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家長把愛都給了孩子,期盼著孩子成才,但很多孩子的表現卻讓父母感到失望,如坐不住、不會聽講;作業磨蹭、粗心馬虎;厭學情緒重,學習無快樂感;性格內向,依賴性強而自信心差,等等。許多家長都感到自己的教育很失敗,卻不明就里。
教師也有很多困惑:我們認真備課、積極探究先進的教學思路、方法和授課模式,部分學生卻不買自己的賬;孩子年紀相仿,智商不相上下,學習差異卻很大;同樣的作業量,有的孩子完成速度快,有的慢,有的好,有的差。
孩子也覺得委屈和苦惱:我已經很努力了,但為什么總是學不好;為什么怎樣努力大人也不滿意;為什么許多好想法不被大人理解;為什么家長口口聲聲說愛自己,而自己卻感覺是被父母控制著。
問題的癥結到底出在哪里?有關教育專家指出: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之所以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是因為在關鍵發展期沒有能夠形成相應的學習能力,從而導致學習困難。只有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逐漸解決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
二、什么是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學習者在自我監控下的獨立學習能力。它包括:上課吸收信息的能力,對知識進行整理和總結、建構自我知識體系的能力,對學習活動過程反思和監控的能力,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等。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他的自主學習能力中最弱項要素決定的。因此,我們應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全面培養兒童的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達到想學、能學、會學,最后是學會的目的。
想學:主要是提升孩子學習動力的問題。一個孩子要有學習意識,首先要有學習興趣。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最初源于先天,但要保持持久性,就要依靠后天的培養。通過主動做事獲得成功,并受到家長和教師的表揚和激勵,會使孩子們產生滿足感和價值感,并進一步使之對這件事產生持之以恒的興趣。所以,求知欲和滿足感都是產生興趣的源泉。
能學:主要是提升孩子智力方面的能力。一個孩子能夠學習,他所要具備的能力很多。傳統的學習能NJa+BaDZngQK849zK0mvGKPq+rDJ0Y7eDaiWBUlD82A=力由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五個部分組成,我們將之稱為高級能力。事實上,從人的認識過程來看,學習能力還應包括運動知覺能力、視知覺能力、聽知覺能力和注意力,我們將之稱為基礎能力。小學低年級孩子學習困難主要因為基礎能力較低,中高年級孩子學習困難主要是因為高級能力較低。
會學:是指學生對知識進行整理和總結建構自我知識體系的能力,對學習活動過程反思和監控的能力,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它主要是解決孩子自己掌控什么時間學、學什么、怎樣學的問題。一個孩子想要學習效率高就要會學習,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運用這些策略;其次要懂得自我管理的方法,學會情緒管理、時間管理、學習任務的管理。學生知道何處、何時、如何運用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才能增強自我效能感,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激發學生內部動機,促使學生想學習
一是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首先,教師要學會設計活動,讓學生動手、動腦,激發出他們的興趣和潛力。例如讓學生上臺表演、親自動手操作等。學習材料要盡可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比如音頻、視頻、圖片等。其次,在進行知識傳授時引入相關學科。建構主義中的“意義建構”指的便是建構起事物本身的特征及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例如可以跨學科引入知識;讓學生感到學習內容的多樣性,從而產生學習興趣。
二是教師要和學生進行情感、態度的交流。首先,要學會接納學生。孩子是生活在感覺的世界里的,只有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他的感覺舒暢了,他的行為才會良好。其次,要傾聽學生的心聲,知道學生的興趣點。再次,要用積極鼓勵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
三是注重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教師的一言一行也是學生內部動力產生的源泉。一方面教師應多注意自身素質的提高,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和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另一方面根據情感的遷移功能,教師的素質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2.促進學生智能發展,使學生能學習
(1)抓住孩子學能發展的關鍵期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一般來講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是5—12歲。具體說有:4—5歲為探究萌芽期;6—8歲為行為習慣養成期;8—10歲為學科能力發展敏感期;10—12歲為行為策略轉化期。12歲以后則是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完善期。
根據兒童學能發展的四個關鍵期,我們將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劃分為對應的四個階段。
一是準備階段(學前孩子):4—5歲是兒童學習書面語言的最佳時期,在這個階段,兒童掌握詞匯的能力發展最快。5—5.5歲是兒童掌握數的概念的最佳年齡。此階段的兒童有強烈的求知欲,對學習活動充滿著好奇和自信。這一階段可以以游戲的形式進行語言、思維等學習能力和學習活動的準備訓練。
二是學習習慣養成階段,也是注意力形成最佳階段(一、二年級):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是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的奠基石。在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之間沒有明顯的一致關系。在此時期,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培養學生上課會聽課的習慣、閱讀的習慣、端正書寫的習慣、勤于思考的習慣、定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三是學科學習能力發展階段(三、四年級):學科學習能力是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思維品質又是學生學科能力發展的關鍵。這個階段孩子處于兒童思維發展的“質變”期。教師授課中要把4種語文能力(聽、說、讀、寫)與4種思維品質(敏捷性、靈活性、創造性、深刻性)組成語文學習的16個交接點,把3種數學基礎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抽象思維能力)和4種思維品質組成數學學習的12個交接點,形成開放性動態系統,加大思維品質強化訓練,非常有利于孩子學習成績的快速提高。
四是學習策略形成階段(五六年級):此時是對孩子策略訓練的最佳時期。在小學階段,兒童已自發地掌握了許多策略,尤其是五年級學生學習的有意性、計劃性和自我管理能力逐漸增強,但他們不能有效地運用這些策略來提高學習效率。教師要在策略運用上給他們清晰的指導,使他們能利用已有的策略來改善自己的學習。
(2)教師要根據孩子的學習類型來針對性地指導學習。低年級學生感知方式有四種類型:聽覺型、視覺型、動覺型、混合型。教師很難使學生的注意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保持相當高的水平。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傳授知識。如,同是背課文,聽覺型孩子喜歡出聲背,視覺型孩子喜歡默背,觸覺型孩子喜歡用肢體語言助背。用各自的優勢帶動其劣勢,不能一個要求,一刀切。
(3)提倡學校進行校本課程開發。一、二年級開設注意力視聽訓練課,三、四年級開設思維品質訓練課,四、五年級開設自我管理課、心理調試課等。把校本課程納入到學校課程中去。為建設特色學校添彩。
3.指導學生學習策略,使學生會學習
自主學習策略和自我管理能力是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手段和目的,我們要重視對兒童的時間管理和學習策略的訓練。
一是時間管理的訓練。首先,要加強自我認識,增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其次,要引導學生確立自己的目標,及時把模糊的目標清晰化。再次,讓學生深刻認識時間的價值,提醒孩子把握時間充實自己,以提升自我價值。最后,要善于節省時間,分清事物的輕重緩急,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對事件進行等級劃分。
二是自我調控訓練。首先,要教會孩子學會課前預習,以提高他們上課聽講的針對性。其方法有:粗讀找出知識的內在聯系;略讀圈出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其次,要教會孩子全神貫注聽好課,緊跟教師思路,明確重點和難點,課堂知識當堂消化。再次,要教會孩子科學復習、防止遺忘,學會主動梳理知識、建立知識結構圖。把握教材內容的層次結構,掌握知識點。最后,教會孩子在生活中堅持學習,開展戶外活動,聯系實際內化知識,提高綜合實踐能力。
總之,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系統訓練和支持。目前,我國不少地方建立起以學校為主、社會機構為輔、家長積極配合的三位一體學能訓練網絡,形成合力育人的新格局。我們相信,通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會使千千萬萬個孩子優秀起來。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劉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