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實現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的理論的又一次與時俱進,是深化我國改革開放的行動指南。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改革開放;行動指南
科學發展觀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在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一系列的理論創新中,科學發展觀處于核心位置,對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行動指南,也是深化我國改革開放的行動指南。
一、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胡錦濤同志為首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通過總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敗得失,進一步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規律,站在新世紀的高度,立足現實,面向未來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形成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協調發展,就是要堅持“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深厚、思想內涵豐富、內在邏輯嚴密、理論框架清晰,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它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多個領域,涵蓋了新世紀黨和國家建設的方方面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為我們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強大理論武器。這一理論體系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方法,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深刻分析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實際,科學地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概括。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也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能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讓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之路,努力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次新的偉大革命,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蓬勃發展的嶄新局面。在這場新的偉大革命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取得了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正是在這樣一個對社會主義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我國進行了一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推動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已經成為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的最顯著的標志、最鮮明的特征。
改革開放是體制創新之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機制體制基礎。歷經30年的改革,我國基本實現了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在產權制度、分配制度、運行制度、開放制度方面都有突破和創新。產權制度從傳統的單一公有制,轉變為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類產權制度;分配制度從原來單一的按勞分配,轉變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要素分配制度;運行制度從計劃經濟為主體、市場調節為輔,轉變為以國家調節為主導的多種結構市場制度;開放制度從被迫較為封閉的對外經濟關系,轉變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制度。
改革開放是強國富民之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不斷創造著驚人的奇跡:一是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由1978年的1473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6000多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財政收入從1978年的1132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5.1萬億元人民幣;國家外匯儲備從1.7億美元增加到1.53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外貿進出口總額由206.4億美元增至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二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2007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長到1378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3.6元增長到4140元;城市和農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由6.7平方米和8.1平方米,增至28平方米和29.7平方米,城鎮居民住房自有率達到83%;反映城市和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57.5%和67.7%降至36.3%和43.1%;農村貧困人口持續下降。三是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30年的改革開放之路,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調整和沖破一切阻礙和束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尤其從2003年起,我國的GDP增長速度每年都高于10%,遙遙領先于世界。
改革開放是政治昌明、社會進步之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社會發展基礎。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高度重視保持黨的先進性,總是把黨的先進性建設擺在突出的位置來抓,通過以改革創新精神來推進黨的建設,不斷為黨的肌體注入新活力。同時,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按照科學執政、民主治政、依法治政的要求,改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健全領導體制,完善工作機制,始終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社會生活日益豐富多彩,人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生活方式發生了積極變化,內在素質不斷得到提高。社會生活中的自主性、選擇性、多樣性不斷增強,整個社會充滿生機與活力,實現協調發展、追求社會和諧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人民大眾正以更加自信從容的態度面對社會、走進社會、服務社會。
三、科學發展觀是深化改革開放的行動指南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反映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夠全面;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三農”問題更加突出;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使地區差距有擴大趨勢;經濟的快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日益加大等。這些問題使得我們深刻地認識到,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就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這是解決我國發展進程中現實問題矛盾的需要,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改革開放的行動指南。我們必須按照十七大精神,認真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排除一切干擾和阻力,堅持和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各方面體制的改革創新,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從而提高改革開放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開放措施的協調性,能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
提高改革開放決策的科學性,就是通過總結我國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經驗,掌握改革開放的規律性,通過研究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認清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暢通民主渠道,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的主體,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要堅持從實際出發,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開放的基點和決策的依據,把總結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與吸收國外的有益做法結合起來,把廣泛征詢群眾意見與認真進行專家論證結合起來,努力使改革開放的決策兼顧到各方面利益、照顧到各方面關系,真正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
增強改革開放措施的協調性,就是要協調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協調經濟體制改革與各方面的體制改革,協調好改革和開放之間的關系,協調好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系。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絕對不行的,要發達起來,必須實行對外開放。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必須處理好擴大對外開放和堅持自力更生的關系,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礎上。……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講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絕不是要閉關鎖國、關起門來搞建設,而是要把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新的更高水平。”所以,在深化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要做到統籌兼顧。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其內涵就是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統籌兼顧的思想,為我們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原則。
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就是不僅強調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中的偉大作用,堅持發展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而且突出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人民,必須反映和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它強調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作為最高價值主體,把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追求,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作為最高價值理想,這就為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價值引導。在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這既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又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體來說就是著眼于創造更加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著眼于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合法權益,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著眼于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質量,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著眼于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不斷建設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只有這樣,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才會有深厚的力量源泉和堅實的社會基礎。
參考文獻:
1、十七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黨建讀物出版社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