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名:甲某借款糾紛申請抗訴案
[基本案情]甲某向乙某借款一案經(jīng)法院判決生效后,甲某不服某市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向某市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同時向某市人民檢察院申請抗訴。某市人民法院針對甲某的再審申請裁定再審,檢察機關同時對該案向法院提起抗訴。
一、問題的引出
就該案如何審理,司法實踐中存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法院已經(jīng)裁定再審的,檢察機關再作出抗訴的就不再作為抗訴案件審理;另一種意見認為,法院裁定再審后,檢察機關同時作出抗訴的,人民法院應合并審理。假如將該案變更為“某甲不服某市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先向某市人民法院申請再審,被某市人民法院裁定駁回再審申請后。再向檢察機關申請抗訴。”針對該種情形,檢察機關應對某市人民法院的哪份裁判提出抗訴,司法實踐中也存在分歧:一種意見認為,檢察機關不能對原生效實體裁判進行抗訴,只能就駁回再審申請裁定進行監(jiān)督;另一種意見認為。檢察機關無須對駁回再審申請的裁定進行抗訴,仍應對原生效裁判進行監(jiān)督。
上述案件的分歧反映了當事人申請再審與檢察機關抗訴啟動再審程序銜接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由于在理念上我國民事訴訟法把再審作為審判監(jiān)督的一種方式,再審程序啟動就設置了多元化途徑,即除了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外,法院可以依職權決定再審、檢察機關能通過抗訴引起再審,俗稱“三架馬車”啟動再審。但在啟動再審程序的三種不同途徑的關系上,尤其是當事人申請再審和檢察機關抗訴啟動再審的程序銜接問題上,法律沒有進一步的規(guī)定,學者也很少涉及,雖有學者提出在申請再審與請求抗訴問題上,應實行法院優(yōu)先原則。…但該方案顯然沒有被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所采納。因此,民事訴訟法修改后,當事人仍可同時向法院申請再審和向檢察機關申請抗訴啟動再審,也可先向其中之一機關申訴(申請再審),未果后再向另一機關申訴(申請再審),該兩種再審啟動程序銜接上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當事人分別向檢察機關和人民法院申請抗訴和再審,其結(jié)果不外乎如下幾種情況:一是法院和檢察院都作出決定再審;二是檢察院或法院之一決定啟動再審,而另一機關決定不啟動再審:三是法院或檢察院都不決定啟動再審。由于第三種情況并不涉及兩種程序的銜接問題,本文主要探討前兩種情況下的程序銜接問題及民事抗訴案件的審理范圍問題。
二、法院和檢察院都決定再審時的程序銜接
一般而言,法院和檢察院不會同時作出再審決定,法院和檢察院都有相關規(guī)定,一方在審查申請(訴)材料時,得知另一方已作出再審決定時,一般都應作出終止審查的決定。如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監(jiān)督庭關于審理民事、行政抗訴案件幾個具體程序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審監(jiān)庭意見》)第5條第1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收到人民檢察院的抗訴書后,如果正在就同一案件是否啟動再審程序進行審查的,應當終止審查,按照抗訴案件處理。”《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抗訴案件辦案規(guī)則》第22條第2項也規(guī)定:“人民法院已經(jīng)裁定再審的,人民檢察院應當終止審查。”但是由于信息不暢和文書簽發(fā)與送達所存在的時間差等方面的問題。法院和檢察院仍有很大可能同時或先后作出再審的決定。這就帶來了兩種不同途徑啟動再審程序的銜接問題。目前,對該類案件處理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監(jiān)督庭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作了一些內(nèi)部規(guī)定,且存有一定的沖突。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關于人民檢察院辦理民事行政案件撤回抗訴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民行廳意見》)第5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后,又得知人民法院已依據(jù)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裁定再審的,人民檢察院不撤回抗訴,由人民法院一并審理。”隨后,針對上述《民行廳意見》,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監(jiān)督庭又作出了《審監(jiān)庭意見》,該《審監(jiān)庭意見》第5條第2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裁定再審后,收到人民檢察院抗訴書的,不作為抗訴案件審理,但審理時應當將此情況告知各方當事人,案件審結(jié)后應將裁判文書送有關人民檢察院。”由此可見,前述所舉案例中的分歧實際上反映了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和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監(jiān)督庭對該類案件的不同處理意見。
我們認為,《審監(jiān)庭意見》的規(guī)定存有明顯不足,違背了審判監(jiān)督程序的基本法理。首先,《審監(jiān)庭意見》忽略了當事人申請再審和檢察機關抗訴啟動再審兩種不同途徑的性質(zhì)差別。當事人申請再審是私權處分的范疇,檢察機關抗訴啟動再審是公權力對審判權的一種監(jiān)督。兩者要求人民法院再審的具體理由不一定完全相同,如不作抗訴案件審理,不將檢察機關的抗訴理由納入審理的范圍,將不利于案件的全面審理。其次,《審監(jiān)庭意見》違背了《民事訴訟法》的基本規(guī)定。《民事訴訟法》第188條、第190條明確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裁定再審,人民法院再審時,應當通知人民檢察院派員出席法庭。上述規(guī)定并未設置有任何例外,人民法院可以將檢察機關的抗訴案件不作抗訴案件處理。因此,人民檢察院一旦作出抗訴決定,只要未被撤銷或撤回,人民法院就應針對抗訴裁定再審,并通知人民檢察院派員出席法庭。最后,《審監(jiān)庭意見》也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jiān)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審監(jiān)解釋》)的精神相矛盾。《審監(jiān)解釋》第26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查再審申請期間,人民檢察院對該案提出抗訴的,人民法院應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88條的規(guī)定裁定再審。申請再審人提出的具體再審請求應納入審理范圍。”依據(jù)該條規(guī)定,只要案件尚在審查過程中,即使人民法院還未裁定再審,人民法院就應將當事人申請再審的理由與檢察機關的抗訴理由合并審理。依據(jù)舉輕以明重的原則,人民法院既裁定再審,檢察機關又提出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更應將當事人申請再審的理由和檢察機關的抗訴理由合并審理。
三、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一方作出再審決定,另一方作出不予啟動再審決定時的程序銜接
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既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又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抗訴,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有可能作出相互矛盾的決定,即人民檢察院作出不予抗訴的決定,人民法院可能裁定再審;也有可能人民法院裁定駁回再審申請,而人民檢察院作出抗訴決定。這種情況,在審判監(jiān)督程序的啟動實踐中還比較普遍。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民法院與人民檢察院還相安無事,互不干涉,尤其是檢察機關并不太關心不抗訴決定作出后,人民法院是否又裁定再審。因而,當事人申請再審和檢察機關抗訴再審之間也無很多程序沖突問題。
然而,民事訴訟法修改后,出現(xiàn)了新的問題。民事訴訟法修改以前,人民法院駁回當事人再審申請采用駁回再審申請通知書的形式。民事訴訟法修改后,人民法院駁回當事人再審申請改采裁定書的形式。當事人再審申請被人民法院駁回后,檢察機關應針對哪份裁判進行監(jiān)督?
我們認為,檢察機關仍應針對原生效裁判進行監(jiān)督,而無須對駁回再審申請裁定進行另行監(jiān)督。
首先,民事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啟動再審的途徑有三種,當事人向法院申請再審被駁回,不影響檢察機關通過抗訴對原生效判決啟動再審,而不管法院駁回當事人申訴用的是裁定還是通知。如果甲某申訴案中,某市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后,就不允許當事人對原生效判決向檢察機關申訴以啟動再審,實際上限制了當事人的救濟途徑。如果當事人首先選擇的不是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而是先向檢察機關申訴以啟動再審。檢察機關對當事人的申訴不予受理或作出不抗訴決定后,當事人仍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不服原生效判決的救濟并未受到影響。僅因當事人先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就限制其救濟途徑,違背了民事訴訟法關于啟動再審設置了三種途徑的規(guī)定。
其次,人民法院駁回當事人的再審申請裁定,只是否定了當事人的再審申請事由。而不是維持、改變或撤銷原審生效判決,也未對案件進行再審審理。因而,不管當事人是否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也不管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再審申請是否駁回,都不影響原生效判決的效力,即原判決仍是一個生效的終審判決。民事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生效判決提出抗訴,也從未有任何法律或司法解釋限制檢察機關對生效判決進行抗訴。
最后。檢察機關不宜也無須對人民法院的駁回再審申請裁定進行抗訴。民事訴訟法修改后。再審之訴被區(qū)分為再審申請事由審查和再審案件審理兩個不同的階段,這兩個階段的審查任務、審查程序都有本質(zhì)差別,后文還將述及。駁回再審申請裁定只是對再審申請事由作出一個程序性裁定,對這種程序性裁定本身,當事人不能上訴,也不能通過審判監(jiān)督程序予以糾正,檢察機關也無須對其進行監(jiān)督,直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提出抗訴,就能達到相同的目的。
此外,如果檢察機關只能就駁回再審申請的裁定提出抗訴的話,將使得下審上抗的檢察抗訴制度又提高一個抗訴級別,許多不服中級人民法院生效判決的申訴案件都只有最高人民檢察院才能抗訴。最高人民法院才能作出再審裁定,這將耗費大量的高層司法資源,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也將不堪重負。
與此相關的問題是,檢察機關針對原生效裁判提出抗訴后,人民法院應當裁定再審,由于人民法院原已作出了駁回再審申請的裁定,這就出現(xiàn)了兩份內(nèi)容沖突的裁定,對該兩份內(nèi)容完全相反的裁定如何處理,也存有不同的意見。有意見認為,人民法院收到檢察機關的抗訴書后,應撤銷原已作出的駁回再審申請裁定,才能作出新的再審裁定。我們認為,對于該種情況,仍應在現(xiàn)行再審啟動途徑的多元化的制度背景下來思考問題,當事人向法院申請再審與檢察機關抗訴啟動再審,是兩種并行不悖的途徑,既不互相否定,也不互相矛盾,更不互相取代。兩種途徑有可能同時啟動:也有可能都不啟動;還有可能一種途徑不啟動,另一種途徑啟動,后一種途徑的啟動并不是直接對前一種不啟動途徑的否定,也不是必須否定前一種途徑之后。才能啟動后一種途徑。人民法院先前作出的駁回再審申請的裁定,是對當事人申請再審的回應,是當事人申請再審程序的終結(jié)。人民法院針對檢察機關抗訴作出的再審裁定,并不是對原先作出的駁回再審申請裁定的否定。而是對檢察機關抗訴的法定回應。其與前一個駁回再審申請的裁定內(nèi)容相反,程序上并不矛盾,無須撤銷駁回再審申請裁定后,再作出新的再審裁定。相反,檢察機關抗訴后,人民法院先撤銷原已作出的駁回再審申請的裁定,再作出新的再審裁定,實際上是讓當事人申請再審和檢察機關抗訴程序結(jié)果合一了,違背了民事訴訟法的制度安排。
注釋:
[1]李浩:《民事再審程序的修訂:問題與探索——兼評《修正案(草案)對再審程序的修訂》,載《法律科學》2007年第6期。
[2]此處“決定”不是民事訴訟法上的法律用語。而是指人民法院或檢察機關的一種結(jié)論性意見,人民法院可能是裁定再審或駁回再審裁定;檢察機關可能是抗訴或不抗訴,本文相同語境下“決定”用語含義與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