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運會、世界杯、全運會……運動員奪取金牌的那一瞬間,是他們生命中最閃亮的時刻。但“閃亮”轉瞬即逝,很多運動員就如一顆“流星”。所有人都知道,運動員吃的是“青春飯”,無論取得多大成就,面對歲月催促,面對傷病,面對新人輩出等種種因素,總會有英雄遲暮,謝幕告別的那一天。
當冠軍們離開了曾經為之奮斗多年的賽場,走出了國家食堂,搬離了集體宿舍,過起了普通人的生活,那么他們的人生又會是什么樣的?還會有多少人記得他們曾經的輝煌瞬間?
“在西方人眼里,體育運動是一個職業,運動員要靠這個養家糊口;而在中國,體育運動是一項事業,是運動員不惜一切代價來爭取的事業。”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蔡振華曾經說。
為了解決運動員退役后的生活問題,2006年,國家體育總局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制定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保障工作的通知》,與教育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推動體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2007年,國家六部委聯合印發了《運動員聘用暫行辦法》,政策中“將運動員管理納入了國家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管理體系”、“運動員將實行合同聘用”、“優秀成績運動員應聘可免試”等內容都被認為是對運動員保障、就業的新好政策。《指導意見》的出臺,將切實落實運動員各項社會保險待遇,提出切實做好運動性傷病的預防工作、完善運動員醫療保障體系、將運動性傷病納入工傷保險范疇,強制要求各地確保運動員2010年底以前加入工傷保險。
2010年,由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和北京體育大學聯合舉辦的“全國退役優秀運動員創業拓展研修班”在北京體育大學開講,包括前奧運冠軍羅雪娟、邢慧娜、世界冠軍牛劍鋒、劉國正、周雅菲等名將都被“趕”進了課堂。培訓中,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和北京體育大學為優秀退役運動員打造了一支綜合完備的講師團隊,在聘請國內知名教授的同時,還請來了成功創業的知名退役運動員授課,前短道速滑奧運冠軍楊揚、冬奧會銅牌得主陳露和橫渡勇士張健教授等人都是受到學員們熱捧的講師……
讓我們以“世界體操王子”李寧、悉尼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年齡最小的參賽選手桑雪和中國女足“邊路快馬”王丹丹為縮影,記述一下冠軍們的“謝幕”后生活,也許會有所感悟。
聚焦李寧:一切皆有可能
1963年出生于廣西的李寧,7歲開始練習體操,十年后進入國家體操隊,第二年,他就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閃亮登場,一舉拿下了自由體操、鞍馬、吊環三項冠軍,其動作難度和完成質量讓人叫絕,不少資深體育人預測這個瘦瘦小小的男孩將是未來體操館里的“霸主”。
但是,誰都不會想到速度居然如此之快,僅僅在一年之后的世界杯上,這個未滿20歲的小伙子除了在雙杠比賽中屈居第三,其余6個項目全都站在了領獎臺的最高處,李寧的優異表現被譽為體操史上不可逾越的“神話”,“體操王子”從此風靡世界。在李寧17年的運動生涯中,一共獲得國內外重大體操比賽金牌106枚,其中有三枚是奧運會金牌。
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李寧從吊環上摔下之后站起來,向場上觀眾微微一笑。這個微笑也成為李寧運動員生涯的最后一個表情,他笑著“轉身”了,走上了另外一條人生“跑道”。
即使是“體操王子”,在退役之后也經歷了一段迷茫期,想想那些名氣不大的運動員,或許更難融入社會。年輕氣盛的李寧決心和其他退役運動員一起來改變這個狀況。“訓練那么辛苦的事情,我們都堅持了下來,還有什么是我們做不了的?”所以李寧要“自立門戶”的消息傳出來后,退役運動員和他的老隊友、親戚都聞訊而來。他們要和李寧一起拼搏,創造新的人生。
其實這樣的合作伙伴和工作搭檔,并不是李寧可以選擇的,原因還是練了十幾年體操的他除了這么一群人,似乎誰都不認識。雖然身邊的隊友、親友沒有管理經驗,也沒有制造業的工作背景,但是他們具備了優秀運動員執著的精神,對任何一個細小的環節都會精益求精,以致不分日夜地工作,這個團隊青春而有朝氣。
當時的中國體育用品還是“康威”的天下,但是曾經讓世界震驚的體操王子在商業路上也引爆了一顆“炸彈”,他在加盟廣東健力寶集團后,創立了“李寧”體育用品品牌,并以贊助1990年亞運會中國代表團為機遇,開始了公司的經營業務,從而開創了中國體育用品品牌經營的先河。公司在當年剩下的4個月里就實現了近300萬元人民幣的盈利,這對于剛剛起步的李寧而言,無疑是開了一個好頭,也為日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無奈,由于當時消費者的能力并不高,傳統國營商業的主批發渠道冷眼旁觀這個價格偏高的新品,并沒有因為世界冠軍的光環而對其刮目相看。危機中的李寧切身體會到:要想持續發展,唯有加強銷售!
當時李寧公司的銷售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用“回扣”打開市場縫隙;二是直接面對市場。
第一種方法被當時國內很多企業采用,靠關系銷售是當時的一種商業傾向。至于服裝品牌如何開拓終端市場、取悅消費者,同時樹立品牌形象等,1990年代的中國商人還未認真考慮過。
因為李寧在運動員時代,經常出國參加國際大賽,讓他擁有比當時其他創業者更為廣闊的視野。在企業遇到問題的時候,他能夠從國際范圍內尋找和選擇優良的解決方案。縱觀李寧創業之初,除了身邊的李經緯之外,“拿來主義”也是其成功的“秘密武器”。遇到銷售問題時,李寧會仔細研究國外名牌運動裝的銷售辦法。那個年代,特許經營已經是國外成熟且風行的經營模式。但是,這種方式對于中國的運動裝市場卻顯得相當陌生,當時中國人最直接的消費還是去百貨大樓購買質量好的運動服裝。關鍵時刻,李寧當機立斷,開始了市場上前所未有的創新:營銷方式的創新。李寧公司也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家實施特許經營體系的企業。
對此,李寧表示:“我的目標是要做一個品牌,而特許經營不僅可以保證品牌形象在市場上的高度統一性,還能夠借用經銷商的力量迅速形成獨立完整的營銷網絡。”今天看來,他走了一條有遠見的道路。
“推動中國體育事業,讓運動改變我們的生活”,這是李寧公司成立的初衷。李寧也從不放棄任何努力以實現這一使命。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李寧”被選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專用領獎裝備,從而結束了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穿著國外體育品牌服裝的歷史。
如今,“李寧”早已成為中國體育用品的第一品牌。但是作為董事長的李寧絲毫不敢懈怠,他把產品的研發,看作一個不斷創造紀錄、刷新紀錄的賽程。早在1998年,公司就建立了本土公司第一家服裝與鞋的產品設計開發中心,率先成為自主開發的中國體育用品公司;幾年之后,公司與香港中文大學人體運動科學系合作,對生產的運動鞋的力學特性進行運動生物力學測試,建立專業運動員的腳型數據庫,對專業運動特征進行數據搜集和分析,從而進一步提高產品的專業性和舒適度。經過15年的探索,李寧產品已由單一的運動服裝,發展至運動服裝、運動鞋、運動配件等多系列并駕齊驅。他們的國際網絡已進入23個國家和地區。
“小時候吃不飽,那時,當一名好運動員、把自己喂飽,就是最大的夢想。后來真的成了體操運動員,偶然一次看到羅馬尼亞體操名將科馬內奇的精彩表演,就想像她一樣,也成為奧運會冠軍,于是,奧運冠軍又成了我的夢想。再后來,我退役,創立李寧公司,就夢想著把它打造成世界知名品牌,成為中國制造的驕傲。如今,這個夢想還沒有完全實現,所以,我現在天天還在做夢。”
毫無疑問,李寧一直都是美夢連連,并且夢想成真。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當李寧高擎著手中被點燃的火炬,徐徐升到空中,并作出跑步姿勢,在國家體育場上空環繞。隨著他的步伐前進,一幅“祥云”卷軸徐徐展開。他在主火炬塔下點燃奧運圣火的時候,那一刻,不管是“體操王子”李寧,還是“李寧”品牌都已經點燃世界,照亮全球。
(代表人物:李小雙、邱鐘惠、莊泳)
聚焦桑雪:我能,無限可能
從1998年到2001年,桑雪完成了運動生涯的大滿貫——在跳臺上與隊友合作,相繼奪取了世界杯、世錦賽和奧運會金牌。并且擁有多項之最:天津第一個奧運冠軍、第一次代表國家隊出國參賽就拿到金牌、同時還是悉尼奧運會上年齡最小的參賽選手……
2001年,日本世界跳水錦標賽,桑雪又一次站在了最高處,這也是最后一次。世錦賽前,她在隊內技術難度是最高的,比賽完回國后,因為國際泳聯調低部分動作難度,桑雪的動作難度系數受到了較大影響,她做出的決定讓人目瞪口呆:退役!
桑雪有些無奈地說:“除了難度系數,最主要的是我的身體沒法完成每天高負荷訓練的要求。與此同時心理壓力也日漸增大,這項運動不允許有間隔,每天的訓練一定要達到一定強度。我的抵抗力特別差,而且硬傷特別多,所以練起來比別人都要吃力,這讓我的運動年限無形受到限制。”
那一年,桑雪只有17歲,進入國家跳水隊也只有4個年頭。在一片惋惜中她“轉身”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攻讀廣播電視專業,立志做一名傳媒人。遺憾的是,這一次“改行”并不成功,從事體育運動多年的她,已經沒有那份安靜學習的心態,望著與同學之間越來越大的距離,好勝心強的桑雪再次“退役”,走進了社會這個大學校。
相比從跳臺上從容轉身,這一次中途休學更讓她郁悶:“作出決定之后特別茫然,也不知道下一步該去做些什么,20歲不到,或許對于其他人而言人生才剛起步,而我作為一個跳水運動員卻感覺自己仿佛走到了終點!”
就在桑雪的前途未卜之時,一直患有很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的媽媽病發了,想當年,媽媽為了女兒的冠軍夢,拖著病體,天天不辭辛苦地工作,硬是將女兒“送”上了奧運會冠軍領獎臺。而今天,媽媽的心臟終于不堪重負,要裝上起搏器,還有持續不斷的治療,她就必須負責到底。
雖然有奧運獎金,但是對母親龐大的醫療費來說,也只是杯水車薪。為了媽媽,桑雪默默無聞地投身到打工大軍中。她想通過這種方式,最大限度地延長母親的生命,經熟人介紹,桑雪在一個規模較大的會員俱樂部找到一份當兼職干事的工作,主要做整理和傳遞材料等工作。而后,她又應聘到一家咖啡館做了服務員。桑雪住的地方離她打工的咖啡館有十幾里的路程。白天,桑雪可以坐公交車去上班,可晚上下班時,往往已沒有公交車了。為了省錢,桑雪從來不坐的士,而是步行回去。為了多掙些錢,在咖啡店打工之余,桑雪又找了一份幫人抄抄算算和打字的工作。
雖然作為奧運會冠軍的桑雪,可以申請體育總局或國家跳水隊給她提供一些幫助,但倔強的她沒有那么做。她一直靠自己的勞動所得為母親治病,從未向國家伸手要一分錢。因為有了桑雪的打工收入,桑雪的媽媽得以繼續接受治療,因此她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沒有加重。
媽媽的病情穩定之后,桑雪開始考慮自己的未來,其實在她的心里,一直有一個明星夢,她喜歡舞臺,曾經的十米跳臺也是她的舞臺,她在那個只屬于自己的舞臺上自由奔放、光芒四射,吸引了很多男隊員和觀眾的目光。
機緣巧合,2006年桑雪再次“轉身”,簽約北京平方音樂,成為歌壇新人,同年12月20日正式推出第一首個人單曲《傷雪》,第二年接著推出首個奧運單曲《完美的瞬間》,力薦新歌《嗨》。遺憾的是,由于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聲樂訓練,桑雪雖然很努力,但是始終缺了一把火候,沒能在樂壇立足。桑雪知道自己不能放棄,必須尋找新的舞臺,因為她是媽媽的一片天。
2010年6月,桑雪再一次讓人跌破眼鏡,她尋找到的新舞臺居然是浙江衛視“中國藍”耗資5000萬打造的“高端選秀”——《非同凡響》,要知道,奧運冠軍轉型為藝人的屢見不鮮,但是奧運冠軍出現在選秀舞臺上的,桑雪絕對是中國第一人。
“其實我是懷著忐忑的心情參加這個節目的,我站在舞臺上非常緊張,也沒有自信,更不知道那是不是自己!但我知道我不能一直活在奧運冠軍的光環之下,我喜歡唱歌,我想有自己人生征途中新的突破。《非同凡響》幫我實現夢想,我沒有理由去拒絕。”桑雪堅定地說。
就在桑雪站上選秀舞臺的瞬間,所有的爭議撲面而來,有人說她籌錢救先天性心臟病的母親純屬炒作;有前隊友爆料桑雪當年奪冠,國家獎勵8萬元,實際到手才1萬元左右;有知情者透露她的退役是因為與跳水隊某位領導不合才被迫離隊;更有甚者,說其因為長得漂亮,私生活混亂……桑雪無疑成為了《非同凡響》舞臺上最有話題的選手。
和在跳水隊一樣,面對這些質疑,桑雪再一次沉默了,只有默默地努力,第一個進排練廳,最后一個出來,她要向所有人展示出一個不一樣的桑雪,為了舞臺上的驚艷,她甚至嘗試高難度的“稠吊”,排練的時候累到手抖,她也一聲不吭,因為這是自己選擇的道路。
對于桑雪的表現,著名音樂人包小柏這樣評價,“選手既然來了,我們就要以他的未來去看,我要給選手一樣的機會。不能因為他有過去,我就不碰觀眾質疑的那些范圍,應該倒過來給他更大的努力空間和所有的鼓勵。桑雪的外形、嗓音以及素質,都不算差。經過專業方面的訓練,桑雪從體育健將變身為優秀歌手,不是沒有可能。”
“謝謝支持我的媽媽,我不害怕失敗,不害怕淘汰。謝謝支持我的人,讓我有更大的勇氣走下去!也謝謝罵我的朋友們!我知道自己還不夠好!更加知道這條路對我來說會很艱辛!但是因為我喜歡音樂,我愿意為它去努力,去嘗試,我只想好好的歌唱。或許,下一次就是最后一次,但我一定要以最好的努力,呈現一個最好的我。不要怕,我能行!”桑雪說。
在一片爭議聲中,桑雪最終止步于《非同凡響》的舞臺,至于她在藝術道路上究竟還能走多遠,這一路上還有多少艱辛坎坷,誰也不知道……
(代表人物:陶虹、田亮、劉璇)
聚焦王丹丹:不走尋常路
2001年廣東全運會,只有16歲的王丹丹在王海鳴率領的北京隊里成了主力,她也是2004年王海鳴獲得世界青年錦標賽亞軍的絕對核心球員。但除了馬良行給過她短暫的機會外,其他教練都沒看中這名有速度,有沖擊力的小個子隊員,而熟悉北京女足的商瑞華剛一上任國家隊,就從北京隊征調了這名踢球很利索的“假小子”,一戰成名后,證明商指導就是伯樂。
在中國女足隊中,王丹丹是一個具備幽默細胞的快樂分子,和隊友們相處得都非常融洽,她還有一個非常鼓舞人心的特點,就是往往在球隊生死存亡的最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用進球解救球隊于危難之中。
進入國家隊,為國效力,這是一名運動員的最高榮譽,也是很多運動員的畢生夢想,王丹丹做到了,但是她最終放棄了,而且是在自己的當打之年,僅僅25歲她就選擇了退役。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待遇越來越低,甚至難以生活。王丹丹困惑了,過去在電視里看到的球星,住洋房,開跑車,而自己身邊的運動員卻沒有一個能擁有這些。作為國家隊隊員的她每個月只有2000元左右的工資,而北京隊的隊友拿到手的只有1000元,隊友之間甚至開玩笑說“連衛生巾都買不起了”。有媒體報道教練商瑞華曾經跟前足協某位高官談及河北國腳呂燕的工資只有1200元一事,當時這位足協領導有點驚詫地說:“一個月才1200元?跟我家保姆賺的一樣多。”
這樣的狀況讓王丹丹不得不另謀出路,剛退役的時候,她曾一度手足無措。或許提起中國女足隊員,人們首先會想到孫雯、劉愛玲、溫莉蓉、范運杰等知名老女足隊員,可像這樣的知名球員畢竟是“鳳毛麟角”,而像王丹丹這樣文化水平欠缺,社會經驗不足的女足隊員,她們退役后都該從事什么樣的職業呢?
15年的綠茵生涯,讓王丹丹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所幸她是北京人,熟悉這里的一切,很小的時候,她就跟這里的哥們、姐們跑遍大小胡同,哪兒有風味小吃,哪兒能買到便宜、漂亮的衣服,王丹丹如數家珍,西單、王府井、秀水街、動物園……每個周末,王丹丹都會去這些外地人最中意的潮流服飾集散地轉轉,了解流行、時尚的穿衣風格,也順便學習人家怎么做生意,盤算著擁有一家自己的店面。
想做好服裝生意,首先就要“練攤兒”,對于初來北京謀生的年輕人來說可能不算什么,可對于一個曾經的國家隊女足隊員、參加過北京奧運會的體育健將來說,要站在天橋上大聲吆喝,推銷幾十塊錢的衣服,實在有些為難。但是王丹丹卻沒有這樣的顧慮,因為她要生活。從擺地攤起她就沒把這當成一件丟臉的事。“沒什么悲慘不悲慘的,我也沒有什么遺憾,踢球已經有15年了,酸甜苦辣都嘗過,生活就是這樣,日子還要繼續,我要加倍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一樣是開心的。”不知道說這些話的時候,她還能否想起自己在綠蔭場上揮汗如雨的那些日子。
幸運的是,王丹丹擺地攤的日子沒有持續多久,就通過朋友介紹,在北京SOGO附近租下了一家小店,王丹丹說現在她對足球已不關心,只是會和以前的隊友聯系,聊天的內容,也大多與足球無關。“我也擺地攤啊,不過還是出于愛好,我覺得我挺時尚的,現在沒有其他更大的能耐,做做服裝生意其實挺好的,我很滿意現在的生活。”王丹丹的店有8平方米左右,月租金4500元,男女裝都做,“鋪面是一個好朋友便宜租給我的。男裝主要做T恤,女裝主要是做那種比較時尚的款式。生意剛剛起來,月收入還真說不好。”
如今,在車水馬龍的北京SOGO,“老板娘”王丹丹的日子很充實,也很幸福。每天一大早,拉開沉沉的卷閘門,明亮的陽光透進屋來,照在她依舊青春而富有朝氣的臉上,小店里掛滿各種顏色的衣服,都是她最喜歡的,紅色、白色、黃色、紫色……
(代表人物:鄒春蘭、平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