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多,一方面體現出這個國家人口素質在不斷提高,但另一方面又產生了一個令大學生群體感到無限擔憂的就業問題,尤其是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大學生就業更是“雪上加霜”。在這個大學生就業問題日趨嚴峻大環境下,文章通過調查,試從政府、學校、大學生、三個角度入手,以期探索出有助于解決這個困擾社會的難題及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困境;對策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高校的建設的飛速擴張,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教育。每年如此之多的大學生涌入社會,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生就業指導成為高校就業工作的一個重點。我們在看到招生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也要看到后續問題,這突出表現在大學生的就業上。尤其是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就業市場產生的不利影響,供求之間的矛盾逐漸顯現出來。2007年全國高校本科畢業生超過500萬人。大學生就業率保持在60%-70%之間。2008年共有611萬畢業生面臨就業,專家估計截至2009年底共有150萬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就業率僅為75.4%。總之大學生就業問題亟待解決,這是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問題。
一、大學生就業遇到的三個問題
現今的大學生眼高手低的問題尤為嚴重,在校期間個個自我感覺良好,在離開學校不久的工作崗位上很多人都會因為自己在學習上的馬虎而鬧笑話。因此,我們需要分析一下大學生就業之難究竟難在何處。
(一)高校擴招相關專業人數過剩
從1998年開始的高校擴招不僅僅是學生數量大幅度的增加,同樣高校數量也相應地水漲船高。各高校為了提升學校實力不斷開設新專業,這就使得各大高校的專業設置數量繁多,學科質量參差不齊。這一現象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嚴重后果,具體如下:
第一,大學生專業知識不精。教育的大眾化總是有得有失,數量上的提升不等于質量的提升,原本小教室的探討演變成現在大教室的一言堂,其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相同專業學生相對過剩。由于高考擴招高校數量也在不斷地擴張。大眾化專業的設置已成為高校的必選。雖然保證了國家的招生計劃,但在未來的幾年里同專業的畢業生會因為數量過多而找不到工作。
第三,潛在的社會不良影響。由于高校擴招,入學門檻的降低這意味著很多過去考不上大學的同學也加入到了畢業后的競聘行列中。只要你的家庭有一定的背景,他們就會因大眾化教育而得益。問題是社會的工作崗位是固定的,顯然沒有背景的學生就被無情地拒絕在就業大門外。
(二)畢業生實際辦事能力的欠缺
如今招聘者往往不在意你的學歷多高知識掌握多全,他們在意應聘者實際處理問題的能力。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沒有企業愿意浪費自己的資源,企業和單位都希望自己招聘的人員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為什么大學生的素質沒有達到預期,原因如下:
第一,思想意識上的放yhiRQthOMq40UEocfRdnLQVHjzxiFgIsOLhHO/r2wQo=松。高考是我們國家最嚴格的考試之一,所有的大學生都必須經歷這樣殘酷的考試,誰都體會過高考時的辛苦。毫無疑問高三學生是最苦的,也正因為高三的拼命努力學習讓所有的學生耗盡了自己所有的精力,當他們一進入大學的學習生活,加上師兄學姐給自己灌輸的大學生活,他們會了解到大學的學習環境是如此的輕松。此時他們將自己過去所有的學習狀態全部丟掉了。針對這點,大學生心里最清楚,因為他們的學習時間絕對不會比一個高中生的學習時間長。
第二,學科考試制度局限。大學生在學校所有學習的評判都是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學生的考試成績是對這門學科的絕對認定。成績合格就算學科完成,反之則不過。由此看來現存學科考核的評定關鍵是分數,這樣死板的考核方式早已不適合時代潮流。死記硬背早已是大學生的法寶,憑借記憶就能過的考試,這樣的考試分數能代表一切嗎?這樣的高分能說明這門學科掌握得很好嗎?明顯這并沒有必然的聯系。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觀念需要轉變
大眾化教育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的精英,要抱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以及思維定式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大學生在工作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上有不足,因此在擇業時應首先考慮自身不足,正視困難與挫折,調整就業期望,使之符合社會實際需求。要深刻認識到社會的需要是個人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前提條件,科學地分析就業形勢與自我特征,調整心態,正視現實,冷靜妥善擇業。這當然是一名成熟實在的大學生應有的態度。但是現實情況是大多數畢業生在擇業時就業觀陳舊,他們把進大城市、國家機關、國有企業作為首選;而需要人才的鄉鎮企業、農村、西部及艱苦的崗位卻少有人問津。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恢復高考以來大學生曾一度被人們看作是天之驕子,高考也被當時所有年輕人認為是跳龍門的道路之一。很多大學生都有著一種優越感,自認為受過高等教育。因為這樣的心態使得他們在未來擇業過程中早早確定了價值取向,那就是一定要找體面的工作要找拿錢多的工作。有一個問題被忽略了,這就是事物是不斷發展的,大學生早已不是稀缺品,現在稀缺的是優秀大學生。一邊用人單位招聘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才,另一邊是大學生苦于無奈沒有理想的單位,這種自愿性失業的現象日趨嚴重。
二、當前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對策
(一)專業設置既要考慮市場需求又要具有前瞻性
專業設置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標志。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首先是專業的調整,專業面不能太窄。專業設置應以市場為導向,強化特色專業建設,專業設置應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能只依據3-5年的市場狀況來決定一門專業的存廢,現在冷門的專業將來可能市場需求很大,現在熱門的專業將來也可能變成冷門。同時各高校在專業設置上要改造傳統專業和基礎學科,加大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專業建設,適當減少專業數量和專業知識課程擴大專業知識面,使得專業設置更加優化。在人才培養上,高校應該打破學科壁壘,加強各學科的融合,建立學用結合的培養體制,依據企業需求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決定性環節,加大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高校應該成為教育體制和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推動者和主導者。一是啟動新一輪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實現宏觀調控;二是逐步建立起科學的人才需求預測系統;三是大力發展應用型學科專業,進一步提升高校學科專業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四是突出學校辦學積淀和學科專業特色;五是通過不斷深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學校整體專業建設水平和質量。
(二)加強大學學習階段的能力培養
科學文化素質學習的基礎,高等教育的最大特征是專業教育。高等教育的科學文化素質主要是通過專業教育的形式來實現的,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讓大學生在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更能培養其利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發學習思維,養成學習習慣。大學生自身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和素養的優劣,對于增強個人的競爭實力,克服就業的被動局面至關重要。
1、豐富的專業知識是大學生就業的基本條件。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背景對其能否順利就業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但當今時代科技發展以及知識更新日新月異。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在知識爆炸時代,僅靠大學四年所學已遠遠不夠。所以,當代大學生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生存發展下去,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刻苦探求新知,加快知識更新,用先進的科學知識特別是全新的專業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使自己不斷地完善其不足,滿足新時代的人才要求。
2、綜合能力的培養是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取勝條件。所謂綜合能力是指一個人通過所擁有的知識融會貫通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現代職場對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畢業后能順利實現就業,大學生首先要學好專業知識,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但同時為了適應社會多方面的需要,還必須拓寬知識面,除了自己的專業知識之外,還要盡可能去學習和掌握相關專業的知識,并且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積累處事辦事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會因為科技的發展和職業變化而使得自己處于被動的地位。
3、創新意識是大學生就業的必要條件。現行的大學生專業素質教育中,必須始終突出創新意識的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時代的更新保守陳舊的思維必須拋棄。同時必須明確“社會需求是導向,能力培養是核心,學生發展是根本,著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了有效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把創新思想融入大學生的學習中。所以在進行創新教育中要特別注意把握意識、思維和能力三個層面之間的關系。要鼓勵大學生勇于探索,敢于發現和提出問題,在知識的廣采博取中力求達到統一。創新思維是思維方式的改變與轉換,大學生除了掌握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之外,還要學會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善于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層面來觀察和思考問題。哈佛大學校長普西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大學生應力求更多地參與創新實踐活動,讓創新的成果作為就業創業的良好開端。
(三)調整畢業生就業預期和實際招聘間的心理落差
要調整畢業生就業預期和實際招聘之間的心理落差,完全消除心理落差難度很大,因為造成心理落差的原因本身沒有錯誤,給自己定一個比較高的目標其實是好事情,有了目標才有動力。這里需要明確大學生現現階段不僅要給自己制定一個較高的目標同時也要給自己留好后路。競爭的激烈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做好下一步是非常必要的環節。在心理上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準備接受現實安排的一切。為什么大學生不愿去做層次較低的工作呢,除了自身放不下自己曾經接受過高等教育這樣的一層因素,其實還有一層因素影響著我們大學生的擇業方向,那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學而優則仕”。任何家庭不會以自己孩子的工作是工人而感到驕傲。所以社會、家庭及大學生本人對于就業問題上存在偏差。因此,必須更新觀念,提倡勞動沒有貴賤之分,勞動光榮的就業觀。我們要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社會上的一切勞動者都是社會主義建設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面對日益嚴重的就業形式,到基層已經成為現在就業問題解決的重要手段和途徑。2005年國辦印發了《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其中包括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陸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優惠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這一系列的轉變都在告訴著我們必須正確認識目前的形勢,擺正自己的定位,努力為今后勝利積攢資本。
總之,2010年的就業形勢依舊是不容樂觀的,大學生要擺正自己的心態,接受現實的社會安排,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早做規劃,通過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最終在自己的職業道路上發光發熱。顯然作為跨世紀的同齡人我們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卻是曲折的。社會各界都為我們出謀劃策,但是外因畢竟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我們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關鍵。大學生要規劃好人生目標,明確自己的優缺點以及興趣愛好,成為跨世紀的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蔣嶸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