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要舉行跳繩比賽。班主任陳老師這樣對學生說:“同學們,下周學校舉行跳繩比賽,每班需要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參加,會跳的舉手。”看著舉手者寥寥無幾,陳老師皺起眉頭:“才這么幾個,怎么辦?連參賽的人數都湊不夠。這樣吧,從今天開始,課間活動大家都練跳繩,其他一切活動暫停。過兩天我檢查,如果發現誰不練,或是沒有進步,我是要處理的。”而班主任包老師用振奮人心的語氣對學生說:“同學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元旦要到了,學校下周組織跳繩比賽,每班要選出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參加,這么好的機會,你們愿意放棄嗎?”“不愿意!”學生齊聲回答。“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誰愿意向困難挑戰,誰愿意向自己挑戰,請舉手!”結果四分之三的同學舉起了手。
同樣是參加跳繩比賽,兩個班的學生舉手的情況竟然差別如此之大,這是為什么?原因在于陳老師缺乏讓學生舉手的藝術,而包老師則相反。課堂上讓學生踴躍舉手發言,也同樣需要教師掌握一些讓學生舉手的藝術。
一、學會了解
1.學會了解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
調查結果顯示,當教師提問時,“沒有把握就不舉手”的,小學生占34.8%,初中生占48.8%,高中生占42.8%;“知道也不舉手”的,小學生占4.5%,初中生占14.5%,高中生占33.8%。可見,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不舉手的數量大大增加。這種情況是由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變得越來越有自尊心,也就是變得越來越愛“面子”,越來越關注其他同學的評價。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學會了解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注意在提問時呵護、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注意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舉手的同學,從而不斷增強學生舉手的自信心,激發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成就感。
2.學會了解學生的準備情況
學生舉手數量的多少,與學生對問題的準備情況有關。對于要舉手回答的問題,學生準備越充足,舉手的數量就會越多,反之就會越少。因此,教師一定要首先督促學生把課前預習落到實處,促使學生養成預習的良好習慣。預習好了,學生自然就會心中有數,舉手的積極性就會增強。其次,在課堂上,教師在讓學生舉手回答一些重要的問題之前,可以先讓學生們進行課堂討論或合作學習,以為回答問題做好充分準備。此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巡視、參與討論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準備情況,然后有的放矢地提問。這樣,學生舉手的積極性自然就會提高。
3.學會了解學生舉手少的原因
針對舉手較少或很少的情況,教師不能聽之任之,應該善于觀察,了解學生的舉手情況,尋找舉手少的原因:是因為問題比較難,還是提問的角度不對?如果問題比較難,教師可以重復講解,或引導學生討論探究,然后再提問;如果提問的角度不對,則要變換提問角度,轉換提問方式。這樣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舉手的人就會多起來。
二、學會激發
1.學會激發舉手興趣
學生積極舉手,是需要興趣來支撐的。激發舉手興趣的方法很多,諸如,提供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材料,展示一些圖片、照片、漫畫,借助多媒體播放動畫、錄像,讓小組之間開展小競賽,組織同學開展小游戲,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讓學生猜謎語,獎勵一些小星星、小紅旗,適當給積極舉手的學生發一些小獎品、小禮物等,都能激發學生舉手的興趣。
2.學會營造舉手氛圍
一些教師的課舉手的學生很少,與教師沒有營造良好的舉手氛圍有關。舉手回答問題,是對老師教學的一種配合,是在同學面前的自我展示,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平等、和諧的舉手氛圍。如果教師對學生的要求過于苛刻,學生在課堂上大氣都不敢出,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怎敢舉手?如果教師對學生沒有誠懇的態度,習慣于高高在上、唯我獨尊,不知道尊重學生,有的甚至諷刺、挖苦、體罰學生,學生怎愿舉手?如果教師與學生關系不和諧,師生關系緊張,學生對教師有抵觸情緒,學生怎能舉手?可見,只有營造寬松、平等、和諧的舉手氛圍,學生才敢舉手、愿舉手、能舉手。
3.學會端正舉手態度
一些學生舉手不積極,與消極的舉手態度有關。有的同學認為,自己只要會了就行了,沒必要舉手,因此自己會回答也不舉手;有的同學認為,舉手不舉手無所謂,回答不回答無所謂,學習不學習無所謂,因此懶得舉手;有的同學對舉手顧慮重重,擔心自己答不對、說不好,擔心教師對自己有看法,擔心同學恥笑自己,因此不敢舉手。可見,教師要學會端正學生的舉手態度,對認為沒有必要舉手的學生,教師要教育其充分認識舉手對自己、對同學、對課堂的重要性,增強其舉手的自覺性;對認為舉手無所謂的同學,教師要引導其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其學習動機,調動其學習熱情;對認為自己答不好的同學,教師要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增強其舉手的勇氣和膽量,消除其種種不必要的顧慮。只有這樣,學生舉手才會積極起來。
三、學會提問
1.學會設計提問內容
學生舉手與否,與提問內容有直接的關系。問題設計要具有層次性,也就是問題要有難有易,既有比較容易回答的問題,也有中等難度的問題,還有難度較大的問題,這樣才能適合各種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才能做到使各種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都有舉手的條件和機會;問題設計要具有具體性,也就是說設計的問題要具體清晰,使學生回答的方向明確,讓學生回答的范圍有適當的限制,這樣學生才便于回答,學生才能找到回答的角度或切入點;問題難易要具有適度性,也就是說所設計的問題從總體上看難易適中,問題既不過難,也不過易,這樣才能調動學生舉手的積極性,學生才能有舉手的興趣;問題設計要具有啟發性,也就是說所設計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思考價值,有一定的思維含量,有一定的探究必要,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思維的興趣,才能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2.學會改變提問方式
學生舉手與否,與提問方式也有一定的關系。如果教師習慣于“滿堂灌”,教師講得過多,提問過少,學生缺少參與機會,自然就缺少了舉手的機會;如果教師習慣于“滿堂問”,提問過多、過濫,不該提問的也要提問,勢必會使部分學生對教師的提問失去興趣和熱情,自然就不愿舉手了。可見,教師要改變“滿堂灌”“滿堂問”下的提問方式,在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提問,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環境下提問,在學生積極參與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基礎上提問,這樣才能保證學生舉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學會把握提問時機
提問時機是否恰當,也是影響學生舉手的重要因素。當一個問題提出后,學生的反應速度是不一樣的,有的反應快,有的反應慢,教師要學會等待,給反應慢的同學留出思考的時間,這樣才能保證反應慢的同學也能舉手回答問題。如果問題提出后,教師匆忙提問,這就提問太早,沒有把握住提問的最佳時機。還有,在課堂上的哪個環節提問,在什么教學情境下提問,在什么學習狀態下提問等,都存在把握提問時機的問題,如果提問時機不當,都會影響學生舉手。
四、學會評價
1.學會肯定性評價
教師要學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肯定性評價,或肯定其舉手的信心和勇氣,或肯定其回答問題聲音洪亮、思路清晰,或肯定對問題的認識深刻、見解獨特等。只有學會肯定性評價,才能激發學生的舉手熱情,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使學生體會到獲得肯定的成功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2.學會鼓勵性評價
教師要學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鼓勵性評價,或鼓勵學生積極舉手,或鼓勵學生回答問題更具體、更全面、更正確,或鼓勵學生再努力、再進步等。只有學會鼓勵性評價,才能幫助學生建立起自信,增強學生正確回答問題的信心,不斷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能力,才能逐漸養成學生舉手的興趣和習慣。
3.學會包容性評價
教師要學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包容性評價,包容學生的膚淺認識,包容學生的不當見解,包容學生的錯誤觀點,包容學生的異想天開,包容學生的語無倫次,包容學生的邏輯混亂等。只有學會包容性評價,才能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進取心,才能逐漸養成學生敢于大膽舉手的習慣,促使學生不斷有所進步、有所提高。
綜上所述,教師要學會了解、學會激發、學會提問、學會評價,努力掌握讓學生踴躍舉手發言的藝術。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