拓展了。如果說80年代純粹是冒險,90年代開始逐漸規范,現在來說,外企的商業行為已經屢見不鮮。當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中國市場視為戰略要地,其行為特點就變得具有十足的中國味道。本土化不僅是商業策略,還包括與人溝通、與社會環境相融合等很多方面。作為外來的經濟力量,跨國公司盡管占有資金和技術優勢,但在影響政府決策的能力、適應市場環境方面卻不占先機。目前,中國市場環境沒有完全法治化,跨國公司通常會選擇“為獲得更多利益而付出較少成本”的策略,最通常的表現就是——賄賂。這種特殊的溝通方式,已經演變成適應本土市場的“異化”策略。處于轉軌經濟階段的市場,政府權力與市場原有規則相互交織,再加之政府決策權沒有明確的界定,更是擴大了灰色交易的空間。而如果參與政府采購的競爭者普遍實施賄賂,中國市場的競爭規則最終將發生根本改變。
改革開放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中國法制不斷健全的過程,所以在改革開放初期,招商引資方面出臺一些超越國民待遇的優惠政策,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當時,對于中國好多人不摸底,隨著整個法制不斷健全,必然有一個規范過程。而且有些地方,甚至是大大超越法律允許,提供一些所謂的優惠政策。外商把這看成是一種投資環境好的表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它不能成為常態,如果成為常態,從長遠看是對投資環境的一種破壞。
按道理來講,現在的外企不應該再享受優惠待遇了,但是也要看具體在什么地方。有些外企直接投資于與國內市場比較隔離的領域,比如出口加工業,這種領域給予一定得優惠還是可以的。但是對于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尤其是文化傳媒、金融方面的資本,其融入到中國經濟體系沖突自然不可避免。這種沖突下,就應該將外企和民企公平對待,同等待遇。而最關鍵的,還是應該更好改變政府行為,讓政府不是依靠更多的優惠政策,而是靠加強政府自身的建設來改善投資環境。
中國投資前景還是很大的,這點從房地產就能看出。雖然普遍認為有泡沫,但是這個泡沫還是很堅強的。比如房價上漲,仍有大把的錢投到房地產,20%、30%都是全款購買的。這就說明去年居民存款還是增長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整個經濟的空間、容量還很有潛力。
總之,2009年雖然是最困難的一年,但也是成績最突出的一年,國際來比較,幾個大的經濟區像美國、歐洲、日本,經濟都處于一個衰退的或者叫深度衰退的狀況,只有中國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經濟增長。所以我們看到,總的經濟規模已經從2008年的全球第三位到了2009年的第二位,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成果。
外資企業不單可進入一般商品房的房地產市場,還有服務業、教育業,如果我們開放這樣的市場,讓外企來中國投資教育等,和教育相關的周邊產品對它們來講,有很大的利誘,另一個是國外的版權市場,國外圖書的版權市場在中國有很大的盈利機會。對于外資企業,我國市場的種類過去可能是制造業、管理方面的技術,今后將逐漸演變成金融市場、資本市場、服務性行業。
而中國要改善投資環境,保持經濟增長,最根本的就需要從法律方面著手,政策的碎片化會使得市場失去應有的功能,而且權利進去之后政府的負擔越來越大,副作用越來越大,從政府的角度講還是要轉變職能。
中國新時代 201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