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陳有杰先生.是先認識他的畫,他的字.多年之后,才見到本人。初見其人,頗覺意外,本以為或者是滿臉絡腮胡.或者蓄著飄逸長發,心目中的那些搞藝術的都有些神經質。可陳有杰卻是十分儒雅.談吐自是不俗.態度也十分謙遜.講話時總帶著淡淡笑意.如高山流水般.然說到興致處,神采飛揚.絕不枯燥.其境界之高遠令人折服。
境由心造.畫為心聲。陳有杰出生雄險幽秀的巴渝.多年浸淫筆情墨趣.筆下山川.溪流.云煙.樹石、房舍.路徑……,點點滴滴.鑄就了他風骨入畫的靈魂.顯示出內斂溫潤的藝術家氣質。
陳有杰生長在農村.父親寫得一手好毛筆字.母親擅長鞋墊繡花。這.便是他的藝術啟蒙了。小學三年級.喜歡上了連環畫.被《三國演義》《楊家將》<水滸傳)等英雄豪杰吸引.不同別的孩子看完便丟.他是對照連環畫的樣子臨摹.關羽,楊六郎.林沖……遠去的英雄騎著戰馬廝殺.在他筆下漸漸靈活.那些用粉筆畫在墻上.石壩上的稚畫很是受人注目,更添自信.無形中堅定了他學畫的決心。
好學的他一舉考上縣重點中學.教學的音樂老師風采卓越.拉得一手好二胡.受其熏陶.陳有杰開始接觸二胡.僅用一周時間.便學會音符.還自己動手用蛇皮做了一把“陳氏二胡”。因為這門“手藝“,他得以參加襄渝鐵路文藝宣傳隊,進而被抽調到重慶警備區從事音樂工作。1973年.陳有杰轉業到重慶解放軍影劇院.一呆至今已過三十多載。也因為這份音樂熏陶.使他的畫作充滿強烈的韻律感.畫中煙云.山川.林木.變化中無~不依著節奏旋律.或濃或淡或高或低、或疏或密.細細品味.皆有跡可尋。
起初.因工作需要.陳有杰主要以畫人物電影廣告為主。這也為他日后創作打下堅實基礎。1991年.他創作的《烈火金剛》人物形象畫獲全國電影宣傳畫展銅獎。多年畫畫生涯,這是他得到的第一個獎。
工作之余.陳有杰都拿來學畫。先臨摹古畫自學.拜四川美術學院的魏傳義.西南師大的古月學西畫.后學岑學恭馮建吳的國畫山水。1 994年.又師從著名詩人.書法家魏宇平研習詩文書法藝術。
隨著他創作的國畫作品多次參加省市.全國展覽.并陸續見報.更添了他的自信和創作熱情。
紙上得來終覺淺。經過前期積累.陳有杰感覺不能呆在畫室去臆造山水,應該走出去.在名山大川中寫生.收集創作素材。為此.他利用假日,自費奔赴長江大三峽、漓江.黃山、武當.神龍架泰山.華山.張家界千里烏江畫廊等進行創作.得畫稿詩作游記無數。
從寫生到創作.對于一個畫家來說是對生活的認知和感受把滿腔情愫化為墨水.將抽象化為具象,展現畫家內心深處的繽紛世界。
2005年7月.9月.《陳有杰巴渝山水書畫展》分別在成渝兩地舉辦.同時.《陳有杰巴渝山水書畫集》出版發行。
看多了山水.陳有杰的國畫山水更趨成熟.在厚重大氣的基礎上.筆墨技法大膽.呈現出潑辣與靈動.在小心收拾上做到細而不繁生動有致.意境深邃。寫生來的素材在他筆下各具地域特色如《黃山煙云》《三峽漁舟》《烏江雨后泉如注>《嘉陵夕照》《梵凈山萬卷書崖)等。是以他筆下山水畫.總散發出或大氣磅礴.或溫婉靈秀的意境。其渾厚疊潤.雄秀兼備雄而不狂秀而不纖,生活氣息與詩情畫意融洽,氣韻生動.給人以無限遐想幽思.陶醉其中流連忘返.心境得以升華。
陳有杰的畫作中.以國畫山水和駿馬最多。國畫山水中.又以巴山渝水占絕大部分。談及緣由.他很是自豪.因為我是重慶人啊有這么好的山水資源為何不用7月是故鄉圓能把家鄉自然的美.通過山水畫的形式展現出來.讓人們萌發一種對祖國河山的眷戀進而呼喚世人對生態環境的珍惜和保護。這.更是一種境界。
縱觀陳有杰筆下的巴渝山水畫.有一個顯著特點:畫幅大氣魄足。有趣的是.他的巴渝山水畫并不像一般畫家那樣繼承明清.而是繞道五代兩宋的荊浩.董源.李成.范寬等.是以他的作品與眾不同.極有個性。無論是《三峽遺韻圖)《長江詩與畫》還是《嘉陵帆影圖》《三峽晨曦圖》等,畫家皆本著筆為墨使.墨為筆用的原則.盡力施展筆墨功能.挖掘墨筆的表現力。他以嫻熟深厚的筆墨功夫.在布局點線、塊面敘述.濃淡處理上獨具匠心,揮灑自如.集巴渝山水的雄.奇險秀為一體.筆下山水有筆有墨,有情有意.可洗滌都市喧囂生活混沌.進入清凈無為之境界。
“師古師今師造化.畫山畫水畫精神”。一語道出陳有杰習畫感悟箴言。
“詩是有聲畫.畫乃無聲詩.詩畫與畫意.相得互涵滋。這首詩.則明確表達出他對詩與畫的認知及追求的高遠意境。中國詩書.畫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代書畫家無比兼備.要攀登藝術更高峰.非有深厚文化底蘊不可。
值得提的是陳有杰的書法亦大開大合.頗有氣勢.已具名家風范。
而畫馬.則是近幾年新學。畫馬情結.早在看連環畫時滋生.一直不曾放下。雖說畫理相通但畫馬與山水大相徑庭。一動一靜. 重力量一重意象。且“鐘馗易畫.犬馬難”.畫馬.本就是極具挑戰性。
2009年6月.他因朋友企業開張需“馬到成功”畫一幅.不便推辭.知難而上,翻閱了有關中國“馬文化”的資料和歷代畫馬大師曹霸韓干李公麟趙松雪徐悲鴻的作品.經過慎重思考與選擇.本著取近原則.以徐悲鴻為師.研習水墨寫意畫馬。從臨摹開始.越畫越有趣后開始創作.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他筆下的馬.仍運用徐氏“中學為主西學為用”的意象思維.將馬的溫順、烈性、嘶鳴、奔騰……因時因地的表現出來.并賦予詩文題跋,更添詩情畫意.讓觀者認識馬的審美價值。
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陳有杰的駿馬畫作首次亮相公眾.整整六十幅,單馬、雙馬.猶如天馬行空般.各具神態。六駿,八駿奔騰飛躍滾滾向前.氣勢宏大撲面而來。 萬馬奔騰馬上封候馬到成功.幾千年來.馬與人共榮.龍馬精神流傳至今。“我愛馬并畫馬.意在追求一種健康向上,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文化精神。”這種精神在他六十余幅駿馬圖中表現明顯。古月老師曾稱贊人如其馬.一直奔跑于藝術道路。
縱觀陳有杰筆下駿馬.皆以筆墨為造型手段.且寓筆墨于馬之造型中而非游離造型外.凸顯文人情趣。重馬之形態情態動態、神態.始終又以馬頭統率全身.無論仰俯前后動靜顧盼
。百轉千回行路難,石梯萬步苦登攀。丹青壯我凌云志,不上峰巔誓不還。”此七言詩文.道破陳有杰遠志。正如他之遠行,正是馳騁巴山水天馬自行空。
責任編輯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