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資源是學校傳統文化的發展足跡,表現為學校既往的實物存在、辦學思想、人文精神,以及直接反應某種思想和精神的師生風采等。校史資源作為一種歷史存在,還會在現時及將來的辦學中發揮其潛在的作用和效益。現代學校呼喚確立新的資源觀,不光包括人財物資源觀、時空資源觀,還包括信息資源觀。從一定意義上來看,校史資源即是學校前人所從事的行為的信息和所表達的聲音的信息,就像不能忘記乃至不敢忘記前人的訓誡一樣,我們也不可漠視前人留下的校史資源信息。研究、挖掘、整理、應用校史資源理應成為我們的自覺行動,確立正確的“校史資源觀”也就成為必然。
一、“校史資源觀”的提出及意義
不管是有形的校史資源,還是無形的校史資源,均為一種客觀存在。人們對這些客觀存在的認知、看法、態度等便成為“校史資源觀”。觀點乃是一種主觀認識,它的出現總是源于客觀主體之間的一定矛盾和主體的急切需要。現實學校需要發揮校史資源的作用,但在對待學校歷史資源的態度上,往往出現兩種明顯不同的立場,一種是“虛無論”,一種是“占有論”;雖然也會出現介于二者之間的某種立場,但“虛無”和“占有”之間的矛盾,直接向人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看待校史資源?這便導致了“觀點”的產生和爭辯。而在“校史資源觀”的提出意義上,當有以下要點。
1 校史資源觀是對科學歷史觀內涵的補充
之所以提出“校史資源觀”,而不是簡單地說研究利用校史資源,是因為研究、利用只是一種態度和行為本身,這種態度和行為未必是客觀的、系統的和有意義的,而在特定觀點尤其是正確觀點指導下的研究利用卻相反。科學歷史觀講究客觀、全面、唯真、唯實,在現實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校史資源觀也應當體現科學歷史觀的精髓,以使作為“歷史”構成成分的“校史”的研究利用也能粘附科學歷史觀的要義。學校雖是社會組員中高度“圓融”的細胞,但其目前的校史資源研究利用,仍有其自覺與不自覺的偏執性,隨意將校史資源當做“小姑娘”一樣去“打扮”。因此,鄭重地提出“校史資源觀”當為合宜之舉。
2 校史資源觀作用于學校現時教育
首先,從教育觀點構成的角度看,校史資源觀像教師觀、學生觀等諸多觀點一樣,是學校主體觀點的組成部分,反映了學校辦學的價值取向尤其是育人價值取向,其正確與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育人結果。人們熱衷于把子女送入名校求學,即說明名校的校史資源尤其是其長期以來形成的校園文化積淀,對于學校發展的良性影響,名校隱含的校史資源觀無形中發揮著作用。其次,從課程構成的角度看,校史資源不僅本身就可作為學校教育的隱性課程,而且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可對許多現時課程的開發起到補充、深化、潤色作用。如果能夠在課程的開設、運作過程中,確立正確的校史資源觀,定會為新的教育改革活動注入活力。同時,教師在利用校史資源對教材的整合及使用中,可以鍛煉能力,有利于專業化成長。
3 校史資源觀服務于學校未來發展
正如優良的辦學傳統和與時俱進的辦學理念可以直接影響學校發展一樣,校史資源觀也可以直接作用于學校的現時發展。同時,一旦學校確立了正確的校史資源觀,并在其引導之下致力于學校建設,且取得優異成果,那么該種校史資源觀也將會穿透歷史的時空,在將來發揮其潛在的影響力,且可能代代相傳,不斷鑄就辦學業績。因為校史資源觀是建立在校史資源這種客體層面上的“主體精神”,它有著穿越時空的生命力。校史資源有可能因為自然或社會因素遭到破壞,校史資源觀卻會因為有“人的永存性”而長久流傳。
二、校史資源觀的正確確立
校史資源觀不可能脫離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總要帶上社會性和時代性特質。因此,校史資源觀的確立應在科學發展觀宏觀理論的指導下,注意務實求真、統籌兼顧和適當利用。具體有三個方面的表現。
1 客觀性
校史資源觀內涵的客觀性,是指在校史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堅持“唯真、唯實”的原則,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相統一。首先,要用唯物的眼光看待校史資源,既注意發掘整理其中的亮點,以便從正面提取精華,用來鼓舞人,激勵人,又注意發掘整理其中的“暗點”,以便從反面吸取教訓,用來警醒人、鞭策人。有的學校一路激昂,凱歌高奏,總結出成功的經驗,便于將其發揚光大,有些學校路途崎嶇,屢遭躓踣,總結出受挫的教訓,便于匡偏糾錯,力促學校從今邁入正常發展的軌道。總之,要講求一個“真”EdiY1CrBkOTrfHCExH7uuFbQxDQw8tHPvFlZ9Tu95Yc=字,不忽視成績,也不回避問題,尤其要注意從學校歷史問題中挖掘出解決現時問題的策略與智慧,服務于學校發展。其次,要用區別對待的態度利用校史資源。除了正面的經驗和反面的教訓要適當兼顧外,還要根據現實學校發展及育人目標的確定,有選擇地加以科學的提煉。既不忽視從校史資源中提煉反映學校辦學傳統和辦學精神的辦學理念等重點元素,也不忽視從校史資源中抓取反映特定時代教育往事的瑣細枝節,以產生“洪鐘大呂”振聾發聵、平凡細節發人深思的效果。由此可見,不重視校史資源的“虛無論”和囫圇吞棗的校史資源“占有論”都不是客觀對待校史資源的觀點。
2 系統性
校史資源觀內涵的系統性,是指在校史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堅持“全面”的觀點和“層次”的觀點,避免校史資源開發利用的隨意性和盲目性。首先,校史資源的一體性特征決定了在開發校史資源時必須進行通盤考慮,講求全面性。不能霧里看花,只抓亮點;不能斷章取義,敷衍成“趣”;不能因難生畏,割舍要義;不能道聽途說,不明就里。現時一些學校的教職工乃至一些校長對本校校史資源要么茫然無知,要么知之甚少,要么曲解舛訛,既與對校史資源的重視程度有關,也與先前開發整理的片面性有關。其次,在利用上要講求層次性。在利用校史資源對所有師生開展校史校情教育的過程中,要根據教師入校時間和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教育,體現出受教人員的層次性;要根據師生的不同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現時所需,選擇校史資源中的有效性內容,有的放矢地教育,體現出施教內容的層次性;要根據校史資源的范疇類別和現存形式,使用多種手段對師生進行教育,體現出施教方式的層次性;要根據已開展教育的效果,拾遺補缺,逐步提高,力爭教育效果的螺旋式上升的態勢,體現出推進過程的層次性。
3 適用性
校史資源觀內涵的適用性。是指在校史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堅持“為我所用”的觀點。校史資源的最大適用意義在于正面的鼓舞激勵和反面的警醒鞭策,在影響人、教育人方面發揮效益。因此,校史資源的適用性首先對師生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要堅持開發利用“四個有利于”的思想: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學校傳統教育和優良校風教育,有利于開展“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教育活動,有利于增強校友對母校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學校品牌的宣傳。在內容選用上,應注意由校史資源到現代理念的“順向聯系”,不能“唯‘史’獨尊”,忽略了校史的時代意義;應注意由現代理念到校史資源的“逆向聯系”,不能“數典忘祖”,忽略了現時思想的歷史淵源。重視校史資源的思想性和育人特質,是開發利用校史資源的初始態度,也是永久態度。
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開發利用校史資源,建設符合國家規定、具有地方特色和校本特點的教育資源體系,不失為學校的良好選擇。因為校史資源的校本性、親切性、說服力,決定了校史資源對于課程開發的可能性和適用性。課程開發的作用對象是師生,而所謂校史資源“為我所用”,還包括校史資源能夠喚起畢業學子對母校的追憶情懷、熱愛感情、幫助心理,還包括校史資源能夠吸引其他社會成員對學校的關注意識、戀慕情意及支持心態。
三、校史資源觀的實際運用
bEEkt+WZRns3ic0j4lkB3g== 校史資源觀內涵上的客觀性、系統性、適用性為校史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思想基礎和原則依據,適用性是前提,系統性是保障,客觀性是靈魂。所以,校史資源觀在實際運用上當在考慮“需要什么”的基礎上,重點考慮“怎樣獲得”和“怎樣運用”的問題。
1 校史資源的獲取方式
在思想意識上,要確立正確的校史資源觀,把校史資源當做可貴的資源加以開發利用。在組織領導上,要把對校史資源熟稔的同志包括一些老同志組織起來、團結起來,進行適當的投入,保障校史資源開發利用的有效產出。在具體運轉機制上,應建立校史資源開發利用的討論制度、查訪制度、研究制度、收集制度、展示制度等,依照規制,保證各環節的正常進行。討論:主要是制訂校史資源的開發利用方案,查訪:主要是校史資源的散佚收復;研究:主要是校史資源的真偽辨析;收集:主要是校史資源的合理歸類,展示:主要是校史資源的成果彰顯。
2 校史資源的恰當運用
建立校史資源宣傳的有效載體。可根據學校現實條件,建設樸素大方、內容翔實、形式生動的校史館,集中展示學校的特殊歷史、辦學得失、經驗教訓及各種實物,使校史館成為校史校情教育的基地,成為校本課程開設的平臺,成為呼朋引伴、會聚雅意的溫馨園地。可編制圖文并茂、線索清晰的校史年鑒,突出辦學傳統、育人精神、師生風采等。可適時舉辦主題鮮明、主體突出的校慶活動,展母校今昔風采,抒母校熾熱情懷,鼓勵在校學生奮發向上,感染畢業學子反哺施恩,吸引各界人士傾力助學。可在校報校刊、校園廣播、校園電視、校園網站中開辟空間,追溯學校歷史名人,歌詠其德行,挖掘其精神,傳達其魅力。可成立離退休教師校史宣講團,向在職教師和各屆學生傳遞校史信息。可利用社會媒體平臺,刊發通訊報道,以學校現實成就的宣傳為契機,尋覓取得非凡成績的近因和遠因,等等。
建立校史資源利用的有效途徑。首先,可將校史教育納入學生的始業教育、青年教師的上崗培訓、干部的專題培訓、學子聚會的相關活動,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確立結合實際的校史校情教育的工作制度。其次,要探索長期而穩健的校史資源開發機制,保證人力物力持續投入,力促校史資源的開發不斷出新,力促校史資源的利用始終貼近師生員工的思想和生活實際。再次,要探索建立校史資源進課程的工作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中尋找合理的空間,確保德育工作中的校史資源有用武之地。要著力在學生的情感升華上下功夫,確保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校史校情教育的平臺上得以升華,將樸素的愛校情感上升到個人價值實現與祖國命運、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情感高度。要克服校史校情教育的單純性弊端,探索教師與學生、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學校與社會互動的模式,努力把校史資源變為一種更具廣度的社會資源,努力把校園文化演繹為一種更具深度的社會文化。
就目前來看,從多種角度評說校史資源“可用性”的文字不在少數,而對于校史資源開發利用的“觀點性”論述卻為數不多,甚至說論者頗鮮。筆者認為,加強校史資源觀問題的研究,逐步促成校史資源觀的“立體性”,以指導實際工作,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