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企業年金資產規模不斷擴大,年金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年金基金治理結構不斷完善,市場運行機制也初步建立起來。但我國企業年金仍面臨著企業動力不足、稅收優惠缺乏、資本市場不完善及缺少監管協調機制等問題。應通過加大宣傳、降低基本養老保險比例、稅收優惠、資本市場及監管機制建設等措施加以改善。
關鍵詞:企業年金;問題;對策
一、我國企業年金的發展狀況
?。ㄒ唬┵Y產規模不斷擴大
我國企業年金的發展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據統計,在1991-2000年的前10年里,基金累積達191億元;在2001-2006年的6年時間里基金積累達到720億元;截至2007年底,我國企業年金累積額已達1300多億元;截至2009年底,全國參保人數達到1179萬人,積累基金2533億元。在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建設中,企業年金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社會作用和影響不斷增強。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ǘ┢髽I年金制度框架初步形成
2004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對企業如何建立年金制度作出了規定,明確企業年金采取個人賬戶的完全積累方式,由企業和職工個人共同繳費;同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會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聯合頒布了《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對企業年金基金的管理和監督作出了規定,明確了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的資格條件和投資政策,要求建立協同配合的監管機制。由此,企業年金的規章制度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DC型完全積累制的企業年金信托制的框架結構。在此基礎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與有關部門又相繼出臺了十幾個配套辦法,所有這些配套措施,進一步細化了企業年金基金管理運作流程,規范了企業年金基金賬戶管理信息系統等制度建設。這些都表明,中國企業年金制度正在逐漸走向規范。
?。ㄈ┢髽I年金基金治理結構不斷完善
企業年金基金治理作為旨在確保企業年金計劃受益人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一是借鑒國際經驗并立足中國實踐,確立了企業年金信托制管理模式,旨在控制基金運營風險,強化企業年金基金資產的獨立性,明確界定受托人的法律責任,最大限度地體現和維護受益人的根本利益。二是引入基金托管制,保證企業年金基金財產與各方管理人自有財產相分離,明確規定托管人和投資管理人不得為同一人,不得相互出資或相互持有股份,有效地保證了托管人對投資管理人的監督職能。三是規定由受托人負責企業年金基金的受托職責,由賬戶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資管理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制約,確?;鸢踩?。
?。ㄋ模┦袌鲞\營機制初步建立
一是在運作主體上,根據國務院的相關規定,2005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認定了37家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資格。二是在市場監管上,《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規定,受托人、賬戶管理人、托管人、投資管理人在開展企業年金基金管理相關業務時,應當建立真實充分、持續動態的信息披露制度,按照規定向有關監管部門報告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情況,向委托人或受托人提交基金管理報告。三是在管理方式上,出臺了《關于做好原有企業年金移交工作的意見》,規定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原行業管理的以及企業自行管理的原有企業年金,均應移交給具備資格的機構管理運營。
二、我國企業年金發展面臨的問題
世界上167個實行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中,有1/3以上國家的企業年金制度覆蓋了約1/3的勞動人口。丹麥、法國、瑞士的年金覆蓋率幾乎達到100%;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都在50%左右。而我國享受這項待遇的職工,占企業職工7840萬人的比例只有15%,覆蓋面是相當低的。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主要覆蓋企業、事業單位以及部分城鎮地區,廣大農民基本覆蓋不上,企業年金僅在經濟效益好的行業——電力、石化、石油和電信等行業中發展較快。一系列的制約因素導致年金的總體發展水平相對落后。
?。ㄒ唬┢髽I動力不足
在國外,企業年金是勞動力資源稀缺國家為穩定企業員工隊伍而制定的帶有獎勵性的保障制度。相比而言,我國則是一個勞動力資源過剩的國家,勞動力替代率很高。大批勞動力涌入勞動力市場,即使企業沒有提供企業年金,工人仍趨之若騖,企業照樣能夠留在優秀的人才,不少企業領導人對企業發展的遠景、企業文化的塑造、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等沒有充分的考慮,其結果勢必導致企業的短期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有條件的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的積極性。不僅企業對年金的作用認識不足,職工個人也是如此。許多人的認識目前大都還是停留在基本保障上,對發展企業年金雖然持歡迎態度,但個人繳費熱情就是不高,難以推動企業年金制度的建立。
另一方面,我國大部分的企業在現有的條件下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建立企業年金制度。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體系中,企業已實際承擔了個人賬戶部分繳費,這方面的實際繳費己達到職工平均工資的30%,接近了國際上通行的警戒線,繳費空間也所剩無幾。
(二)缺乏統一明確的稅收優惠政策
2008年2月財政部頒布的《財政部關于企業新舊財務制度銜接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補充養老保險的企業繳費總額在工資總額4%以內的部分,從成本(費用)中列支。企業繳費總額超出規定比例的部分,不得由企業負擔,企業應當從職工個人工資中扣繳。這說明超過4%的部分就不享受稅收優惠。在已經出臺企業年金稅收優惠稅率的省市中,各地稅收優惠稅率參差不齊,大多數省市的稅收優惠都是4%,而在外資集中地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地區,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卻差異甚大,如上海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稅率是5%,江蘇的稅收優惠稅率則達到12.5%。正是這種稅收優惠政策的不明和缺失,使得企業實施企業年金計劃的積極性不高,職工需求企業年金的愿望也不強烈,從而造成了企業年金發展緩慢。2009年6月,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頒發《關于補充養老保險費補充醫療保險費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將企業繳費稅優從4%提高到5%,但稅優比例與結構不統一的問題仍然存在。
(三)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發展不成熟
企業年金制度的健康發展與金融市場改革相輔相成。首先,國有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中占有相對優勢,保險和證券業雖然發展比較迅速,但還遠未發揮應有的力量。其次,資本市場自身還不是很規范,一方面股票市場波動較大,存在著資產質量報告及信息不對稱、莊家操縱股價等一系列問題;另一方面債券市場規模偏小,存在著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緩慢,債券市場品種和發行人單一等問題。再次,資本市場缺乏有效的避險工具。諸多問題的存在使多方金融主體在企業年金計劃管理中的合作面臨挑戰,使追求安全性和適度收益性的企業年金基金面臨投資組合困難。
?。ㄋ模┤狈σ粋€有效的監管協調機制
企業年金市場是一個多行業提供服務的市場,牽涉到財政、稅務、社會保障以及專業監管部門等多個監管主體。雖然相關部門聯合出臺了一些監管法規,但規定的比較分散、統一性不夠,還沒有真正建立企業年金協同監管的機制,不同監管部門間還需進一步明晰責任,合理分工。
三、推動我國企業年金發展的對策
?。ㄒ唬┘哟笮麄鳎蛊髽I和員工明確企業年金計劃的指導思想
企業年金可以實現更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有利于穩定員工隊伍、吸引優秀人才。企業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隨著市場經濟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人才流動越來越頻繁。通過建立企業年金制度,可以提高員工退休后的保障水平,解除員工的后顧之憂,使員工有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有利于穩定員工隊伍,吸引優秀人才,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建立企業年金有利于形成激勵機制。企業年金的補充水平可高可低,支付手段靈活,可按照職工對企業的貢獻不同設計不同的企業年金分配方案,能產生激勵效應,保持關鍵崗位和優秀員工隊伍的穩定。對員工的優秀表現提供企業年金的獎勵,鼓勵貢獻,在企業中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
(二)適當壓縮基本養老保險比例
建立企業年金計劃的企業可適當降低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比例,使基本養老保險的替代率與企業年金的替代率之和保持在國家規定的總替代率水平上。
(三)實行政策優惠,鼓勵企業建立企業年金
從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發展企業年金制度的經驗看,國家一般都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推動企業年金的發展和規范企業年金制度的運作。特別是稅收政策,是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的“引擎”和“制動器”。借鑒美國401(K)計劃中的稅收優惠,發揮稅收政策杠桿作用,支持企業建立年金制度。國家必須明確規定稅收優惠條件,在稅收優惠政策上,要合理界定政府的責任區間,體現出對企業年金的發展給予鼓勵與引導。目前各國最流行的是EET稅制,即允許雇主與雇員從他們的稅前收入中扣除養老金繳費額,并減免養老金投資收益所得稅,但對待養老金領取時則像對待其他應納稅收入一樣,征收個人所得稅。
?。ㄋ模┩晟瀑Y本市場
企業年金的基金積聚制度決定了對其進行資產管理的必要性。養老保險基金對投資的安全性要求甚高,由于其剛性支出的特點,又使得企業年金的投資營運對收益性和部分資產的流動性也有相當高的要求。因此需要發展和完善資本市場,為企業年金的基金營運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增加投資收益,降低投資風險。目前,我國企業年金的市場化運營,主要是銀行存款和購買國債,雖然也有些企業委托某些專業投資機構秘密從事證券投資等,但總體上投資渠道不暢,收益難以保障。我國在企業年金運營和管理方面,應允許符合條件的信托、基金、證券、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參與和相互競爭。
?。ㄎ澹┙f調的監管機制
首先,政府立法監管企業年金的運營。通過法律為企業年金運營機構設置準入門檻,可將經營業績不良、經營管理不規范等的申請機構拒之門外,維護市場秩序。通過法律法規對基金投資工具及比例作嚴格的規定,是保障投資安全性與收益性的重要法律措施。其次,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年金計劃信息披露涵蓋運作的主要環節,避免“暗箱操作”。再次,建立以政府監管為主,其他監管方式為輔的全方位立體化的監管體系。一是加強委托人對受托人的監管以及管理運營機構之間的相互監督。二是加強行業監管。我國企業年金基金投資管理涉及到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行業,加強對金融機構風險內控的監管,以確保行業內的規范性和安全性。三是發揮審計、會計和評級機構等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督作用。
參考文獻:
1、鄭秉文.中國企業年金何去何從——從《養老保險管理辦法(草案)》談起[J].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