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身柔弱,擔起兩肩風雨。她呵護至親,彰顯一片孝心,本是人間大愛,可她說這是兒女本分,跪乳報恩;隨軍邊防,助領導解除后顧之憂,心若慈母,拭去官兵心頭淚;邊關雖冷,她率姐妹雪中送炭,暖熱一雙雙緊握鋼槍的手。
“孩子都十歲了,丈夫也沒有送過幾次孩子上學。女兒上學時經常有一種壓力,同學們都沒有看到過她的爸爸。女兒以前經常在作文中寫道,‘我有一個曾經當老師的媽媽,一個軍人的爸爸……我最大奢望就是能讓爸爸送我去上學。”
說到這里的時候,郭春枝有些哽咽,“現在孩子明白事情了,會在作文中寫‘我出生在軍人家庭,我很自豪……’”
的確,在公婆眼中,她是一位好兒媳,在丈夫眼中,她是一位好妻子,在戰士眼中,她是一位好嫂子。
公婆眼中的好兒媳
1998年,郭春枝與邊防軍人紀永生結婚后,從此郭春枝的生命里就多了一對父母——公公婆婆。
婚后的第12天,丈夫就返回部隊,留下她跟公婆。晚上當公婆進入夢鄉時,她多想把所有的苦累,所有的思念都向丈夫傾訴,但拿起筆后,跟丈夫匯報的又總是快樂和平安。
2008年婆婆被醫院確診為肺癌晚期,這一噩耗讓郭春枝和丈夫抱頭痛哭,她和丈夫商量,就是傾家蕩產也要給婆婆治病。郭春枝用善意的謊言跟婆婆隱瞞了病情,她說:“娘,你只是肺部有點小毛病,沒事的,做個手術就好了。”
即使不算手術費,光每天打針、吃藥,就得花費近兩千元。住院不到一個月,他們的積蓄就全部花完,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只有郭春枝陪著,婆婆才肯吃,才肯換衣服。有時一會兒看不見郭春枝就問:“春枝哪去了?春枝哪去了?……”
當時正值5月初,田里的野菜很小也很少。婆婆要吃,她就立馬去挖野菜,弄得鞋子、褲腿滿是泥巴。好不容易挖了一小盤野菜,吃時婆婆說苦,又說要吃餃子,郭春枝就忙了一上午做了四種餡的餃子,婆婆吃了5個。看著婆婆吃著自己包的餃子,郭春枝悲喜交加。
“老人走時非常安詳,她握著我的手走的。”郭春枝說。
丈夫眼中的好妻子
2003年8月,郭春枝放棄自己喜愛的教師職業,隨愛人來到邊防一線,用實際行動支持愛人扎根邊防。
其實,婆婆被醫院檢查出患有“子宮肌瘤“時,需要立馬做手術,她和公公都懵了。當時紀永生的單位正趕上“紅旗倉庫”驗收,為了不讓丈夫分心,郭春枝只好隱瞞了實情,一個人張羅起婆婆動手術的事情。在手術的三個多小時里,她坐立不定。還好,是良性腫瘤。經過這次手術后,婆婆的身體大不如以前了。在郭春枝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的身體逐漸好轉起來,這讓郭春枝倍感欣慰。
丈夫由于工作繁忙,飲食無規律,患上了嚴重的胃病,經常在夜里被疼醒,各種胃藥一天三餐離不開。郭春枝隨軍后的幾年里,丈夫所在部隊搞裝備“兩成兩力”、“三化”達標和信息化建設,經常早出晚歸,十天半月的到一線檢查、蹲點是常事,家務和照顧孩子的擔子又都落在她一個人的身上。幾次孩子后半夜發高燒丈夫都不在家,她自己背著孩子去診所,診所的醫生感慨地說:“當軍人的妻子可真不容易啊!”
在她的支持和鼓勵下,丈夫2004年被黑龍江省軍區評為2000至2004年裝備管理先進個人,2005、2006年被團評為指導基層先進個人,并榮立三等功一次。2009年,紀永生被軍區裝備部評為武器裝備管理“三化”達標創優先進個人。
當丈夫獲得榮譽后激動地對我說:“剛開始說要給我幸福的生活,可這些年讓我跟著他吃了不少苦。其實,我沒感覺到苦,即便苦其實很甜。”丈夫愧疚地說,這苦、這甜都是欠郭春枝的情。
戰士眼中的好嫂子
郭春枝丈夫所在的團隨軍家屬有130多人。前幾年因一些家屬隨軍后閑著無事做,相互間難免磕磕絆絆,丈夫工作由此也受影響,團黨委決定成立家委會。老主任轉業后,郭春枝被大家推舉為家委會主任。
“家屬們順心,干部工作起來就能安心、盡心。有家委會出面解除后顧之憂,干部不論在機關還是在基層,都能甩開膀子干一番事業。”郭春枝當選部隊家屬委員會主任后,帶領家屬支持部隊建設,圍繞創建和諧社會,和諧軍營,積極發揮家屬委員會的作用。
讓郭春枝感到自豪的是,15年來,先后有30余名軍嫂參加全軍函授自考,取得大專以上學歷;有15名隨軍家屬通過競爭被駐地企事業單位錄取。
“愛他就得愛他的全部:他的兵、他的事業……”郭春枝經常這樣告訴自己。
一天,郭春枝在團政工網的軍嫂熱線上,看到修理所上士龍飛的一條留言:嫂子,最近我和妻子鬧了點小別扭,她一氣之下回了娘家。而我母親是聾啞人,生活上急需人照料而部隊有規定,我不能經常回家,我感到很對不住母親。因此我整日悶悶不樂,工作也沒勁頭,嫂子,你說我該怎么辦?
第二天,郭春枝就帶領7名軍嫂拎著慰問品來到了龍飛的家,并電話聯系了他的妻子。郭春枝將自己去年悉心照顧“肺癌晚期”的婆婆的經歷告訴了她,最后說:“雖然婆婆最終還是走了,但作為她的兒媳,我內心無愧。”其他軍嫂也耐心地開導龍飛的妻子,“作為軍人的妻子,我們就要比別的女人更懂得堅強,更懂得支持丈夫工作……”
一番交流后,龍飛的妻子表示一定要回去好好照顧婆婆,當婆婆的好兒媳,當丈夫的賢內助。同時她也說出了自己的苦衷:由于部隊規定,龍飛不能經常回家,家里的大小事都落在了她一個人的身上,而婆婆又是聾啞人,她時常感到很孤獨無助。郭春枝聽后,決定每周安排兩名軍嫂到龍飛家幫忙。
當龍飛得知家屬委員的嫂子們說服了妻子回家照顧母親,并且還定期去看望母親后,感動地說:“太感謝你們這些好嫂子了。”
在家委會帶領下,隨軍家屬中出現了自立自強求上進的風氣。全團60%的待業家屬通過自謀職業實現再就業。
郭春枝還積極組織家屬委員會的軍嫂們為汶川地震、南方水災、西南旱災中受難的群眾捐款獻愛心;通過給戰士過集體生日、開座談會、新年慰問等“面對面”的形式與戰士談心交心,通過軍嫂熱線、網絡、電話等“鍵對鍵”方式隨時為戰士排憂解難……
2009年,家屬委員會建設經驗兩次受到軍委總部首長的充分肯定,經驗做法在全軍推廣。她們的家委會也被黑龍江省評為三八紅旗先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