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身陷危機!從內容上來看,男孩危機是以學業危機、體質危機、心理危機和社會危機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全方位危機,從時間上來看,男孩危機是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直到大學的全線性危機;從發生的范圍來看,男孩危機還是世界性危機!這種說法似乎有點匪夷所思。然而,著名教育家孫云曉和李文道、趙霞兩位博士最新推出的力作《拯救男孩》卻告訴我們,這是千真萬確的,決非危言聳聽。
《拯救男孩》以翔實的調查研究結果為根據,深入揭示了男孩的學業危機、體質危機、心理危機和社會危機等四大危機,并指出其原因在于當今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流行文化已走入誤區。其中,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傾向是男孩成長危機中最為兇猛的殺手。“應試教育”對男孩成長不利的表現有三:一是忽視男孩發育落后干女孩的事實,二是忽視男孩與女孩不同的學習方式,三是限制了男孩的成長需要。
作者認為,現行的教育制度對于男孩危機負有第一責任。現行教育制度是一種工業化的教育制度,它往往漠視性別差異的存在,忽視了男孩不同于女孩的特點,甚至把這種特點當做缺點來看待,從而阻礙了男孩的發展。可以說,我們現在的校園環境對男孩很不友好。
首先,作者認為男孩更容易受到教育的誤解甚至冤枉,更明確地說是容易受到老師的誤解甚至冤枉。上過學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被老師當眾批評、罰站甚至羞辱的絕大多數都是男生。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自我評價。老師的肯定和鼓勵會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促進學生積極進取,不斷地完善自己。反之,老師的批評否認甚至羞辱則會降低學生的自尊感,使學生變得越來越不自信,從而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妨害學生的長期發展。同時,老師的批評否定甚至羞辱會讓他的同伴認為他是個壞孩子,從而疏遠、貶低他甚至群起而攻之。這很容易是受到傷害的孩子出現各種外化或內化的心理問題。
我兒子的親身經歷非常典型地說明了這一點。我兒子聰明伶俐,關心集體,樂于助人,但是活潑好動,自控能力比較弱。一二年級的班主任非常欣賞他的優點,同時也會針對他的缺點以恰當的方式及時提出批評,他也樂于接受,盡管改正起來并不是立竿見影。兩年里他一直是全班孩子羨慕的對象。然而三年級時換了一位班主任后,我兒子成了“問題孩子”。在一次班級排隊的時候,我兒子不肯服從班主任的安排,而且在被班主任生拉硬扯后變得更加不肯服從,從此被班主任看做是一個壞孩子。這位老師告訴全班同學說我兒子“有病”,大家都不要理他。每次我兒子要和同學說話或者有同學要和他說話的時候,就會有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跳出來說:“老師說他有病,都不要理他!”
還有一次,我兒子由于被老師冤枉嚎啕大哭。事情的經過很簡單。課間休息的時候幾個女生在班里玩投影儀,我兒子擔心她們把儀器弄壞了就好心把投影儀關上了。這時班主任老師正好進來看見他在那兒,就批評他不該玩投影儀。不管孩子怎么辯解,老師就是不肯相信他說的是事實。孩子一怒之下要出去,老師怕不安全拉住了他,致使沖突直線升級直至無法收場。就這樣,老師的態度和評價使我的兒子從一個人人羨慕的對象變成了一個大家心目中的問題孩子。
對于一個生性敏感的孩子來說,他內心的恐懼和創傷恐怕遠非家長和老師能夠想象得到的。過了不久,已經八歲半的孩子突然又開始尿床,而且早上不肯去上學,還多次大哭不止,而他從小就是個不愛哭的孩子。我意識到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趕緊去和班主任老師溝通。隨著班主任老師的態度的改變,孩子很快發生了變化。然而,心理的創傷并沒有得到很好的修復,至今還時不時表現出一些情緒問題。
其次,現有的教學模式不利于男孩的學習。男孩入學的時候在讀寫能力發育上比女孩晚許多,甚至計算能力也比女孩發育晚,然而人們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子在相同時間內以同樣的方法學習同樣的知識。如果老師采取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孩子只能乖乖地聽講,接受老師的方法和思路。課堂中,孩子常常不被允許發表自己的見解,甚至不能隨便挪動自己的身體。這無疑會讓天性好動、愛思考的男孩受到巨大的束縛。更為殘酷的是,孩子們一入學就被迫參與學習上的競爭,由于大部分孩子無法在競爭中獲勝,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逐漸對自己失去信心,對學習失去興趣。
不少人還為引入這種競爭機制而沾沾自喜,卻根本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對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是一件多么殘酷的事,甚至會影響孩子的終生。不知道有多少男孩從_上學就備受打擊而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后來學業一直不如女孩也就不足為怪了。而學業危機帶來的不僅是學業上的失敗感,而且影響孩子方方面面的發展,甚至可能是整個人生。
近年來,網絡成癮是個社會熱點問題。有調查指出,在網癮青少年中,男性比例達68.64%,遠遠高于女性的31.36%。而到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來接受網癮戒除治療的孩子中,90%以上是男孩。我在對初中生使用電子游戲情況所做的研究中也發現,男孩癡迷電子游戲尤其是網絡游戲的比例遠遠高于女孩。而導致這些孩子網絡成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學業上的失敗讓他們喪失了對現實生活的信心。
最后,單一評價標準不利于男孩展現其特長和優勢。《拯救男孩》的作者指出,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教育體制,對學生的評價必然集中在考試分數上。而現有的試題考查的多是死記硬背的書本知識,并不適合那些活潑好動、長于動手操作的男生。很多男孩興趣廣泛,知識面寬,動手能力強,但不肯把所有時間都花費在功課上,所以考試成績往往不如女孩。由于“應試教育”機制的驅動,老師就會把這些孩子歸入差生的行列,對他們冷嘲熱諷甚至棄之于不顧。由于單一評價標準已經內化為每個孩子自己的標準,成績不好的孩子會被同學瞧不起,自己也認為自己無法成為好學生,他們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和自信甚至自暴自棄,轉而變得調皮搗蛋或者桀驁不馴,成為真正的問題少年。
除了上述原因外,幼兒園和中小學嚴重缺乏男教師也對男孩的發展非常不利。一方面,缺乏男教師使得男孩子缺乏可以模仿的男性榜樣,影響男孩的性別認同。另一方面,男教師也是從男孩長大的,對男孩有更多了解和理解,對男孩更為寬容,為男孩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
鑒于目前的嚴峻形勢,《拯救男孩》的作者們大聲疾呼:建立男孩友好型校園。而且,他們還在研究了許多國家的做法之后提出了具體措施。他們認為,要拯救男孩,學校至少要做到以下五點:第一,尊重性別差異,因性施教。第二,重視男孩的興趣,把興趣作為男孩教育的切入點。第三,改革評價機制——發掘男孩的優點。第四,改革教學方式一一讓課程動起來。第五,嘗試分性別教學,如分性別編班教學等。他們還呼吁政府加大對教師隊伍建設的投入,吸引更多的男性加入到教師行列,改變目前男女教師比例嚴重失調的現狀。
這些措施說起來簡單,但要落到實處決非易事。然而,正像孫云曉老師在給我的短信中所說的那樣,要改變現實首先要改變人們的觀念。作為一個男孩的母親,也作為一個關心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公民,我真心希望所有的家長、老師和相關的政府管理人員能共同努力創建同時有利于男孩和女孩成長的校園環境,使得男孩和女孩得到均衡發展,讓每個孩子都發揮出最大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