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團場職工是兵團農業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其中達到小康水平的僅為12.2%,原因之一是團場不能提供較好的收入保障。而影響團場職工收入增加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長達4-5個月農閑時間,存在沒有合理利用的情況。而高達95.4%的團場職工在農閑時有增加收入意愿,但因技術、資金等條件限制,導致團場職工不能有效地增加收入。因此,合理利用農閑時段,是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團場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中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兵團團場;季節性;富余勞動力;增收
一、研究目的和意義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現有人口276萬,其中兵團團場人數約占兵團總人數的70%以上。團場職工是兵團存在的基礎,是發揮好“建設大軍、中流砥柱、銅墻鐵壁”三大作用和履行好屯墾戍邊使命的主要載體。而團場職工的生活水平相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偏低,居民收入與內地居民收入差距較大,以及團場職工的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夠完善,消費水平低下。促進兵團團場職工增加收入,關系到整個兵團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
兵團農業產業結構相對成熟,近幾年來發展速度趨于平穩,第二、三產業引進速度相對緩慢,而兵團在發展過程中許多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勞動力沒有合理使用。兵團的農業在新疆特殊的地理條件限制下,受季節性制約因素相對較大,每年有4-5個月的農閑時期,農業生產受季節變動的影響,形成了大量的兵團富余勞動力。兵團團場季節性富余勞動力問題是兵團現階段所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除了依靠自身努力外,還依賴于兵團的整體部署,而引導團場職工充分利XBCpBBtLMqU2I6Wp80kVKQ==用這部分時間創造價值,實現農民增收,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它對全面發展兵團經濟,加快兵團現代化的進程,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二、調查方法、主要觀點
本課題主要采用系統分析、抽樣調查、問卷訪談、數理統計的方法進行研究。調查抽取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農一師、農六師十六個連隊的團場職工,共發放問卷1100份,收回有效問卷1002份。然后使用統計分析軟件對所得數據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團場職工基本結構狀況
團場職工年齡處于36歲-45歲的壯年占很大比例,高達43.9%,年齡處于18歲-25歲之間的有18.4%,處于26歲-35歲的有16.2%,處于46歲-55歲的比例16.2%,處于55歲以上的比例4.5%;家庭人員組成主要集中在3口-5口,其比例為87.3%,交叉分析表顯示,其主要勞動力為兩個人;在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看,團場職工受初中以上文憑的教育程度為89.1%,本科以上13.6%,團場職工基本接受了基礎教育。
(二)團場職工生活狀況
1、團場職工冬天農閑時飲食結構以過冬蔬菜為主的比例60.1%,以新鮮蔬菜為主的比例23.6%,以蛋類和肉類為主的比例11.0%,兵團團場的交通不便及生活水平不高,造成的團場職工還不能以新鮮蔬菜或蛋肉類為主。
2、團場職工人均住房面積為不足28m2,農閑時團場職工在農閑時以連隊居住為主的比例63%,因為連隊居住條件有限、子女教育的問題等,有將近37%的人選擇團部或城市居住。
3、團場職工能夠享受醫療保障比例為81.4%,遠高于我國現行的醫療保障31.5%。但團場職工對物質生活滿意程度為48.1%,一般及不滿意的為51.9%,遠低于現在居民生活水平滿意度82.1%。
(三)團場職工的收入支出狀況
1、近幾年團場職工收入主要來源于農作物的比例68.5%,來自于領工資的比例22.7%,而來自養殖、服務業的比例14.3%和15.1%。
2、就收入情況來看,有19.4%的團場職工還不能滿足日常消費,有64.5%的人剛剛滿足生活保障,只有12.2%能夠達到小康生活,能夠進行高消費的人群僅為3.9%。
3、在主要支出上看,子女教育費用居首位,比例為38%,飲食等日常消費比例為31.9%,在種植養殖的費用投入比例為17.2%,在醫療、住房上分別為7.7%和5.2%。對大部分家庭收入只能滿足基XBCpBBtLMqU2I6Wp80kVKQ==本消費,團場職工渴望增加收入的欲望很強烈。
(四)團場職工農閑時間支配狀況
1、近幾年勞動時間在8個月及以下的比例71.3%,大部分團場職工有4個月以上的閑暇時間,閑暇時間主要集中在10月末到次年的3月中旬。
2、大部分團場職工農閑時沒有事情做,連隊會利用這段時間組織一些人學習技術知識,但組織學習時間超過兩個小時的比例為29.4%;職工們主要以看電視、打牌、聊天、做副業的方式安排時間;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超過兩小時比例48.9%,打牌時間超過兩個小時的比例43.2%,和熟人聊天時間超過兩個小時的比例42.2%,做副業的比例27.9%。
(五)團場職工農閑時增加收入現狀及看法
1、團場職工中高達63.3%的人認為增收有必要,看情況而定的比例32.1%,僅有4.7%的人認為在農閑時增收是沒有必要的,團場職工大部分還是渴望通過農閑時間進行增收。而在農閑時有46%的人從事過增收勞動,有40.3%的人想從事增收勞動,沒有考慮過的和不打算過的分別為8.8%和4.9%。
2、在從事過的增收勞動中,選擇外出打工比例為42.1%;家庭養殖業所比例為19.8%;小商品經營所比例為18.8%;手工藝加工為10.9%;其他方式所比例為8.4%。就農閑時收入情況看,農閑時沒有收入的比例高達37.6%;打工收入、種植農產品、畜牧業加所占比例分別為28.6%、13.6%、10.1%,其他收入形勢所占比例為10.1%。
3、增加的收入選擇補貼家用的所占比例高達68.0%;嘗試新事物占比例為14.9%;打發時間比例為6.8%;做大自己的事業僅比例3.8%;其他原因所占比例為6.5%。大部分團廠職工利用農閑時收入補貼家用,說明團場職工收入水平亟待提高。
4、在利用農閑時間進行增收面臨的困難中,沒有相應的技術占37.0%;其次是資金不足,比例為24.9%;季節性因素所占比例為21.6%;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比例為10.0%;其他為6.5%。而職工最希望團場提供場地和資金比例為27.2%;技術培訓為23.1%;提供增收信息為25.8%;引導職工增收的理念為23.9%。缺技術、缺資金是制約團場職工做增收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結論與建議
(一)充分發揮兵團團場集中化的管理模式,形成規模產業
兵團是黨政軍一體的管理方式,是“農村”與“企業”的結合體,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團場職工的調配受統一指揮,所以在兵團形成規模產業相對容易。在農閑以團場連隊為單位,選用比較容易操作的行業、項目,集中采購、集體生產、整體營銷,最終形成規模效應,從而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加強培訓,提高兵團團場職工就業技術和創業技能
目前團場職工大部分沒有受過技能培訓、自主創業方面的培訓,可以通過建立以職業技術學校、技工學校和創業訓練中心為主體的培訓體系,同時鼓勵用人單位、各類職業教育機構和民辦培訓機構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培訓,讓團場職工掌握更多的專業技能和一定的創業知識,以適應勞動力需求結構,在農閑時可以通過掌握的技能或自主創業來增加收入。
(三)提供資金擔保,引導增收理念
針對團場職工在農閑時無場地、無資金的局面,團場各級領導利用資源優勢聯系周邊用人單位和創業廠地,為團場職工提供增收信息,為那些想從事個人經營的團場職工提供一定的抵押擔保。同時可充分利用當地各種新聞媒介,通過樹立典型,積極引導和鼓勵廣大職工解放思想,大膽走外出務工創收之路,努力營造濃厚的鼓勵勞務創收的社會輿論氛圍,幫助團場職工逐步開拓視野,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增強職工開展勞務創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立足農業結構調整,擴展產業結構布局
發揮優勢、因地制宜,調整農業內部農林牧漁業的結構,使各個季節都有事情可做,從而促進富余勞動力在農閑時農業就業。團場應根據各地資源特色和市場需求進行種植、牧業的結構調整,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大力發展畜牧業、水產業等四季都能進行生產的產業。這樣就能發揮不同團場時間的優勢,農閑時可以在畜牧業、水產業勞作,從而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增加團場職工收入,擴大農業富余勞動力的就業。
擴展產業結構布局,發展以團連企業為重點的兵團第二、三產業,從而使農閑時職工可以在家門口打工掙錢,進行增收。一是兵團團場企業的發展應突出發展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加工業,有效解決農閑勞動力突然增多的壓力;二是要合理推動團部小城鎮建設,發揮小城鎮對第二、三產業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創造就業新空間。通過發揮城鎮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來推動農村第二、三產業特別是社區服務的發展,從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這樣既為提高團場職工生活質量創造了條件,也為兵團富余勞動力的就業拓展空間。
(五)發揮團場職工積極能動性,走一條有兵團特色的增收道路
充分挖掘兵團人獨特的歷史歷程和地域特點,以新、以特、以不可復制作為特色,相應的制作一些反應這些特點的手工藝品研發、加工。如可以充分挖掘出以“紅色兵團”為主題的相關的工藝品或手工藝品的加工制作,或承包一些適合集中勞動力制作的加工品,如時下流行的“十字繡”、“手工毯”等。這樣既不受場地的限制,也不受季節因素的影響,加大了團場職工季節性富余勞動力就業機會,也為兵團團場職工找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增收之路。
參考文獻:
1、朱金鶴.增加農民收入的可持續發展觀[J].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