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結對”是我國中小學教師入職教育中的一種重要模式。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以北京市朝陽區的中小學教師為個案,考察了其目前在實施中的基本狀況。
一、引言
在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入職教育,除了由師范院校開展短期集中培訓外,由初任教師所在學校或學區實行師徒結對式指導,即安排一名有經驗的指導教師對初任教師實行“傳、幫、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它有助于初任教師學習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從而幫助初任教師盡快適應教師職業。本研究以北京市朝陽區的中小學教師為調查對象,探究師徒結對的方式有哪些,在結對過程中初任教師與師傅存在怎樣的關系,在結對過程中初任教師獲得了怎樣的專業成長,“師徒結對”實施中存在哪些問題。以期通過回答這些問題,為“師徒結對”模式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實證支持與建議。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在問卷調查之前,結合教師的教齡、學校層級等因素,預先對北京市朝陽區的8名初任教師進行了個別訪談,在預調查基礎上又對問卷進行了修訂。調查的內容包括師徒結對方式、有經驗的教師指導初任教師的內容、主要的指導方式、師徒關系類型、師徒任教科目與年級、師徒結對的效果、師徒結對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運用描述統計的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
(二)研究被試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北京市朝陽區中小學初任教師(教齡在1~4年)。隨機選取了在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參加進修的100位初任教師。發放100份問卷,回收100份,有效問卷93份。有效教師被試的基本信息見表1。


三、結果分析
(一)師徒結對的活動形式
1 師徒結對的方式
目前師徒結對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對一,即一名有經驗的教師指導一名初任教師·多對一,即多名有經驗的教師指導一名初任教師,—對多,即一名有經驗的教師指導多名初任教師。從調查來看,一對一占到69.9%,多對一和一對多分別為10.8%和14.0%。可見,在朝陽區的中小學中,一對一是師徒結對的主要方式。
2 師徒關系的類型
哈貝馬斯(J.Habermas)把人類社會生活分為三個基本要素:工作、溝通和權力。相應地,人類的認識興趣就有技術的、實踐的和解放的三種。本研究以此理論為基礎,將師徒之間的指導關系分為三種:一是權威型,即是一種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師傅在關系中居于權威地位,只強調師傅的教導作用。而忽視了徒弟的反作用,二是平等、民主型,即是一種真正平等的、民主的師徒關系,師傅和徒弟均是學習的主體,兩者互惠、共同發展,三是批判反思型,即徒弟在專業成長過程中,對于師傅給予的指導隨時進行反思、審慎判斷、批判性分析,同時師傅對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也不斷進行批判反思。從調查的數據來看,平等、民主型的師徒關系類型所占比例為62.4%,反思型所占比例為25.8%,權威型所占比例為8.6%。
從根本上說,指導教師和初任教師都有基于個人閱歷的緘默知識,而且作為成人,他們都有學習的自主性,因此最理想的師徒關系應該是批判反思型。但現實中,有些指導教師年齡較大,有著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對初任教師來說,他就是權威,而且他對初任教師的指導非常具體、有效,對于急需獲得指導的初任教師來說,這種權威是他們愿意接受的。在這種情況下的單項教導也具有肯定的意義。再加上人的思維可能會發生延時反應,指導教師對初任教師的指導,在很短時間內初任教師未必就很快地接受,而是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消化,所以表面看起來權威型的指導,事實未必就是,而要辯證地思考這一過程。
3 師徒之間任教科目與年級的關系
從調查的數據來看,師徒任教同級同科所占比例最大,為61.3%,其次是同科不同級,所占比例為28.0%,同級不同科和既不同級也不同科所占比例分別為3.2%和4.3%。可見,在師徒結對中,師徒同級同科是最主流的形式,這便于師徒之間基于共同語言進行交流。
4 指導方式
師徒結對中,師傅指導初任教師的方式有集體備課、說課、課后評課、相互聽課、提供資料、辦公室討論、協同教學、指導研究、教案翻閱等。從調查的數據來看,最主要的指導方式是相互聽課、辦公室討論、課后評課、集體備課、說課、提供資料,所占百分比分別為73.1%、68.8%、68.8%、55.9%、40.9%、40.9%。
(二)師傅對初任教師指導的內容
在師徒結對中,有經驗的教師對初任教師指導的內容包括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和教育活動、生活技能。從調查數據來看,有59.2%的初任教師認為師傅對他們的課堂教學經常進行指導,有52.7%的初任教師認為師傅對他們的班級活動和教育活動經常進行指導,有33.3%的初任教師認為師傅在生活方面對他們經常進行指導。可見,在中小學師徒結對中,指導教師較重視在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和教育活動方面指導初任教師,而在生活方面的指導相對較少。
(三)師徒結對的效能情況
本研究中將師徒結對促進初任教師發展的效能分為三個大的方面,即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班級管理和教育活動能力的提高,以及生活技能的發展,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又分為四個小的方面,即加深對學科的理解、加深對學生的理解、加深對教學方法的理解、課堂管理能力的提高。
由于問卷中的每個項目均采用5分反向評分制,故取3為參照值。從表2可以看出,初任教師在各個維度上的得分均低于3分,屬于較好程度范圍。可見,通過師徒結對,初任教師在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和教育活動方面都獲得了較大的進步。
從調查中看出,初任教師在班級管理和教育活動、生活技能方面發展的幅度比較大,而在對學科的理解上,相對來說,初任教師在對學生的了解、對教學方法的理解和課堂管理方面的進步幅度比較小。盡管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指導教師對初任教師在生活技能方面的指導少于在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和教育活動方面的指導,但由于初任教師作為成人,他們具有學習的自主性,會主動地從同事或其他教師那里尋求幫助。因此,展現在指導教師前面的初任教師在生活技能方面也獲得了相對較好的發展。
(四)師徒結對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師徒之間交流時間不充分
造成師徒之間交流時間太少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指導教師和初任教師的日常工作都比較繁重,另一個是學校重視度不夠,未能安排師徒之間專門的交流時間和場所,甚至有些學校的師徒結對僅是形式。
2 師徒之間交流形式太少
師徒之間主要的交流形式是相互聽課、辦公室討論、課后評課、集體備課、說課、提供資料等。這些形式并沒有滿足初任教師的需求,他們更渴望師徒之間有更多的交流形式,如座談會、研討會等。這些活動可以增強師徒之間的交流,增進他們之間的感情,將一對一的師徒擴展成一個新老教師溝通交流的共同體。
3 師傅對徒弟指導的計劃性不強
接受調查的初任教師在承認師徒結促進他們發展的同時,也指出師傅對他們的指導比較零散,沒有計劃性。造成這個問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雖然幾乎每所中小學都在實施師徒結對,但實際上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實施計劃或方案,如師傅選拔的資格、對初任教師的考核、師傅的權利與義務、師徒交流的時間和場所等。
4 缺乏監督、激勵機制
從被試教師所反映的情況來看,多數學校在實施師徒結對的過程中,缺乏監督、激勵機制,如對初任教師和指導教師的考核、對指導教師的激勵等。
四、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從師徒結對的活動形式來看,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在北京市朝陽區的中小學初任教師專業成長中的“師徒結對”實施中,師徒結對的方式主要還是一對一的形式,即一名指導教師指導一名初任教師;從師徒關系的類型來看,平等、民主型是最主要的師徒關系類型,其次是反思型,權威型所占比例較小,從師徒之間任教的科目與年級來看,師徒同級同科是最主流的形式,從師徒結對中指導教師的指導方式來看,最主要的指導方式是相互聽課、辦公室討論、課后評課、集體備課、說課、提供資料等。這些指導方式還未滿足初任教師的需求,他們渴望更多的交流時間和交流形式。
從師徒結對中師傅對初任教師指導的內容看,主要包括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和教育活動、生活技能,而且指導教師較重視在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和教育活動方面指導初任教師,而在生活方面的指導相對較少。
從師徒結對的效能來看,初任教師在師傅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和教育活動、生活技能方面都獲得了較好的發展。但師徒結對在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師徒之間交流時間不充分,師徒之間交流形式太少,師傅對徒弟指導的計劃性不強,缺乏監督、激勵機制等。
(二)建議
為進一步提高師徒結對實施的效能,基于調查的數據,本文從指導教師、初任教師、任職學校等方面提出建議。
對于任職學校來說,要在重視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上,選拔合格的指導教師,針對師徒結對制定清晰的職責,確立結對形式的多元化,設計豐富的師徒交流活動,并保證師徒交流的時間,且進行階段性總結與評價,在此基礎上對師徒給予相應的激勵。對于初任教師來說,要加強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反思性,并注重實踐。對于指導教師來說,要升華自我教育教學經驗,注意指導的系統性,加強指導的針對性,給徒弟實踐的機會。同時,初任教師、指導教師、任職學校之間要加強溝通和交流,豐富活動形式和內容,實現師徒之間的互動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