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世界上農業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由此所造成的財產和人員損失逐年上升。我國政府部門以及商業保險機構可以借鑒國外巨災債券發行的成功經驗,通過發行針對特定地區農業災害的巨災債券,將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到容量更大的金融市場,增強抵御巨災風險的能力。
關鍵詞:巨災風險證券化;農業;洪災
一、我國農業巨災風險的現狀與特點
農業巨災是指發生概率很小但一次損失大于預期、累計損失超過承受主體(農戶、保險公司或政府)承受能力的農業自然災害。我國是一個農業巨災頻發的國家,農業巨災災種多、災害后果嚴重。農業巨災風險有別于一般的農業風險而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農業巨災造成的損失嚴重,且近年來趨勢有所加劇
農業巨災是一個或一系列能導致農業經濟金額損失和生命傷亡相當巨大的災害。我國農業是一個高風險的弱勢產業,極易遭受各種風險的影響而產生巨大損失,農業巨災風險即洪水、地震、颶風等自然災害可能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給農業、農村和農民乃至整個國民經濟造成的巨大財產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的風險。
(二)農業巨災發生的頻率較低,但區域性比較強
農業巨災是小概率事件,其發生的頻率低于一般的災害事故。巨災的突發性是各種自然災害的共同特點,其區別只在于持續時間長短的不同,洪災和旱災持續時間較長,使人們有時間采取救災措施,而地震、火山爆發等從爆發到成災的過程極為短暫,一旦發生,損失幾乎同時形成。不僅如此,農業巨災風險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不同地區的主要災害可能不同。各個地區的氣候、地理分布規律的差異,導致各地農業巨災風險的類型、頻率和程度差異也很大。
(三)農業巨災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
一方面,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第一產業,具有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特征,農業生產受自然災害的影響最大;另一方面,同一般產業一樣,農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也會經歷制度風險、生產風險以及市場風險,但往往是重大的自然災害導致農業產生巨大的損失。這些自然災害不僅會直接導致農業產量的減少,而且還會侵蝕農業投資的價值,造成的損失后果較其他風險更為嚴重。
(四)農業巨災風險伴隨著自然災害的群發,且各類巨災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
由于地域的廣延性和自然災害的零間相關性,農業風險單位在巨災事故及巨災損失中常常表現為高度的時間和空間的相關性。一次風險事件將造成為數眾多的農業風險單位相同或相似的經濟損失。例如,一次旱災或澇災將造成大范圍的農業減產,眾多農業農戶在同一災害事件中同時產生經濟損失。同時,巨災伴隨的多種自然災害的群發,一種自然災害的發生往往導致另一種災害的出現,也使得自然災害之間也存在相關性。
(五)對農業巨災風險的預測非常困難
相對于其他農業風險,人們對農業巨災風險的預測更為困難。例如,農業的市場風險,可以通過對過去農產品市場的數據資料大致推出,但自然現象的復雜性,使得人們對于農業巨災風險的預測極為困難,例如,地震,其孕育過程較長,成因復雜,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雖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至今為止沒有找到準確預報地震的方法。
二、農業巨災風險證券化的理論基礎
近年來,隨著全球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和損失幅度的加大,全球巨災保險的能力急劇下降,國際保險業紛紛實施了以巨災債券為代表的巨災風險證券化工具來化解巨災風險,以期通過保險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深層次的融合來應對巨災風險。下面從理論層面上分析巨災風險證券化的原因。
(一)從制度變遷理論的角度來看
巨災風險證券化是我國保險制度變遷的結果。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制度是指制度安排或制度結構,交易費用是制度賴以存在的原因,制度非均衡是制度變遷的前提條件。由于人們的有限理性和資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給是有限的、稀缺的。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們會不斷提出對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實現預期增加的收益。當制度的供給和需求基本均衡時,制度是穩定的;當現存制度不能使人們的需求滿足時,就會發生制度的變遷。即:制度變遷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們想獲得在現有制度安排下無法獲得的外部利潤。巨災債券不僅利用資本市場雄厚的資金實力,擴充了巨災風險市場的承保容量,實現了“規模經濟效益”,同時還作為標準化契約降低了信息不對稱性,降低了交易成本。可見,巨災債券作為一種制度變遷,獲得了傳統保險制度下無法獲得的“外部利潤”。
(二)從新保險金融中介理論來看
巨災債券是巨災債券風險管理的金融中介職能與金融市場職能相互滲透的結果。金融中介職能表現為:保險公司是傳統上進行巨災風險管理的中介,側重純粹風險保障,具有在代際間熨平的優勢。金融市場職能則表現在:資本市場提供風險轉移合同,如期權、期貨等,具有透明化和標準化特征,通過資金運作補償巨災經濟損失。前者是一種保險精算領域,后者屬于財務和金融領域,新保險金融中介理論則認為打破保險與金融兩個行業的界限,將保險與資本市場互相滲透、互相促進。實現保險和金融市場彼此功能擴展的有效途徑可以是融合兩種風險管理方法。巨災風險證券化就是這種融合的表現,保險公司的風險轉移效益、可保風險范圍和承保能力都得以改善,金融市場也間接為純粹風險提供保障,重大風險累積在保險公司和金融市場間實現了優化配置。
(三)從巨災風險證券化的條件來看
首先,我國的資本市場日益成熟為巨災債券的發行創造了環境。其次,我國已有一些保險風險證券化成功實施的范例,例如,臺灣在2003年首次在美國順利發行了一億美元的巨災債券,這為進一步引入保險證券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保監會監管目前過渡為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從而為保險公司開展證券化創造了寬松的經濟和法律環境。
三、我國發行農業巨災債券的現實分析
(一)我國資本市場的迅速發展
總體來講,我國資本市場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具體表現為:第一,交易品種由原來單調的股票債券發展為投資基金、商業票據、可轉讓大額定期存單等多種金融工具,目前上市交易的金融商品已達400多種,且交易規模正逐步擴大;證券交易所、交易中心等中介機構逐步建立,交易網點日漸增加;資本市場的運行尤其是證券交易在技術操作方面初步實現了現代化——電腦自動對盤、股票無紙化交易,此外“全國證券交易自動保價系統”早已投入運行,電話委托交易廣泛運用,交易手段的現代化大大增加了證券交易的規模,提高了證券交易的效率。這為巨災證券化產品的交易提供了物質條件。第二,居民和各類機構投資者日益增加,擴大了資金供給量。隨著資本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資本市場不僅使得傳統的資金配置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增加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實現了金融資產的多樣化和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第三,資本市場逐步國際化。我國從1991年就開始發行B股,并開始在海外籌集資金。巨災證券化產品的市場運做本身就有很強的國際性,這需要國家對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為巨災風險證券化產品的發展做好準備。第四,資本市場管理逐步規范化。為了引導資本市場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各級政府、人民銀行及各類證券機構制定、頒布了有關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的全國性和地方性的法規和管理規定,使我國資本市場的運行基本上能夠做到有法可依,初步納入了法制化的管理軌道。我國證券機構和交易所的行業自律管理體系建設也取得了較快發展,資本市場管理體系已較完善。
(二)資產證券化的成功探索
目前,在我國己經有了對一些資產證券化的研究和探索實踐,另外在保險創新的技術方面也有所創新。農業保險的市場創新是需要一些基礎條件的,主要包括數據、技術和保險精算。第一,數據方面,氣象、災害損失、區域產量等歷史經驗數據對于農業保險創新的重要性,可以說這些數據是保險創新的前提條件。第二,要收集經驗數據就要依靠一定的技術,各種氣象、區域產量的檢測技術的發展和更新才能使信息的收集更加可靠、更加有效、更加準確。例如,利用衛星技術來收集氣象數據,以替代高成本且低效率的地脈內氣象檢測手段。應該說這兩個條件經過努力和農業保險實踐的不斷深入,在我國是基本可以具備。第三,在保險精算方面我們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我國已經成立了自己的精算學會,從事精算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人員也已經初具規模,現有的精算理論研究和技術水平能夠保證對保險證券化理論研究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軌,也能夠保證滿足保險證券化實踐的需要。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