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傳媒膨脹時代,包括檢察機關在內的政法機關不得不面對輿情特別是網絡輿情對司法工作帶來的直接沖擊和影響,政法機關如何在堅持公正司法與接受輿論監督中保持恰當的平衡成為一個值得深思的新的課題。
“當政府不受歡迎的時候,好的政策與壞的政策都會同樣的得罪人民。”
——古羅馬執政官塔西佗
[基本案情]今年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資源縣中峰鄉車田灣村村民王某某與本鄉中峰村村民程某某為爭做某大理石加工廠工地土方工程,發生糾紛,經鄉人民政府調解,雙方仍不服。2010年6月26日上午,犯罪嫌疑人程凱(男,20歲)駕駛挖掘機進入大理石加工廠工地施工,王某某其父王慶柏(男,78歲)、其妻莫某某(女,35歲)等人來到施工現場,阻止施工,王慶柏等人站在挖掘機前面進行阻攔。犯罪嫌疑人程凱將所駕駛的挖掘機制動停下。但未熄火,挖掘機停下后莫某某即爬上挖掘機與坐在駕駛室內的程凱發生爭執,并扭打起來,兩人在扭打過程中挖掘機突然向前運動,將站在挖掘機左前方的王慶柏正面撞倒并輾壓致其當場死亡。經法醫尸體檢驗:王慶柏系被重型車輛輾壓,致其顱腦重度損傷并全身多處骨折、內臟器官破裂死亡。
一、問題的提出
此案發生后。鳳凰網博客立即在7月3日登發了一篇配有現場照片并以“權利壓死老農,判推土機死刑?”為醒名標題的博文。聲稱本案系車田灣村委干部程玉紅利用干部身份采取了強奪手段,帶來六個“兩牢”人員及四名社會混混,強占工程.并故意用挖土機壓死當地村民王慶柏。這一消息隨即被國內許多網站轉發,不少網民紛紛跟帖,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也對當地政法機關依法辦案帶來巨大壓力。為平息網絡輿論的負面影響,公安機關以故意殺人罪將犯罪嫌疑人程凱向檢察機關報捕,檢察機關也于7月8日以故意殺人罪批準逮捕犯罪嫌疑人程凱,并于當日在正義網上發布了消息。目前公安機關正在對案件進行偵查之中。
經調查核實,網絡上所提及的所謂幕后指使者程玉紅并非如貼子所言“以自己身為村干部和親戚為堅強后盾的背景,有恃無恐,橫行鄉里,恃強欺弱。半年前,程玉紅在白水安村的工程中打傷多名村民,性質惡劣,手段殘忍”。案發當日,其也未“帶來六個‘兩牢’人員及四名社會混混,強占工程,并故意用挖土機壓死當地村民王慶柏”。事實上,程玉紅作為村干部參與了村里一些矛盾糾紛的處理工作,也得罪了一些村民。但為何網上發布如此消息后形成網民跟貼呼應的“一邊倒”現象卻值得深思。另外,在輿情壓力面前,當地政法機關為平息“輿論潮”,選擇了以平息媒體輿論為考慮重點的罪名對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責任。這就給政法機關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應對和引導涉法輿情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面對網絡時代的輿論監督,如何在法治的軌道上加以規范,既充分發揮其正面作用,又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
二、對上述問題的思考
(一)關于涉法輿情多發高發的理性分析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的研究成果,當前輿情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八大類:一是政府官員違法亂紀行為;二是涉及代表強制國家機器的政法系統、城管隊伍;三是涉及特權和壟斷的政府部門、央企;四是衣食住行等全國性民生問題:五是社會分配不合理、貧富分化;六是涉及國家利益、民族自豪感:七是重要或敏感國家、地區的突發性事件;八是影響力較大的熱點明星等火爆事件。其中政法網絡輿情呈現高發多發態勢,由個案引發的網絡輿情熱點事件比例較高。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面對擁有大量社會資源和強勢地位的司法機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出于對公權的天然抵觸,特別在涉案當事人分別是富人與窮人、官員與百姓的時候,公眾更多對弱者表示同情,而不管事件的真相是如何。這種同情弱者的心態事實上也反映了輿情制造者和參與者的內心焦慮,即在當今中國多元化的社會里,由于當事人身份地位的極度落差可能會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司法實踐中這種情形在不同地區確實也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因此他們通過輿情關注和試圖引導司法機關對案件的決斷,也即在一定意義上關注和決定著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命運。二是在中國法治建設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司法人員的素質、司法體系的規范運作、司法裁判的公平公正、司法機關的公信力都遠達不到現代司法文明的最高標準,這也成為三十年來我們一直漸進式地推動司法體制改革的原因所在。正是由于司法腐敗現象的頻頻發生、司法潛規則的存在和個案司法不公、司法專橫所形成的輻射性影響.使社會公眾對司法體制產生不信任危機,司法機關的執法公信力備受質疑。因此,一旦出現涉法輿情,普通公眾寧信媒體不信司法,希望媒體成為監督司法權運作的第四種權力。三是不排除一些媒體為制造轟動效應,一些組織個人為達到個人目的而利用媒體干擾司法,試圖通過輿情控制案件進展過程,從而掌握媒體審判的話語權。
綜上分析,本文這起看似簡單的刑事案件為何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就因為輿情制造者利用人們對弱者的同情(一名70歲的農民被推土機壓死),將對強權的憤怒(所謂幕后指使人長期橫行鄉里),轉化為影響政法機關依法辦案的輿論壓力。因此,各級政法機關對于涉法輿情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在慎讀的同時注意冷靜應對,不必因為出現輿情而驚惶失措。如桂林市檢察機關一年辦理的批捕、公訴案件達6000多件。這之中出現幾件輿情炒作案件也就不足為奇。這就要求全體檢察人員在辦案堅持理性平和文明規范的執法理念,堅持實體與程序并重,通過陽光檢察確保檢察權的依法行使。通過加強檢察隊伍建設。不斷強化法律監督職能,努力實現辦案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從而增強檢察執法的公信力,切實樹立檢察機關忠誠、公正、清廉、文明的良好執法形象.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檢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關于司法與傳媒的關系辨析
我們認為,既要尊重輿論監督,正確應對涉法輿情,及時回應社會公眾的司法需求;又要堅持程序正義,強調司法權的獨立性和權威性,用理性、平和、文明、規范辦案回應輿論監督.以司法權的規范運行和公開透明來平息輿情。
一方面,新興傳媒載體的多樣化、便捷化和傳播方式的日新月異為民眾提供了表達利益關切和宣泄內心不滿情緒的渠道和平臺,有效避免了眾多社會成員因利益訴求和負面情緒的過度積累而導致的突然性爆發。或者可以說,在當今資訊發達的信息社會,群眾路線在網絡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形式和內涵.網絡民意成為民情表達的重要途徑,也成為一種新的監督方式,使司法權在民眾的監督下得以更加公開和規范的行使.有利于政法機關及時把握社情民意,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反過來,通過對涉法輿情的正確應對與引導,可以讓政法機關清楚掌握社會矛盾糾紛的真實構成,促進社會不同階層意見的有效表達,進而發揮司法作為社會公正最后一道防線的定紛止爭職能.積極促進社會矛盾化解、緩和不和諧的社會關系,平息社會沖動焦慮。
另一方面,在大眾傳媒占支配地位的信息時代,信息傳播的高度膨脹和泛濫已形成了可怕的信息污染。一些媒體或個人出于各種目的,利用網絡資源的高度開放性和共享性及便捷的檢索性、互動性,隨意發布不負責任的信息,以達到制造輿論,干預和牽制政法機關依法辦案的目的。而社會公眾面對鋪開蓋地的海量信息,已無暇自主思考和獨立評判,不自覺地受到信息源的左右,從而使傳媒構成為一種話語權威,使信息接受者在認識力和想像力上缺乏理性而甘受支配和指使。今年6月7日至10日,《人民日報》就連發四篇深度調查報道一《誰在左右公眾的眼球?網絡推手大起底》,指出目前全國存在大量的網絡推手,甚至出現“網絡黑社會、網絡打手、網絡刀客”等新名詞,通過炒作負面信息以達到個人私利。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景漢朝也在《從大局出發,正確把握司法與傳媒的關系》一文中指出,當前有些傳媒監督不夠客觀,產生了不少負面影響,一些傳媒監督忽視司法的特性和規律,越位監督現象突出,甚至形成輿論審判,干擾了司法機關依法辦案,影響了司法公正。
因此。對于涉法輿情要有一個客觀全面的分析,既要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在司法活動中尊重民意和輿情;又必須堅守法治的精神和原則,不能讓涌動的民意攪動司法,牽制辦案,甚至演變為主導辦案。只有注重發乎輿情,止于法理,才能最終實現司法的公信力。
三、應對和引導涉法輿情的思考
(一)對涉法輿情高度重視,及時做出反應
曹建明檢察長指出,“要高度重視涉檢網絡輿情,對可能引起或已引起境內外媒體高度關注的涉及檢察工作或檢察隊伍的輿情信息,要及時分析研判,抓緊核查事實真相,及時、適時、準確、公開發布權威信息”。從危機公關和應急處置的機制上,最好是在事件發生后3小時上報信息,12小時內做出反應和啟動應急預案.以抓住改變輿情意見流向和正負態勢的黃金時間.避免因處置滯后造成網民情緒淤積,形成更大的輿論風暴。
(二)推進司法程序的公開
諸多司法事態表明,公眾對司法的不信任并非源于公民的不服從,而是源于公權力的不公開、不透明。只有在執法辦案中堅持程序正義,將司法程序的公開與公正貫穿于執法辦案的始終,讓司法權的運作過程暴露于陽光之下,才能使民眾減少對司法的神秘感,取得民眾對司法的信任和尊重。否則,在信息公開滯后的情況下.只能使對司法機關不利的信息被成倍地復制傳播.正面的信息反而失去話語權被網民的不信任所質疑和阻斷。
(三)堅守法治原則,依法獨立辦案
司法工作本身是一項專業性很強、需要相對獨立的嚴肅行為,司法人員進行檢察、審判等司法行為時,需要保持一種相對獨立、理性的狀態,更多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特別是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檢察官具有客觀公正義務,這意味著檢察官作為法律的守護人,為實現司法公正,必須站在客觀立場。全面地收集、提供證據、全面審查起訴、忠實于事實真相。因此,如果在檢察執法辦案中過多考量各種社會公眾意見,可能會對法律的穩定性、統一性和司法權威性造成一定的侵害。畢竟網絡民意為個人情緒的主觀表達。并非全為客觀公正,難免充斥著非理性的盲目與沖動。
(四)在堅持公正司法與接受輿論監督中保持衡平
司法作為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來源于社會現實生活,也是社會生活現實需要在法律層面的體現。只有立足于國情、社情、民情,司法才不至于高高在上.從而富有生命力;司法只有對案件糾紛所涉及的社會道德、經濟、公序良俗等予以貼近關注,正視與滿足社會主流觀念引導、道德秩序整構等方面的價值取向,才能回應社會大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否則,如果只注重機械執法,不顧及司法活動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則最終脫離于民眾,引發民眾對司法權威的質疑,難以體現法律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大價值。大量涉法輿情表明,民眾關注司法進而關注社會民主法治的力量不容輕視。對此,包括檢察環節在內的任何環節上的法律工作者,不能無視這些表面洶涌,實際上傳遞和表達著社會基層對公平正義強烈呼聲的民意.而應該積極地從中尋找法律與民意的最佳結合點,努力在司法活動體現其蘊涵的正義、效益、效率、秩序、自由、公正等價值要素,從而使司法權威與公信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繼而最大限度地保證和實現司法的正義。
(五)加強對輿論監督的規范和引導
要嚴格限制媒體介入司法的時間,以立法的形式適當規范媒體的報道時間,防止輿論引導司法。要強化法治記者的專業化素質。媒體在司法機關最終作出權威結論前,以大眾或者自己認同的道德標準或法律知識來對案件進行評判,并作出有傾向性的報道,不僅損害了司法權威,而且有可能引導公眾對案件進行錯誤的認識,進而影響司法公正。要加強媒體與司法機關的溝通,將媒體為我所用,成為增進司法公信力、傳播法治信念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