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低年級進行規范有效的寫話訓練,能為今后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們也注意到對低年級學生進行一定的寫話訓練。如何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進行有效而扎實的寫話訓練呢?指導學生進行童詩的模仿性寫作是不錯的方法。
一、學習語言,張揚個性
顧名思義,兒童詩是指以兒童為對象的,符合兒童的心理和審美特點,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練、有韻律、分行的語言來表情達意的一種藝術形式。兒童詩可以為兒童學習駕馭語言提供優良的條件,讓兒童在優美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豐富詞匯,提高他們駕馭語言、鑒賞語言的能力,同時得到美的享受。蘇教版教材中編入多篇有情有趣的兒童詩,語言規范卻不乏活潑,充滿童趣。
如二年級上冊有一篇《鄉下孩子》的詩歌,教師在教學完新課之后不妨嘗試一下,與孩子進行交流:你最羨慕鄉下孩子怎樣的生活?如果你是鄉下孩子,你還會做哪些有趣的事情呢?你是城里孩子,你一定有鄉下孩子不曾有的幸福感受,請你說說看。
溝通過后,請孩子模仿句式:以“曾是”開頭,以“哦,鄉下(城里)孩子,生在,長在。”結尾,仿寫出一篇《鄉下孩子》或《城里孩子》。
《鄉下孩子》
曾是媽媽懷里
歡唱的黃鸝,
曾是爸爸背上
盛開的野菊。
捉幾條蚯蚓,
能釣上新鮮的小魚。
網一袋知了,
能讓母雞下窩雙黃的雞蛋。
折幾根柳條,
編織出美麗的柳帽。
摸一把螺絲,
讓媽媽炒出美味的小菜。
哦,
鄉下孩子,
生在藍天下,
長在歡樂里。
《城里孩子》
曾是媽媽懷里
可愛的小兔,
曾是爸爸背上
淘氣的小猴。
拿一堆積木,
搭出神奇的城堡。
撿幾顆貝殼,
串起美麗的項鏈。
掀開琴蓋,
奏出動聽的樂曲。
展開白紙,
畫出精彩的世界。
哦,
城里孩子,
生在大廈中,
長在繁華里。
從孩子的詩作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的仿寫中注意了詩歌獨有的分行、押韻等規范的格式,并且在內容上有著自己的獨特的生活體驗,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和理解,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生成。
二、抒發真情,傾吐心聲
抒情,是詩歌反映生活的根本方式,兒童詩也不例外。但由于它的讀者對象的特殊性,所以兒童詩更貼近兒童生活,充滿兒童情趣,往往借助活潑生動的語言,傳遞出兒童純潔天真的情感,易于為兒童接受。
讀一讀臺灣詩人方素珍的詩歌:《明天要遠足》
翻過來
唉——
睡不著
那地方的海
真的像老師說的
那么多種顏色嗎?
翻過去
唉——
睡不著
那地方的云
真的像同學說的
那么潔白柔軟嗎?
翻過來
翻過去
唉——
到底什么時候
才天亮呢?
輕巧靈動的語言活潑生動的描寫,把兒童遠足前的那個晚上輾轉難眠,對遠足的無限向往,對遠足的急迫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熟讀此類詩歌,對兒童十分有益。“翻過來,唉——睡不著……翻過去,唉——睡不著……”這就是語言的內化積淀,也是一種童性童趣的熏陶感染。遇到類似情景,他們很可能觸景生情,展開聯想,并自然而然地運用這些語言,來抒發真情傾吐心聲。
例如,學校第二天要組織春游,誦讀后,有個小姑娘在春雷隆隆的晚上睡不著覺,情不自禁地吟誦道:
翻過來,
唉——
睡不著。
翻過去,
唉——
睡不著。
天黑了,
鬧了半天的春雷睡了。
只有我,
睡不著,
豎起耳朵,
聽呀聽,
聽窗外的春雨
“啪嗒、啪嗒”的跳舞聲。
小姑娘豎著耳朵聽著、聽著,聽窗外的春雨,夜不能寐,她是多么擔心明天的春游會因為春雨而取消啊!
三、放飛想象,詩化心靈
兒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聯想的,他們總是用自己創造性的想象來認識并詮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兒童的世界里,一切是那么神奇:花兒愛美,樹葉愛舞,蟲兒會思念。
而兒童詩是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靈和兒童對話的。它以符合兒童心理的豐富想象創造優美的意境,抒發兒童的童真童趣,讓兒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開想象的翅膀,感悟詩的題旨。
《七彩語文》雜志2009年第9期中有一篇兒童創作的童話詩《如果我是一片葉子》。在賞讀過后,我先帶著孩子模仿說:如果你是一片葉子,你愿落到哪里呢?孩子仿說的過程是個詩意漸生漸長的過程,也是一個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的過程:小河里、大海中、小鳥身上、螞蟻頭上,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樹葉落下,想永遠依偎在大樹的懷里,成為一片永恒的葉子,裝點大樹。我們讀一讀吧:
《如果我是一片葉子》
如果我是一片葉子,
你想:
我會落到什么地方?
我愿落到小河里,
變成一只小船,
馱螞蟻過河。
我愿落到螞蟻手里,
變成一把雨傘,
給螞蟻擋雨。
我愿落到風兒懷里,
拉著風兒的手,
去世界旅行。
《如果我是一片葉子》
如果我是一片葉子,
你想,
我會落到什么地方?
我愿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