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分析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而體現了專業設置與就業之間的緊密聯系。
關鍵詞:專業設置;社會需求;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
如果把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理解為“專業”的話,那學生就業就相當于“職業”。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學生就業的關系就像是專業與職業的關系。職業是專業的基礎,就業是檢驗高等職業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這就要求高等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與開發上與學生就業緊密聯系。
如何使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和學生就業緊密結合,讓專業設置越來越貼近社會需要和個體需求,結構日趨合理,使高等職業教育能夠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筆者建議如下:
一、專業設置要適應社會需求
這是專業建設最基本的原則,高等職業教育是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服務的,適應社會需求,就是既要適應地方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需要,也要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對產業調整的要求。適應社會需求首先是數量需求,這是最初層次的量化需求;其次是質量需求,這是更上一個層次的對于人才的需求;再次是專業需求,這是更高層次的職業細化需求。專業設置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基礎上還應根據地方經濟的調整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做出相應的變化,專業設置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招生和就業。專業設置是高等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緊密結合的紐帶和橋梁,是學校教學工作主動、靈活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鍵環節。高等職業院校在調整和設置專業時,要認真開展市場調研,準確把握市場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情況,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加強專業建設不僅是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發展的主要任務,同時也是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重要基礎,高職院校所開設的專業要確保畢業生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
二、專業設置要參與到校企合作中
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最根本的不同表現在辦學理念與培養目標的不同,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傳授知識,強調理論,屬于“學術專業”院校,培養的是知識型人才,而職業教育更加注重實踐操作能力,屬于“技術專業”院校,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高等職業院校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是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內容,是達到職業教育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有助于教師了解企業的需求,為滿足市場需求和企業崗位需要進行專業設置和開發。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關于實施“職業教育與培訓創新工程”指出:“要加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建設,廣泛開展崗位技能培訓。加強與行業、企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單位的合作,推廣‘訂單式’、‘模塊式’培養模式,探索針對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面向市場,不斷開發新專業,改革課程設置,調整教學內容,開發大批精品專業和課程。”可見,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需性,同時也體現了專業設置在校企合作中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參與性。
三、專業設置在工學結合中的應用
工學結合在國際上也有成功的典范,世界上職業教育工作者最為推崇的德國“雙元制”模式,其實就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具體操作流程是:學生第一學年(兩學期)在學校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第二學年(兩學期)除了在學校學習專業課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外同時要利用平時空余時間和寒暑假在企業進行培訓或者實習,第三學年的上半學期大部分時間學生要在企業進行社會實踐,其余時間在學校學習為適應工作崗位能力的相關課程,下半學期學生再回到企業中進行實習工作。這種模式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相比,完全彌補了“教師教,學生學”的被動局面,是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企業的工作過程中,作為工作者去體驗職業感和使命感,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充分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因此,在工學結合過程中,專業設置要配合工學結合的不同階段,對于每學期課程的設置應該根據職業需要、就業需要的要求去修訂和改革,課程的安排也要根據崗位能力和工作過程進行分類和流程教學。
在現行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中,高職專業設置要基于職業分析、落實培養目標、承載市場需求、構建工學結合和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為學生能夠掌握專業知識和實物操作能力從而達到就業去服務,為市場培養有職業能力的學生。其實,無論是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的關系,還是與校企合作的關系,以及與工學結合的關系,最終都是專業性與職業性的關系,這兩者要共存融合于高等職業教育中。
參考文獻:
1、馬樹超.工學結合:職業教育模式轉型的必然要求[J].教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