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溶于水,愛勝于親。當年未過門的媳婦,卻一肩挑起婆家9口人的生活重擔。起早貪黑、嚴寒酷暑、清貧勞累、臥病床前。腿有疾,心憂奮;再艱辛,不低頭,她用柔弱的雙肩,將軍嫂的溫情與偉大寫進共和國“雙擁”的史冊。
“黨和我家給予我的榮譽太多了,我只是千千萬萬個像我一樣的軍嫂代表!”樸素的話,折射出她平靜、豁達的心態,“這個榮譽不是給我一個人的,是給所有軍嫂的,是對所有軍嫂付出的一個肯定。榮譽不重要,我只是做了一個妻子應該做的事情”。
17年前,韓素云的名字曾傳遍中國的每一個角落。她是當代中國軍人妻子的楷模。她的名字代表了勤勞、堅強、賢惠的軍人妻子形象,她的故事感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建國60周年之際,韓素云當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她再次感動了億萬中國人。
我還是我,沒變
韓素云說,支持丈夫戍邊是妻子應盡的責任,侍奉公婆是媳婦應盡的孝道。至于獨立挑起農活重擔,以致積勞成疾的過程,韓素云更是輕描淡寫,“當年也沒感覺怎么難,農村人嘛,本來就是要干農活的,早就習慣了”。
10多年前,韓素云的未婚夫倪效武在廣西邊防當兵,家里有臥床不起的80歲老奶奶,父母親長期有病,嫂子因習慣性流產身子虛弱,哥哥在百里外的礦山工作,弟弟視力不足0.1,一雙孿生妹妹還在上小學……23歲的韓素云開始用她柔弱的雙肩支撐起一個多難的軍人之家。1988年2月,已過門3年多的韓素云才與回家探親的倪效武結婚。
婚后多年來,為了不讓丈夫分心,韓素云一人挑起這個9口之家的生產、生活重擔。在她的支持鼓勵下,遠在千里之外的倪效武沒有了后顧之憂,他從一位普通戰士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邊防軍官。
由于長期的過度勞累,韓素云不幸患上雙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癥,但為了讓丈夫安心工作,她卻屢向丈夫報稱“一家老小平安”。
患病后,韓素云先后到國內多家醫院求醫無果,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變賣了,還負債數千元。
“當時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但的確沒有什么辦法,丈夫只能帶我回部隊,再作打算。當我愛人所在的部隊了解到我的情況后,動員部隊官兵踴躍為我捐款治病?!?br/> 《廣西武裝》雜志社記者根據韓素云的感人事跡寫成了報道《心的呼喚,愛的奉獻》投給了《廣西日報》和《羊城晚報》。1993年12月10日,《羊城晚報》在七版頭條以《心的呼喚,愛的奉獻》為題介紹軍嫂韓素云的感人事跡。大家都為韓素云的精神所感動,紛紛致電致信問候這位好軍嫂。1994年1月18日,廣州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把韓素云接到廣州免費治病,近一個月的治療,韓素云奇跡般地站了起來。
廣西軍區政治部緊緊抓住時機,根據韓素云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感人事跡,組織了一系列跟進宣傳,《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解放軍報》等國內外大小媒體對韓素云的事跡進行了連續專題報道。
不久,以韓素云為原型的電影《軍嫂》在全國公映后,受到了全國觀眾的認可和歡迎。1995年1月以來,韓素云愛國擁軍先進群體事跡報告團先后在北京、上海、山東、廣東、廣西等地舉行了無數次報告會,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
1995年1月,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于永波代表中央軍委接見并慰問韓素云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于永波在報告會講話中指出,韓素云是新時期軍人妻子的榜樣。在她的身上,體現了愛親人、愛家庭與愛軍隊、愛國家的完美統一。韓素云先進群體的事跡充分反映了愛國主義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強大生命力,反映了軍政軍民團結的偉大凝聚力。
1995年1月26日,江澤民和李鵬、喬石、李瑞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觀看1995年軍民迎新春大型文藝晚會前,親切會見了韓素云愛國擁軍先進群體事跡報告團的7名成員。江澤民同志對韓素云笑著說,我早就知道你了,現在是一見如故,你的事跡很感人。
韓素云因此多次榮獲“模范軍屬”“優秀軍人妻子”及二級英模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等各級榮譽。
榮譽的背后,經歷的是一段曲折艱難的過程,然而當榮譽加身之后,更為艱難的是如何保持最初的心態和真實的自我。
從農村到城市,從普通人到名人,韓素云必須漸漸培養許多新的習慣,但她的本色沒有變。
主動給自己換工作
1997年,韓素云隨軍被安排到南寧市財政局工作,負責發放財政票據。
一間堆放票據的小倉庫,一張放著電腦的辦公桌,兩點一線之間構成了韓素云每天的工作內容。韓素云所經手的票據種類多達50多種,監印、調配、發放、核銷、收款,工作看似簡單卻很煩瑣,而且一刻也離不開。
說起來這份工作還是韓素云自己主動換來的。1997年4月,韓素云剛從憑祥市財政局調到南寧市財政局的時候,被分配到辦公室負責文秘工作。在辦公室夾了一段時間報紙后,她才知曉,這是局里對她身體的照顧。
韓素云總覺得自己不過是個文化不高的農村婦女,占著這樣的職位卻沒有發揮作用,心里始終不踏實。于是強烈要求局領導為她調換了工作崗位,擔任票據管理員。
然而對一個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家庭婦女而言,票據管理工作涉及經濟管理專業知識,又是對外服務的窗口,適應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韓素云每天拼命擠時間學習、向同事請教,深夜里常??粗鴷?br/> 韓素云以前不會用電腦,她就從開機學起,連走路、散步都在背字根。盡管只有初中文化的起點,卻自學拿到了中央黨校的函授本科文憑。
經韓素云手的財政票據,名目多達五十多種,每天有三四百個單位的人來購買財政票據,韓素云常常應接不暇,但她從未出過差錯。
在工作中勤檢查、勤回想,造就了“零差錯”。她認真地說:“少一張紙片,填錯一個數字,就可能讓國家損失幾萬元,可不是小事!”
由于之前患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癥”,韓素云的雙腿不能著涼,空調之下的她總是想盡辦法“取暖”。每逢天氣變化,韓素云的雙腿總能提前預報,她被同事們戲稱為“氣象臺臺長”。
雖然雙腿行動不太方便,但在十幾年的職業生涯中,韓素云卻從未請過病假,也從不遲到早退。
單位領導照顧,說凡是她去看病,單位派車,可她從不占用公家的時間去看病,更不愿用國家的車。韓素云說,一般人進這樣的大機關至少是本科學歷,自己能在這樣的單位工作,就應該多干,多學,少添麻煩。
負責、謙虛、好學,這是同事們對她的評價。同事們都說:“每天有幾百個單位的人辦理票據業務,他們都特別喜歡找韓大姐辦?!庇袝r候,一些縣里的工作人員趕到南寧取票時,已是下班時間,這時候韓素云就要忙到晚上7時多才能下班……對這些,韓素云從沒有過任何抱怨。
剛治好病那會兒,幾個藥商就曾千方百計地找到韓素云要她做廣告,說幾句話就給20萬元,都被韓素云拒絕了。
“家里雖然不富裕,治病更花錢,但這樣的錢不能要?!表n素云說,“那些人找我不就是沖著‘軍嫂’這個名來的嗎?再窮我也不能拿去換錢?!?br/> 韓素云成名后,安徽一家企業生產“軍嫂”牌洗衣粉,想請韓素云做廣告,做企業形象代理人,韓素云婉言謝絕。另外一家醬料企業還多次邀請她做企業形象代理人,愿意出100萬元薪酬為代理費,并開出了許多優越條件。南寧、廣州、深圳等地多家企業都想請韓素云做廣告,都被她一一推辭了。
“我今天的榮譽是黨和國家給的,我不能出賣它?!密娚臉s譽是黨和人民給的,只能為社會服務,不能為個人謀利。”
1998年1月,韓素云隨考察團到百色地區考察。在一戶農家看到孩子無錢上學,她當即掏出身上僅有的500元塞給孩子的父母,并說:“拿著這點錢,先給孩子上學,以后我再寄?!?998年長江、嫩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韓素云和丈夫前后捐款捐物達1200多元。
1998年,南寧市開展“愛心獻功臣”活動,韓素云積極響應,和丈夫帶著禮品到南寧市近郊及附近縣慰問了9位“三老”功臣。2000年6月,韓素云在報上看到“饑餓逼近30名棄嬰”的消息,當即與邕寧縣社會福利院取得聯系,并在單位倡議開展“愛心獻棄嬰”活動,及時將捐贈的5000多元現金和一批衣物送到了福利院。
2001年7月,南寧市遭受60年來特大洪水襲擊。在抗洪前線,韓素云還到法卡山抗洪部隊與廣西軍區劉仁斌將軍競賽裝沙包、扛沙袋,極大
qsAI+cPK7Yq7itTPVxNhoteXondUKtUcMi0BcEDo78k=地鼓舞了官兵們的斗志。洪水稍退,韓素云組織43名“媽媽擁軍”服務隊,到抗洪部隊駐地幫助官兵洗衣,熬姜湯。
廣州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一直把韓素云作為一個病例掛在網上,每天都有很多病人找她,給她寫信、打電話,詢問用藥尋醫方面的問題,她都一一耐心解答,鼓勵他們樹立治療的信心。幾年來,在韓素云的幫助指導下,有80多名患有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癥的病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復。
刻意給女兒改名字
這些年雖然扔掉了雙拐,但韓素云的病卻沒完全好,還要定期服藥和治療?!按┮m子都只能自己穿右腳,左腳得女兒幫忙?!?br/> 韓素云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小壺自己泡的枸杞菊花茶,旁邊的小熊維尼瓷杯就是女兒前前送的。前前覺得媽媽生活太平淡,所以要搭配一個可愛點的杯子。
“女兒前前的名字是我給改過來的,生女兒時家里是最艱難的,所以起名叫倪難難,現在日子好了,我們給女兒改了名,叫倪前前,一切向前看,希望在前頭。”
女兒的高中是在郊區讀的,住校一般不回家。有一天,女兒回家,說“要買便宜的球鞋,學校都是農村孩子,都穿的這個”。夫婦倆心里暗暗吃驚,孩子以前在城里讀書時,同學之間講究攀比,誰穿名牌誰光榮?!皯{著這一點,我感覺送孩子去郊區學校送對了。”韓素云說道。
但有時候,孩子也很好面子?!拔议_著殘摩去學校接女兒,她就很不樂意,她不想讓同學看到有個殘疾媽媽?!?br/> 如今女兒已經長成大姑娘,也逐漸讀懂了自己的母親?!皨寢屖擒娚┑囊粋€代表,千千萬萬的軍嫂其實都很辛苦?!?br/> “我雖然辛苦一點,但有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我想,不是我的事跡感動了大家,而是黨和人民的關心、關愛感動了我。我一定以此激勵自己繼續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就是把自己要做的事,堅持下去?!表n素云執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