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危機的發生把公允價值計量推至風口浪尖,引發國際國內會計界對公允價值去留的大爭論,許多專家學者對公允價值信息的相關性提出質疑。文章介紹了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對公允價值計量的調整,并由此展望我國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
關鍵詞:公允價值;相關性;計量
一、問題的提出
公允價值是在計量當天,市場參與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收到的價格或轉移資產付出的價格(葛家澍,2009)。大量應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和報告,已成為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會計及其他經濟學科領域發展的重要特征(謝詩芬,2003)。我國為了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在2006年的新會計準則中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早在1998年在我國頒布的“非貨幣性交易”、“債務重組”等具體會計準則中就首次運用公允價值,但由于當時條件尚不成熟,公允價值在2001年修訂后的準則中又被取消。從公允價值在我國的啟用-取消-再啟用的應用歷程中可見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復雜性,甚至至今在學術界還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采用存在爭議,尤其是在2008年9月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之后,損失慘重的金融機構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批評意見主要為:在市場失靈情況下,公允價值使價格嚴重背離價值;公允價值估值模型的復雜性和市場風險的巨大性導致公允價值的合理性難以保持;公允價值披露加劇了周期性經濟后果,把市場推入“信心缺失”深淵;公允價值催生市場逆向選擇,造成市場動蕩等。面對市場的批評,各國及有關國際組織紛紛修改“公允價值”的規則,以緩解危機帶來的沖擊及金融資產賬面大幅縮水的局面。而在我國也引發了一場關于公允價值去留的爭辯。
綜合所有針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批評意見,最終都指向了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性。多數學者認為公允價值計量的引入能增強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不過也有專家對其相關性的質疑。鄧傳洲(2005)認為公允價值披露顯著地增加了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按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持有利得(損失)具有較弱的增量解釋能力。而投資的公允價值調整沒有顯示出價值相關性;劉永澤、孫翯(2010)認為我國上市公司與公允價值相關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價值相關性,新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財務報告的信息含量。徐莉莎、吳水澎(2009)通過回歸分析發現,新準則實施后,公允價值的引入我國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得到了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新準則的實施提高了我國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
二、金融危機后各國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應用調整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很多人都在尋找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一部分人把金融危機的爆發歸責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應用,認為公允價值計量反映了錯誤的信息,喪失了相關性,要求廢止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雖然如此,總觀金融危機后各國的會計準則,并沒有哪個國家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廢止的,但大多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應用進行了調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宣布可以從2008年7月1日起追溯調整新會計準則,受影響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為此松了一口氣。各國紛紛修改會計準則,以此保護自身資產安全。
美國在2008年9月30日發布《在不活躍市場下確定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對不具備市值計價條件的企業來說,可以采用自己的模型和假設參數來估算。該方案雖可避免資產減值帶來的損失,但模型和假設參數的合理性難以確定。12月16日,美國聯邦監管機構同意放松購買銀行業務的資本規定,允許企業使用無形資產增加資本水平,這對于通過并購形成的大型企業來說,降低了門檻。
德國的新會計規則是可以將金融資產重新分類以及區別定價,以避免計提跌價準備,從而在賬面上可以實現利潤。如果按照原準則核算,無疑經營將是虧損的。這一改變對于市場信心的建立效力明顯。
日本于2008年10月16日宣布將審查市值計價會計準則,允許企業根據買價重新估價證券。此舉是為了保持證券資產穩定,給經營贏得時間,言下之意是要取締公允價值。政府宣稱2009年前完成政策修訂,提前放出消息以給予市場信心,同時給企業一個過渡期。
三、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我國應用的展望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代表了“未來的計量方向”,所以我們也必須推行公允價值。但是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公允價值信息的相關性與我們國家目前的會計法規制度、市場經濟的發展水平以及會計人員的道德水平有密切聯系。因此要增強公允價值信息的相關性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建立健全與公允價值相適應的相關法律制度。制定具體操作指引,嚴厲打擊利用公允價值隨意調節利潤的行為。由于我國新會計準則在推出的同時缺乏對審慎使用公允價值做較詳細的解釋說明,其結果是在實際公允價值的確認時,容易出現因理解的不準確導致計量不可靠。因此,有必要完善公允價值計量中的具體操作指引,并適時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
第二,建立活躍的市場機制,推動公允價值廣泛應用。活躍市場的市場,交易雙方自愿進行交易的市場價格等是公允價值得以運用的一個前提條件,因此要深化我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努力構建一個完整、統一、開放、充分競爭的市場,為公允價值的采用創造好的大環境,使公允價值的取得更客觀、直接。
第三,規范公允價值的信息披露,提高關聯交易的透明度。在財務報告中對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進行詳盡披露,并通過相關配套措施保障信息披露的有效實施。各界對公允價值應用最擔心的莫過于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來操縱公允價值。加大對關聯交易的披露力度,本著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使關聯交易披露的范圍和內容更加明確和具體。在強大的披露壓力下,關聯交易的透明度將極大提高,對公允價值的操縱也將極大減少,利潤的真實性才能有所保證。
第四,大力發展資產評估業,為公允價值應用提供可靠保障。資產評估是按公允、法定的準則行事,評估人員是專業執業,與資產業務無利害關系,所以要充分發揮外部專業評估人員的優勢,不斷提升行業規范化水平。注冊會計師在評估過程中能全面了解企業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為估值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來源。
第五,建立統一的數據庫市場信息平臺。為了更好地運用公允價值獲取可靠的現金流量的相關信息,必須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企業歷史實現的收益往往是預測未來收益的重要依據,通過過去的現金流可以預測未來的現金流。構建容量大、時效性強的行業數據信息系統,提供充分完全的要素市場信息,反映市場行情的瞬息變化,使各種資產或負債的市場價格能夠很容易取得。
第六,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財務人員的職業素質。公允價值是人們計量經濟業務的手段,其在應用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職業判斷,在新舊會計準則交替之際。加大教育投入,轉變會計人員的計量觀念,培養具有工運價值觀念,懂得理論與實務的會計人員,是公允價值得以全面使用的必備條件,也是降低公允價值計量成本,應用公允價值的需要。另一方面,公允價值應用中大量不確定因素的使用,為企業利潤操縱提供了方便,這就要求我們加強會計人員的守法意識和道德教育。從主觀上消除利潤操縱的動機,是杜絕利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的根本措施。
參考文獻:
1、葛家澍.公允價值的定義問題——基于美國財務會計準則157號——公允價值計量[J].財務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