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民營化的含義
在談到教育改革的時候,中日詞語中都有“民營化”這個詞,日語讀音“mineika”,相當于英文的“privatization”,相當干中文的“私有化”“民辦化”“民營化”。民營化源于英美等國家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對國有企業和國有部門的私有化以及市場化的改革,后來波及到教育領域,比如美國的特許學校(charter sch001)、社區學校(community school)、教育券制度(school voucher)等。
日本的學校民營化的主要做法有兩種:一是辦學主體的多元化,二是公立學校的民間委托。辦學主體的多元化是指在原有的辦學主體(國立學校)、地方政府(公立學校)和學校法人(私立學校)的基礎上,允許企業和一些非營利組織(NPO)舉辦學校,公立學校的民間委托是指國立、公立學校通過簽訂合同將學校的管理和經營權委托給民間機構(但是只限于特區的幼兒園和高中)。
二、日本學校民營化的政策與教育特區
2000年以來,由于受到國家經濟構造改革的影響,日本經濟界對教育的市場化特別關注。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提出,日本的教育制度要“改變劃一均質的教育”。首相的教育咨詢委員會“教育再生會”對日本公立學校教育質量的低下提出批評,認為公立學校就如同“肯定會有客人來的沒有味道的飯館”。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界對執政黨自民黨提出了“學校教育的教育服務質量的改善與多樣化”的學校民營化的建議。由此,2002年12月日本國會通過了《構造改革特別區域法》(以下簡稱《特區法》),也就是在特定的地區放寬對不同行業和領域的限制(規制緩和),通過構造改革推進市場化改革。構造改革特區作為市場化政策的試驗區,教育的市場化和醫療、福祉的改革同樣受到了關注,為此設立了“教育特區”。
《特區法》的目的在于“為了最大限度地尊重地方公共團體的自發性,特設置構造改革特區。通過實施地方公共團體根據該地區的特點,按照規制的特別措施開展的特定的事業,或者通過促進其事業的實施,在推進教育、物流、研究開發、農業、社會福祉及其他領域的經濟社會的構造改革的同時,增強地方的活力,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特區法》第1條)。教育領域的構造改革的主要方式就是設置教育特區。根據《特區法》的第12條、第13條,株式會社(股份公司)以及特定的非營利活動法人(NPO),可以依據《學校教育法》第1條。在特區舉辦各類學校。
如果公司要在特區舉辦株式會社學校,地方公團體(地方政府)要根據特區的具體情況,說明設立株式會社學校發揮地方特色、培養地方性人才的必要性,并且考慮到舉辦學校的合理性及有效性等其他的問題,向內閣總理大臣提出學校認定的申請。取得認定可以舉辦學校的公司(學校設置會社)除了要滿足以上條件外,同時還要滿足以下條件:(1)符合文部科學省規定的學校設施、設備標準或者具備其設備、設施所需資金,同時還要具有學校正常運轉必要的資產;(2)負責學校經營的人員要具有學校經營管理必要的知識和經驗;(3)負責舉辦學校的人員要有一定的社會信譽和聲望。
如果公司要舉辦大學,則必須獲得文部科學大臣的許可,其他的事項如學校的中止、舉辦者的變更等事項,必須經過專門的審議會的討論和決議。在特區根據需要,為不愿意去學校上學的孩子舉辦的NPO學校,和上述的株式會社學校的要求是一樣的,在滿足以上三個條件外,還要求舉辦者在這方面取得過一定業績和成功的經驗。
三、日本教育特區學校民營化的問題及特征
1 株式會社大學
關于株式會社舉辦的大學(株式會社大學),人們最多的擔心和批評是,股份公司就是等同于營利企業,而營利企業要舉辦具有公共性、安定性和持續性的大學,這存在著不好調和的矛盾。對其營利活動如果不控制,公司舉辦的學校收益好了,一部分收益就會轉給股東或公司內部的其他事業,以上規定的三個條件不能確保學校的有效經營。
事實上,確實出現了由于生源嚴重不足而被迫停止招生的株式會社大學。株式會社LT大學2005年開設了函授教育課程,但是,由于專職教師特別少,甚至沒有專業教師對學生課程的答疑輔導課負責,沒有能按照規定進行教學,2008年被迫停止了招生。
現行的株式會社大學不屬于《私立學校法》和《私學振興援助法》規定的學校,不能享受國家對私學的援助以及稅務上的優惠措施。內閣的主張是株式會社學校應該享受私學援助的政策,但是文部科學省認為,根據《憲法》第89條“公共支配”的解釋,舉辦學校的公司不屬于公共的范圍,不能適用私學援助的規定。
2 株式會社高中
到2008年年底,全國有20所株式會社高中,而全日制學校只有1所,其余的都是非全日制學校,學生大多中途退學、輟學或者個別學生存在智力問題。這類高中不能說都只追求利潤,如K校將來準備轉變為學校法人,現在處于潛伏階段。S校認為,株式會社學校教職工的工資要比一般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低,從節約經濟成本上考慮,他們選擇了株式會社學校。株式會社高中的管轄權屬于市、町、村,但是,對學校的舉辦、指導、建議、教育及其組織運營的評價,市、町、村教育委員會是否具有這樣的業務能力,確實是一個問題。另外,多數這類高中都面臨著生源和經費不足的問題,學校還能堅持多久,令人擔憂。教育的安定性、持續性受到威脅。如果提高收費,教育的公共性又會遭到質疑。
3 株式會社中小學與NPO中小學
對于株式會社中小學與NPO中小學的設立,人們更多地在思考這是否意味著公共教育制度的瓦解。另外,學校舉辦方的動機、地方自治體及當地居民的疑惑、學生和家長的愿望等許多方面交織在一起,縱橫交錯,遠遠超越了當初政策出臺的意圖。以A中學為例(現在還沒有NPO中小學),A中學的舉辦方已經是私立小學的學校法人,原來正打算籌建中學部,由于資金不夠才設立了株式會社中學。由于當地因學齡兒童減少,地方中小學進行了撤并,這所學校的舉辦為地方的發展增加了一定的活力。株式會社B小學的董事原來是一位公立小學的教師,原來計劃籌建一所小學,但由于資金問題未能實現,后來在許多家長的支持下就開辦了這所株式會社小學。這兩所學校的特點是,基本上都是根據當地居民和家長的愿望開辦的,特別是為了滿足英語教育以及不愿意去學校上學孩子的教育需求,這體現了株式會社學校公共性的一面。這兩所學校還有一個共同點,比較重視地方居民與家長的意見,他們對學校管理和學校的財政狀況有一定的參與和監督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校的有效管理和健康發展。問題是學校的學費和報名費(入學金)很高,如果今后仍然享受不到國家對一般私立學校那樣的優惠政策,學校長期的經營和運轉可能會面臨著很多問題。
日本學校民營化進展緩慢、范圍狹窄,具體數目如下表。舉辦株式會社學校只限干教育特區內,尚未在全國范圍實施。另外,現實的情況對企業來說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市場效應。這和日本政府對教育市場化持有猶豫、躊躇的態度有關,政府本身對學校民營化的管理沒有能力和信心。
四、中日學校民營化的異同
1 民營化的背景與目的
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國的學校民營化改革,最初是受到公共教育資源的短缺、辦學主體單一、政府為了吸收民間資本對教育的投入等因素的影響,這一階段主要是私人和企業辦學。90年代中后期的學校民營化改革主要是在教育市場化和教育產業化的背景下展開的,并且在2000年前后呈現出最為活躍的局面。其目的:一是由于地方財政困難或學校管理處于困境所采取的善意的民營化和轉制;二是學校或者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或甩包袱而進行的不同形式的辦學體制改革。這和日本的學校民營化的背景與目的有一定的異同。相同點都是受市場化的影響,是為了改善公立學校的經營管理,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但不同的是,日本不是為了解決財政困難的問題,也沒有利用學校民營化追求經濟利益的目的。這可能是由于中國的民辦教育不發達,初期是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的“合理回報”又使民營和改制學校找到了追求利益的根據,由于政府從中也是受益者,因此長期默認了這種行為,時至今日,這種情況還是沒有得到徹底的改變。
2 民營化的方式和范圍
日本學校民營化的方式,主要表現在由公司舉辦完全私營化的“株式會社學校”和非營利組織舉辦的NPO學校,而且只限定在教育特區范圍內。而中國的學校民營化是在全國范圍,而且可以跨地區運作。中國學校民營化的方式也特別復雜,既有公立變為完全私立的公轉民的方武,又有國有民辦、民辦公助、集團辦學,以及各種聯辦合辦的公私混合等方式。
3 民營化的結果
日本的民營化步伐緩慢,其范圍、規模及其步伐都非常小,因沒有什么明顯的效果,日本的企業以及民進機構對學校民營化比較冷漠。而中國的學校民營化異常活躍,目前對學校民營化的評價褒貶不一,對學校民營化的功過是非,難于評說,針對不同的個案又有不同的答案。作者今后將針對不同地區和不同類型的實例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和實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