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信用社已經成為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通過明確信用社的性質及產權治理結構,明確規定農村信用社的服務方向、經營宗旨,建立新的體制框架,培養高素質的從業人員等改革措施,才能使其提高競爭力,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發展。
關鍵詞:信用社;經濟體制改革;核心競爭力
一、農村信用社急需深化改革的現實需求
農村信用社作為為農民、農村服務的合作制的經濟組織,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應對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然而,現階段我國很多地方卻將農村信用社改革目標和責任主體下移,在追求目標最大化的經營目標驅動下,變相地把“支農”變成“棄農”。農村信用社存款余額較大幅度增長,但農業貸款增長幅度較小,大部分資金都被投入到非農業部門,使農村信用社的存貸差連年增加,并積累了大量不良資產。
另外,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農村信用社遍布全國的網點資源對網絡客戶起到較好的作用,但由于農信社普遍存在服務形式落后、結算渠道不順暢的弱點,加上各地之間發展程度差異性大等因素,規模性業務開發的網絡資源極其缺乏。當前農信社在傳統的綜合業務系統網絡上與商業銀行的差距已大為縮小,但渙散的經營機制使大規模業務開發缺乏統一的平臺以及各自為政的做法,直接導致開發成本的增加,弱化了市場競爭實力。
二、農村信用社仍須深化改革的體制弊端
農信社的治理結構主要由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代理人,即理事長和主任組成。然而,產權上的不明晰,導致了“三會”制度也徒有虛名,無法在實踐中起到任何的作用。
再者農村信用社從成立至今,由于進人渠道不寬,世襲現象嚴重,所以目前信用社職工的整體素質仍然偏低,高技術人才、復合型人才、經營開拓型人才和法律綜合型人才更是匱乏。職工文化水平整體偏低的問題直接體現在農村信用社經營行為方面,例如,開拓創新意識差、業務能力差、政策理解和執行水平差、服務質量低等。員工素質低也使農村信用社難以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金融發展的客觀要求,不利于電子技術的應用,投資渠道的拓展和經營效率改善等,嚴重制約了機構競爭能力和發展業務能力的提高。
三、農信社促進發展的有效對策分析
首先要有圍繞支農惠農的金融傾斜政策支持,對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實行積極穩健的宏觀調控與農村發展政策,加大對農村的扶持力度,加強對農村合作金融風險的監測,保障各金融實體的穩定,并針對當前國情,對合作金融實行有效保護措施。鼓勵他們向更多的農民發放貸款,發展經濟,并允許較發達地區的農村信用社開展多種業務,為他們提供比商業銀行更寬松的經營環境。
在風險監測方面,制定經營風險性指標,加強金融風險監測,加強金融經營管理的監測,制定健全的農村合作金融風險預警監測制度,形成完整的內部監督機制。全面實施新農村建設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各方面的限制,當前農村信用社在很多方面的服務水平遠遠落后于銀行,所以農村信用社應在充分發揮自身網點資源、人力資源、地方信息資源等方面優勢的基礎上,積極主動與銀行尋求多方面的合作,拓寬業務領域,擴大市場占有率,增加經濟效益。
農村保險業是一個成長中的市場,在整個農村市場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它所涉及的各項業務既事關農民養老、意外傷害、醫療等方面的保障,也涉及新農村建設投入資金到不可抗力因素時的保障。尋求與保險業的合作,以保險對象的身份出現,積極參與政府與商業保險公司合作開發的農業險,不但有利于保障自身的資金安全,而且在有助于降低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成本。同時,以保險合作者的身份出現,以拓展中間業務的形式,為保險公司代理開辦各項保險業務,不斷延伸服務領域。
四、農信社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首先必須要重塑強化合作社特有的民主管理,真正發揮“三會”的職能,進一步加強農村信用社的職工隊伍建設。特別是領導班子建設,要加強對中、高層管理人員及專業人才的培養。本著精簡、高效的原則,設置內部職能機構,并且要樹立“以人為本,人才興社”的經營理念,確定人才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培養一批熱愛農村信用社事業、專業知識全面、懂管理、會電腦的高層次專業人才。
同時,要努力營造管好、用好人才和吸引人才的良好機制,對新業務發展需要的高學歷專業人才和技術人才,要保證進得來、留得住、干得好,農村信用社行業管理部門要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采取提高學歷津貼、技術津貼等手段,鼓勵高層次人才安心到農村信用社施展才華。改善職工隊伍文化結構,采取多種辦法開辟學歷教育的新途徑,鼓勵并引導信用社職工自學成才,把信用社的部分基層干部人員選送到大專院校深造,認真做好信用社干部職工的技術職稱評定工作,制定具體獎懲措施,實行全員達標上崗。
五、結束語
農村信用合作社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我國農村地區最龐大和最完備的正規金融組織。今后須在市場經濟中不斷深化內部體制改革,努力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實力,積極探索最佳發展途徑,盡最大可能夯實農村金融主力軍的重要地位,為農村經濟發展發揮推波助瀾作用。
參考文獻:
1、謝平.中國農村信用合作體制改革的爭論[J].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