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2009年下半年,袁某、陳某、易某(均為15歲)在合江縣城區內竊得聯想牌電腦主機一臺后,將電腦主機抱至個體經營戶徐某經營的手機維修店.并告知徐某系盜竊所得。愿意低價出售,徐某以200元價格予以購買。此后,袁某等人又連續兩次將盜竊的電腦賣給徐某。最終,徐某以570元價格購買了三臺電腦主機,并高價轉賣他人。經鑒定,三臺電腦主機價值2970元。
本案爭議焦點,徐某的行為是否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
[速解]本文認為,徐某的行為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
首先,《刑法修正案(六)》對刑法第312條修改目的是為了加大打擊贓物犯罪的力度。如果收購未成年人的贓物不構成犯罪的.則必然出現處罰的空隙,使一些不法分子專門向未成年人收購贓物的情況發生。同時,對上述行為不予以懲罰,也不利于保護被害人及社會的整體法益,顯然這與立法本意相悖。因此,對第312條規定的“犯罪所得”的理解不應狹隘.而應理解為一切違法、犯罪行為所獲取的財物。同時。做這樣理解也符合罪刑相適應原則。例如.我省盜竊罪的立案數額為1000元、職務侵占罪的立案數額為10000元。如果行為人收購他人盜竊價值1000元的財物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而收購他人職務侵占價值8000元的財物,因前行為人不構成職務侵占罪致使收購人也不構成犯罪。這顯然與罪刑相適應原則相違背。
其次,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條明確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如果堅持收購的贓物必須是犯罪所得,那么在前行為人未達刑事責任年齡、潛逃、因病不能參加訴訟等情況下,因前行為人未經過法院有罪宣判,行為人收購的就不屬于犯罪所得,最終不能認定收購行為為犯罪。很顯然,這不利于對犯罪的打擊與預防。實際上,收購未成年人盜竊所得贓物比收購成年人盜竊所得贓物危害更大。徐某的收贓行為對袁某等人繼續盜竊起到了鼓勵和助長的作用,不以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追究其刑事責任,既不利于社會安定,也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成長。
(作者單位:四川省合江縣人民檢察院[64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