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教學等待,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操之過急,不急于求成,對學生充滿信任與期待,給學生留下適量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創設一個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醒悟和回味,給學生“陽光”讓其“燦爛”,給學生“平臺”讓其自由“舒展”,讓學生自主獲取新知、領悟和發現,在困惑——點撥——醒悟——提升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并逐步學會學習,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一、課堂“教學等待”存在缺位現象
在學校聽評課的過程中,我遇到過不少缺乏教學等待的老師:問題提出后不給學生思考時間就要求學生立即作答,學生答得不好不是給予引導和期待,而是不耐煩地叫停、換人;學生的合作學習沒有很好地依賴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剛開了頭就馬上組織小組討論,或者省略自主探究過程直接升級為合作學習,討論開始不久便匆匆結束;在學生思考、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頻繁“積極”給予解釋、暗示、強調和引導等“幫助”;知識直接輸出給學生,缺乏情景創設與問題驅動;以教師的能力、解題速度設定學生的做題時間,并且按捺不住急切的心催促學生;教學節奏非常快,一個教學環節緊接一個教學環節,學生很少有內化知識的時間;為完成教學任務開“快車”,“屏蔽”了學生的思維;甚至“走捷徑”,以練代講,一廂情愿地想通過“越俎代庖”的辦法,拔苗助長……這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顯然缺乏教學等待的耐心。
二、課堂教學需要教學等待
教學等待是教師對學生學習差異的尊重和理解,是教師愛心的體現,是為學生發展搭建平臺,也是對育人規律的遵循。華中師大郭元祥教授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文中曾精辟地說道:“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慢,需要平靜和平和;慢,需要細致和細膩;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奏。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不利于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展。”[1]課堂教學需要教學等待,因為教學進度有快慢、內容有難易,學生的知識基礎、接受能力、思維水平以及學習方法也參差不齊。此外,學生的學習往往被困在瓶頸處,需要老師給個“支點”。因此,尊重這些差異,學會等待,并給予正確引導,自然會達到教學的目的。否則,欲速則不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尋找成熟的時機,尋找一個更好的教育點,創設一個好的氛圍與情景,善于利用課堂的每一個瞬間。有時只要我們再耐心等待一下,哪怕是幾秒鐘的時間,也許學生就會在回味和自悟中豁然開朗,“出現奇跡”。
三、課堂教學中“教學等待”的策略
教學等待是課堂教學成功所必備的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教學等待作為一種教學策略與方法加以運用,以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1.讓教學等待成為情感融合與孕育希望的期待
教學等待需要教師與學生間進行很好的情感互動。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心與耐心,像孕育新希望一樣對他們的發展充滿期待,這樣學生會在寬松、融洽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學習上取得的歡樂帶給兒童,在兒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這是教育的第一信條。獲得成功體驗是每個學生的愿望,幫助學生成功是教師職責,教師應毫不吝嗇對學生的‘等待’,用等待引領學生走向成功。”教學等待是對學生最大的信任和期待,是對學生的“攙扶”與助推,是教師給學生學習“架梯子、搭臺子”。在教師充滿耐心的等待中,學生會信心十足地對學習中的問題質疑、思索,勇敢地挑戰自我;會在教師引領下,尋找思路和方法,完善學法,在自悟中茅塞頓開。在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關注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如:學習了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這一知識后,我提出了“偏東的地方總比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嗎”這一問題。讓學生思考后,我請一學生回答。該生沒有回答出來,我沒有讓其立即坐下,也沒有急于讓其他學生幫助他,而是等待。這樣做,一方面留給學生自悟的時間;另一方面運用這種延遲性來保護學生的自尊,喚起他的自信。待學生理解后,再選擇合適時機進行點撥。這時我給出一幅太陽光照圖,讓學生根據圖中信息(偏西的地方比偏東的地方先見到日出)回答。學生作答后,我拾級而上,繪出與晨昏線相交的一條緯線,繼續提問:在什么條件下,偏東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先見到日出?學生思考后恍然大悟。正是我的等待,給了他信心;正是我的等待,讓他經歷了感悟的過程,體驗了成功的愉悅。
2.讓教學等待成為生成契機與思維發展的等待
教學等待是生成契機、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等待,是教會學生終身學習方法的等待。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沒有問題情境和課堂生成的教學難以衍生思維等待的良機。善于運用教學等待的教師,不會在課堂上一展到底,而是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善于捕捉生成與變化著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以便將它們融入到教學實踐中。我深知,比教學預設更重要的是學生真正有效的參與和獲得,是學生改變舊有的學習習慣、學會學習和質疑。這樣的教學等待必然會使學生思維頓悟,學法改變,能力提升……如:某次課堂練習——讀右面的經緯網圖,寫出A點的地理坐標(圖中數據為經度數或緯度數)。正確答案為(5°S,75°W),不少學生的答案是(15°S,75°W),我沒有急于道破錯因,而是進行思維等待。通過學生對自身認知中相異構想的認識、發現和醒悟,使他們由現象認識到本質。我讓學生再看看圖中數字的標數,找出差異。看到部分學生會意頷首后,我又讓學生在每兩條相鄰的緯線間繪出三等分的兩條緯線,并給新繪出的每條緯線標明度數。在這樣不言而喻的等待情境中,學生恍然大悟,無聲勝有聲。不知不覺中,教師利用這些情景,彌補了學生認識上的偏差和思維上的誤區,起到究錯、矯錯和發展思維的作用。
3.讓教學等待成為牽引轉向與自省自悟的等待
當學生思維出現偏向,做題暫時不得要領時,我沒有急于牽引轉向或告訴他們解題思路,而是耐心等待,讓學生通過對已有知識的整合提取,結合實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學生的方法可能略顯“笨拙”,但這卻是學生學習的自然狀態,我不是急于讓其停下,而是通過暗示來改變這種狀況,引導學生尋找便捷方法。教學等待中教師可依據不同的情況,為學生解疑除惑提供各種幫助,或設置階梯、或類比啟發、或相機點撥,正位正向。如下面的一道試題:讀“某地風形成示意圖”,已知地轉偏向力與風向始終垂直。據此完成1~2題。
(1)圖中表示風向的是(D)
A.aB.bC.cD.d
(2)該地一定位于(B)
A.北半球近地面
B.南半球近地面
C.北半球高空
D.南半球高空
有些學生剛接觸第一題時,顯得有些不知所措,甚至采用逐個驗證嘗試的方法。我沒有直接告知學生我的解題思路,而是進行教學等待。我問學生除了逐個驗證嘗試外,有沒有更簡便的辦法?你能想出幾種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我為學生爬坡“支架”,給予積極暗示。我讓學生先做第二題,然后再做第一題。順序的改變,馬上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為學生解決此題提供了方向引導,起到了正向定位的作用。學生馬上明白圖中四個箭頭,一個表示風向,其他三個表示不同的作用力。三力共存情況應出現在近地面,根據已有知識——風向應斜穿等壓線(成銳角)。進一步推導為風向與氣壓梯度力成銳角(氣壓梯度力與等壓線垂直),故:d為風向,c為氣壓梯度力,方向左偏,當在南半球。此舉可謂一舉兩得。有的學生也提出可根據共點力的平衡原理解決此題,但困惑是b、d究竟誰是風向、誰是摩擦力?我相機啟發,并提出問題:三力共存的條件下,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是銳角還是鈍角?在我的等待中,學生自省自悟,通過對知識的調動運用,結合問題,找到了解題思路和方法。
4.讓教學等待成為一種賞識激勵,用發展眼光助推學生
課堂教學需要等待,需要等待中的賞識和激勵。肖川教授在《教師的“六個學會”》一文中說到:“學會等待,意味著教師能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意味著能夠用從容的心態對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氣躁,不指望一次活動、一次談話,就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2]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每一個學生在知識基礎、認識能力等方面又存在一定差異,這就要求我們賞識和激勵學生,為他們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添力加熱,承認、尊重學生的差異,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對學生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與鼓勵,堅信學生會在一次次等待中成熟,并走向成功。
教師的“等待”不是消極的坐等,也不是無為的靜待花開,而是對學生無聲的積極呼喚。教學等待對教師恰當地把握和利用課堂時間及教學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到一節課,哪些地方需要等待,怎樣等待,等待多長時間是合理的、必須的和有價值的,都要視情景而定。
參考文獻:
[1]郭元祥.教育是慢的藝術[J].今日教育,2008,(5).
[2]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長沙:岳麓書社,2002:103.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教育教學研究培訓中心)
(責任編輯:徐會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