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在和平解放前,教育有三種形式:寺院教育、官辦教育和私塾教育。官辦教育有拉薩孜洛扎、俗官學校孜康、藏醫學校等約70所。私塾學校大約有80多所,在校學習人數極少,而且沒有明確的學制規定。舊西藏沒有新型的近代學校教育,廣大農牧民子女沒有人身自由,更談不上受教育的機會。
和平解放后,西藏開始建立現代教育體系,1959年的民主改革使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藏現代化的國民教育迎來了迅速發展的春天,1979年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更是使西藏教育有了跨越式發展,2005年實現了“兩基”目標,2007年率先實行免費九年義務教育,成為中國第一個實現免費義務教育的省份。所有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中國中央政府為發展西藏的教育事業而推行的一系列的傾斜性扶持政策,使西藏的教育與其他地區的教育差距逐步縮小。本文對中央政府及西藏自治區各級政府關于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的政策進行歸納和分析。
一、“輸血”型扶持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早采取的支援西藏教育的措施之一就是“輸血”型扶持政策,即向西藏派遣教師,這一措施隨著教育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而逐漸得到完善。正是這些援藏教師開創了西藏教育的新紀元。1956年,國家教育部從北京、天津、河北、四川等十幾個省市選派27名教師和教育干部到西藏,支援當地教育。1974年,根據國務院的決定,中央國家機關和內地6個省市抽調教育干部和教師,采取每兩年輪換的辦法,支援西藏的師范學院和中學。從1975年到1986年,江蘇、四川、山東等省市先后選派了3000多名教師,分7批支援西藏教育。改革開放政策全面推開之后,西藏的中學開始主要依靠一些優惠條件,吸引內地教師前來執教。
以政府行政命令形式選派教師支援西藏教育事業是計劃經濟體制下行之有效的形式,正是這一批批援藏教師的無私奉獻,給西藏教育輸入了決定性的新鮮血液,奠定了西藏現代教育的基礎,使西藏的現代教育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使昔日與教育無緣的農牧民子女獲得到了受教育權,使他們成為建設新西藏的生力軍。
二、“造血”型扶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行政命令形式派遣援藏教師的“輸血”型扶持政策逐漸被旨在增強西藏自我發展能力的“造血”型扶持政策所替代。1987年,國家下發《關于內地對口支援西藏教育實施計劃》,推動內地支援西藏教育。首先是學校之間的對口支援,選擇內地有關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對口支援西藏的高等院校和中專,培訓教師和管理人員,代培本科生和研究生,選派缺科教師,幫助建立實驗室,改善辦學條件等。其次是地區之間的對口支援,由內地7個省市分別支援西藏7個地市的中學教育,方式是選派骨干教師講課,幫助培訓中學教師和管理人員,對實驗室建設提供技術指導等。此外,還委托特定大學培訓師資,合作編寫教材等。在兄弟省份的支援下,西藏自治區的師范院校教育教學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區內師范院校培養的師范畢業生遍布全區各級各類學校,為全區培養了一大批合格的教師,為促進西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派遣教師赴藏任教支援西藏教育到支援西藏發展師范院校,使西藏具備自己培養教師的能力是西藏教育的歷史性跨越,這標志著西藏完備教育體系的初步形成,西藏走上了能夠獨立發展教育事業之路。
三、“保健”型扶持政策
從依靠“輸血”到自身“造血”,西藏教育完成了歷史的跨越。然而,由于西藏的現代教育起步晚,底子薄,歷史欠債過多,自身發展過程中還有許多困難,仍然需要中央政府和各兄弟省份的支持。這種支援也符合社會主義協作精神,符合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方針。為了使西藏教育保持快速的發展,盡快縮小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差距,中央政府實行了“保健”型扶持政策。西藏已經擁有一支能獨立承擔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任務的專職教師,他們為西藏的教育事業已經并且正在貢獻著力量。但是由于歷史原因,這支教師隊伍還存在著學歷結構不夠合理,學歷水平與實際水平不相符,教育理念陳舊,教育教學水平不高等現實問題。為了使西藏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中央政府及西藏自治區各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健”政策來培訓在職教師。
1 “送培訓進藏”
200 8年國家教育部制訂了“援助西部地區師資培訓計劃”,此次“送培進藏”工作由教育部統一規劃,江蘇省承擔培訓任務,分區內培訓和區外培訓兩部分。區內培訓是在拉薩集中培訓中小學骨干教師,中學教師(共500人)培訓集中在西藏大學進行,小學教師(共700人)集中在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進行培訓。中小學培訓同時進行,培訓時間為2008年的7月27日至8月3日,培訓內容為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相關內容。區外培訓是該區選派100名中學校長到江蘇省進行掛職培訓,從9月份開始,分4批進行,每批25人,每期培訓20天。
另外,各對口援藏省份也組織專家、學者、骨干教師送培訓進藏,或是把西藏教師接到本省參加培訓或掛職鍛煉。
2 自治區及所屬地市積極采取措施,提高教師素質
“十五”期間,自治區教育廳啟動了“十百千”工程,即培養10名校長、100名教師、1000名骨干教師的遴選工作。自治區全面試行教師資格制度,加強“十百千”骨干教師培養工作,出臺教師編制管理辦法,落實教師編制管理。
自治區還實施“師資定向農村分配計劃”,加大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力度,提高人才智力支持水平。以農村教師隊伍為重點,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城鎮學校與農村中小學對口支援制度和教師交流制度,加強城鄉中小學教師的合理流動和配置。2004年到2008年間,西藏有2586名師范畢業生,其中85%以上在農村中小學就業,1200名公招非師范畢業生通過崗前培訓后全部充實到邊遠艱苦地區基層學校任教,74名區外引進人才走向急需專業教學第一線,極大地補充了農村中小學教師力量,有效地緩解了農村師資緊缺的現狀;并選派“三支一扶”大學生205名到鄉村支教,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2007年西藏率先實行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后,教育改革與發展進入新階段。各級各類教育的工作重點從增加規模轉向了提高質量,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就成為加快自治區教育發展的首要任務。自治區的各地市積極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抓好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與水平。
例如,昌都地區先后發布了《關于加強教師和教育管理干部隊伍管理的試行意見》等多項規定,通過開展“名師”“名教”創建活動,組織教師參加各種研討會、教學競賽,構建了地、縣、校三級專兼職結合的教育科研隊伍,使教師思想業務素質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近年來,昌都地區還實施了“四大工程”,即壯大師資隊伍的“合格教師補充工程”,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的“繼續教育工程”,培養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中堅工程”,培養教師道德水平的“師德塑造工程”,隨著教師隊伍的不斷發展壯大,教師編制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不斷深化,昌都地區的教師管理從過程管理逐步轉向目標管理,教師資源使用效益大大提高,按照相對穩定、合理流動、專兼結合、資源共享的原則,探索出“固定編制”和“流動編制”相結合的教師隊伍管理模式和教師資源開發的有效機制。
又如,為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多年來,日喀則地區教育體育局組織了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為優秀教育干部、骨干教師的脫穎而出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1998年以來,地區教體局開始在部分縣教育局和學校開展多次競爭上崗試點,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針對近年來年非師范專業教師比例增加的問題,日喀則地區教體局采取“三項措施”提升新教師專業素質,促進新教師專業發展:開設“教師論壇”,增強新教師的敬業意識,開展“以老帶新,專家指導”的聽課活動和“新教師說課大賽”,提高新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出“過五關”的成長目標,即思想品德關、教學技能關、教材教法關、教育管理關、教育科研關,促進青年教師盡快成熟。
此外,拉薩、那曲、山南、阿里地區采取積極措施,派出骨干教師去北京、天津、安徽、陜西等地掛職鍛煉或考察學習,與當地主管部門交流教師培訓的方法、模式和理念等方面的經驗。
不同歷史時期國家對西藏實施的有針對性的教師扶持政策,成為西藏教育實現跨越發展的可靠保證。西藏自治區自成立以來也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的措施。在西藏教育有了長足發展的今天,國家將繼續實行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教育經費傾斜,發達省份對口支援。自治區各級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也積極開拓思路,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為西藏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源